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开口迟有根据吗,贵人开口什么意思
人们说的“贵人语迟”是吗?怎样看待呢?
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谋略的人,不善言谈,却心中有数、行动迅速。但随着这句古语在民间流传开来,渐渐地就被人误解为是说话晚的小孩子将来是富贵命的意思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那些心思缜密、智力超群的人许多都是沉默寡言者。可也有人说“贵人语迟”是,宝宝说话迟,“金口难开”,是因为智力发育水平低下,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以后也不会聪明。
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研究者针对孩子说话迟缓做了一项实验,团队一共测试了100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或者有障碍的孩子,结果显示,100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是因为智力低下才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
也就是说,孩子说话早代表宝宝语言功能发育得比较早,但这并不代表说话早,智力水平发育就好,智商就高。或者换句话说,即使说话比较晚,大脑发育水平也不一定落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这位著名科学家直到7岁才开始说话。
虽然孩子说话早晚和智力关系不大,但是如果孩子在3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爸爸妈妈肯定是要担心的,而且宝宝如果话说得早,也说明他的词汇储备量比较多,在今后的语言学习中会更加轻松,如阅读、写作等。
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功能呢?
一、锻炼口腔肌肉
宝宝开口说话依靠的是口腔肌肉的灵活度,如果宝宝的口腔肌肉发育不好,会导致孩子说话时口齿不清,甚至想说却说不出来。
所以爸爸妈妈要在平常多多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例如在孩子吃辅食的阶段,避免总是吃一些米糊状的食物,而是按照月份的增长,改变辅食的硬度,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宝宝语言发育的规律,具体参照下图:
二、和宝宝多聊天
有的父母觉得宝宝还小,根本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于是就错失了让宝宝“早开金口”的最佳时机。其实大部分宝宝在8-10个月左右已经开始学习说话了,虽然年幼,对一些词语的意思还不能够理解,但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是能够感知父母的情绪的。
如果我们在交谈中加入表情、手势,注意语气,那么这就是让宝宝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此外,对于宝宝嗯嗯啊啊的反应,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回应,记住不要讲方言哦。
三、增加宝宝的体验
除了和孩子聊天,爸爸妈妈们还要多带孩子出门“长长见识”,增加他们的体验感,例如去动物园听动物们的叫声,去公园听小朋友的嬉闹说话声……在这种丰富的语言环境下,宝宝的听力会更加敏锐,模仿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晚上临睡前,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读一些有关动物的绘本,加深白天游玩的印象,让孩子认识动物,同时回忆和模仿动物们的叫声。
四、听儿歌、唱儿歌
儿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句式简单、朗朗上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拒绝这样轻松又充满幻想的音乐。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说话还不是特别流利,爸爸妈妈们不妨给孩子多听儿歌,多唱儿歌,这样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增加记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可以有一个突飞猛进地发展。
五、读绘本
读绘本是一个增加孩子知识储备量的过程。当孩子的词汇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他们想“说”出来时,就会变得很轻松。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孩子在听故事时,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如成人,所以他们需要在重复听的过程中慢慢领会故事的意思。
当爸爸妈妈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本绘本时,孩子的小脑袋也在加速记忆,他们不仅记住了故事,也积累的了词汇量,学会了句式表达。
古人说过,贵人语话迟什么意思?
人因为地位的尊贵,说话的时候会经过反复思考,字斟句酌,不轻易表态;不像普通人那样,心直口快,更不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所以才有“贵人语话迟”的说法。
贵人语迟的本身意思真的不是说小孩说话晚是好事,也不是说让人说话说一半留一半,也不是让人该说的不该说的统统不说,更不是叫人口是心非。
它的意思本身就是让人懂得谨言慎行,明白自己对自己说的话需要负责,说话之前要思考,最终达到说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职场中更是如此。
而一般人对关系一般的人说话是,是下意识的先去思考的,真正脱口而出的时候,是我们对对方戒备最弱的时候,就是比较信任对方的时候!
扩展资料
释义是小孩说话晚,所以家长会经常得到这样的安慰话;亦指人不善言谈。和厚道没有关系。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学而》。
原文: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
译文:尊贵的人往往在最后才开口发言,这样的人对在行动上很敏捷,在语言上却显得很笨拙。
“贵人语迟”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孩子说话晚到底是不是智商高?
