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诵金刚经功德记,金刚经改命很快

不可思议!持诵《金刚经》的10大灵感故事

不可思议!持诵《金刚经》的10大灵感故事编者按:《金刚经》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山古刹、大邑通衢,处处皆可听到《金刚经》的诵发读声。自古以来,因持诵《金刚经》而开悟的人不胜枚举,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时悟明本心。持诵《金刚经》而获得各种各样感应的人也数不胜数,下面就为大家列举10个感应故事,由此亦可窥见金刚般若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明朝正德年间,南岳有位高僧,名叫楚石,博通三藏,平日专持金刚经,如果有人向他求法,不论对方贤愚贵贱,他都大声地说:「努力受持金刚经吧!」楚石到了一百七十一岁始坐化。 跟他同时的有白藤和尚、无极和尚,也是专门劝人持诵金刚经。白藤活到一百三十岁,无极活到一百二十四岁。 肉身不坏 唐吴氏,清朝济宁人,客居松江,性情本来很暴躁,不能容忍别人。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持诵金刚经。 六年以后,四十九岁时,忽然告诉别人说:「我某日要去了,经上说金刚不坏身,我去后可留身三年,才能证明经言不虚。」说罢而逝。 三年后起龛,身体果然没有腐坏,顶上头发长了半寸,提督梁公为之建庵供奉。 天覆宝盖 隋朝益州新繁县四十里王季村,有位书生姓荀,擅长书法,但是村中的人都不知道。荀姓书生曾经在村东的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打算要给诸天读诵。 起初,村中的人并不知道。有一天下起大雷雨来,牧牛的儿童站在书写金刚经的地方,身上的衣服却没有沾湿,方圆大约有一丈多宽的土地仍很干燥,丝毫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村中的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从此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孩子们就聚集在这里,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雨淋了。 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告诉村民说:‘这块地方空中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在上面设有宝盖掩覆,不可轻犯。’从此村里的人在那里围设栏杆,以阻止人畜践踏,每逢斋期,大家都前往设供礼拜,常常听到天乐声不绝于耳。 须菩身 唐朝大历年间,卫州别驾周伯玉,每天念诵金刚经,从未间断。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梵僧前来,他问梵僧说:‘您是那位尊者?’那位梵僧说:‘我是般若会上的须菩提,你持诵金刚经数年,可惜不能断肉,若是虔心求佛道,一定要长斋断肉。’伯玉从此持长斋诵经,临终自知时至,到了九十岁坐化。 齿落重生 吕文展,唐朝人,开元年间,任官阆中县丞,他持诵金刚经已有三万多遍,时常出现奇迹。 当他年老时,掉落了三颗牙齿,文展念经祈求,三颗牙齿竟然又再重生,和原来的一样。 某年,当地发生大旱,刺史刘浚派他筑台求雨,文展仅只诵念一遍,马上降下滂沱大雨,解除了旱象。又有一次,久雨不晴,积水严重,当地的别驾(官名)派人前来请他祈晴。他诵完之后,天空马上放晴。 聪明经 唐朝僧人释文照,在昙延画像前顶礼出家,他总是感到自己愚昧昏浊,无法了解经义。有一天晚上梦见昙延示现,身高一丈多,告诉他说:‘我有聪明经一本,希望你敬谨虔诵,感应甚速。’文照就恭敬地接受,原来是一本金刚经,文照读诵七遍而悟,从此聪明过人。 享长寿多子多孙 邓少峰,明朝人,生于嘉靖己酉年,很多相士断定他少子少寿,于是发心持诵金刚经祈子祈寿。崇祯壬午年,他九十五岁寿终时,有十三子三十六孙。 诵经得子 明朝时,秀水的庠生濮可重,娶妻王氏,育有一男一女,家庭本来非常幸福美满。不料突然发生意外,两个孩子都因为痘疮相继夭亡,王氏伤心过度,把两眼都哭瞎了。 王氏自幼与佛有缘,深悉佛力广大无边,她深知这种种变故,均是宿世罪业所致,从此发愿忏悔,专心持诵金刚经,数年不辍。 有一天,王氏正在诵经时,左眼忽然流出泪水,一阵剧痛,不久就重见光明;又过了几天,右眼也是如此而复明,从此王氏持诵金刚经益加虔诚。 有一天晚上,王氏梦见佛向她说:‘你本来无子,因为诵经至为虔诚,所以赐你一子。’王氏因此又怀孕,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多年来不再生育的王氏,不禁喜出望外,特地将孩儿取名为‘经赐’。 诵经功深,儿子登第 沈光华,明朝嘉禾郡人。万历年间,曾任两淮盐运使,后来辞官返归故里。 有一天,他与同郡吴淞闲聊寒暄,互相询问近况,沈光华说:‘我每天清晨茹素,持诵金刚经已经有二十年,念有二藏之数。’