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因素模型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量表及评分标准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意向和性格表现”,这是“五因素人格”模型理论中的...
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五因素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词汇研究和问卷研究。词汇研究的理论前提是词汇假设,对特质描述词进行语义分析和因素分析;后者的理论基础是特质论,是人格心理学家依据理论构想及对人格的文献分析归档,经实证研究获取科学概念的人格维度。两者的主要区别:第一,词汇假设是对显性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研究,是人格理论构建的第一步。而特质论是通过现象,进一步对基因型人格特征做分析,对人性做解释,对人格变量做界定。第二,两者的对象不同。词汇假设是对包含在词典中的人格语言做词汇研究,以确定基于世俗概念的人格维度;而特质心理学家则是基于他们对特质的定义,对人格理论的构想,及对大量心理学文献的分析,编制量表对人格进行问卷研究。二、大五人格模型的理论研究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个理论依据:词汇学和特质论。1、人格语言是现象型,不是基因型。现象型是可以观察到的表面特征,基因型是人格内部的因果属性。2、现象型属性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语言是探究人格最主要的媒介。3、某一属性在语言中的代表性与重要性具有一致性,表现在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形式上。跨语言形式:某一人格差异越重要,就会有越多的语言用一个属性来描述它。语言内形式:某一属性越重要,该属性在各种语言中,就会有更多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丛。4、在人格研究中,词汇提供了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从自然语言中所选取的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克服研究者的选择偏好性,提高人格测量的内容效度。5、在人格描述中,形容词起主导作用。形容词包含了人的品质或特性,名词指代客体或事件,动词则标明行为过程。6、人格语言具有语义层次的结构。7、人格评价是人格科学的中心问题,而语言是研究人格的媒介。8、人格评鉴中重要词汇维度是普遍而稳定的。第二节 大五模型一、基本假设词汇学研究取向的基本假设是:每一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词汇。有什么样的人格表现,就会有什么词来描述它。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来研究人格维度,因为“所有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二、基本结构大五人格因素: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1、外倾性。外倾性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自信。内向者含蓄、自主、稳建。外向性水平高的人,表现出高社会化、活跃、健谈、乐观、喜欢娱乐、充满爱;外向性水平低的人,表现出严肃、冷淡、独立、安静。2、宜人性。宜人性也称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指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这种交互作用是个人的人际喜好,由同情待憎恨的一个连续区。宜人性水平高的人,表现为有责任感,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可信赖,易被他人接纳和富有同情心。宜人性水平低的人(被称作敌对型),多抱有敌意,怀疑人生价值,粗鲁甚至故意伤害他人,多疑,缺乏合作精神,性子急躁,喜欢控制他人,报复心强并且残忍。随和性水平高的人,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随和性水平低的人则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争夺。3、尽责性尽责性也称谨慎性,这个维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该维度上的分数用来评估组织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动机水平在目标指向行为中的作用。尽责性水平高的人,倾向于表现出高组织能力,做事严谨,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自我把握能力强,准时守信,有道德原则,有野心。尽责性水平低的人,倾向于表现出无目标,不可信,懒惰,粗心,容易见异思迁,爱享受。由于这些特征总是表现于成就或者工作情景中,有些研究者就把这一维度称之为“成就意志”维度,或者叫“工作”维度。4、神经质。神经质也称情绪稳定性,可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而将其至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此维度上会得到高分,更容易体验到不同的消极情绪。神经质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渴望成功,或者是无法容忍失败,无法做出克服困难的反应。它包含几个维度,如忧虑、气愤、抗议、沮丧、自我觉知、易冲动、易受伤。此维度上水平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5、开放性。开放性也称求新性,指对经验开放、探求的态度。事实上,智力是开放性的代名词,但开放性与能力、智力是有所不同的,它还包括积极探索的行为和对经验的正确评价。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地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想者;是好奇的、具有想象力的;喜欢娱乐性的新颖的想法,不跟从习俗的价值观;不倾向于服从众人的态度和信仰,保留他们的独特体验,坚定自己的信念;按自己的方式行动,情感上比较迟钝。得分低的人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喜欢新事物,思维的开放度低。三、基本特点1、大五人格因素结构,提供了高度验证性的维度,它以简洁的方式,广泛地描述了现象学的个体差异。2、不同的人格定义,导致不同的选词标准。3、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中的五个因素的重要性和验证性并不等同。前三个因素比后两个因素更重要、更容易检验。4、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不是由单纯分离的特质变量组成的。5、人格属性的分类,必须包含意义上的平行和垂直特征。
谁知道大五人格量表的计分方法?