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歌德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全世界有5651种语言,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是全球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加上汉语发音的独特性,很多外国人对学习汉语的第一印象便是难。对于汉语是非母语的人来说,汉语也许很难。但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们来说,说话好像并不是一件难事吧?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出现。 按理说,有些孩子说话晚实属正常,并不是个个孩子都能保证在一岁时就开口说话。个体差异导致发育程度不一,就像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而一些孩子对文字更有天赋一样。语言不是天生就会的技能,学习速度自然有快有慢。 在传统观念中,说话晚表明孩子有贵人之相,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光耀门楣。其实,这种说法在稍微了解过语言和婴幼儿发育的人看来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话早晚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那么吃饭吃得多就说明孩子长大后是万里挑一的饭桶咯? 儿童的语言发展程度和其自身条件有关,比如说先天智力水平,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家庭教育的质量等。幼儿的语言水平受着多方因素的制约,这是在科学和医学界普遍得到承认的,但说话早晚与智力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这也就是说,开口说话时间早确实表明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要高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着孩子就比同龄人优秀,更不如说我们看不到的未来了。所以说,宝贝说话早虽说应该欣喜,但也不应过于兴奋,对孩子的未来过于乐观。 孩子10月龄就能说话不必兴奋,15月龄才开口也不必紧张。在已经该说话的年龄孩子却不会发音、表达时,比如说18月龄之后的孩子,才应该开始考虑是不是存在生理疾病或发育性的语言障碍。通常来说,聪明的孩子在7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模仿声音了,最早10月龄时会叫爸爸妈妈,1岁半时就能听懂单一指令并用肢体、表情或语言做出相对的反应。与此同时,认知能力的发展以比语言发育更快的速度进行着。 看过《动物世界》的都知道,很多在草原上生活的食草动物在生下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就要学会走路和奔跑,否则虚弱的它们极易被捕食者当作腹中餐,这是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但人类并不是这样。 由于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以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便将妊娠期大幅缩短至10个月左右,作为早产儿的人类幼崽需要在出生后才能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也就是说,一般动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在出生前就结束了,但人类却还要花费至少三年的时间学习。这三年就是婴幼儿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宝宝到了3岁的时候,基本可以用语言表达 情感 和想法。在此之前,婴幼儿需要学习走路、说话、进食、文字、数字、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力,可谓任重道远。 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初步掌握这么多门课程,大脑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我们对复杂大脑的认知仍旧九牛一毛,但可以肯定的是身体的各部位活动和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全部来自于大脑,语言也不例外。 说到底,语言的本质是工具,学好语言不仅能让我们的社交能力提升,还会帮助孩子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更加顺利。且不说语文、英语、 历史 等纯文科科目,数学、生物、化学等理科课程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语言发育迟缓孩子的认知能力多多少少有些欠缺,这是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负面效应。要想孩子尽快赶上同龄人,除了接受专业的语言矫正课程外,父母平时的家庭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说话晚,我们家长朋友可以这么做: 减少手机、电脑的使用,亲自陪伴孩子,多亲子互动; 内容大于发音,不要纠结在发音习惯上,培养语言兴趣是关键; 监护人语言尽量简洁,语速放慢,突出重点; 多与同龄人接触,培养社交兴趣。生命中的贵人包括什么人呢?
1激励你让你看到自己优点的人。2帮你理清生活工作思路的人。3给你分享新观念好消息的人。4提醒你让你看清自己不足的人。5愿介绍成功朋友给你认识的人。6相信你教导你向上成长成功的人。7欣赏你维护你并志趣相投的人。8给你正能量带去轻松快乐的人。9能提供学习机会成长平台的人。10主动给你提供帮助的人【珍惜人生的贵人】当然广义的来说, 一切人都是 我们 的贵人, 在一切境界中我们生命都能得到提升,这需要明师指点,普通人容易看到消极的一面,很难凭自力突破。很多家长或者老人说“贵人语迟,孩子说话晚是福气!”真的是这样吗?
