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之中有危机,富贵在天生死有命

以富贵为话题的作文

“富贵”话题作文【模拟文题】 有人说:有钱就有一切。也有人说:我穷得只剩下钱了。三毛说:我们很富有,只是没有钱。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说“富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题意解析】“说富贵”,这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话题。新课标明确了“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2005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作文试题、命题者普遍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写好这个话题对2006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写好此类作文的注意点。一、立意要深刻。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写作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里“选材要严”指对写作题材要精心挑选,要符合所写文题的主旨;“开掘要深”就是指写出的文章要入木三分,深刻、透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止浅尝辄止或断章取义。 二、材料要有据。无论是从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角度而言,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来自生活。直接的生活指我们耳闻目睹的事实,间接的指从古今中外典籍或其他读物中积淀下来的素材。写进文章中的题材,一定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切不可胡编滥造。当然,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可以进行再加工、剪接,重新组合。另外,如果写议论文,除了事实论据以外,还要选择一些道理论据,对于名家名言、格言警句、成语谚语等,要正确应用。其中,即使名家名言原话记得不十分吻合,但是间接引用时,也要讲究内容的正确,要大致相同,不能随心所欲。三、语言要生动。汉代扬雄在《法言•寡见》中告诫我们:“玉不雕,玛皤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意思是说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成为不了像“玛皤”这样精美的玉器,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即使是典籍、谋略却也成为不了经典。我们的考场作文虽然比不上古人所说的那样“不朽”,但起码必须做到说话明白,文字精美。让读者一看题目眼睛一亮,一看开头引人入胜,一看结尾回眸一笑。【素材放送】 1.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大戴札记•曾子制言上》) 【考场佳作1】富贵是什么?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54岁时在福建为官,因朝廷昏庸,奸佞乱政,志不得伸,便想辞官而去,却不料遭到儿子的极力反对,理由是家里的田地房产还未购置齐全。于是辛弃疾写了一阕训骂儿子的前无古人的词。词前有个“说明”:“吾拟乞归,犬予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全词如下:“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茸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与非!”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话,浓缩了他多年生活的识见。 富贵是什么?危机者,风险也。一旦富贵,各种各样的风险即会袭来,食不知味,寝不得安,日夜紧张,防不胜防,一个人何苦去自找这种折磨?辛稼轩出生于济南望族,对于社会中的这个路数看得明澈极了。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早有此感,他在《宿州次韵刘泾》中说:“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很明显,为求富挖空心思,为求富不择手段,为求富利令智昏,为求富以身试法,凡此种种,哪一个不是风险扑面、危机四伏?就算是一家人里也往往为了遗产纷争,拉下脸来,甚至刀刃相见,不是至今常有所闻吗? 富贵是祸害。春秋时有个叫叔向的人说:晋国的栾武子是上卿,却连上大夫的田地都没有,但他品德高尚,誉满诸侯,因此国泰民安;他儿子继位后奢侈腐化,很快致祸灭亡。叔向认为:若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祸不远也。且看如今落马的官员,当官前未必是坏坯子,一旦财迷心窍,捞进几百万几千万以为给自己、给儿孙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从此富贵落定、万事大吉,哪里知道自己所干的正好是加速给自己挖掘坟墓。富贵是什么?阅尽人间春色的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曾写道:“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富贵如浮云。”对一个有点权力的人来说,要干事,干好事,而不是利用干事来达到肥私的目的;而真正干了好事又一身清廉,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必定名留千古。明朝的况钟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任知府,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一次他要上京办事,别人劝他带点礼物去进贡,他哈哈一笑说:“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他百年之后,“卒而归葬,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十年浩劫时,有人不相信当官的会没钱,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于是“造反派”打开况钟的墓椁,里边果然什么陪葬品均无,证实了史家所说并非夸张之辞。当地群众在况钟的墓前写了二联,其中一联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历朝历代文武官员数不胜数,像况钟、海瑞这样的让群众一代一代相颂的官员,他们可真是看透了富贵之类不过是过眼云烟,实在犯不着被它消蚀而丧失自己的天良。富贵是易碎品。辛弃疾说得透彻极了:“千年田换八百主”,纵观历朝历代,任何人的田地家产,没有一个数十上百年后不易主的,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理。有的人一心要为儿孙打点,他们不知道,儿孙贤,留下钱财有何用?儿孙不肖,留下钱财有何用?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明朝名士张文渊,出之肺腑写下几首绝句,其中有:“低低壁落差差柱,小小厅堂窄窄门,广厦广庭非不爱,欲留约束与儿孙。”富贵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自食其力的平民百姓来说,致富的愿望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上述四个答案是笔者仅供有一定职权又拼命希望早日富贵或是为了富贵不惜一切手段的人作参考用的

俗语“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古人为何这样说,有何道理?

