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三大殿,紫微宫是谁住的
万宫之宫是哪里?
万宫之宫是洛阳紫微城。
紫微城,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世界性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至高之处,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陆续成为九个王朝的理政之所,前后沿用53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有“九朝皇居处,万世第一宫”之称。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尤其经武则天增修明堂、天堂后,成为世界奇观。
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
紫微城乾阳殿
隋炀帝开创万国来朝、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唐代三次封禅大典皆从紫微城出发。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原址建设遗址公园,实施了明堂、天堂、应天门和九洲池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2023年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紫微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国家。
书院,原是唐玄宗在紫微城创立的官方学术机构,经后世发展而演变成民间独立的教育组织。
洛阳为何没留下皇宫呢?
没有留下皇宫的城市不只是洛阳,西安、开封、安阳、郑州、杭州、成都等大多数作过都城的城市都没留下皇宫,没有留下的原因大部分是焚于战火,一少部分则是历史自然变迁逐渐败亡。目前留下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南京的明皇宫和沈阳的盛京故宫。
洛阳作为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自然也有皇宫存在,但因其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战火焚毁频繁,再加上历史久远,自然灾害及岁月侵蚀,目前都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存在的都城遗址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商都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随唐洛阳城遗址。其著名的宫殿有,东汉北宫、南宫,随朝紫微宫,唐朝上阳宫,武周明堂。
一、西周成周及东周王城
周武王灭商后,就打算在关东建立新都,后来武王死了,周公辅政,决定兴建新都。周公,卜卦说“周兴于岐、成于洛”,所以应在河洛地区建立新都,周朝才能成就天下,于是在涧河与洛河交汇处营建洛邑(一说在瀍河与洛河交汇处)。新都建成后,周成王迁都洛阳,在洛阳置九鼎,分封71国,并接受诸侯,开启“成康之治”,成就周朝天下,因此成王死后庙号被遵为“成王”。自此洛阳称“成周”,丰镐称“宗周”,也就是守住祖业、埋葬祖宗、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公元前710年,宗周灭,周平王东迁洛阳成周后,成周城开始被称为“王城”,遣址为现在的洛阳王城公园。公元前510年,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又在现在的白马寺附近建立新都,沿用“成周”名称,被称为“东周”,旧都“王城”被称“西周”,周郝王时又迁到了“王城”。后来周王又在巩义封了个“小东周”。
二、东汉洛阳城南宫、北宫
刘邦建汉后,起初定都洛阳,居住于位于白马寺东边的成周城。迁都关中后,洛阳作用依然重要,汉初刘邦东出平叛基本住洛阳,汉景帝削藩平“七国之乱”,洛阳是前线指挥部,武帝后洛阳逐渐发展成为经贸大都市。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定都洛阳,重新整修扩建洛阳城,整修洛阳宫殿,即后来的“南宫”,南宫就是刘秀的皇宫。
根据元《河南志》记载,南宫的主体宫殿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司马门、端门、却非门、却非殿、章华门、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中轴线东西侧各有两排对称的宫殿建筑。西侧两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东排为鸿德门、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门、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为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云台、兰台、阿阁、长秋宫、西宫。东侧两排,西排为金马殿、铜马殿、敬法殿、章德殿、乐成门、乐成殿、温德殿和东宫;东排为侍中庐、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承风殿和东观。另外,清代学者惠栋考证南宫的宫殿还有:九龙殿、广德殿、安福殿、和欢殿、翔平殿。
汉明帝继位后,嫌“南宫”老旧窄小,开始在原宫殿的北边修建新宫,从汉明帝永平二年到永平八年建成,新宫称为“北宫”,南北宫之间有复廊连通。北宫雄壮丽成为国家办公的地方,皇帝大朝议事就在北宫的德阳殿。
根据元《河南志》的记载,北宫之中,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温饬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门、德阳殿、宣明殿、朔平署、平洪殿。中轴线西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崇德殿、崇政殿、永乐宫。崇德殿南有两门,东为金商门、西为神虎门。两门南面有两观,东为增喜观,西为白虎观。中轴线东有两排建筑,自南而北分别依次是:西为天禄殿、章台殿、含德殿、寿安殿、章德殿,东为永宁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和永安宫
到了东汉未年,董卓迁汉献帝于关中,为杜绝关东群雄在洛阳复立汉朝,便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南、北二宫也焚于火中,自此从周朝到东汉一千多年的洛阳城毁灭。
三、魏晋洛阳城的太极殿
曹丕代汉后,从许昌迁都洛阳,于黄初元年重修洛阳城,在东汉北宫的基础上重修洛阳宫。曹丕修洛阳城参考河北邺城的建筑格局。公元237年,诸葛亮死后魏明帝感觉压力消除,开始大修宫殿,在原来南宫的基础上修建太极殿、昭阳殿等宫殿。