当时吴淞随口的应付,并不在意。 没多久,吴淞有一天的大清早,专程赶到沈家,向他恭贺说:‘今年令郎参加江南乡试,就要登第了。’沈询问何故?吴淞说:‘昨夜我梦见一个神人说,郡中有位士大夫,因为平日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他的儿子得以登第。醒来一想,一定会应验在您的身上。’ 是年秋天,沈光华的儿子应明,参加乡试,果然高中举人。 沈光华持诵金刚经,极为虔诚,不论行住坐卧,都能一心暗诵,他经常往返东郭季子家,在行路间也是一心持诵。所经屠户市场及一切虚空,得沾般若功德而超脱的众生,更是不知凡几! 沈公能以四无相心,修一切善法,累世积德,恩泽所被,所以子孙蝉联科第,历代均为嘉禾郡中冠族。 功德经就是金刚经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哭著对他说:‘我因为在阳间造恶业,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素来非常孝顺,希望你诵念功德经,超拔救度我的罪业,万勿迟疑,要不然我会永远堕入地狱,受苦无量。’ 亡母离去不久又回来嘱附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仲淹惊哭而醒,于是沐浴斋戒,亲自前往玄墓禅林,延请僧众诵经七天。 到了第六天晚上,又梦见亡母来向他说:‘因为你至诚礼忏,感动了观世音菩萨,特别示现下凡,持诵了半卷,我不但消除宿世的罪业,并且得以生天,这都是佛力所赐。明天早上,你进入经堂询问,就可以知道了。’ 仲淹等到超荐完毕后,厚礼酬谢众僧,并且询问第六天有持经半卷的是那一位? 大众惊讶的表示:‘都是照数诵经,那有只持半卷的道理?’ 旁边有一位和尚从容的告诉他说:‘昨天大众诵经,我倚立默看到第十六分,忽然大人您来拈香,我便返回厨房,现在承您问起,才敢据实禀报。’ 仲淹听完后,马上叩头下拜,那位和尚连忙说:‘莫!莫!’忽然腾空不见。寺中的僧众及在家居士都赞叹瞻仰,敬佩不已!仲淹于是创建‘莫莫禅堂’,以志灵异。

...每天坚持背金刚经,每天坚持跳绳,可以改变命运吗?

能。只要能天天坚持,肯定能改变命运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毅力坚持

金刚经的神奇应验,有亲身经历过的吗,详细说下去,多谢。 (什么

持诵金刚经的神奇感应(一)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是最不可思议的。佛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古往今来汉地有许多的成就者,皆是在持诵金刚经时开悟的。以下摘录一些感应事迹。趺坐而逝瑞雪崖,明朝黄严人,幼时受秋江湛公剃度,在新城山留庆院修行,持律严谨。他每天以持诵金刚经为常课,并且善于瑜珈,如遇道俗请他礼忏,他必定恭敬虔诚,对于他人的供养从不计较厚薄,就算毫无供养,也不在意,下次来邀请他,他仍然高兴地前去,丝毫不会现出不悦的样子。洪武辛亥五月,正值夏天,他偶得微疾,沐浴更衣后,书偈趺坐而逝。荼毗时火星中迸发出微光,毫无烟气火焰,并获得很多舍利子,时年八十三。活了171岁的楚石和尚明朝正德年间,南岳有位高僧,名叫楚石,博通三藏,平日专持金刚经,如果有人向他求法,不论对方贤愚贵贱,他都大声地说:「努力受持金刚经吧!」楚石到了一百七十一岁始坐化。跟他同时的有白藤和尚、无极和尚,也是专门劝人持诵金刚经。白藤活到一百三十岁,无极活到一百二十四岁。佛现大身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为业。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于是就改行,并从此长斋持诵金刚经,满千遍后,又开始拜法华经。八十一岁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来追,他抗声说:「我等待佛来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肉身不坏唐吴氏,清朝济宁人,客居松江,性情本来很暴躁,不能容忍别人。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持诵金刚经。六年以后,四十九岁时,忽然告诉别人说:「我某日要去了,经上说金刚不坏身,我去后可留身三年,才能证明经言不虚。」说罢而逝。三年后起龛,身体果然没有腐坏,顶上头发长了半寸,提督梁公为之建庵供奉。(以上见于《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南怀瑾先生亲说念诵金刚经感应实例: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静处诵经、增长寿命——见于:藏传《金刚经感应录》(索达吉堪布译,真如妙心修订)昔时,在雅瓦地方一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向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卜问吉凶。