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行养生功教学,五行功法大全
道家是怎么养生调理方法
道家养生调理方法
1、五行经络、道家气功点穴法,可调气血、通经络、祛血瘀、排宿便、消胖、祛病延年。
2、道家养生气功疗法,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调息(均匀和缓、深长的呼吸),调身(调整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地运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气血流通,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3、春夏秋冬养生法,讲究饮食养生,季节养人。《黄帝内经》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4、食疗、食养法乃养生之本,《素问藏气法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之,以补精气。”
如新世界养生馆创办以来,会员已累计有1000多人,既有追求养生与美容相结合的女士,也有追求健康的男士,目前年龄最小的会员只有2岁,最大的已有70多岁。如新世界养生馆为了把健康送给千家万户,还经常到各社团、各单位长期免费举办养生讲座,大力推广养生学、普及养生学,努力提高人们的健康养生意识。
道家养生饮食禁忌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谷物等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尤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盖因牛辛劳、狗忠诚、乌鱼孝、雁坚贞之故。道教是个重养生的,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长期的生活修炼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食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影响健康。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个人体质及情况又有所不同,倘若摄取不正确造成过量和过味,都会扰乱体内的阴阳平衡。同时,不同食物之间还会发生相生相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错了,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反应。饮食禁忌是保证食物或药物得到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一直为历代道教养生家所重视。结合长期实践,有关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孙思邈认为,养性不但在言语上有禁忌,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节制。食物变质后,尤其是霉变的豆类、米类、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应忌食;忌食烧、烤、煎后焦煳的肉、鱼、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陈臭的食物;不要饮不洁的酒;吃了热食咸物后忌饮用冷酢浆水,易失声;吃了热食后,忌用冷水漱口,否则会使口中充满臭气;忌食生肉,生肉伤胃;吃热食出汗后忌当风,易头痛生病,使人目涩嗜睡。
我想了解一下关于道教的武功!
道教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 “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教徒中的发展。况且,习武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神清气足,才能臻于至境,世俗之人多累于名利,忧生惧死,且情欲伤身,难以在武术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于方外之人。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也有利于道教威望的提高和教团的生存发展。据史料记载,道家武术的成熟期约当魏晋之初。《抱朴子外篇· 自叙》:“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见,道教武术在魏晋时已成套路。元明时期,是道教武术流派纷呈的全盛期。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山内家拳术,将道教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同外家少林拳术风格迥异的道教武术流派。道家武术以太极拳、武当剑、形意拳、大成拳等为代表,属内家武术。现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宫观仍有流传。道家武术以道教哲学及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讲究经络穴道,以炼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具有刚柔相济,技巧性强、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特点。习道教武术者外能技击抗敌以自保,内能强身健体以养生,可兼得技击和养生之效。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道教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一带,甚至还远渡重洋,传到南北美洲。道教思想源流众多:有古代的鬼神思想,如殷商的鬼神崇拜;有和神仙方术;有纤纬神学和黄(黄帝)老(老子)之学。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永生为极乐、重生恶死的,长生久视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道教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双重的:一是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一个和平公平的世界,无灾难、无战争、无疫病;另一是得道成仙进入仙境。