为什么你要把7点变成6点?如果要变的话就是去掉中间那个选项,其他不变。变了后分就不一样了,标准分就要重新算,你再用原来的常模就不是很准确了。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每道题的权重是一样的
大五性格测试的科学性在哪里?
一个新的性格分析理论和测试方法,属于众多性格理论的一种。在人格科学研究领域,传统上有三种不周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忒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到卡特尔(R.B.Cattell)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但是分析研究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发现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有很大的不同,一致性很小,没有取得共识。但是,近十年来,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第二条不知道是谁总结的。只要科学利用,我想还是具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要说科学性,需要科学数据支持,显然,定性的理论和方法即便有大量的问卷、分数,也无法从科学角度来论证。这些理论和算命差不多,算法不同,结果解释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忽悠人的。常用人格测验及特点
一、自陈测验 1、《明尼苏达人格调查表》MMPI 哈撒韦、迈金利,经验法 566题、16重复项目;10临床+3效度量表 说谎L、校正K、诈病F(疑问Q量表) 临床诊断,一般用前399个项目 16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根据根源特质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 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10分(5.5,1.5) 16岁以上,据剖面图描述解释人格特征 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据艾森克人格三维度理论采用因素分析法 4个分量表—— 人格维度:精神质P、外倾性E、神经质N 说谎L 均采用是0否1计分 儿童版7-15岁,成人版16岁以上 4、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EPPS 莫瑞的15种人格需要理论采用逻辑分析法编制 强迫选择法控制社会赞许 5、高夫加州心理问卷CPI MMPI为基础采用综合法编制 美国测查正常人格特点 最广泛的问卷之一 预测特定情景下行为及确定被以人际意义评价和描述的个体 6、詹金斯活动性调查表JAS 根据弗里德曼AB人格类型采用因素分析叛变函数编制 评价A型人格特征 7、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标MBTI 据荣格性格理论编制 8、科斯塔、麦克雷依NEO-PI五因素调查表 据大五人格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 2个版本:自我/观察报告形式 二、投射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RIT 联想法编制,适用个别施策 10张墨迹图(5黑白3彩2黑➕红) 适用成人 4阶段(自由反映不交谈➡️提问有针对➡️类比进一步商讨➡️极限测验确定是否看到具体事物 记分解释4方面:反应部位、决定因素(形状、运动、浓淡、色彩)、内容、独创性 用于精神病人人格分析 世界最广 费时费力 2、莫瑞、摩尔根主题统觉测验TAT 据需要——压力理论采用构造法编制 3、句子完成测验 句子均第一人称 2形式:限制选择式、自由完成式 4、绘画测验 画人、画树、画房-树-人测验 5、罗森博格逆境对话 自己的挫折攻击理论编制 客观评分标准、可建常模、投测中标准化best 三、其他 1、评定量表 2、情景测验(评价者中心技术) 3、客观测量法 4、社会计量法大五人格测试题运用到的原理是什么
大五人格测试题(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是一种心理学测试工具,用来测量一个人的五维人格特质: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和谐性。这个测试通常用于研究人格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相关的问题,例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等。大五人格测试题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这个模型假定人格特质可以用五个独立的因素来概括,即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和和谐性。这些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个体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其他心理学特征。大五人格测试题通过问卷形式来评估每个因素的水平,并给出总体评估结果。
“大五人格”中的“五”,是指哪五种因素?
大五人格的五种因素是: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