相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过了两三年,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不禁忆起相士对自己的预言,非常害怕,于是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请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许之。他到寂静处后,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金刚经》,他便发愿:“愿我以念诵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诵经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经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又来到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延长的?”沙弥回答:“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做。”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以下全部摘自《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不可亵污佛经王泮,明朝山阴人,万历甲戍年进士。说起王泮登第的经过,值得一些不知敬信佛经的人,引为鉴戒。一日,王泮的伯父抱著幼儿在门边玩,不慎遗失了戴在幼儿手臂的银镯,王泮的父亲凑巧在旁,就被人怀疑为其所窃。王泮的父亲因而愤恨不平,在神前发誓说没有偷窃,并用脚踩踏金刚经。事后,大家都不在意,但王泮为儒生,屡次应试,成绩虽佳,却不能及第。有一天清晨,王泮走到城外,看到两位白发老翁在互相谈论著:‘大善寺前的秀才王泮,本来是能考中的,只因他的父亲亵污金刚经,所以被削去名籍。’王泮返家后问他的父亲,果有此事,遂在佛前忏悔,手写金刚经一部,终于中了乡试。他想再写一部,尚未写完,就在孟春正月,被外放任官。到了甲戍年,他又继续写完,才进士及第。天覆宝盖隋朝益州新繁县四十里王季村,有位书生姓荀,擅长书法,但是村中的人都不知道。荀姓书生曾经在村东的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打算要给诸天读诵。起初,村中的人并不知道。有一天下起大雷雨来,牧牛的儿童站在书写金刚经的地方,身上的衣服却没有沾湿,方圆大约有一丈多宽的土地仍很干燥,丝毫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村中的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从此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孩子们就聚集在这里,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雨淋了。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告诉村民说:‘这块地方空中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在上面设有宝盖掩覆,不可轻犯。’从此村里的人在那里围设栏杆,以阻止人畜践踏,每逢斋期,大家都前往设供礼拜,常常听到天乐声不绝于耳。足下腾空明朝楚地有个和尚,名叫法禅,戒行颇高,发愿往庐山建庵修行。当他到达九江时,适逢西城外的王西溪,想要诵金刚经,久仰法禅的盛名,于是延请他到家中诵经,约定三年期满后,供奉三百两纹银。三年期满后,王西溪并未履约,仅给他一百两。由于不敷建庵所需,法禅遂把一半的银两又布施出去。当时,有位分封的藩王,他的船抵达九江,遇到逆风,有个富商雇请僧众替藩王拉船,始终不能使这些船只继续前进,只有法禅所拉的船,行驶得快如风驰一般,而且法禅的脚下还腾空有一尺之多。藩王深感惊诧,立刻召来询问,法禅却茫然不知所对。藩王以为他是妖怪,准备用刑逼供。法禅害怕得不知所措,藩王看他那种害怕的样子,似乎不像是会妖术的人,遂打消用刑的念头,仅仅再加盘问而已。法禅熟思良久,才禀告藩王说:‘贫僧不会什么妖术,惟有在王西溪的家中,诵金刚经达三年之久。’并将经过据实禀报。藩王听完法禅所说,称叹道:‘久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想到竟然如此灵应,真是意想不到!’再三称赞他诵经的功德,并赐银三百两,资助法禅完成建庵的心愿。天启辛酉年,法禅进入庐山,后来不知所终。须菩身唐朝大历年间,卫州别驾周伯玉,每天念诵金刚经,从未间断。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梵僧前来,他问梵僧说:‘您是那位尊者?’那位梵僧说:‘我是般若会上的须菩提,你持诵金刚经数年,可惜不能断肉,若是虔心求佛道,一定要长斋断肉。’伯玉从此持长斋诵经,临终自知时至,到了九十岁坐化。到过龙宫的任自信任自信,唐朝嘉州人,时常持诵金刚经。