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天地人图,易经八宫卦图
周易图河图啥意思?怎么解释?天涯知道
河图洛书出自易经,周易也是易经的意思,《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指河图;书,指洛书。圣人,指中华文化的始祖伏羲。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八卦,周文王将该八卦演绎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创作了《周易》。年,河图洛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幅图,揭示的是宇宙、时空、天地人、万物的运转规律。图简易微,乃为大用。二、河洛口诀河洛数字是一门预测学,是源于易学中河图洛书的一门学问。其特点为直接用数字对人事进行预测,属于易学术数的方法之一。理解、记忆河洛口诀是学好河洛数字预测的必备条件,本期文章将用简单明了的图文知识,帮助大家快速掌握河洛口诀。01河图口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人认为北方水气最为旺盛,且是阳气初生之地,故以一配之,一为阳因而称为“天一”,为水,故称“天一生水”,有生必有成,以六配之,六为阴为地故称“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南方阴气初生,以二配之,称“地二生火”,以天阳七配之,称“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日出东方,阳气渐渐生旺,以三配之,三为阳而称“天三”,为木,故称“天三生木”,以八配之,称“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西方日落,阴气生旺,以四配之,称“地四生金”,复以九配之,称“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木不能离土生长,土为中土,以五配之,故称“天五生土”,以十配之,称“地十成之”。各方阳生由阴成之,阴生由阳成之,五行相生为相合,互相依存之象。再则相对克(一六水克二七火,四九金克三八木),代表有生亦有克,生克得宜,万物得能相互藉力,平衡发展。河图中一六同属水,一六数故为水,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皆然。诀曰: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友,四九为朋,五十同途。02洛书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将洛书上的圆点转化为数字,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九宫格。该口诀形象方便的为大家展示洛书九宫格的画法:戴九履一:将洛书九宫图具象化,“九”为天,“一”为地,九上一下。左三右七:字面意思,九宫图的中间行,“三”、“七”在左右两边。二四为肩:“二”、“四”位于第一行,象征人的双肩,古人习惯的书写方式为从右至左。故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图上二在右,四在左。六八为足:“六”、“八”位于最后行,好比人的双足,依旧按古人书写习惯,六在右,八在左。以五居中:即中心区域的数字为“五”。九宫格,横,竖,对角,无论你怎么相加,结果都等于15。洛书图中奇妙,也反映出易经衍化万物的规律。《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阳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河图、洛书,通过图解和数学数理的象数形式,表达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水平以及宇宙观念。它们是上古时期人类创造的科
天地人三才最早出自那里?
最早出自:《易经》“太极”为气,是分清、浊,谓“两仪”。盘古开鸿蒙,清气上而衍周天,浊气沉而化大地。然,混沌无极,上下无度、八方不存,清气之谓“上”者,概以沉积之大地居中,延展两极。故,天地之形,恰如葫芦,地居中颈。清气有太阳者、变阳者,浊气有变阴者、太阴者,是为“四象”。太阳,八卦论为乾、兑,应之天、泽。地之顶,有九重天;地之底,有十八泽。变阳,八卦论为震、离,应之雷、火。九天之上有神雷;十八泽之中出阴火。变阴,八卦论为巽、坎,应之风、水。衍化、孕育生灵。太阴,八卦论为坤、艮,应之地、山。承载世间万象、沧海桑田。阴居中,阳处两极。地居中,以之为基,视周天星辰流转、十八泽深渊翻腾,故曰:地静,天动。静为方,动为圆,所谓“天圆地方”。生灵出乎“浊”,演人教大兴,顶天立地、翻滚红尘、沉迷六欲、执着七情、体味百态,演大千世界繁华盛景、光怪陆离,正合造化之妙,有后天之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合为“三才”。天主气。天数乃大势,气数应之。地主精。精血为体,依托魂灵。人主神。神、形相倚,心、性相果。
《易经》中的太极图象征着什么?
就《太极图》本身来看,阴阳两仪记录着地球由于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之象和四时之序。此外,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黄赤交角)为23°26′21〃,而从《太极图》上看,阴阳两仪的S形螺旋体夹角,也正巧在23°左右。所以,李晶伟先生在《太极与八卦》一书中认为:“太极的具体模式就是地球。” 《太极图》古说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抟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到了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但也正为如此,朱熹受到了一些易学正统派的严厉的批评,指责他离经叛道。其实,朱熹是聪明的,他已经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筮书册,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辟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后来的易学大家胡渭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象《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呢? 《太极图》今说 美国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萨满式(shamanistic)的文明。他在详细考察了中国上古文化后指出:“经过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而《太极图》显然具有浓厚的巫现文化特征。但是,能否进一步假设,《太极图》是中国上古巫现文化的总纲、源头?因为《太极图》所显示的阴阳、消长、动变、灵性信息等等特征,无一不是构成中国上古巫现文化的基本原理。而且《周易·系辞传》中反复申说“研几”、“见几”、“知几”、“知微”、“察来”,以通天人之际,尽宇宙之妙为总纲,似乎表现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萨满式”文化的特征。 现在,我们将《太极图》和巫现文化联系了起来,巫现文化在对待人和自然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手段,那就是。我们知道,大多数是直接和特异功能连在一起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虽然行之有效,甚至有巨大的神通力量,却无法纳入当代自然科学体系。这点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飞碟现象基本一致。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也注意到问题。他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说:“如果我们想把归结为技术和科学演进中的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话,我们就会失去理解思想的一切可能”。他认为,我们应当把和科学”比作获取知识的两种平行的方式”。简述天地人的起源
孔子曰,三才者,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才可并称三才。 易卦,每卦三爻,从上到下排列,讲的就是天,人,地。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人的存在意义,跟天与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人禀承着天地的正气而生于世间,就应当效法天地的高厚覆载之德,用一颗仁义之心来为社会大众作出贡献。否则,人与禽兽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儒家讲“仁义”,佛教说“慈悲”,基督教、天主教宣扬“仁慈、博爱”,无非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目标,让人同归于善,让人作为名副其实的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而生存繁衍于世间。倘我们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圆满落实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则社会人心必然会日趋真、善、美,我们与天、地并称“三才”也就当之无愧了。易经中天地人用什么颜色或是图案代表。
天是玄铁的颜色,地是黄土的颜色,人没有颜色,人是太极点。天用一横表示,地用两横表示。
天地人三才最早出自那里?
最早出自:《易经》“太极”为气,是分清、浊,谓“两仪”。盘古开鸿蒙,清气上而衍周天,浊气沉而化大地。然,混沌无极,上下无度、八方不存,清气之谓“上”者,概以沉积之大地居中,延展两极。故,天地之形,恰如葫芦,地居中颈。清气有太阳者、变阳者,浊气有变阴者、太阴者,是为“四象”。太阳,八卦论为乾、兑,应之天、泽。地之顶,有九重天;地之底,有十八泽。变阳,八卦论为震、离,应之雷、火。九天之上有神雷;十八泽之中出阴火。变阴,八卦论为巽、坎,应之风、水。衍化、孕育生灵。太阴,八卦论为坤、艮,应之地、山。承载世间万象、沧海桑田。阴居中,阳处两极。地居中,以之为基,视周天星辰流转、十八泽深渊翻腾,故曰:地静,天动。静为方,动为圆,所谓“天圆地方”。生灵出乎“浊”,演人教大兴,顶天立地、翻滚红尘、沉迷六欲、执着七情、体味百态,演大千世界繁华盛景、光怪陆离,正合造化之妙,有后天之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合为“三才”。天主气。天数乃大势,气数应之。地主精。精血为体,依托魂灵。人主神。神、形相倚,心、性相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