据《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12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设有金铜柱4根.是魏宫最巨大豪华的殿宇,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太极殿是皇帝举行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讲学之所,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正殿太极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起源于曹魏,并一直到北朝末年,隋朝修建大兴宫才改变,使用时间长达近350年。
太极殿设立中轴的建筑模式后来成为典范,历代王朝建设皇宫时都参照太极殿的建筑风格,建立南北中轴,东西对称的格局。太极殿这个名称后来在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随、唐、宋都曾沿用。
西晋司马炎代魏后,都城还在洛阳,继续沿用曹魏宫殿,司马炎就是在太极殿登及。西晋未年,“永嘉之乱”,匈奴前赵的刘聪攻破洛阳,纵兵烧掠,洛阳宫殿惨遭毁坏,太极殿也随之不存。
四、北魏洛阳城
鲜卑拓拔氏建立北魏后统一了北方,开始都城在山西平城(大同),由于平城偏北,不利于汉化和统治中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北部的平城迁至华夏腹地洛阳,之后洛阳重新成为帝都。北魏迁洛后,立志于汉化。因此都城、宫殿规制多沿用魏晋旧制,北魏洛阳皇宫正殿亦曰“太极”。
由于长期战乱北方到处都残破不堪,成为首都后洛阳人口不断增长,文化经济繁荣,孝文帝开始大规模整修扩建洛阳城,经过多年的建设,建成北魏洛阳城。建成后洛阳城分为“内城”“外廓”,南北大街称为“铜驼街”,坊间格局整齐划一,成为都城建筑史上的典范。
北魏太极殿作为皇宫的正殿,是新皇登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正殿,由正殿、东堂、和四周的廊庑组成,是宫城中最大的殿庭院落。公元534年大将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于河北邺城,并迁洛阳40万户于邺城,大拆除洛阳宫殿,将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自此从曹魏以来300年的洛阳城又变为废墟。
五、随唐洛阳城紫微宫
随文帝随朝建立后感觉北周遗留都城太过狭小,便在东南方兴建“大兴城”,但大兴城建设过于仓促,选址有问题,不久后缺点便暴露出来。首先就是缺粮,再次就是水咸,关中一遇大旱大兴城便运不来粮食。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渭河不能行船,大兴城断粮,无奈随文帝只好携带满城百姓到洛阳就食。再一个就是大兴城太热,没树木,一到夏天就奇热难受,随文帝后来又靠山建立仁寿宫避暑。
自西晋灭亡后天下分裂三百多年,南北东西都形成巨大的裂痕,随着全国的统一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来。随炀帝即位之初便发生了汉王杨谅叛乱,叛乱很波及山西河北地区,随炀帝立即从洛阳调兵剿灭叛乱,并迁河东20万户于洛阳,由此随炀帝深刻认识到洛阳的重要性。为便于对东方南方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本位主义,随炀帝登基第二年决定建立东都洛阳,一年后东都建成,随炀帝迁都洛阳,居紫微宫。
新洛阳城选在了周王城东南,汉魏洛阳城西南的洛河两岸。这一次宇文恺吸取关中大兴城的教训,按照洛阳的山川地貌进行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左右对称城市布局,把城市各个部分同天子连系起来,以洛河为天上的“银河”,皇宫为天帝的“紫微宫”,宫城正南门跨洛河的桥为“天津桥”,连接宫城与廓城的御街叫“天街”,廓城的正大门“定鼎门”。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使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故而又被称为“紫微宫”。
“紫微宫”又称“紫微城”,建成后富丽堂煌,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宫,其建筑形制可谓登峰造极,尤其在武则天时代达到鼎盛,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乃当时世界上一大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宫内有别殿、台、馆三千五百多所,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紫微宫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唐称乾元殿)、大业殿(唐称贞观殿)、徽猷殿。三朝前后相重,以宫城正门应天门(则天门)为大朝(外朝),朝区正殿为日朝。
唐朝,李世民击败王世充,攻占洛阳城,忌紫微宫奢华,便拆毁乾阳殿与应天门。唐高宗李治到洛阳后又在宫城西建上阳宫,上阳宫内有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气势雄伟,风景秀美。在洛阳唐高宗确定实行两京制,和武则天长期在此办公。后来武则天称帝后,改洛阳为神都,又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称紫微城为太初宫。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破洛阳后在洛阳称帝,唐肃宗李亨借回纥兵平乱,答应收复长安后让回纥兵任意抢三天。结果收复长安后李亨怕长安人骂他,便又对回纥将领说等收复洛阳后让其在洛阳任意抢劫,结果唐朝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在洛阳住意烧杀抢劫,便洛阳城再一次陷入浩劫,上阳宫及紫微宫毁坏严重,到唐德宗时彻底废弃。
中、晚唐及五代时了虽然对洛阳城有修复,但终不及盛唐以前三分之一。同时随着开封的崛起,洛阳虽是北宋的西京,但地位日渐降低。到南宋时,宋与金,宋与蒙古争夺洛阳城,洛阳再次遭受兵焚,随唐洛阳城彻底成废墟。明清时期又在洛河北岸重建洛阳城,即现在的洛阳老城。
关于故宫真实的历史故事
1、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2、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故宫简称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也是主要活动场所。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扩展资料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故宫又称紫禁城。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但明朝初期称为“皇城”,直接称呼为“紫禁城”则大约始于明朝中晚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我在故宫六百年,故宫为何称为紫禁城?