贞元十五年,他因事前往湖南,船经洞庭湖,突然有一个云状的异物浮到船上,顷刻消散,没想到自信却不见了。自信随著波浪到达龙宫进谒龙王,龙王请他升殿念诵金刚径,并赠他珠宝,然后有两位和尚送他离开龙宫。临行时,一位和尚拿著一封信,托他带给衡岳观音台的绍真,然后自信去南岳观音台,果然见到了绍真,告诉他说:‘那位托你带信的和尚已经圆寂五六年了。’天神示警高贵,明朝太仓人,家中开设鞋铺。天启五年六月,他家房子墙壁糊贴的纸,忽然发出裂开的声音,许多纸片飞到半空中,当时看到的人很多,字纸渐渐飘落,更有几张飘向城外普同塔的上空才落下来。当时有位和尚拿起来一看,全是金刚经。原来高贵不识字,用这些经纸来糊墙,所以天神特别给予警告,促使人们注意。行路诵经,诸鬼惊避杨简,梓州通泉县人,研究楞伽经非常透彻,并在蜀中讲说楞伽经义,平日恒持金刚经。某天,他行至一处荒山野外,时暮色昏暗,该处因经常有猛兽出没,来往的人都非常害怕,杨简一面疾走一面念诵金刚经。当时有一个能看得见鬼的人,正奇怪为何诸鬼都惊慌奔走,好像害怕什么似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由于杨简在诵经,诸佛菩萨跟随在他身边护持的缘故。齿落重生吕文展,唐朝人,开元年间,任官阆中县丞,他持诵金刚经已有三万多遍,时常出现奇迹。当他年老时,掉落了三颗牙齿,文展念经祈求,三颗牙齿竟然又再重生,和原来的一样。某年,当地发生大旱,刺史刘浚派他筑台求雨,文展仅只诵念一遍,马上降下滂沱大雨,解除了旱象。又有一次,久雨不晴,积水严重,当地的别驾(官名)派人前来请他祈晴。他诵完之后,天空马上放晴。唐朝少林寺山顶,有一间宽敞的佛室,从来没有人敢去。释清虚知道之后,就到那里诵金刚经。晚上听到凶恶的声音,马上念十一遍观音咒,又听到好像两只牛相斗的声音,佛像都受震动。诵咒既然无效,还是再诵金刚经,刚诵完一遍,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从此在那里居住的人就不再受扰害了。聪明经唐朝僧人释文照,在昙延画像前顶礼出家,他总是感到自己愚昧昏浊,无法了解经义。有一天晚上梦见昙延示现,身高一丈多,告诉他说:‘我有聪明经一本,希望你敬谨虔诵,感应甚速。’文照就恭敬地接受,原来是一本金刚经,文照读诵七遍而悟,从此聪明过人。祈泉唐代僧人释清虚,时常持诵金刚经,有一天,邻居失火,他住的房子丝毫没有波及。贤首国师法藏,特别请他前去祈泉,他诵念三天三夜,仿佛看到三位玉女用刀在山腹上挖出水来,清虚默记挖掘的地点,派人去挖,果然获得甘泉。享长寿多子多孙邓少峰,明朝人,生于嘉靖己酉年,很多相士断定他少子少寿,于是发心持诵金刚经祈子祈寿。崇祯壬午年,他九十五岁寿终时,有十三子三十六孙。诵经得子明朝时,秀水的庠生濮可重,娶妻王氏,育有一男一女,家庭本来非常幸福美满。不料突然发生意外,两个孩子都因为痘疮相继夭亡,王氏伤心过度,把两眼都哭瞎了。王氏自幼与佛有缘,深悉佛力广大无边,她深知这种种变故,均是宿世罪业所致,从此发愿忏悔,专心持诵金刚经,数年不辍。有一天,王氏正在诵经时,左眼忽然流出泪水,一阵剧痛,不久就重见光明;又过了几天,右眼也是如此而复明,从此王氏持诵金刚经益加虔诚。有一天晚上,王氏梦见佛向她说:‘你本来无子,因为诵经至为虔诚,所以赐你一子。’王氏因此又怀孕,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多年来不再生育的王氏,不禁喜出望外,特地将孩儿取名为‘经赐’。诵经退猫灵张秉廉,清朝大兴人,年轻时曾经杀害过一只猫。后来进入科场考试,这只猫屡次前来扰乱,他恐惧异常,惟有虔诚持诵金刚经及心经。道光乙酉年间,他参加科举乡试,文稿写好,誊写完毕时,看到那只猫又再出现,他急忙掩盖试卷,不停地诵经。这时,忽然出现一位老人前来将猫赶走,并交代他考试完毕之后,要赶快延请和尚超度。说完以后,那位老人就不见了,张秉廉终于考中。诵经功深,儿子登第沈光华,明朝嘉禾郡人。万历年间,曾任两淮盐运使,后来辞官返归故里。有一天,他与同郡吴淞闲聊寒暄,互相询问近况,沈光华说:‘我每天清晨茹素,持诵金刚经已经有二十年,念有二藏之数。’当时吴淞随口的应付,并不在意。没多久,吴淞有一天的大清早,专程赶到沈家,向他恭贺说:‘今年令郎参加江南乡试,就要登第了。’沈询问何故?吴淞说:‘昨夜我梦见一个神人说,郡中有位士大夫,因为平日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他的儿子得以登第。醒来一想,一定会应验在您的身上。’是年秋天,沈光华的儿子应明,参加乡试,果然高中举人。沈光华持诵金刚经,极为虔诚,不论行住坐卧,都能一心暗诵,他经常往返东郭季子家,在行路间也是一心持诵。所经屠户市场及一切虚空,得沾般若功德而超脱的众生,更是不知凡几!沈公能以四无相心,修一切善法,累世积德,恩泽所被,所以子孙蝉联科第,历代均为嘉禾郡中冠族。鸽转人身唐朝贞观末年,并州石壁寺有位老和尚,名叫明度,平日以参禅及诵经为日课,勤持金刚经。在厅堂的梁柱上,有鸽子筑巢,且已孵了两只雏鸽,明度每天用剩粥哺养它们,并且祝祷说:‘希望仗我诵经的功德力,羽翼赶快长成。’有一天这两只雏鸽在学飞时,一同堕地死亡,明度十分婉惜地将它们埋葬。