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皆由天定,而道教却认为人的寿命决定于自己。魏晋时出现的道教经典《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这是道教异于其他的一个特征。道教徒们一辈接一辈地研究、实践长生不死之术,研究多种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教方术。道功指的是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坐忘、守一、养性、存思等。道术指的是修命固形的方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药饵等。这些道功道术对气功、健身术和养生等有一定价值。道教的这些求长生的修炼方法,有许多为武术所吸收。如武术中广泛使用的“丹田”之说,则源于道教的守一术;而武术的呼吸方法及气血之说,则来自道教吐纳之术。至于武术所强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的精、气、神,是中国多种文化形式中所共有的,也同道教思想有关。武术与道教同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因此,道教对武术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道教的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被融摄于武术文化之中。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关于无为、贵柔、尚雌、崇阴、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精神与原则。这种精神和观念与中国武术文化相融摄,形成了一种武术技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以柔克刚”。内家拳的实践原则和理论即来自道教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概念,自汉以后,主要为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展。道教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及神仙修炼体系,创立了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易”理为基本结构的内、外丹修炼方法体系。这种理论方法体系为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宋明之时以道家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封、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出现,同道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道在养生”是道教的基本追求,因而“重生”、“全生”等养生思想观念亦深刻地影响了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拳术都极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价值。总之,道教文化的渗透使武术发展为合养生、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实践体系。道教文化亦融摄于武术技术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道教的精神、观念、思想等在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亦有表现,它的气功特别是内丹功广泛运用于武术技能之中。正宗道家内丹功一、筑基将根基建筑牢固、才能完成练功,本阶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体的根基在肾,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肾为-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间水火,万物赖之生成的道理一样,肾气充足,身体自然康强。肾气不足,在于壮年人房事耗精过多。壮年人应当至少隔7天才**一次,要珍惜精水;老年人要下决心断绝**;以上为储精。精水积满,外阳必举,要用炼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还精补脑。炼精的方法是,外阳举起时,立即闭目内视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吸气,用意念相引,将气从尾闾提起。如忍大便状,好像举重物似的,上升于脑。随着用目光上视脑中,停一会儿,用意念从两眉中间,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升一降为一周。不论旋转多少周,以外阳自缩为止。丹经上称作"采小药"(精为药),"采药归炉"(下丹田)。"封炉温养,谨固牢藏",才能炼精化气。《道乡集》说:"小药为外药采于外,用有为有作之法采之"。要注意:采小药只用在外阳冲动举起时,如不冲动举起时锻炼它,比如锅里无水光烧火,就干锅了。水火得不到既济,就容易出偏。因为小周天是武火烹炼精水的功夫,若无精可炼,会出偏而发生口干舌燥,头晕等症。《黄庭经》说:"急守精室(下丹田)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可见精水是练气功的宝贵药材、但是闭住精不外泄,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据我练功体验,泄一次精,内气就消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断绝**。可是梦中**,不易断绝,必须不怕失败,继续加强练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时。以上谈的筑基办法,也是我的体验功夫。