贵人语话迟,这是误区。到了说话年龄不说话,这不是什么福气,而是有语言障碍,或十只它疾病,店尽早就医。
“贵人语迟”是不是有科学依据?3岁还不说话,一定是自闭症吗
1、
孩子两岁八个月开口说话。
一岁多左右,有一段时间他还说几个字,后来就什么都不说了,在他一岁三个月的时候,比他小半个月的邻居妹妹就已经会表达了,当然,这说明不了什么;两岁半以后,当别人笑着说起恨不得她家的孩子闭嘴的时候,我多么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当我被问起的时候,我总是会笑着回答:“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表面平和而内心压力非常大,是的,我是个全职妈妈。
他属于那种什么都懂,但就是不说的,掰手指超厉害,桌上的小球球,6个以内的,扫一眼就知道,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执着,每次都能玩很长时间。
我也曾深深地焦虑过,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自闭症,但是他的长相还有他平时的表现,以及我查的资料,我怎么都无法把他和自闭症联系起来。
也有人劝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舌头或者是身体 健康 ,我知道是好心,但是我拒绝了,我很期待孩子说话,但是我更明白去医院就意味着什么,而我更愿意相信我的孩子很正常。
当我看到托马斯·索厄尔的小书《语迟的孩子也聪明》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虽然他现在特别健谈,但是回想起他开口之前的那段日子,真心焦虑、煎熬。
我想把这个事情弄明白。
2、
《语迟的孩子也聪明》是一本介绍异常聪明但是晚开口说话的儿童的书,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作者的孩子是快4岁的时候才开始说话。
和这位作者做着同样研究的言语病理学专家斯蒂芬.卡马拉塔,3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他也是一个晚开口说话孩子的父亲。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语迟的孩子并不是个例,只是我们不知道身边还有谁的孩子语迟罢了,在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会存在这种情况,但是,语迟并不妨碍他们日后的优秀。
当然,并不是所有说话晚的孩子都像这本书里研究的孩子一样,错误的希望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失望。 (书中原话)
托马斯·索厄尔的研究对象是44个家庭46个说话晚的孩子,其中原生家庭43个;卡马拉塔教授的研究对象是235个家庭239个说话晚的孩子,其中原生家庭232个。男孩语迟的比例在80%以上。
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自己不会说话也理解不了别人说什么的孩子;另一组是能清楚理解他人说的是什么但自己就是不开口的孩子,后者更有可能正常地发展。
书中提到的语迟的人:
公众人物
爱因斯坦(3岁)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快4岁)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两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里.贝克尔
19世纪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4岁)
20世纪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
脱口秀主持人戈登.利迪和贝利.法伯
经济学者沃尔特.威廉姆斯
普通人
理查德(3岁)
女孩莱丝莉(两岁)
男孩里基
以及作者的儿子,作者的一个大学室友,作者的一个几十年的老朋友,作者在出书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人,作者在做这项研究中遇到过的一些周边的人,他们都是晚开口说话的人。
爱因斯坦在他开口说话之后,被他的小学老师们担心“起初还是担心他是智障儿童”、“他对不感兴趣的事物视若无物,一点儿也不想学,而一旦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兴趣,他就会像钟表匠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他的父亲跑到学校咨询小爱因斯坦将来可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的时候,校长说:“不要操心了,他做什么都不会成功的。”
他在学会说话之后,也是说的磕磕绊绊,到9岁的时候,口语表达还不算流利。人们又把那些很聪明但语迟的人用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爱因斯坦综合征”。
作者的儿子约翰,小时候解锁技术一流,记忆力超级好,说话仅限于“字”,当他带着小约翰见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的时候,没有人能给出有效的建议,直到他碰到了另外一位教授。
教授听完他的叙说之后说了一段话:
于是,他不再试图教孩子说话,只是增加在一起的陪玩时间,几个月之后,孩子说了第一句话,此时是3岁9个月。
晚开口说话的孩子的特征:
有的人不能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只有亲近的人才能听得懂;有一部分是一说话就出口成句,很清晰。
在逻辑领域比较出色,对音乐和数学敏感、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超强、擅长拼图,不按要求做事,如厕学习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罕见的专注力,小时候特别坏脾气。
如果把我的孩子往这上面套,有的也还是符合的,比如孩子对数字敏感,喜欢俄罗斯方块,喜欢音乐和舞蹈,记忆力好,特别有自己的想法。
书中有着多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语迟案例,我们也许会宽心,根据作者和卡马拉塔教授的研究数据显示,语迟也许仅仅是语迟而已。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纵使有大量案例证明有些人看似成年之后成绩斐然,但是仍有很小的概率会被确诊为自闭症。
3、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语迟?