过了十多天,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向他说:‘儿等先世有少许罪业,遂受鸽身,幸蒙师父您诵金刚经及法华经的功德力,始得转生人道,将出生在距离此地十里的某家。’十个月以后,明度亲自按址造访,果然有孪生子二人,他口喊:‘鸽儿’,这对孪生子都回头应诺,经过一年多,才开始说话。蛋成空壳明朝万历庚寅年间,湖州华林镇有一个老人,每天持诵金刚经。他家有只母鸡,抱著十二个卵在孵。有一次,老人梦见十二个人跪在堂下说:‘听了您的诵经声,使我们都能度脱禽身,所以特别前来致谢。’老人醒来后,立刻去检视母鸡孵抱的十二个卵,拿起其中一个觉得很轻,其他的也是如此,剥开一看,已经成为空壳。他大为惊异,马上呼叫家人前来观看,并将其余的十一个剥开,都已成为空壳了。蜘蛛塔袁宏道,明朝公安人,字中郎,万历年间进士。与兄宗道及弟中道,并有才名,当时称为三袁,三人系同胞兄弟,同为龚太夫人所生。袁家世代礼佛,虔信佛法,袁母龚太夫人尤其崇信金刚经。虽处尊贵,且年事已高,但是每天精勤持诵金刚经,奉为日课。有一天,她诵到一半时,堂上的梁柱垂下一条黄丝,有一只巨大的蜘蛛沿著黄丝而下,绕著经卷走了数圈,蹲伏在经卷旁,太夫人见状,祝祷说:‘你是来听诵经的吗?我不赶你,听我诵完经再走吧!’她仍然继续敲著木鱼诵经,等她诵到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时,看到蜘蛛缓缓的摇动,好像是在礼拜的样子,直到诵经完毕,她向蜘蛛说:‘你可以走了。’这时,她发现蜘蛛不再蠕动,她拿起来一看,仅剩一副空壳,体内的肉都已消失不见,她深觉惊奇,马上呼叫家人前来观看,大家无不啧啧称奇,齐声赞叹说:‘金刚经竟然如此不可思议!’龚夫人将蜘蛛的遗蜕,装在一个小龛之中,以僧礼安葬,并立了一座小塔,称为‘蜘蛛塔’,以志其异。

什么经文可以改命最快 不用开启的

《地藏经》 但必须自己天天读,才有用。

金刚经的弘注情况

印度《金刚经论》的数量并不明确;根据汉译所传,主要是唯识系无著和世亲的论释。 挂名作者挂名译者题目备注世亲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 本论译出时,收载整个经文。 同本异译 无著造颂世亲注释 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三卷 义净说弥勒以八十颂授无着,无着再传世亲而注释。 无著 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由义净译三卷论看,仅译七十七颂 无著 隋 达磨笈多 《金刚般若论》(丽本)二卷 二卷本引经文时仅略举,后来收录流支译本全文,整理为三卷本。 无著 隋 达磨笈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论》(别本)三卷 世亲造论金刚仙释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仙论》十卷 此论未载於任何经录,是华人所造 功德施 唐 地婆诃罗 《金刚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著者功德施菩萨的事迹不明 Ⅰ部分注疏、科仪等 挂名作者题目情况晋‧僧肇 《金刚经注》一卷 鸠摩罗什译出后的第一部注释。经文未分段。疑为伪作。 梁‧傅翕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一卷 诗歌体裁,为伪作,广引唯识经论的名相。 隋‧智顗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天台宗色彩不够,未提“五时八教”对般若的态度,疑伪托。 隋‧吉藏 《金刚般若疏》四卷 介绍比较开善等先德主张。视本经在内的般若经为不了义。 唐‧慧净 《金刚经注疏》三卷 作者慧净的宗派属性难以判断。 唐‧智俨 《金刚经略疏》二卷 以华严“五教”判,视般若为初浅的“大乘空始教”。后记说南宋时本书难求,故圆澄海舶前往高丽取来。 唐‧窥基 《金刚般若经赞述》二卷《金刚般若论会释》三卷 法相宗作品。 唐‧知恩 《金刚般若经义记卷上》一卷 采无著和世亲论,广引唯识概念。 唐‧惠能 《金刚经解义》二卷 含“天命”、“五行”儒道理论,疑伪。其前序阐扬佛性。 唐‧惠能 《金刚经口诀》一卷 非惠能所作,内容与《解义》〈后序〉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 唐‧道氤 《御注金刚经宣演》二卷 是对唐玄宗《御注金刚经》(已佚)的注解。受《解深密经》影响,把般若视为不了义的“密弘”、“密说”,把唯识判为“显”、“契会中道”。 唐‧宝达 《金刚暎卷上》一卷 注解道氤《宣演》。除唯识义理外,有更浓厚的真常论。 唐‧昙旷 《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 也含有浓厚的佛性、如来藏思想。 唐‧宗密述宋‧子璇治定 《金刚般若经疏纂要》二卷 宗密的思想是禅宗和华严宗的综合体——“教禅合一”,以及和会儒释道。阐扬以“空”真常化的绝对“真心”,视般若为不了义的“密意”。 宋‧子璇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七卷 本书是上述宗密《金刚般若经疏纂要》的解释。 