二、炼精化气在空闲时间,端坐在椅子上,两腿垂地,两手放膝盖上,把双眼张开,向前平视,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目珠尽量保持不动,摄取阳光补我元气,待杂念基本肃清,心身安泰后,感觉眼珠发胀,好像有气充实时,即可慢慢地收回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内视一会儿,稍觉内气充盈,再将意念轻轻地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内视腹中-个虚空境地,要朗彻其光。朗则神清,朗则气爽,就不至于昏沉,如同天空无云遮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样。凝神也应如是。这叫凝神于气穴(下丹田),也叫心肾相交。朗照力在静功中具有夺天地造化的巨大作用,是练功的总枢。故《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如失去朗照力,神即他驰,杂念丛生,性光不能聚于气海,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坐凝神气入15分钟,即目光、意念均凝于气穴,则呼吸之气亦自然归于气穴。神意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息息归根,就不从鼻孔呼吸了,能做到如是练功,练习日久,能坐一小时,腹中受目光照射,自生暖气,蠕蠕欲动,融融自旋,这是静极生动,微队萌生。什么是微阳呢?就是腹中精水受目光煦照后化成的小气团,如同太阳蒸晒海水,化成云气一样。发现微阳萌生景象以后,仍要坚持内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大,仍以目光煦照动处,这是初步功夫积累内气的要 诀。比如室中香烟一缕,若火不绝,其烟渐渐充满室中,而积累内气也应如是,开始腹中气动微小,渐渐通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加紧练功,定能达到气足神充,浑身舒畅。真是"二十六宫都是春"了。迨至发现眼前有光闪,四肢温暖,周身似醉,耳际有风的景象,这是炼到内气旺盛已极,自然有气冲过尾同,上升脑中;略停一会,从两眉中间降入口中,化成津液,咽入脐下腹中,如同空中云气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润万物一样。这炼精化气,属小周天。这时内气呼吸是一升一降,息息归根,即呼吸离不开丹田气根。丹经上说:内气呼吸是用武火炼精化气的功夫。因为从此神气相抱,气谓风,神谓火,风吹火旺,故能炼精化气。三、炼气化神小周天炼到外阳内缩,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怎样采而后生?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 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使其愈动愈旺,迨至静观七天,眼前又现闪光.这是采大药的时间已到。忽觉内气团(大药)大动起来,上下涌动,上冲于心,又下奔会阴,感觉两肾热如汤煎,口齿叩动,身涌鼻搐,显此景象,要用采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急摄谷道(肛门),意守尾闾,内中向上提起的方法。《道乡集》说:大药为内药,采于内,采而后生,引出大药,则进行过关服食。过关服食的过程是:用意念将内气团从尾闾向上提起,冲过尾闾,上升于脑。这时舌舐上鄂,静守一会儿,内气团降入口中、要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觉中丹田气满,要一意静守。这就是过关服食,归于黄庭(中丹田)的景象,以下练大周天通运。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大周天练通以后,要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此际用功,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与小周天有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转不息一样。惟寂照时,元神居于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形成一个大圆镜子,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若仅滞于中丹田,不连合下丹田,则二田之气不能生发。如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不旺;二气不畅不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炼气化神的根本,炼气化神功夫全凭寂照,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丹田,成-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愈妙,益定益微。万脉归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炼气化神的真功。什么是寂照?就是用寂静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虚实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虑险,如见到美色和宝贵的东西,勿以为真。无论见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切扫尽。稍有喜爱,便着魔障。破坏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纯其阳明之神.不能证其圆明之果。最破坏真功的事,是梦中女色扰身,切记切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焉得不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寿敝天地,不杀生,要护生,倡放生。不吃荤,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不抽烟,不,不贪财,不图名,不邪恶,不发怒,日三省,高标准,要重德,要有德,多积德,莫停息,多实践,少空谈!!!少言多炼真聪慧,口若悬河实可悲;点破三两言,看君用功有多深!!!