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算命效应,算命其实就是心理学

100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吐血整理100个心理学效应,这100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会发生或遇到的现象。内容较多,建议收藏。 1、安慰剂效应 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安慰剂效应”。但同时,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使病情恶化,这种性质完全相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反安慰剂效应”。 (所以,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心情好,万事顺~) 2、海马效应 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场景,在某一瞬间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好像以前在某时某刻某地真实经历过一样。这就是著名的“海马效应”。 (可能是因为之前做过相似的梦,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的小说或视频,可能是投胎转世了......你相信是哪一种呢?) 3、踢猫效应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要学会调节,比如跟朋友谈心、大吃一顿、睡一觉、走出走走、听听音乐等等,迁怒于他人,于事无补还伤害他人。) 4、黑天鹅效应 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的现象,被称为“黑天鹅事件”,也叫“黑天鹅效应”。 (谁也没有想到2023年我们会经历新冠疫情吧~) 5、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老师夸一个学生写字整齐,让其他同学都像他学习。以后这个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 6、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算命先生说,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哪些烦心事儿...你觉得他说的好准。而事实是,谁三两天没几件大大小小的烦心事儿呢。) 7、吊桥效应 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正在追求男神女神的同学快来抄作业,约会地方选对了,恋爱成功率更高哦~) 8、奶头乐理论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避免被边缘化的80%的人口与20%的精英之间的阶级冲突,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方法之一就是制造“奶头”,“奶头”即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等,用这些“奶头”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这就是著名的“奶头乐理论”。 (抖音1分钟,世上3小时。明明看的时候自己满心愉悦,为什么退出抖音之后会感觉很空虚呢?) 9、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把这部分蚂蚁叫做“懒蚂蚁”。经过观察发现,“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来源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那个看起来懒散的同事,可能在琢磨着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各有分工,别总盯着别人不放。) 10、晕轮效应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也叫成见效应。 (如果有的人习惯以貌取人,那么他对长得不好看的人就很容易产生偏见。) 11、除了本期整理的100个心理学效应,还有第二个100个心理学效应请见微信公号「定律原理效应大全」,总有你好看,希望你会看。 11、丁达尔效应  所谓丁达尔效应,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12、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即是“南风效应”,意指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总喜欢那种很会“来事儿”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儿,都让人感觉无可挑剔。) 13、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这就是“飞轮效应”,告诉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付出足够的坚持和努力。 (互联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今天不容易,明天更艰难,而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14、延迟满足效应 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甘愿放弃或者延缓即时满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抉择取向,我们称为“延迟满足”。 (你愿意花费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15、内卷化效应 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卷,已经不是自我消耗,而是消耗别人。比如在电影院里,大家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不好吗,非要有人站起来,最后除了第一排的人,其他人都得站起来才能看。) 16、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两人相亲见面之后就没在约过,估计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印象不是很满意。) 17、近因效应 在有多个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即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很熟悉的朋友突然就断了联系,可能是因为你说了不该说的,做了不该做的。) 18、蘑菇效应 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蘑菇效应告诉我们,吃苦受难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那些刚刚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当一段时间的"蘑菇",能够更好地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啊,你要悄悄努力,争取有一天惊艳所有人。) 19、除了本期整理的100个心理学效应,还有更多世界著名效应、定律、原理等请见微信公号「定律原理效应大全」,不知不觉内容已经更新了很多,总有你好看,希望你会看。 19、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砍价的时候,第一次可以狠一点,由此来探探老板的底线。) 20、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木桶的盛水量由多方因素构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但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或更多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正确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想到了一句话: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交通便利了,一生可以爱很多人,但是谁是真心待你的,你又是真心爱谁的呢?) 22、破窗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意思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路边本没有垃圾桶,扔垃圾的人多了,也就多了一个垃圾堆,一样的道理。) 23、曝光效应 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曝光效应”或“多看效应”。曝光效应告诉我们: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 (但是,如果人家讨厌你,你还经常时不时去他面前刷存在感,只会更招人烦。) 24、二八定律 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二八定律”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 (对二八定律的解释五花八门,比如我认为点看这篇文章但认真看完的人不超过20%,你呢,你有什么理解呢,欢迎讨论。) 25、0分法则 在印象心理学中,0分法则也叫烂瓜子效应。一个人的印象,平时我们虽然只有 1% 的态度不好,但对于与我们交往的人来说,这 1% 不良态度却等于 100% 的不良态度,从而形成了坏的印象。 这就是著名的“0分法则”,告诉我们要追求产品质量“0缺陷”、服务质量“0失误”。 (你在一家餐馆吃到了一颗老鼠屎,相信以后你都不会再去了。) 26、20英里法则  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地貌十分复杂,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那么,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这就是著名的“20英里法则”,告诉我们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的拼命努力,应该要学会保持自律,在诸多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内心的稳定,不惧风雨、持之以恒,才能按计划完成既定目标。 (同理,跑马拉松的时候,不是谁最开始跑的快就能赢,而是看谁能持之以恒、保持自己的节奏向着目标靠近。) 27、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夏天快要来了,各位同学可以把减肥提上日程了,21天后见效果。) 28、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青睐,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国战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米格—25效应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很大。 (想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29、250定律 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 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告诉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现在何止是250个人,大家都喜欢发朋友圈,好的体验就花式推荐,不好的体验就各种吐槽。) 30、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指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将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在你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的那一年,如果你没有选择复读,而是选择报考其他学校,那么,你后来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儿将会截然不同。) 31、青蛙效应 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并安然落地。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后来感到热度难忍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应”,也叫“煮蛙法则”或“温水青蛙效应”。 (找一个安稳的工作,从入职到等退休,到底是一种成就,还是日复一日的行尸走肉呢?) 32、鸟笼效应 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也就是说,人只要拥有了一件东西,就会继续添加与之相关的东西与之匹配。 (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肯定会想着再买一双鞋子与之搭配。) 33、毛毛虫效应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也叫“毛毛虫定律”。 (可以跟着别人走,但一定不能盲从,带上自己的脑子。) (待更新)