宋‧宗镜述明‧觉连重集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九卷 宗镜的身份存在争议,本书是觉连对宗镜《科仪》的注解;宣扬真常论,三教同源和弥陀净土,对明末民间教派如无为教影响深重。 宋‧昙应 《金刚经采微科》一卷《金刚经采微》二卷《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 采天台宗的立场注释,其序文“管窥天台义意”即已表明。 宋‧道川 《金刚经注》三卷 为宝卷形式,其注释部分来自惠能《解义》;影响了无为教。 宋‧善月 《金刚经会解》二卷 旨在和会无著和世亲之间的异说,并非《金刚经》的真正注解。 元‧徐行善 《金刚经科释》一卷 是挂名天台智顗《金刚经注》的疏解。 明‧宗泐如玘 《金刚经注解》一卷 融合唯识宗、禅宗、天台宗思想。该书是应明太祖诏令完成。 明‧洪莲 《金刚经注解》四卷 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主张“空性出生万法”;“空”被实体化为宇宙本源(已非般若的真正意义),无为教的“空生万物”与此有关。 明‧曾凤仪 《金刚经宗通》七卷《金刚经偈释》二卷 曾凤仪说自己已得儒释两家的真意。这两部书基本上依照子璇的《刊定记》而撰写。 明‧林兆恩 《金刚经统论》一卷 林兆恩是组织的“教主”;唱和会三教,“虚空”出天地万物。 明‧元贤 《金刚经略疏》一卷 著者不满无著和世亲论以及古来注释,依自己独特观点注解。 清‧溥仁乩释 《金刚经注释》一卷 这是由乩童所扶鸾出来的,把本具的“觉心”释为儒道的“道”和“性善”。 清‧孚佑帝君 《金刚经注解》一卷 由“孚佑帝君”来“降灵”所说,仍宣扬真常论和三教合流。 韩国‧得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收录大士赞、六祖口诀、宗密纂要、宋道川颂、宗镜提纲等五家解。日本‧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站在密教立场解释。 Ⅱ部分感应记 编者书名情况唐《持诵金刚经功德记》一卷钞於五代的敦煌本唐‧孟献忠《金刚经集验记》三卷 故事由作者搜集而来 唐‧段成式《金刚经鸠异》一卷 作者是小说作家,擅於志怪小说 宋《金刚经受持感应录》二卷 见於《太平广记》的“报应部”,其故事多来自《出报应记》 明‧王起隆《金刚经新异录》一卷 故事内容限定在明代 清‧周克复《金刚经持验记》二卷 内容从后魏直到清朝,情节更为完整和离奇;作者喜好编造各种记 清‧王泽泩《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 根据情节分为延寿、、还阳、升天等共十八类,集故事之大成 西藏译的《金刚经》注释远比汉译为少。相当於《无着颂》的部分收录在北京版藏经,但作者和译者皆不详。本经未收录於德格版(东北目录),又北京版亦非收录於般若部,而收於杂部之中。汉译的《无着颂》注释《世亲释论》有二种,而西藏译则毫无流传。三卷本的《世亲释论》收录於德格版大藏经中,其末尾附记世亲造。本书只见於德格版而未数入北京版与奈塘版中。至於《金刚经》的注释,有莲花戒的Hphags pas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rdo rje gcod pahi rgya cher hgrel pa(东北3817号,北京5216号)。此书仅传於西藏。对於《世亲释论》的立七句义,莲花戒则分为五句义,但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莲花戒本来是中观依自起派的学者,同时也是中观瑜伽综合的学者。其对般若系的经典,另有《圣般若波罗蜜七百颂广疏》、《名般若波罗蜜心经疏》等注释。此外另有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注释,欲藉此调和两派的思想。 《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吴道子(约685—758)在兴唐寺画过金刚经变。敦煌最早的金刚经变出现在盛唐第219、31窟。大致开凿於八世纪初的217窟,其主室西壁龛顶壁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注意到这是一铺金刚经变。画面南侧约缺三分之一,仅存正中说法图部分和北侧画面,北侧共计5个画面。 a.单经写本(未添加“六十二字”) 版本编号年代备注BD08076号《金刚经》 南北朝 首脱尾全,行21字 BD03636号《金刚经》 七至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1纸,313行,行17字 BD04142号《金刚经》 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2纸,308行,行17字 BD06469号《金刚经》 八至九世纪敦煌吐蕃统治时期 首尾均全,11纸,306行,行17/18字 BD05796号《金刚经》 九至十世纪敦煌归义军时期 首尾均全,327行,行16/17/18字不等 BD14422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首残尾全,现存7纸,193行,行17字 