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易经的四大要素

读了易经会算卦 读了诗经会说话

本道人的师傅曾言:读了易经会算卦,读了诗经会说话。此言不虚。可惜道人从八岁学易至今,虽参人无数,批八字过千,愈发觉得周易这一宝藏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会易经只是小成,学会六壬是中成,学会奇门遁甲才是大成。 如何趋吉避凶、延生躲死?其实周易里俱藏真言甚至灵咒。下面提纲挈领地谈谈如何入周易之门。《周易》是一部经书,是周朝形成的。夏商周三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易经,夏代有连山易,商代有归藏易,周朝有周易,主要区别是排列顺序不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周朝的易经,简称《周易》。 《周易》全文有三大宗旨,不易、变易、简易。意思就是,一,这个道理的基本层面是不变的,比如万事万物的总运行规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变的。二,在基本层面之外又是可变的,比如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顺势而动,不要呆板行事,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三,这些道理是很简单的,老百姓每天都在用,“日用而不知”,不知道提炼成大道理和哲学罢了。 不变,又变,而且简单。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所以中国人聪明善变,总想找最简单的方法,走捷径,这有传统。这种文明性格本身无褒贬,看什么样的人在用,底子厚的人用得适当,比如科学家,那是造福于社会;如果被底子薄比较无知的人用,那就容易走偏,变成了投机取巧,甚者祸害于民。 《周易》全文大概五千字左右,主要就是64卦的卦辞和爻辞。以乾坤二卦为首为最重要。所以初学者,不必要害怕,只要把乾坤二卦搞清楚,那就很厉害了。如果能看十个或者五十个版本以上的对于乾坤二卦的解释,那基本上也是个小专家了。其他的62卦,先概要性的了解即可。 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因为乾坤二卦是钥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所有的64卦吃透,那基本上是站在了喜马拉雅山的山下,准备登顶珠穆朗玛峰,但只学乾坤二卦,那是登泰山,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学有余力,再精其它。 上面是《周易》的粗略的一个概况,那么再说说各种术数吧。这是另外一套体系。 术数种类很多:一,生辰八字又叫四柱命理,新鲜的说法是干支哲学。二,六爻,梅花易数,都是起卦,这是唯一一个和《周易》64卦有直接联系的术数模型。三,奇门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数,这也是属于学有余力再去研究的术数。四,还有一些各种门派内传的小众术数。 一般来说,要做一个有水平的合格的命理师,大概要懂三样东西,一个是生辰八字,主要解决方向性,线性问题,主要解决宏观上的思路问题,当然也可以很细,这就看个人功夫了。二个是六爻,奇门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数等等其中懂一样,主要用于一事一测,解决很具体的问题,对于八字中看不清的东西,可以佐证,这两者是互参的关系。三个是风水,学风水都有师传,一般人也学不到学不会,学精更难,根本问题是对河图洛书的理解,门派众多,主要形势派和理气派。 具体的术数中除了六爻和《周易》有直接联系之外,其他的术数和《周易》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一般学院派研究《周易》经文,主要做哲学上的阐释。而民间派主要做具体的术数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最近这些年崛起了一股股的中坚力量,大量有知识有才华的年轻人包括各界人士投入到了这一行,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传统术数和《周易》两相结合,也需要洒扫门庭,焕然一新,只有新力量的加入,才能推动它更好的发展。

周易算卦准确吗,原理是什么?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易经算卦到底准不准,它的原理是什么!

传播和学习周易有很多阻力,就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周易,不知道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先简要做一下介绍。

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从古及今,凡是有据的传承,都认为伏羲创制八卦是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卦也是为了治天下。孔子所以特别看重《易》,也是为了以道治天下。什么是道?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主义等等。正因为如此,它才被历代统治者立为群经之首、万法之原,一直被当成一部不朽的圣典,仰之弥高,传之弥久。

被当代哲学验证了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规律,作为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周易》里都有所揭示,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与现代不同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如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文与质、同与异等等哲学范畴,《周易》里都有十分精微的显示。《周易》是当时的圣人用以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部有关宇宙观及其宇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著作,从根本上讲,它是一本向人们昭示宇宙大道的书。

我们所说的“算卦”,换个文雅和时尚的词就是“预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做一件事或制定一项政策之前,除了必要的物质准备,还会对事情和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预期,这个预期就是预测。笔者之前在网上也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但对于周易预测的原理,基本没有能说得清楚的。现在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分析:

