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凶兆的天象名称,古代星象大凶之兆
荧惑守心为何会被称为最凶天象?究竟是什么意思?
“荧惑守心”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大脑有灾祸了”,所以在古代被称之为最凶天象,毕竟一个国家的大脑有灾祸往往就意味着灭国。“荧惑守心”其中“荧惑”是指火星,“守”是指停留,“心”是指心宿。心宿是我国的星宿文化的二十八星宿之的“天王的布政之宫 ”,也就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或者说国家的大脑更为合适,而荧惑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代表着“战争”、“灾祸”。
关于荧惑为何被称之为灾星,不得而知,但荧惑也就是火星确实会“停留”在心宿之中,历史上共发生过此事件三十八次,而在历史书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有二十三次。而未被记载的十五次,或是出于天下大乱,或是记录丢失,但能够准确记载二十三次也足以看得出来我国古代对“荧惑守心”的重视性。古代人们封建,紫微星代表着帝王,在战乱时期和一个帝王的末期都会比较受关注,而荧惑星则受到全天下的关注,民间尤甚。
这是因为荧惑星的位置不好,往往就会引发国家动乱,引起战争,使得民不聊生。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似乎传说中的最凶天象就真的是“最凶”,它的每次出现就真真切切的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灾祸,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甚至因而陷入了“相信”的心态中。其实这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思维惯性引起的心理恐慌。
在古代最初战乱频繁发生,而就有人注意到了那颗闪闪烁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荧惑星,竟然不再闪烁不再消失,就老老实实的呆在了心宿中。于是这种现象就被记录了下来,慢慢地人们就认为人间之所以动荡就是因为这种天象,于是“动乱”和“荧惑守心”就联系了起来。再后来,人们甚至因此而判断,只要出现这种天象,就必然人间大乱,于是人心惶惶,帝心不安。一些暗地里谋划的和事情,就借助人们不安的心理顺势而出了。
综合而言,荧惑守心之所以被称之为最凶天象,只不过是人们在长久的历史习惯下养成了思维习惯,毕竟“人心一乱,队伍就不好带了,队伍乱了,就容易出问题,队伍出了问题就容易被敌人所趁,容易被敌人所灭。”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罢了。
两个太阳是什么天象
两个太阳是幻日现象。
在非常寒冷、出现卷云的高空,分布着大量微小的六角冰晶。当这许多的冰晶在朝阳或夕阳附近时,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使太阳光发生折射,形成环绕太阳的 “日晕”。
冰晶在下沉时,会整齐地竖直排列起来,从而使太阳光沿水平方向朝左右折射约22°,从冰柱出来的三路光线射到人的眼睛中,中间那路太阳光线,是由中间位置的太阳直接射来的,是真正的太阳。
旁边两条光线,是太阳光经过六角形晶柱折射而来的。这样,在人们的眼中,在中间真太阳的两边就出现了另外两个太阳,它们实际上是太阳的虚像。
幻日现象的知识如下:
“幻日”现象一般会出现在早晨5时30分至6时之间或者上午9时左右,傍晚也会出现。但一般不会出现在正午,因为正午太阳直射,不满足折射的条件。而且中午的太阳光线太强烈,即便有这个现象,肉眼也不可能观测到。
出现“幻日”现象需要满足非常严苛的条件。首先要有卷层云,有云才会形成冰晶。其次云层要薄,透光率要好,这样才能把太阳光折射出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太阳与冰晶以及观察者之间的角度要正好,稍微偏一点就看不到。因此,“幻日”这种大气光学现象极为罕见。
“幻日”现象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因为空中的云移动较快,云一走,下一块云覆盖了出现“幻日”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由于幻日是因为天空中规则的六角形冰晶体折射阳光造成的,需要稳定的大气层、适量的云、大量的水汽、冰晶形成角度等条件。
荧惑守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称为最凶天象?
“荧惑守心”是中国星占学上最凶的天象,是帝王驾崩的恶兆。西汉成帝时期,一次虚假的“荧惑守心”却让当朝丞相引咎,来代替天子接受天谴。幻日气象现象是怎么一回事?