BD14453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 首残尾全,现存10纸,282行,行17字 BD14490号《金刚经》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首残尾全,现存11纸,29行,行17字 BD00024号《金刚经》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首残尾全,现存4纸,109行,行17字 大英博物馆P.4503柳公权书《金刚经》 唐代拓本孤本 12块,行11字,共5055字 BD是《敦煌遗书》所收文献的编号,为“北敦”的字母缩写,即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代拓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图书馆编号:Pelliot chinois 4503)国内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都是这些影印本的翻版。 b.单经写本(添加“六十二字”) 书家年代馆藏张即之书《金刚经》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写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写本 日本京都智积院 兰溪道隆书《金刚经》 日本镰仓时代(13世纪)写本 日本京都龙光院 赵孟頫书《金刚经》 元世祖至元辛卯(1291)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德九年(1305)写本 大德十一年(1307)写本(泥金) 皇庆改元岁(1312)写本 皇庆二年(1313)写本(泥金) 文徵明书《金刚经》 明世宗嘉靖改元(1522)秋九月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靖十年(1532)本 嘉靖乙卯(1555)五月朔写本 嘉靖丙辰(1556)四月朔写本 董其昌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本 杭州灵隐寺 万历四十六年(1618)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本 天启四年(1624)本 天启六年(1626)本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本 慈圣太后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的摹本 天津市图书馆 查慎行书《金刚经》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写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 康熙帝书《金刚经》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写本 高曦驭书《金刚经》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张昭书《金刚经》 清雍正七年(1729)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农书《金刚经》 清乾隆八年(1743)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帝书《金刚经》 清乾隆十一年(1746)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孝泳书《金刚经》 清乾隆年间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翁方纲书《金刚经》 乾隆五十一年(1786)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庆四年(1799)本 嘉庆六年(1801)本 嘉庆十一年(1803)本 大理国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c.泥金写本 书家年代馆藏《金刚经》一卷 宋至和元年(1054)金银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管道升书《金刚经》 元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书《金刚经》 明万历五年(1577)磁青纸泥金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杜牧书《金刚经》 明天启六年(1626)泥金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杨悟明书《金刚经》 明崇祯己巳年(1629)藏青纸金字 《金刚经》一卷 明泥金写本 山东省博物馆 《金刚经》 清乾隆泥金写本 温州博物馆 d.