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合理性,易经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易经算命准吗

每个人都是携带着过去世所有的业而来到了今生今世。这些业由过去无量时间无量善业恶业无记业集结而成,若有实体,整个虚空也容不下,它几乎决定着有情此生的一切:从内在的心理个性、生理状况,直到外在生存的环境。过去世的业会在今世逐渐显现出它的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如果今世没有造重善或者重恶的现法受业,那么今世所显现的人生遭遇,几乎都是由过去世的业感召而来。当然这一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便只能按着既定的时序次第显现。懂得这些之后,对于人生我们不会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于命运而不怨尤,会冷静地分析导致今世缺陷的原因,从而断恶行善,为今生与来世的幸福创下生机。所以命运是客观存在的,风水和八字就是推算命运的数学函数。风水是地理环境,八字是天文环境,风水和八字已经把一个人的依报全包括了,依报正报不二,以依报显示正报,所以风水和八字能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时只能从命主所居住的后天风水也就是说后天居住环境的内外来去推理,或是命主本人的手面相来推理先天风水再对应后天风水去预测。换句话说,易经预测只是一个参照,给我们一个数据观点,不至于去错了方向,在正常的生活当中只要不违背社会常理,不做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事情,经常怀有助人之心自然好运会随之而来。

易经的奥秘 何为易经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易经》号称绝学。魏晋时道家的王弼用老庄解易,《易经》今传本就是王弼本。“王弼正崛起于汉代道家易以及重义理的古文经学派的流脉中。”关于《易经》书籍性质研判,自古以来见仁见智:(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有咒语明确讲:“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一般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宋朱熹《周易本义》主此观点,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说。(2)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易之为观,辩证唯物;易之为法,唯物辩证。”(钟致帅语),《易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易》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易》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3)历史书。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章太炎《易论》) “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另有学者或以为《周易》为商周之史。或以为是奴婢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4)预测学。《易经》运用三爻(自身本我、他人外因、天象趋势)和上下爻(事物发展)体系进行预测,用每一爻辞对某一阶段现状进行高度概括。称贞卜。孔子预测华夏文明起码可以传承三千年,结果果然应验,这一预测可见《论语·为政》篇。(5)行为学。《易经》认为人的行为要合乎规律。提出君子“以顺动”,即按着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动者尚其变”,也要随机应变,趋利避害。君子更要“复”观,随时总结经验教训。(6)尚有其它,所据不一,现代还有人把它誉为“宇宙代数学”。