四、炼神还虚在寂照大定中,显出雪花纷飞,这是气足神全的景象,要进行炼神还虚的时节已经到了。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祖窍穴),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五、注意事项1,炼到小周天内气成形时,脐下腹中有个气丘,越炼越旺,口中津液增多,在练功时从嘴角流出,这叫"漏丹"。要紧闭口唇,咽入腹中,滋润五脏。因它是肾水化生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古人称它是"津丹"。2,练气功为了康复体质,百疴不生,可是各人练功功效有别,体质强者功效快,体质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须急于求成,只有把筑基功夫练成,才有日新月异的效果。3,练气功要按阶段次序进行,每个阶段有显景,不见显景,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显景是阶段功夫成就的标志。早则不及,迟则过之.4,大小周天练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因功有动静之机,均须顺其机而为之。动则运转,静则定住;不动,运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要听其自升自降,这是我在体验中证实的。5,练功忌昏睡.昏睡则气散。每遇昏睡时,要停功睡觉,睡足神清时,再静坐练功。先令神蛰于内,不使目光泄 于外,自然清虚之气氤氲于内。如此凝神,白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6,练功忌着相落空。入坐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属于孤阴,没有造化之机。练功虽重视无为,而在无为中尚须知有为。譬如内视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杂念乱生,这就是无力中而有为。心有专向,定于此。不外驰。着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滞不散,则内气不能氤氲和霭,流通一身,这是练功的大病。7,练功忌急躁,心躁则生火,火燥则水沸。或谓之神不可躁,躁则水枯。8,练功忌烟酒,烟不可吸,邪火扰乱真气,酒不可饮,酒气伤人性情。9,微阳初动,万勿搬运周天。微阳是内气的嫩芽,尚无结丹,要知升降周天有一定的时节,早则不及,迟则过之,使神气充足,自有天然之机,上升三关,以成自然妙运。如冬至阳生,虽欲其不生行吗?明白此理,还丹可结。10,气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气根、精室;还有称作火炉的,它的部位是在脐肾相对的中间,膻中穴就是中丹田,也叫黄庭,它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11,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因为这对温养元阳之气没有帮助。附一 炼内丹的火候运用古代丹书有内丹火候之说,我的练功体验,确实也有火候的运用。不知火候运用,任意瞎练,就出偏差。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练功到什么阶段,运用什么样的火,就称为火候。怎样运用呢?人体分两个区域,横隔膜以上,属于阳气区域;横隔膜以下,属于阴气区域。在阳气区域的穴位,宜用文火来锻炼,如意守祖窍、膻中,要似守非守,轻松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窍,气聚血涌,火上加火,就会出偏,如头痛、目眩等。在阴气区域的穴位,当用武火烹炼,如气海、会阴、涌泉,守窍的时候,要意念加重,凝视不离,把阴气化开。这些都是练功的真诀窍。在气通小周天时,后三关尾间、夹脊、玉枕,都是骨质的结构。内气到此停止不动时,必须用三种火一起烧叮���跗��拍芡ü�H缬靡庖��闱抗�兀�癯刍鹕ⅲ��灰淄ü��够岢銎�9χ?阳萌生,是内气的嫩芽,更要用三种火锻炼;炼到一阳大动时,还要用三种火锻炼。若发觉周身如酒醉,眼帘有光闪、耳内有鸣声,这是内气旺盛,达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进行小周天冲关,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于求通,强行搬运,就出偏差。切记切记!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气通以后的练功,仍要意守气海,目光凝视气海穴,鼻息也归于气海,神、意、气三家归到一处,进行武火烧炼,形成了内气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脐和下丹田中升降。下田为气根,故古人叫做"息息归根"。此际练功,鼻息自断,恢复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万虑俱寂,静极生动,方有小周天的自然运动。从督脉上升于脑,称为进阳火;沿任脉下降于下田,称为退阴符。也就是补阳气退阴气。在我的体验中,补阳气退阴气适用于素体伯冷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阴盛阳衰。还有从任脉上升于脑,沿督脉下降于会阴的运行法,古人称为进阴火退阳符。此法适用于体质怕热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阳盛阴衰。还有从左边上升、右边下降,从右边上升、左边下降的运气法、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炼丹的方法,练到阳光二现、小周天停运的火候已到,练功要进行内气聚散呼吸,以巩固内气团的的壮大成长,练到阳光三现,是 进行大周天运转的火候已到,紧接着内气团大动,上下冲动,肾间热如汤煎,身涌鼻搐,耳内有鸣,这是内气团旺盛的景象,即当用意念急守尾闾,紧缩肛门,向上提起。内气团冲过尾闾,上升于脑,静守一会儿,舌舐上鄂,降入口中,紧缩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咽人中田。气满中田,-意静守,忽觉有两道动气,从脚心同时上升,到尾闾合成一团,上升夹脊,停止不功;动过夹脊,分开两道动气,沿上肢流至两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团,升至脑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复降入中田,充满中、下二田。