血书 版本馆藏敦煌文献P.2876号:血书《金刚经》 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文献S.5453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文献S.5669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市博物馆58号:血书《金刚经》 敦煌市博物馆 明朝贺知忍血书《金刚经》 记载於《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 版本年代馆藏王玠本《金刚经》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本 大英博物馆 曹元忠本《金刚经》 晋高祖天福十五年(950)本 大英博物馆 释延福刻《金刚经》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念三郎家刻《金刚经》 宋临安棚南前街西经坊 上海市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北宋 江阴市文化馆 宋刻《金刚经》 宋 浙江省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宋崇宁年间 上海市图书馆 元塔伦刻《金刚经》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本 上海市图书馆 杭州杨家经坊刊《金刚经》 元朝刻本,后有明朝递修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宋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刻本 山东省图书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倪锦刻本 上海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杭州图书馆 明刻《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 天津市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 《注真三十二篆体金刚经》元道肯集篆,明采素先诠注 明崇祯年间纲川许丕据万历本重刊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 徐道园刻《金刚经》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本 现藏日本 《出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明成化六年(1470)刊本 明刻本《金刚经》 明永乐刻本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明刻本《金刚经》 明万历刻本 青岛市图书馆 《金刚经》不分卷一册 新印崇祯十七年(1644)大字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孙可望刻《金刚经》 南明永历九年(1655)朱印本 云南省图书馆 明凌氏刻《金刚经》 明刻《金刚经》 吴兴闵氏以明凌氏印本为底本刊印 清刻《金刚经》 同治三年(1864)北平翰藻斋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唐咸通九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水墨纸本规格:27.6 x 499.5 cm)发现於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至英国,现收藏於大英国家图书馆(编号:Or.8210/P.2 )。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刻本《金刚经》6纸,每纸70余厘米,四周单边。首有净口业真言、奉请八大金刚等前仪5行;尾有真言4行,题记1行。题记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 法鼓山禅寺的水月道场,将整部《金刚经》作为建筑外墙。

持诵《金刚经》有哪些功德呢?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十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持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

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

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