潮汕过年求签是哪里,潮汕求签准吗
求签哪里比较
也不知道你在哪,有条件的话,就可以去国内闻名的大拜拜求签,不然就是去你当地香火比较旺的庙吧;还有啊,有很多善信由于不懂如何上香,在庙外面买了香,殊不知有的香是化学香,这样一来反而求福不成咯;所以啊,在求签之前,建议你可以先到无相铜炉官网专门预订一款适合你的无相祈福香,我每次都是用这款香求签拜拜的,反正我是求的上签;另外,自己也可以戴个护身的东西,像我就是在无相铜炉官网专门预订的一款无相祈福佩饰,一直戴在身上。
求签解签大全
破斧是项羽,走投无路乌江自刎,一代英勇英雄的落幕,萧何张良都会被伏法,两人都是智多星,还好最后遇到特赦,但最后的前程灰暗,来回旋绕,到了不祥的处境凶多吉少,险处更逢危,想挣扎逃脱难上加难。遇到事情不能要一时之勇,要靠多思考,才会有一丝转机,能免于一难,一难过后遇到的处境也是同样凶险的,更要小心谨慎,不然容易落入虎狼之口
潮汕有没有什么风俗
有的祭典万分隆重,祭品放满桌面,“五碗头”也必须摆在最上端,成了主角。连嫁娶之时,新郎新娘出门与进门,吃的也是不变的四菜一汤五碗菜。有的地方是六碗菜,取其双数。 为什么祭祀礼品,不多不少,一定要五样?潮人对“五”字怀有一种神圣感。这首先来自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解释,为“五”乃介于一——九这九个序数中间,谓之中数,处理问题是最适中的。因此,赖以生存的粮食“稻、麦、豆、梁、菽”叫“五谷”,所居住的地面有“东、西、南、北、中”称“五方”、“五土”。人们常说的五路财神,也和这一概念有关。时序有五:春、夏、长夏、秋、冬。颜色也有五:红、黄、青、白、黑。五行金、木、火、水、土。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味咸、甜、酸、辣、甘。人体有五官、五脏、五内。佩服人的时候,便说“五体投地”。称赞人有学问,叫“学富五车”。还有人的五种感情“喜、怒、哀、乐、怨”叫“五情”。所有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相生而成的。《黄帝内经·素问》也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对人类社会,古人也往往用“五”来分类。《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故周天子设五司,曰“司徒(管户口)”、“司马(管兵马)”、“司空(管工程)”、“司寇(管刑罚)”、“司士(管官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为“五伦”。天、地、君、亲、师称为“五服”。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禄位也只传五世,“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礼”指古代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人的五种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此外,刑罚分为五等:墨(黥面)、劓(割鼻)、剕(刖足)、宫(男子割势)、大辟(杀头),称为“五刑”。《礼记》也有“五祀”之说,日产、门、井、灶、中灵。中灵即屋子中央。人们所向往的“五福”曰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还有历史上的“五帝”、“五霸”以及“五虫”之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事物跟着不断深化。譬如官吏,已从古人“五司”,变成“六部”、“九卿”……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五色已成了“七彩”。只有潮汕人,始终固守“五”分法。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人事,往往一言以蔽之:“五色五号”。饶平海山的送香船 送香船,送瘟神的一种仪式。潮汕各地均有此俗。全国也然,“纸船明烛照天烧”,指的就是此事。纸船者即香船也。潮汕有此俗,只是各县各地表现大同小异罢了。但有些地方称为乡船,其实乡船不确,实乃香船也。 饶平县海山镇的浮任村和高堂乡两个地方都有游神赛会的习俗,名为送香船。送香船,意为送瘟神走乡运。“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浮任村所制是一条张开巨口,露出利牙,鼓着大肚子的河豚,高堂乡则直接扎制成一条船形。