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运动,古人叫做"过关服食运周天"。以上谈的后天火候,是用意念有为之火,以下练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也就是以文火温养为主。寂照至极处,转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运动,这巳不是有意念而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规律运动的,不神驭,不息吹,如同大地之气,运转不息-样。不再叙述,是否正确,请气功同仁斧正。 "附二 玄珠成象法我认为气功中产生粟米玄珠的形象和作用是很重要,故本人想来谈谈在练功初级阶段中,如何产牛粟米、玄珠及其 作用。粟米的产生部位,在两眉中间明堂穴(上丹田), 古称开天目, 又叫练慧眼。具体练法:以坐练为主,张开双眼,向前平视,目光凝视一个中心点,眼珠尽量保持不动。感觉眼珠发胀时,目光凝聚一团,慢慢回收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明堂穴,意想这地方有一只眼,用它内视穴中空虚。炼到穴中发胀,如含有气球,即是粟米的产生。它的属性阳中阴,就是《易经》中说的离卦,藏之干心,发之于目。它的作用,性光强大,照射力无量,不离本位旋转着,扫除杂念,凝视气穴,化精为气,生发阳气,使身躯变成纯阳体质。如同天空的太阳。外阳中间有些黑点,光照全球,化生万物-样。玄珠的产生部化,在脐下气海穴(下丹田),古称玄关窍,又叫祖气根、炼丹处。具体炼法:用粟米之光.向下照射气海穴,静观气海穴的虚空境界。要朗彻其光,把性光凝于气海穴,把意念定于气海穴,呼吸之气自然归于气海穴。性光、意念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胎息。肾脏功能坚固如切的人,就能把精炼成气,积气成团,就是玄珠的产生。肾脏功能已亏的入,玄珠难以露相,必须固精不外泄,增强肾脏功能,有精可炼,积气成形,才能炼出玄珠。它的属性阴中阳,就是《易经》中说的坎卦,藏之于肾,发之于气海穴。它的作用大则充盈全身,小则流串全身经络,活泼血脉,化阴气为阳气,抵抗百疴不生。《大成捷要》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此即所谓先修性,炼出性光,凝光于气海穴,形成了修命炼玄珠。这就是太阳移在月明中,也就是心肾相交,坎离交媾,炼的玄关窍开,促成-阳初动,产生玄珠,冲开后三和前三关,运行于周天。如同天地间的太阳,照射大地,吸引着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样。根据我练功三十余年的体验,玄珠的产生,是在精液充盈条件下孕育中形成的,所以它难求的关键,以精液强弱为标准。青年未破过身的人,玄珠露相就快,若是固不住精,也是枉然。老年肾脏功能亏损的人,就是炼功三年五载,玄珠也难露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年气血已衰,无精可炼,内气难以产生,若是坚持不懈的练功,何时把肾脏功能增强起来,能固住精不外泄,才能有精炼成气,气足自然结聚成珠。因为有这些难做到的条件,所以难求了。这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广大练功者体验吧!
古人养生强身功法
我国古人注重养生,从始皇帝开始就曾派童男童女东渡以求仙丹,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里,我们的古人从生活之中 总结 出了许多养生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养生强身卧功 下边介绍这四势功法,针对性很强,只要认真练习,定能收到定效果。 导引术练习者不论男女老少及体质状况,均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练习。 练习方法: 第一势 骶椎功 此势卧功,是在原"顺"功中发展起来的。骶椎处于脊柱的下部,受压力最大。练此功可以兴奋盆腔神经丛,有利于所属器官功能恢复。 方法:预备势:身体舒展仰卧,面含微笑,双手自然平放两侧,两脚间隔1厘米,腰部两肾区横垫一毛巾卷(1.5-2厘米厚),然后自然深呼吸3次,全身放松。 起势:上肢不动,不能屈膝,从胯部发力,脚跟部配合,左右两腿交替向下蹬2-3厘米,蹬左腿时,向上拉右腿;蹬右腿时,向上拉左腿。要慢,使骶椎充分受力。每次蹬拉,不低于3秒钟。开始练习时,要防止过分紧张,以免拉伤肌肉。体力不足时,中间可以休息。开始时,可蹬50-60次。以后可逐步达200-300次。 注意:(1).做功时间,以早起床前,晚睡前为宜。(2).要在硬板床上做才有功效,没有硬床,可在地板上做。枕头要低一些。(3).做功后,有的可能大便次数增多,这不是病,适当减少次数,即可恢复正常。(4).有下列病患不可做此功:神经性结肠炎、遗尿症(即存不住尿,失禁,以老年妇女为多)、妇女月经期或其他原因子宫流血不止者。 第二势 腰椎功 此势卧功,同前势骶椎功的功效正相反,不能同时做。此功主要作用于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节椎间孔所发生的交感神经兴奋,调整器官的功能,从而治疗有关疾病。 预备势:与前势同,但腰部不垫毛巾卷。 起势:上肢仰卧不动,两腿屈起,两膝并拢,两脚放于臀部后不动,然后右膝上拉,左膝向下拉。这样两膝交替上、下拉动,带动臀部向左右摆动,从而使腰部受到刺激,兴奋与之相连的交感神经纤维(速度慢些为宜)。 练功次数:可做100-200次。 第三势 腹脏功 此功同一势和二势配套,前两势从不同部位解决植物神经紊乱,此势既有调解神经作用,又有锻炼腹肌功能和按摩腹脏的作用。 方法:预备势:与一势同,要在腰部垫毛巾卷。起势:全身放松,如站功中吐纳一样,缓缓抬起双肩,向前、向上,拉起肋间外肌,慢慢地吸气,同时要提肛、提肾(女子收紧外阴),然后双肩向后,向下旋转,并紧臀,收腹,即借双肩下旋之力,主要靠收缩腹肌之力,以臀部为中心,使上肢缓缓翘(30厘米),下肢翘起20厘米左右,然后缓缓落平。双手不动,不能帮助用力。吐气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翘时屏住气,加大膈肌对腹腔的压力,有利于按摩腹腔,但也会使血压增高。血压高及初练者慎用。二是翘起时用力收缩膈肌吐气,对脑血压无影响。三是吐气时收缩喉部括约肌,利用吐出的气流,锻炼喉部及气管,有利于呼吸道的健康。此势开始可做8-16次,逐渐增多。