系辞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意思是说《周易》的框架模型是按照天地及其运动规律为标准制作出来的,它的运行机制与天地一致。圣人制《易》的主要方法,抬头观察天文的运动变化,低头观察地理的运动变化,然后进行模拟。易卦的模型与天地的运化规律相似,所以它与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一致的。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易经》之所以有预测功能,其原理就是它是圣人仰观俯察,模拟天地万物运行规律而制定的。用当下时髦的话所,周易就是一个大的计算机程序,用这个程序就行运算,只要过程中数据没有错误,运算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这才是周易预测的根本原理。

当然了,万事万物除了遵循基本的规律以外,还会有意外和偶然性,用到预测上,有时候可能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基本趋势是不会错的。学习周易预测的方法,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学好周易的本经,这样在作出判断时才有理有据,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否则就成了“江湖骗子”了。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易经?

——作者为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易学大师崔国文教授 1、《易经》是什么?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前者为周文王所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后者为孔夫子所著,是对前者的解释。《易经》是变化之经,它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以及六十四卦描述天地万物演化的规律。不能否认《易经》是一部难解的著作,清华大学崔国文教授多年研究《易经》,他将用3天的时间,以清晰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大家系统讲解《易经》,并通过实际方法运用,引领大家进入易学之门。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易经》2、回归中国式战略思维 《易经》的思维特色主要是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及全息思维三大特点,其中象数思维是《易经》的独创。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来探索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从整体观察某一个局部,继而通过整体联想创造出新的思路,这与西方逻辑性思维模式大相径庭。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中国人先天就更具有战略性思维特征,不求细节,不依靠数据,就能抓住关键。 日本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是非理性的、富于直觉的战略思维缔造了日本企业的成功。上至国家、区域,下到具体的企业,都是如此。我们中国人虽然是天生的战略家,但并不是说我们都拥有了良好的战略思维。恰恰相反,现在我们整个缺的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思考。其一我们的社会缺乏这个氛围与环境:一个成长中的市场本身机会就很多,所以我们很多的企业家都是机会主义者,机会性与浮躁侵蚀了我们骨子里的战略性思维,因此中国商界需要的是真正的战略意识的觉醒;其二西方管理方法盛行,其数据性、逻辑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战略的原创性独特性。这也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内外部环境使然。《易经》形象思维的整体优势,正好可以对逻辑思维起到互补的作用。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具有中国思维特色的发展战略,全局之大观将有助于引领成功的未来。3、深入认识自我:揭示个体奥秘 《易经》通过“天、地、人”三方面认识宇宙的本质,揭示宇宙的规律。当我们要探索人体生命的本质,自然离不开《易经》。通过《易经》八卦,我们可以准确且全面认识生命本质,只有了解了生命本质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去养护它。每一个人的出生,除了来自父母的物质遗传,还都有着自己的时空遗传与定位。相同时空定位对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易经》八卦的卦象中一一向世人展现。了解自我,挖掘自我,扬长避短,《易经》与我们一个人的一生是息息相关的,它是每一个人生存、工作、生活的指南针,指导我们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的行为标准规范。告诉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方法,创造人类特有智慧和生存生活的价值。4、积极管理自我:正心修身 《易经》所蕴含的养生智慧,重在捕捉生命的本质,从根本上追寻合适个体的养生方法。养生不是共性的,是个性而不是范例,因材、因人、因地等差异性很大。八卦五行和五脏、五官、四肢的关系,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养生的根本是养心,人的情志和五行一一对应。管理上至国家、中至企业、下至家庭,但最基本的还要从“自我管理”做起。自我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 。5、识人用人,各就其位 《易经》认为相由心生,相是外显的属阳,心属内属阴,阴生于阳。学习《易经》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人了解人,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十分重要。知人善任是许多家、企业家成功的关键所在。天地万物各得其位,各行其事,就必然井然有序。这时就不需要特殊强调管理,需要的是自性的发挥。《易经》六十四卦本身都深含哲学道理,以八卦符号为代表阐述宇宙万物、人生的变异规律,了解规律变化的真相,教导我们顺其道,就可成其事。6、布局环境,天地人和 风水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人的细致观察和实际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对有关城市、区域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前人在《易经》中留下宝贵的经验。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在微观层面上,居家与办公是人们栖息与工作的两大场所,《易经》将根据个性的差异来选择适宜的家居与办公室布局设计,寻求最佳组合,因地制宜,采取适宜于自然益于自我的生活方式。7、决策参考,心理支撑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惑难解之事;在工作中,面临一些重大决策或投资,在对既有情况都已明确了解的情况下,还会举棋不定。学习《易经》,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一个答案,一个心理支撑。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是周易预测的最重要依据。《易经》本质上是一部预测思维技术实用宝典,是预测活动介绍和注释的一部工具书。在模糊性、偶然性的背后,都有它的必然性。当然,《易经》是几千年实践经验,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解析,但会对我们形成有价值的参考。