我们从字面上也能大概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它说的是穷人最好不要轻易开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地位低下就不要去劝解别人。“人穷别说话”确切的讲应该是少说话,听起来让人不免有些惆怅与失落,但又不可否认这是事实。古往今来,穷人的话语权总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是当今,参加一些会议或者活动或者亲朋聚会就能深有感触,往往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的都是一些非富即贵的人,即便他们的言行差强人意,但周围的人依旧憨态可掬。换成无名之辈或者穷困百姓,想来又是一番风景了。而“位卑莫劝人”其实和上一句意义大致相同,虽然现在处处倡导平等,也不可否认相比古代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论资排辈”的思想依旧是根深蒂固,这也从侧面应正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现实中,在穷困潦倒又没有地位的时候,往往说话都不会被人重视。我们经常看到电视中,邻里出现矛盾通常都是找某某德高望重的人出面调解,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得罪了德高望重的人往往会被全村的人所鄙视。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一个没有地位的人来当和事佬的话,无疑是打肿脸充胖子,自找没趣了。

最高楼·吾衰矣赏析

绝对的不行 以前人家都把我身份证名字算出来了 正面反面想下 都随便 我是这样理解的 算命的无非就是要你钱罢了 反个角度想下 如果我是算的 专门到那些有钱的家户去 等人一出来 前天发生什么事 现在去哪里 心里想的什么 做什么 以前老家的关系 事业是如何做起来 经历了哪些风雨 现在状况怎么样 呵呵 我会去大街上 或者租个小房子 门前挂上几个牌子 来宣传自己 如何如何高吗 明白 上面意思么 你??? 有些算命的 说好十快钱 还一分都不能少呢 有的还可以讲到 6快 五快 或者一快钱 他都帮你算 好好考虑考虑我是咋样理解的 凡事先反个角度思考下 对你还是 有大帮助的 OK 这世上 要是 会算 命 的话 我想他早就发了 (这才是 不能用钱能买来的东西)什么事情 东西 有命重要!!~~~~~~~~~~

俗语“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古人为何这样说,有何道理

我国古人勤劳智慧、温文尔雅,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编写了很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俗语,这些俗语虽然短小字少,但它们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今天所说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对于它蕴含的道理,很多人也略知一二,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要在公众场合、亲人面前滔滔不绝,在毫无价值、地位卑微的时候,更不要自不量力地劝告别人给予建议。从古至今,贫穷意味着没话语权、位卑意味着被忽略是更古不变的真理,在最无能为力、毫无分量之际学会谨言慎行未尝不是一种修行。《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富贵贫穷永远都不是衡量一个人苟且安乐的资本,“在其位谋其事”是对自己能力最为清晰的认知,贫困中少说多做、富贵中居安思危、位卑时不做劝事佬、位高时不颐指气使。如果在贫困的窘迫处境中保持一颗坚定之心,不说话或者少说话可能还会博得一点好感;如果毫无自知之明在人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会引发别人的反感。当你位高权重、有权有势时,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别人深信不疑所信奉的经典、你的每条建议都将是别人雷厉风行所遵守执行的真理。本以为这两句话就已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不公,然而下半句更加深刻揭露了人性现实。它就是: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力微休负重”的意思是:我们做事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超负荷、超能力做事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不仅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不利于自己的职场发展,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韩愈曾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一个人不自量力其实是最为可笑可悲的,在如今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职场竞争是极其残酷,如果你为了一时逞强较真而接手很多超能力范围的事,结局要么前功尽弃要么“一战成名”。大多数人都会败在了成功前的黑夜中。争强好胜本无错,但自负无知则会自寻麻烦、引火烧身!《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过多的吹嘘自己能力,不仅会失去领导的信任、亲人的鄙视,事到最后也会得不偿失!而如果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一件事做得完美细致,将赢得很多人的赞赏认可。遭难不寻亲是说:当你遇到困难、遭受逆境时,不要着急找自己的亲人寻求帮助。并不是说亲人冷漠无情,而是你的落魄只会得到他们内心的抗拒。古人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遇到困难时,你要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起色,如果你过得不好,连你的亲人都会嘲笑你,若你寻求帮助,他们对你将会嗤之以鼻、低眼想看!如果你混得风生水起、事业如日中天,他们会纷纷前来祝福喝彩!俗话说:君子当自强不息!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颗努力进取的心,不然连你的亲人都将瞧不起你!《增广昔时贤文》写到: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我们应当以从容淡定之心对待世间变化,人生短短数年,没有从容面对方能抓住机遇!我们在下半句中更能真实体会到人间冷暖、世事无常,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现实,无论周边环境如何,都要保持一颗正能量之心,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不一样的精彩!我们应有《旧唐书.李靖传》中:“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的心态直面生活!