我翻遍了整本书,也没有发现哪一章节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答案,和它有关的是大脑发育以及先天的原因大于后天的环境。
比如:爱因斯坦的大脑被解剖之后发现,他的大脑大小和常人无异,但是左半球有一个部位却是正常人大小的两倍。
语言似乎是在大脑发展了足够的处理能力时才发展起来的。--斯蒂芬.平克
用我的大白话理解就是,由于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某个部分在抢占资源,因此,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口说话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就像有的孩子一岁开始走路,有的孩子一岁半才开始走路。
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发展着,在各个方面均是如此。
我们也不能盲目的相信贵人语迟,更不能把这个观点就往每一个语迟的孩子身上套,因为,小概率的事情还是会存在的。
作为孩子最贴心的的父母,如果你很担心孩子的语迟到底是什么原因,建议还是去正规的大医院检查一下比较放心,但前提是最好检查一下自身的原因以及孩子的生活环境。
结合我自己的 育儿 经验,我觉得孩子语迟和带养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成长环境单一也没有足够多的玩伴、带养环境里面的人沉默寡言、夫妻感情不好交流甚少、把孩子交给电子设备等等,孩子的语言发展没有受到更多的多元化刺激,自然就很贫瘠。
当然这一点和书中的观点是相悖的。
书中说到,19世纪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4岁的时候才开口说话,她说可能和照顾她的女佣话少有关系。但是作者对照自己和卡马拉塔教授研究的那些语迟的孩子,她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所以不能把原因全部归结于女佣。
4、
父母该如何和这样的孩子相处,应该早期干预吗?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案例,孩子两岁多了不说话,然后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什么事儿都没有。
即便这样,我相信父母也不一定能够释然,因为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同龄孩子甚至比TA小的都说话了,再加上周围人给的压力,焦虑是在所难免的。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如果自己心里没底儿,就不能盲目的自我安慰,还是可以带孩子去正规的大医院看一看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晚说话的孩子都是爱因斯坦综合征。
同时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尽管他不会说话,但是父母的做法会让他觉得他就是有问题,所以,在决定带孩子去医院之前,要考虑清楚自己该怎么给孩子说。
特别提醒,在检查孩子语言之前,建议孩子做一下身体检查,排查一下其他的原因。
关于早期干预,有利也有弊,书中有这么一段我特别感同身受:
一个母亲在网上用“绝望”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她有着一个5岁还不说话的儿子,每次参加语言治疗之后,妈妈就会喊“说话,说话啊,哑巴”。
无疑,这位母亲是崩溃的,在我孩子没有说话之前的有一段日子,我也生气过,但是基于我的判断,我告诉自己再等一等,后来慢慢释然了。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把一些语迟的孩子就当病治疗,结果越来越差,有的言语治疗会把人搞疯,也有些父母放宽心不再治疗的时候,孩子就慢慢开口说话了。
面对孩子不说话的表现,我们要分清楚“无能”和“不情愿做”,不要把二者混淆了把正常的孩子当病治。
仔细回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情况,有的时候,孩子会很主动的去做一件事,但是有的时候,他就算是会,他也不去,越催越慢。
如果孩子没问题,就不要让他从我们的言语行动中感觉到他是个问题孩子,任何时候,否定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孩子没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宽心,顺其自然,作为语迟孩子的母亲,我知道这份等待是漫长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哑巴”“傻子”“聋子”,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也很丧,也请相信他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宝贝。
对于那些能听懂别人话而自己开口晚的孩子,他们就是迟开的花朵,终有一天,也会和其他正常时间点说话的孩子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