周易可以占卜预测,它的原理是什么?

相信凡是研究过《周易》的人,基本都知道有一种说法,就是此书讲究天地规律。而还有一种说法被更多人所接受,认为《周易》是一部占卜预测的书籍。但最为全面的形容说法是:《周易》用六十四卦的形式记录了大自然的一切规律,这些自然中的规律是永恒的,因此人们可以依据事物的情况发展进行占卜,并依据那些规律,去推演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测。《周易》被称为大道之源,因为它讲述“天道”、“地道”、“人道”。有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存于世,要像天地一样宽广,拥有大道大德的胸怀,这才是真君子。书中还用了六十四卦象,讲述人在天地间的各种事情。给人们讲明了伦理,道德及处事方式,禅述天地日月。阴阳也表明了万物都分阴阳,就像人分好人坏人。所以书中第一课讲的就是人们要用天地之德来约束坏的一面,教导我们从天地万物之中去学习感悟。看待《周易》,首先我们要知道《周易》并不等同于《易经》,它是我国先贤为了探索世界的来源所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神话故事就来源于《周易》当中。古时的人们依据这个神话,认为在天地开辟之初,宇宙是一片死寂和黑暗的。当时没有天地和昼夜之分,此时的世界被称为混沌。《周易》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太极,天地未成形之前为无极。随着古人们的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得出自己的经验,后来这些经验直接被演化为《周易》的雏形。