富贵险中求是什么意思

常规的付出获取常规的回报,而欲求富贵超越他人者,必须付出更多。这里的更多,在风险方面就是冒着更大的风险去做事儿,做常人不敢做的。这样的话,风险就更大了,但是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大了,收益也就大了,就富贵了。典型的例子是,如果官员只有工资收入,生活不会比常人好到哪里,权钱交易就可以获取大量财富,但是却冒了更大的风险。所谓富贵险中求。

富贵贫贱的古人论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象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样。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近。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荀子·荣辱》 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旧唐书·李靖传》甚少:很少。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晋书·诸葛长民传》常思:常想。必履:必然践履。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浮荣不足贵。唐·陈子昂《感遇》 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金玉:泛指珍宝。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去汲汲追求。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三国·魏·曹植《玄畅赋》 非:不是。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秦:孔鲋《孔丛子》 取:取得。 谓之:叫做,称为。 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乐能知足乃为富,岂必金玉名高资?宋·欧阳修《盘车图》 名高资:富有著称于世。知足常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金珠玉石的富有高名?天下有至宝,而非势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艺文类聚·鉴戒》 世上的至宝至富,不是权势地位和金银珠宝。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德。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金·元好问《感遇》 风雨:喻艰苦生活。 尘埃:喻污浊。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此指孔孟等儒家先辈。 儒家先辈们留下的教诲,只忧虑仁义之道得不到施行,而不忧虑生活贫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戚戚:忧惧貌。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是次要的东西。贫穷自在,富贵多忧。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忧:忧虑。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明·洪自诚《菜根谭》 财货储藏得多损耗也多,所以,财富丰厚的人忧虑也多。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谋。晋·傅玄《杂诗》 安贫:安于贫困。 与:给予。 谋:图谋,营求。 意谓安贫可能得福,富贵容易招祸。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唐·王勃《滕王阁序》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旧谓有贤德的人安于贫困生活,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安贫乐贱,与世无营。《后汉书·蔡邕传》 安于贫困的生活,乐于微贱的地位,对世上也无其他谋求。这是旧时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唐·王维《过李揖宅》 乐道:以遵行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唐·张??《朝野佥载》 旧谓处在贫困境况中的人,往往缺乏志向和勇气。贵贱无常。宋·王??《野客从书·??冠子》 富贵卑贱不是永恒不变的。贵无常尊,贱不常卑。晋·傅玄《吏部尚书箴》 地位显贵不是永处尊位,出身微贱不会永远卑下。日有阴晴,月有盈亏。算人无久富长贫。元·无名氏《杀狗记》第十八出 喻人的境遇会起变化,不会永久的富或永久的穷。莫言贫贱长可欺……莫言富贵长可托。唐·李颀《别梁鍠》 莫言:不要说。可欺:可欺侮。可托:可寄托。贫贱和富贵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唐·李白《古风》 荣华富贵象东逝的水,世间所有的事都象江上波澜,转瞬即逝。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唐·李白《江上吟》 汉水:水名,长江最大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 此言功名富贵不可能长在,正如汉水不能向西北流一样。富贵荣华几时兮,朱营碧堂生青苔。唐·陈子昂《青台引》 几时兮:能维持多久呀。朱宫碧堂:红宫绿堂,泛指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晋·葛洪《抱朴子·崇孝》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沉沦:犹沉没、沦落。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那么贫贱者只迫切地营谋生计,富贵者则沉溺于享乐。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奢自来。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地位尊贵的人容易矣横,家室殷富人容易奢侈。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你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明·洪自诚《菜根谭·评议》 耐久之交:喻永不变心的朋友。 处:相处。富贵者贫贱之基,奢侈者寥落之由。《日闻录》卷一 富贵而佚乐则易招贫贱,奢侈而无度则陷于伦落。富贵过盛,则必骄佚而生过。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盛:兴旺。 骄佚而生过:骄奢淫逸并产生错误。 佚,同“逸”。贫不忘俭,富不学奢。唐·马周《清崇节俭及制诸王疏》 奢:奢侈。积金累玉,未必是陶朱之智。汉·王充《论衡·命禄》 陶朱:春秋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退隐,后成巨富,号陶朱公。财富极多不一定是智者的所为。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 致力于求取学问,不要忘记勤俭持家的道理,富贵反而使子孙变得愚蠢。外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清·杜文澜《古谣谚》 处在贫贱,劳苦之境倒容易过。处在富贵、闲散的环境更难。能知足则常足,故富;能脱俗则不俗,故贵。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知足:知道满足。 常:经常,长久。 脱俗:超脱凡俗。 这是古人的一种安贫乐贱、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自知满足和超凡脱俗就是最大的富和贵。