幻日(sun dogs)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在天空出现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偶尔它们会整整齐齐地垂直排列在空中。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2012年7月5日,浙江嘉兴的天空中出现的“两个太阳”,2012年12月10日,上海出现的“三个太阳”,2013年6月18日上午,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出现了“两个太阳”。2013年11月1日上午,赤峰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承德的部分地区上空出现“四个太阳”,个别位置可以看见“五个太阳”。年11月25日,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出现“三个太阳”即为“幻日”现象。2023年1月2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出现了“三个太阳”。2023年12月31日,吉林扶余市也出现了“三个太阳”。2023年1月12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也出现了幻日景象。2023年2月9日,青海玉树上空出现了幻古代天象名称
1.彗星《天官书》中记有天棓、彗星、天欃、天枪四,那都是具有直而长的彗尾的彗星。有蚩尤之旗,那是尾巴特别弯曲的彗星。有五残星,那是有五条彗尾的彗星,等等。 2.大流星和陨石 有的大流星,由于气流的影响,它的余迹会发生扭曲变化,人目看来就好象蛇行一样,称之为枉矢。 有的流星体很大,它们能进入到低层大气,形成火流星,最后堕入地面,造成很大的陨石坑,陨石形如狗,因称之为天狗。有的火流星未堕到地面就爆炸毁灭了,如果它们发生在白昼,人们看不到(或注意不到)它们的亮光,而只听见它的爆炸声,这就是《天官书》中说的天鼓。关于一般堕落地面的陨石,《天官书》称为坠星。 3.极光《天官书》中记载了多种极光现象。烛星:一种象火炬形状的极光。卿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是一种无定形的弥散光面型极光。天开:在黑夜的天幕上突然出现一条光带,好象天开裂了一样。还有归邪、旬始等,都是各种形状的极光。 4.黄道光《天官书》关于格泽星的描述就是一幅黄道光图像的写照,“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锐)。”在太阳系中存在许多尘埃粒子,它们主要分布在黄道面及其附近。 太阳光照在这些尘埃粒子上,再反射出来,被人们观测到,就成为黄道光。它的图像就如上述格泽星的描述。因为它很微弱,所以很难观测。西方是在十七世纪由法国天文学家开始观测的。 因此,司马迁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描述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 5.新星和超新星它们绝大多数是原来暗得肉眼不可见的恒星,忽然亮度增加几千乃至几万倍,人们就看到天上新出现了一颗星,因称新星。有的会增亮几千万乃至几亿倍,就称为超新星。新星和超新星的亮度后来又慢慢降下去,逐渐消失不见。 古人因称之为客星。有的客星很亮,受大气衍射的作用,看上去好象射出许多光芒,古人因而又称为孛星。这两种名称在《天官书》里都有记载,但奇怪的是未作定义性描述。由于彗星也具有出现后又消失的现象,有极少数彗星也会向四周所有方向喷 射出气体,因此古人也把彗星称为客星或孛星。精细如司马迁,居然未能从运动或不运动来区分彗星和新星、超新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除了上述这些奇异天象名称的介绍外,《天官书》中也有一些天象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极为粗略,无法具体确定其发生的日期乃至年份。从这一点来说,《天官书》的意义不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而是开创了一个在纪传体史书中有专门篇幅保存天象记录的先例(至于准确的天象记录则在《史记》的一些本纪和年表中有所记载)。
各种天象征兆
1、天降陨石之征兆。陨石雨通常被视为有大事件发生的先兆,且多为不祥之兆。《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天上坠落一颗星星,落地成为巨大的陨石,上面写着“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帝听说殒石降落,为避凶趋吉,开始了第五次巡游天下,不料在途中驾崩。 2、“四星连珠”之征兆。古人认为,四星之聚都被视为不吉利,属于凶像,认为天下一定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汉书·天文志》曰:“四星若合,是为大汤。(晋灼曰,汤犹荡涤也。)其君兵丧并起,君子忧,小人流。”意思是说,四星连珠,国家需要荡邪涤垢,把不干净的东西洗涤干净,恐有兵衅。 3、“三日并出”之征兆。古人认为,数日并出若相斗,预兆天下将兴兵。据《晋书·天文志》中关于“幻日”的记载:公元314年一月,有三个太阳自西向东运动。317年一月,又出现三个太阳,有白虹直通天顶。太阳周围有重重日晕,左右有日珥。的人说:“白虹,预示有兵乱。三个太阳一起出现,不过三个月,诸侯要争做皇帝。”果然三月江东的吴国称帝,又有其他诸侯称王,天下大乱。 4、“日食”之征兆。日食又称“日蚀”。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日不食朔,月不食望。”(《史记·天文志》)古人认为,当有日月食发生,对应于人间都是凶兆之象,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