算卦是否有三大禁忌,一不能算亲人,二不能算同行,三不能算自己。有没有...

算卦都是扯淡,叫自己都不信,还给别人算,呸!

100个心理学效应丨004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六爻卜卦禁忌知识 六爻卜卦禁忌有哪些

1、喝酒后不测。 2、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不测。 3、行为放荡或无所顾忌的人不测。 4、庸懒怠惰,无所事事的人不测。 5、不信易经有预测功能的人不测。 6、抱考一考态度前来刁难者不测。 7、虽信但不服气的人不测。 8、用卦打赌的人不测。 9、涉及国家方面不测。 10、有损社会公德的事不测。

为什么我们都相信算命?——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算命“很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这种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算命先生一段无关痛痒的话常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其实这些话对大多数人都是适合的。再加上那些去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算命先生只要稍微揣摩求助者的内心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2)知觉的选择性人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大脑不可能同时对各种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将那些新奇的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在算命过程中,算命先生会对个体的未来作大胆的预测,这些预测结果有时特别具有轰动效应,特别吸引眼球。如果言中,被说中的事实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人们就会说算命真的很灵;如果没测准,人们又会说算命先生功夫不到家。实际上,灵与不灵是人们选择性地知觉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小概率事件并以偏概全的结果。 (3)心理暗示去算命的人,大致都是处于人生的彷徨与犹豫之中,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他们需要通过获得别人的肯定来增强自信,以此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持。这时候,算命先生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指点迷津”,满足其心理期望,给予其信心和勇气,使其倾向于积极的方面,排除顾虑,最终取得一定的人生突破。可以说,算命先生实际上是运用心理暗示,激励彷徨之中的人。而一旦求助者在心理暗示之下努力奋斗,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认为算命师预测得很准,对之感激不尽,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算命先生千年不绝的原因之一。 总之,一个人的“命运”并非是算命先生算出来的,它受内因和外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