“游香船”的时间,浮任村是正月十六日,高堂乡则是在二月初二日(据说原来也是正月十六日,后因遇上一次兵乱,无法进行,改于二月初二,后沿续下来),其形式基本相同。走香船之日,先祭祀游神,送香船是最后一个仪式。浮任村的仪式是:先由乡里“老大”(族长)在三山国王庙周围洒红花清水,表示吉祥清净,然后求签问应,一直求到三个圣签(一阴一阳为“圣”签), “老大”便大声呼喊“圣啦”!一呼百应,众人欢呼雀跃,随着三声响炮,走香船开始了。前面一对书写“合乡平安”的大灯笼引路开道,接着“香船”(海豚)走出,后面八抬大轿扛着国王爷法身(偶像),两边彩旗招展,螺号长鸣,鼓乐喧天。走香船由村中年富力壮的人组成,一式白色服装,腰束红布巾,抬着香船沿村外大道边舞边跑,旁观者则向香船投掷石块,在绕村一周以后,走香船的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香船送到海边,投进水中,,象征着把一乡的不祥事物,统统投进海里流走。香船投进海里后,三山国王爷的法身又抬回原地,从而结束了这一仪式。 高堂乡的游香船,事前准备工作是在上年二月初二日以后娶新娘,生男孩的男青壮年中卜签点“艄公”(即撑香船的人),被点人必须请来所有的房亲共同来完成这项神事。 二月初二日这一天,用竹子扎成的香船,挂上“一帆风顺”的旗幡,船里装着乡民丢下的不祥物,即从正月初一日起至当日止各家各户跌碎的碗钵等陶瓷碎片,以及各家各户拂拭解除危难的“纸钱”。百几十斤重的香船,由“艄公”抬起,百几十人护卫(香船实则百多人帮抬),后面跟着有大锣鼓班、彩旗、八宝兵器、化装队伍和八尊老爷偶像,浩浩荡荡,驱赶着香船跑出2公里外的黄冈河旁。一路上,旁观者向香船丢石头,密集时,石如雨点。在跑完香船以后,抬香船的人,常是伤痕累累。 走香船时,乡民都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请来外乡亲朋,郑重其事。当香船送出海流去时,人们总是好像卸去重负,异常舒畅,一时欢歌鼓舞。高堂乡走香船时贴上一对联子:“时尚一新所见原多快意事;春风满面相逢尽是舒心人。”就是此时此景的很好写照。 元宵节潮汕风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 潮人中秋民俗拾萃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传,中秋之夜,合家团聚,月圆人亦圆,举杯邀明月,欢乐共此时。值此良辰佳夕美景时光,举家观月、赏月、拜月、邀月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城乡处处,家家户户,夜光映射,只见在楼宇阳台或庭院露埕,安设有大方桌蔡坛,披挂着绸缎织的锦绣祭裙,祭坛桌面敬摆着满月糕、月饼、乌芝麻糕、花生塔、花生桃和芋头(芋艿)、蜜柑、桔、橙、蜜柚、石榴等时令名优水果供品。祭坛(台)两侧还用“红头绳”紧扎着树起甘蔗,将蔗叶牵拉扎成辕门,金盆东升,燃点香烛,当空对月跪拜祷祝,托月寄情,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祷祝礼毕,合家老少欢聚闲坐庭前(阳台)边吃月饼边赏月,品茗喝茶,茶香缭绕,诗谜弦乐,其乐无穷。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惹潮人喜爱朗诵。“今夜明月人尽望”、“天边明月光团圆”。彻夜未眠以能观赏到“月华”的五彩光环为幸者也有之。昔年的妇孺老幼跪拜祷祝,向“月华仙子”乞赐“仙丹”(香灰),有冲水饮服,或佩为“香囊”,祈求保佑平安,健康幸福。农家则喜爱对月农事冬情,祈望风调雨顺,丰收年景。俗谚有:“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就是看中秋之夜的月光阴暗来预测来年“元宵”佳节的阴晴天气和吉祥如意。红男绿女常喜爱对“月下老人”祷祝着来年的美满婚姻大事等等。 另外,中秋民俗还有“烧塔”。塔砌在广场旷野地方,一般用砖块或瓦片临时砌成,塔的中央置有柴薪,引火点燃时添施食盐,发出噼噼啪啪响亮的声音,极为壮观,引人入胜。传说“烧塔”的民俗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元朝的封建统治而兴起的。 请“篮姑”:请“篮姑”是一种由妇女中秋玩耍的神话传说,妇女们选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挂在用竹篾编织的“篾篮”四周,然后在前面点上三柱香,妇女盘坐在地上,齐声唱着请篮姑,请篮姑……的歌谣,向来传说篮姑降神时叩头啄声,跪拜,各自审其口头次数预卜吉祥。求签解签:潮头到处还门生,好玩钱塘江上月。吉兆依稀入梦来,十年尘土困...