周易智慧在和谐       和谐宗旨在强国

周易智慧在和谐  和谐宗旨在强国              吴映璋,甘肃靖远人,毕业于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是中国知名画家范有信老师的学生。甘肃周易协会常务理事,在周易文化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现为中国易明德国学院院长,北京易明德咨询有限公司。           和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人事的和谐.保合太和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经过保合之功所达到的一种阴阳平衡的良好状态,就叫做中和。我们看到故宫的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根据《乾卦》的经典表述,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乃忧患之作         自从《周易》提出了这个太和境界,在二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家奋力追求的理想。封建社会的所谓治世,就是太和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相反,如过太和境界被破坏,就成了乱世了。         一部二十四史,乱世多而治世少,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多半是违反心愿的动乱冲突,而不是符合理想的太和境界。虽然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理想,总是向往太平盛世,盼望过上和谐安定的生活,历史的思想家和家也抱着一种忧患意识,探索由乱到治的转化,克服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这就推动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往复中曲折的前进。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忧患意识”,最早的出处就是《周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就是说,作《易》之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当时矛盾冲突混乱失序的困境的出路,拨乱反正.转危为安。因而一部《周易》可以说是一部忧患之书,一方面把太和境界树立为奋力追求的思想,根据理想来观察现实,评价现实,另一方又面对着现实的困境进行清醒的理性分析,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找出脱困的具体方法。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易学大师,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太和篇》,把《周易》的太和思想归纳成四句话,这四句话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第一句话是说,世界的万象是由矛盾对立构成的,有阴必有阳,有柔必有刚,有天必有地,有男必有女,两两相对,这就是“有象斯有对”;第二句话是说,凡是相对的东西,其行为的方式必然相反;第三句话是说,既然行为方式相反,这就免不了产生摩擦、冲突、敌对,以致势不两立,彼此仇恨,这三句话说的都是现实中的实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切身的感受。         《周易》的太和思想提出的解决方法与法家不同,主张“仇必和而解”,因而在着四句话中,前三句没有过多的新意,最关键的是第四句话,一定要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使得矛盾对立的双方能够相辅相成,协调配合,双方互动,趋向于和解,但是,为了达到“仇必和而解”的目的,也不能一厢情愿,空谈理想,必须清醒的而对现实,根据前三句话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作出理性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看,张载所说的这四句话是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割裂,前三句话说的是现实,第四句话说的是理想,不脱离现实,尽一切的可能使现实符合于理想,这就是张载对太和思想的完整的理解。                                                                    顺逆可以转变            一部《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其它六十二卦都是阴阳两爻不同的排列组合所形成,有的形成了优化的组合,阴阳协调,叫做吉卦,有的配置不当,相互敌对,或者阳盛阴衰,或者阴盛阳衰,破坏了平衡,叫做凶卦。由于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吉可以变成凶,凶也可以变成吉,表现的十分复杂、《周易》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六十四卦的象数符号和卦爻的结构,是一幅宇宙图式,与天地齐准,包罗统括了天地之间所有的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明体达用,开物成务,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去认识世界,而且告诉我们怎样去改变世界。           张居正,万历年间,出任内阁首辅,大力推行改革,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处境并不是很顺利。如同《周易》的困卦所表现的情况,他在解读困卦时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易》所谓困亨者,非以困能亨人,盖处困而不失其宜,乃可亭耳”。困是穷困,亨是亨通,人们如果遇到困境,不能消极无为,坐以待毙,而必须“处困而不失其宜”,作出合理的对策,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转困为亨。            《周易》中有很多吉卦,也有很多凶卦,吉卦多凶辞,目的是教人不要得意忘形,掉以轻心,要提高警惕,戒慎恐惧,居安思危,持盈保泰,防止形势向反面转化。凶卦多吉辞,目的是鼓起人们的信心,激励人们的勇气,困难虽然存在,并不是不可克服,应当保持乐观的信念,处之泰然,从容应对,如同困卦所说,“闲而不失其所亨,其为君子乎”。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顺境,有时会遇到逆境,如果根据这种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策,合理地处理客观形势与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智慧。            我们可以举《周易》睽卦 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睽卦由兑卦和离卦重合而成,卦形是,上卦为离,下卦为兑,离为火,兑为泽,这不是一种优化的组合,是个凶卦。因为“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离卦和兑卦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形成了乖异、背离、对立,称之为睽。面对着这种不利的形势,有没有化解的可能呢?《周易》告诉我们,“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以同而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一方面于异中求同,另一方面又于同中保存其所异,使事物的同异关系相辅相成,维持动态平衡。古人把这种化解矛盾的方法叫做合睽之道,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求得共识,可以使矛盾不至激化成对抗性的冲突,破坏和谐稳定的大局,因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决策思想。                                                                    改革才能强国            如果矛盾激化成对抗性的冲突,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化解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周易》主张采取断然的措施进行改革,在革卦中,专门讲了这个道理.革卦也是由兑卦和离卦重合而成,卦形是,这种组合关系与睽卦恰恰相反,兑卦在上,离卦在下,兑为水,离为火,形成了一种“水火相息”的关系。水在上,企图把火浇灭,火在下,企图把水烧干,水火不容,相互斗争,激烈冲突,彼此伤害,对立面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面对着这种体制性的矛盾,《周易》认为.“革而当,其悔乃亡”只有进行适当的改革,重建新的平衡,才能从根本本解决问题。《周易》把这种改革的正当性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论证,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就天道的运行而言,四时循环就是在不断地变革,人类社会的汤武革命,也是正当合理,顺乎天而应乎人。由此可见,虽然。          《周易》的和谐思想强调“仇必和而解”,但是决不反对改革,而是热情地赞扬“革之时义大矣哉”,认为革卦的时义是非常伟大的,应该去认真领会。革卦着重讲改革旧秩序,鼎卦着重讲创新秩序,所以鼎卦继革卦之后,构成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前后相承的环节,合起来说,叫做“革故鼎新”。这是直到今天还在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周易》曾经反复强调“与时偕行”,我们今天把这个词语翻译成白话,叫做“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阴阳哲学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增加了新的内容,凝聚了更多的真理的颗粒,而做为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核心思想,就是乾卦中的那句经典名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  这种和谐思想发展到今天,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又增加了更多新的现代化的内容,完整的表述是,包括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共建和谐世界,为了完成这种历史使命,走上强国之路,有必要精研《周易》。                                                  这种和谐思想发展到今天,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又增加了更新的现代化的内容,完整的表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安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易明德国学院院长-----吴映璋 (择录《吴映璋说易经》自序)。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进而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不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必须指出,易传跟易经并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内容都表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