重义轻财大丈夫。明·沈受先《三元记·博施》 重仁义轻钱财的人,才是大丈夫。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前赤壁赋》 苟:如果。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求。堆金积玉,来处要明。宋·李之彦《车谷所见·贪欲》 堆金积玉:形容贵重的财物极多。 必须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清贫常乐,浊世多忧。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虽清贫但常乐,处在混乱的时世倒多忧。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钱莫强求。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正当途径的钱财才应取得,来路不明的钱财不应去拿它。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不符合义理的钱财不要拿取,不合义理的事情不要去做。勿慕富与贵,勿忧贱与贫。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慕:羡慕。 忧:忧虑。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淮南子·原道训》 不把身居高位看作是安全,认为处于卑下的位置就危险。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唐·姚崇《水壶赋》 浊富:浑浊富有。 清贫:清白贫穷。 浊富不如清贫。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与此意同。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唐·柳宗元《校书郎独孤君墓碣》 贫穷也不忧愁,享乐也不放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年纪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穷且益坚:人穷困,意志应当更加坚定。青云之志:高尚的志趣。老去才虽尽,穷来志益坚。宋·陆游《醉醒初觉偶记》 益坚:更坚强。 后句从唐·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化出。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人虽穷,但要保持操守,位虽贵,但不要忘记道义。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宋·佚名《名贤集》 人虽年老,雄心仍在;人虽贫穷,德行不能有亏。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宋·苏轼《宝绘堂记》 荣华富贵如过眼即逝的云霞和烟雾。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修身宝鉴》 荣枯:草类开花和枯萎,喻人的昌盛显达和衰败困顿。 水月镜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比喻虚幻的东西。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宋·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富贵可轻视,名节要看重。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输心:献纳诚心。其:犹“岂”,表示反诘。 死亡不能使自己出卖身心,贫困的生活更不能使自己有所动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名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论》 溺:沉湎无节制,色:女色。 伟人:伟大的人物。 富贵不动其心,名利酒色不溺其志的人,是伟大高尚的人。鱼不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亡。明·韩贞《韩乐吾先生遗事》 比喻贪欲会使人走向灭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芳:香。 饵:钓鱼用的鱼食。 引申为诱人的东西。 言高飞鸟、深渊鱼都为食而死,亦喻人为财而亡。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明·洪自诚《菜根谭》 何天不可翱翔:哪里不可以飞翔? 飞蛾独投夜烛:自取灭亡。 清·秦应阳《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我:飞蛾自身。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清·张自起《咏怀》 物:指各种享受的东西。 攻:击倒。 说明贪图富贵,就会在“糖弹”面前打败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翕张:收缩伸张。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任人摆布。受人施者,常畏人。《孔子家语·在厄》 接受别人施与的人,对施与者常常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聊斋志异·神女》:受人求者常骄人,求人者常畏人。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明·洪自诚《菜根谭》 造物:指造物者,即上帝。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 机:捕鸟的机槛。 阱:陷阱。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 怨之府:怨恨聚集的地方;大家怨恨的对象。 胎:根源。渔利者害多,务名者毁至。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渔利:以诈述谋求私利。 务名:挖空心思地求虚名。 毁:讥诽。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三国·魏·嵇康《与阮德如》 荣名:荣誉。 秽:败坏。 高位:高的职位。 说明名利地位并非好的东西,为人不必去追名逐利。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汉·无名氏《甘瓜抱苦蒂》 自贼:自己害自己。 劝人切勿贪利,贪欲过多反而会伤害自己。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指私欲,贪欲。 指出人最大的祸害是贪求过多,不知适可而止。溪壑易填,人心难满。明·洪自诚《菜根谭》 溪:涧,山间的水流。壑:山沟。言人的贪欲比溪壑更难填平,喻人欲之无止境。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仁为众善本,贪是诸恶源。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仁爱为众多好事的根本,贪欲为各样坏事的源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明·洪自诚《菜根谭》。吃人嘴软,使人手软。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吃了、拿了别人的东西,讲话、处事就难于坚持原则。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螳捕蝉: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喻害人还被害之意。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