故宫又名紫禁城。禁是不许进入之意 。而故宫被称为是紫禁城也是因为当时的至上的原则,因为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所以大家是不允许进入他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为什么被称之为“禁”。而“紫”则与星象有关,古代将星象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才能称紫微宫 。而紫微星所在位置为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也被认为是玉皇大帝的住址所在,古代的皇帝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所以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是权力的中心所在,既然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地上的权利中心,而紫微宫是玉皇大帝的住所所在也就是天上的权利中心,自然也就将“紫”字拿来用,也就是说紫禁就是天子之宫的说法,而故宫的结构是仿造天宫的构造,二十八星宿围绕其周围,故宫代表的则是紫微垣正中,有着至高无比的尊严,所以叫紫禁城。在《维摩诘像》壁画中 ,顾恺之画的画面惟妙惟肖,宫殿富丽堂皇,璧山题字“一缕香飘带,仙凡紫禁间”的诗名来衬托画意。当时人称这幅壁画是“传神写照、意在紫禁”。这也是紫禁城由来一说。其实故宫一开始是叫紫禁城后来才为人称之为故宫,到2023年故宫已经经历了601年的岁月,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兴建,到现在,故宫走过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而《我在故宫六百年》讲述的也正是这一段故宫的历史,讲述关于他的保护与修复,也讲述他经历过的岁月沧桑,其实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我们就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但是现在将以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故宫,从他的人文属性去看,故宫又会是不一样的故宫,但不变的,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紫微宫在今天的洛阳什么地方
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紫微宫的部分遗址位于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
紫微宫是隋唐洛阳皇宫,又称紫微城、太初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它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座规模巨大的皇宫之一。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在成为太后掌握权利以后,心里早就有了复兴周朝,当皇帝的想法。复兴周朝,那么首都就应该建设在天下之中的洛阳,还应该建造明堂,表明皇帝是天命神授。
以往朝代的明堂建造在皇宫南3里到7里之间,武则天别处心裁,把明堂建造在皇宫之内。她任命白马寺和尚薛怀义作为工程的总监督 ,工程的选址是拆掉皇宫内的正殿乾元殿。
乾元殿为唐朝洛阳皇宫紫微宫的正殿,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阳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座乾元殿,乾元殿比明清太和殿还大。
扩展资料:
紫微城,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是隋唐洛阳城·宫城,亦名紫微宫。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 唐、五代、宋相继沿用,历经七朝,存世530余年 ,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建筑形制惊世骇俗,影响到了东亚各国的宫殿建设。尤其在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别具特色,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
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
紫微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宫,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薇城
殿的部首和组词
殿的部首:殳部。
殿的组词:殿军 殿下 配殿 大殿 正殿 石殿 圣殿 殿陛 忍殿 殿廷 龙殿。
拼音diàn、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3画。
五笔NAWC、仓颉SCHNE、郑码XMOQ、四角77247。
结构左右、电码3013、区位2178、统一码6BBF。
笔顺フ一ノ一丨丨一ノ丶ノフフ丶。
形声。从艸,鲜声。本义:苔藓,同本义。植物学名词。隐花植物的一类,茎叶很小,没有根,生在阴湿的地方 [moss]。如:藓苔(青苔);藓书(丛生在岩石上的藓苔,文彩斑驳,有如文字,称为藓书)
1、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宫殿。宝殿。金銮殿。殿堂。殿阁。殿上虎(喻敢谏之臣)。殿试。
2、〔殿下〕对亲王或太子的敬称。
3、在最后:殿后。殿军。
相关组词:
大殿[dà diàn]
大的宫殿;主要的宫殿大厅。
金銮殿[jīn luán diàn]
唐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
石殿[shí diàn]
石造的宫殿。
龙殿[lóng diàn]
宫殿;朝堂。
忍殿[rěn diàn]
佛殿。
邃殿[suì diàn]
深广的殿堂。
阿房殿[ē fáng diàn]
即阿房宫。
九龙殿[jiǔ lóng diàn]
宫殿名。后指皇宫。
仁智殿[rén zhì diàn]
明代皇宫殿名。
虎殿[hǔ diàn]
汉未央宫白虎殿的简称。汉时为诸儒讲解经学之所。后泛称宫中讲学之所。
陛殿[bì diàn]
殿阶。
中殿[zhōng diàn]
居中的宫殿。指内宫。
幄殿[wò diàn]
即帐殿。
乾阳殿[qián yáng diàn]
乾阳殿,是隋朝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三大殿之一,为紫微宫的外朝正衙主殿,隋称乾阳殿,唐时又称乾元殿,武则天拆乾元殿上层就地建明堂(万象神宫、通天宫),五代后晋、后唐、后梁时又称朝元殿、宣德殿。
轩殿[xuān diàn]
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