十年尘土困英才,还需慢慢等待时机。哪里有求签的地方
导读:今天是2023年第一天,大家做好迎接的准备了吗?新的一年,我们通常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生活许下自己的愿望。今天,9妹给大家推荐几个西安市内的祈福地,不管是许愿还是假期游玩,相信
今天是2023年第一天,大家做好迎接的准备了吗?新的一年,我们通常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生活许下自己的愿望。今天,9妹给大家推荐几个西安市内的祈福地,不管是许愿还是假期游玩,相信都是不错的选择。
八仙庵
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它位于西安东关长乐坊,确切来说是始建于宋朝,但其建在唐朝兴庆宫局部的故址之上,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八仙庵都是老西安口中求签最的地方,香火旺盛。八仙庵现存建筑都是明清时代的,整座道观为三进院落,光是看牌匾、砖雕、古建都让人目不暇接。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朋友会不虚此行。
地址:西安市长乐坊北火巷12号
交通:在西安市内乘坐公交车到鸡市拐站下车,向北过更新街即到。
门票:3元(进入大门后可以请香,最便宜3元,贵的有10元、20元的。观内求签20元,解签免费。除门票外,这些花费都是自愿)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大兴善寺就在西安最繁华的地段小寨附近。走过小寨天桥,向西走上千米,就是寺院。这里距万丈红尘仅一墙之隔,颇有种“大隐隐于市”之感。
地址:兴善寺西街55号 (小寨十字西北方不远处)
交通:在西安市内坐公交到小寨,就位于西北方向不远。或者在“大兴善寺”站下车直接到达。
门票:免费
荐福寺
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初名献福寺,是睿宗李旦为他父亲高宗献福所建的寺院,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内的小雁塔是存放唐朝义净和尚(玄奘之后又一位西天取经的高僧)取回的经书而建。荐福寺也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所在地。
荐福寺是小渔最喜欢的地方之一,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游人却并不很多。新年第一天,在这里听听晨钟的声音,也不错。
地址: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
交通:在市内坐车到南稍门站,步行十分多钟到达;或者乘坐21路、402路等公交在“小雁塔”站下车即到。
门票:荐福寺免费(凭身份证领取门票),登塔30元
广仁寺
广仁寺位于西安古城墙内西北角,是陕西省唯一藏传佛教寺院,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广仁寺里面的奇珍不少,它是全国独有的绿度母主道场,建有唯一精品千佛殿,并供奉佛祖十二岁等身像、陕西最大的千手观音,也是文成公主、王昭君长安奉地。广仁寺里环境清幽,建筑精美,值得一去。
地址:莲湖区城墙西北角西北一路152号
交通:在市内乘坐公交车在玉祥门下,顺着玉祥门里的顺城巷往北到习武园巷,往东到广仁寺。
门票:20元
卧龙寺
卧龙寺有“西北第一禅林”之称,始建于汉灵帝时(168~189),是西安最早的寺院,也是中国最早的三座之一。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卧龙寺位于西安碑林区柏树林,寺院规模不大,但是环境清幽,没有什么经营痕迹,都是虔诚礼佛的信徒。如果经过,不妨进来参加一番。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35号
交通:在市内乘坐公交车到文昌门公交站下车,前行500米即到。
门票:免费
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位于西大街大学习巷的东侧,距离钟鼓楼不远。都城隍庙是统管西北各省的总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闹市之中,城隍庙里面却很安静,是真正的闹中取静。新年第一天,不妨跟西安城的守护神聊聊理想心愿。
地址:西大街大学习巷的东侧
交通:在西安市内坐公交车到广济街下车,在路的北边,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大牌坊,大家一眼就能看到。
门票:免费
这是西安求签最的地方,住满了神仙,据说只有老西安才知道!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
潮汕人的习俗,多点!!谢谢了。
在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举行一个成人仪式----出花园。意思是说:你从今天起来,就从花园出来了,你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 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出花园习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潮安县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当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澄海县风俗与潮安县大体相同。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该县黄冈镇十五岁男女,凡经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给出花园者,仅举行简单仪式,给孩子穿新衣,另买一只猪肚子煮熟让孩子躲在门后吃,俗称“换肠肚”,然后拜别公婆神,将香炉丢弃。揭西、普宁、惠来的出花园者,当天要吃炒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胶掠(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揭西县客家没有出花园风俗,但一些靠近“福老”地区的乡村受影响,也有此俗。当地客家的成人礼在21岁时举行,称过21岁生日,不叫加冠礼也不叫出花园。海陆丰地区也有出花园风俗。公平镇出花园者的年龄定在16岁。中国古代汉族男子15岁“束发”“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礼在20岁,女子成年“及笄礼”在15岁;各少数民族男女成年礼的年龄各有不同,一般在18~20岁之间。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给15岁者举行成人礼,说明将成人岁数提前。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礼,府县志多无记载,惟清嘉庆《澄海县志》有载,谓时在男子结婚之前,家人为其预备冠巾,冠巾由族长授予。举行仪式时,由赞礼的人致祝词,然后加冠。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女子则在将嫁时,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样做。上述记载可以说明,加冠礼不同于出花园,潮汕的成年礼已为出花园所代替。当代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1983年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提到潮汕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