中间可以休息,不能太累(孕妇忌练)。 第四势 仰卧抖动功 此势是专门为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加强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而设计的。 方法:预备势:全身仰卧于硬床上,做3次深呼吸,使呼吸调匀,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起势:上肢不动,右腿屈起踩住,左脚举起70°-90°,用力抖动2-3分钟。然后暂下落,与右脚互换举起抖动。时间以自己体力为依据,一般10分钟左右,如有可能,也可以双脚、双手同时举起抖动2-3分钟.臀部最好垫起3-4厘米,可使举起省力。 功能和原理: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引用阴阳五行学说,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整套功法采用慢、圆、软、连的法则,对人体各重要系统和器官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调整。以甩、挤、摩、捂、兜的运动方法施功于性腺,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以保障健康人体的需要。还以蠕、振、旋、摆、扭的方式运动脊柱,使脊神经得到锻炼和强化,巧妙而恰当地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保证了内脏器官的健康和发挥最佳功能。通过抻、颤、挤、压、揉的直接旋功于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来调节内脏和各腺体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保障人体生理活动的均衡。 注意事项:妇女例假期间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腹压较小的动作。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陀,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 体操 。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 健身操 ,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陀,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古人养生强身功法相关 文章 : 1. 传统运动养生功法有哪些 2. 最简单的养生功法 3. 道家养生功的功法介绍 4. 古人养生方法 5. 古人谈养生 6. 古人谈养生之道道家气功的种类有那几大类?
气功是现代流行词语。说传统的修炼、修行提法更加贴切。分类法是后人总结的,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上面老师的分类是动和静功。客观存在的高低层次之分,是现实无法回避的。这个不多谈,反正年龄和层次不一定成正比。还有地域分类,南宗北派。比如北派王重阳等等等,南宗白玉蟾等等等。教门流派分类,历史上有多少是难以统计的,目前主要是全真、正一二大派,下属有很多的分支,比如全真有名是龙门派。另外隐修门派很多,很多没有固定在里面传承。修行门径方法,有的分清修派、符箓派大派,还有奇门遁甲、等等等。有的接近佛家的修禅,有的偏重法术,有的炼丹道。有的偏重性功(智慧),有的偏重命功(长生),有的性命双修达到很高层次。根源分类,有的流派自称道门仙家,修仙派。……文字记载最早叫黄老之学,包括黄帝老子,老子时代之前,黄帝就问道于广成子仙人。后来还有民间道神文化的融合,总之道家文化体系非常庞大。中华历史漫长,道家历史更长,说不完。有的说出来你完全无法信,还是就这些吧。道家如何养生?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 金宝。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道家养生主要在于几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 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 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
即节制欲念。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 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 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气血滔荡而不休, 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
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相反,“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三亦谓 “一德之修,又所以培三元之寿。”其戒律有不少善恶之说,但某些有关道德修养的规定,与修身养生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道教养性之道。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什么是五行?
五音指:宫 ,商 ,角 ,徵 ,羽 。 五音对应五行:宫属土 ,商属金 ,角属木 ,徵属火 ,羽属水。
五行学说和子午流注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五行学说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的关系来指导中医辨证施治,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理论!!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利用天干(‘叫纳甲法’)和地支(叫纳子法’)推算时辰。找出与时辰相对应的人身特定穴位进行施治,主要是对针灸的,随时间变化穴位随之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