《易经》如果真的那么神,为何晚清被西方欺负?是周易不灵了吗?_百度知...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很多人都知道易经有起卦算卦的一个学术分稍,但是有些人总认为这是不科学、应该被摒弃的。周易是国学的基础,发展出来的预测之类只是周易应用的一个方面。 周易的古籍 甚至更有人问:《易经》如果真的那么神,为何晚清被西方欺负?是周易不灵了吗? 为什么把《易经》说的厉害,什么都能算出来,却算不出近代要被西方欺负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个女人称之为红颜祸水,把一个国家的兴亡都赖在女人头上一样。 纳粹首领希特勒,同样相信占星,,难道说二战时期纳粹的觉醒,是由于他占星的缘故吗?并不是。 换到周易,因为近代我们吃过败仗,难道也要说我们的文明、成就都不值得一提? 不是周易不灵,而是当时闭关锁国,“片甲不得出海”,再加上清朝的无能统治,盲目自大,才导致了这个下场。 有些人对、占星、命理,很反感。 因为他们没有去了解,就盲目地过份相信现代科学而轻率地排斥传统文化。 也好,占星也好,命理也罢,实际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天文学。它有很深的历史沉淀,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相当具备合理性的。 行为,并非中国人独有:在西方,生命密码、塔罗和星座并列为三大神秘学。 任何文明,都有对预测的研究: 比如现代科学中的统计模型预测、决策树图式; 什么金融分析、股票分析,彩票预测,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等,不是在预测吗? 人类,对预测的渴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应该是人类的本能。 这是一种好奇心和生存欲求驱动的本能。正是这样的本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前进。 而中国古老的,不过也是本能驱动的罢了。 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追求预测。 中国古老的是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的产物,并非胡编乱造。 虽然并没有高度发达,但它的价值不容小觑。 《周易》是哲学,是思想的源泉,但是思想只有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撰《明夷待访录》一书, 提倡民权,反对君主专政专权,一直影响了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 《明夷待访录》中的“,明夷”,是《周易》的第三十六卦,卦象坤上离下,孔颖达疏:“夷者,伤也”,意思是光明受到了挫折和压制。 《序卦》又说:“明夷,利艰贞”,是说君子在面对明夷的境况之时,应当“知艰难而不失其贞正”(程颐《伊川易传》)。“待访”的说法则来源于周武王访问殷商遗臣箕子,箕子陈述了治国的方略而为武王所接受。 黄宗羲 黄宗羲把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文化和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理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 而黄宗羲的思想主义,上承周易,下接三民主义,以一己之力,于华夏文明最黑暗的时间段给后来人点亮火炬,从而掀起中国人爱国救亡抵抗侵略的新的一页,最后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壮烈牺牲,我们才得以重整河山,最后建立新中国,踏上华夏文明伟大复兴的历程。 这一切,不是深谙《周易》精神的人,又怎么能理解? 而《周易》最大的价值,还是在它的思想哲学对人的激励上 看看周易的卦辞,哪个不是大实话?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周易的易,就是变通的意思。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之中,所以变才是唯一的不变。事情到了一定的阶段,都是会有瓶颈的,我们的工作,生活同样如此。 遇到了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出改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易经》的道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周易》里讲:君子应该跟天(自然)一样努力,每天都要努力奋斗,不可懈怠。 而君子也要和大地一样,用宽厚的胸膛去装载万物,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周易》 六十四卦里面有一卦,是唯一的一个六爻皆吉的卦,那就是“谦卦”,周易里面说,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者,补益谦虚者;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者,充实谦虚者;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有些卑微,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不趾高气昂。 满招损,谦受益。 狂妄自大者,人人讨厌;高调炫耀者,人人反感。唯有低调不张扬,谦虚不自夸,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这就是《周易》的大道理,是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大智慧 很多人想读《周易》,但是觉得周易都是文言文,读起来十分的麻烦,晦涩难懂怎么办? 给大家推荐这本《易经的智慧》,它是通过图解、注释、译文以及分析、结果、取舍之道等等教你,全面的解析易经。 整本书厚厚一大摞,每一卦都是有详细的注释、解释,即使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也能轻松阅读、理解。 如果您想购买这本书的话,想了解更多的周易文化知识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的人(175)易经(3)周易(1)

易经的理象数是什么

《易经》的理指的是易理,是易经中每一卦蕴含的道理,像第15卦谦卦,就是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才能成就大事。《易经》的象指的是卦象,还拿15卦谦卦来看,谦卦上卦是坤卦代表地,下卦是艮卦代表山,所以是地山谦卦,比喻大山的谦卑,本来山是高大的,却在地之下,就是谦虚的意思。《易经》的数是指卦中的爻数和变数,像每一卦有六爻,每一爻又分阴阳,起卦的时候6789分别代表老阴,少阳,少阴,老阳等等,这都是易经的数理。

易经浅读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传世经典数不胜数。诸如四书五经,老庄荀韩墨春秋等,都值得细读。如果只能选一本经典来读的话,我选《易经》。记得大学老师曾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元典中的元典。业余时间读《易》,很有意趣,写下两篇文字,算是总结归纳。 本文探讨一下《易经》的本质和结构以及学习《易经》的意义;论述一下周易的科学性。下一篇文字归纳整理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演卦断卦方法,供学《易》解卦,休闲娱乐之用。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把文字刻在竹简上,用牛皮制成的绳子穿起来,这就是那时候的书。相传孔子读书,把穿竹简的绳子都磨断很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书值得孔子如此重视,读得如此认真?这本书就是《易经》。这说明《易经》很有价值,也很深奥难懂。 《易经》对思想和生活的影响很大,也很接地气,融入日常生活,达到了人们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比如“三羊开泰”,小时候见过这种年画,红红的纸上画三只绵羊,寓意就是“三羊开泰”。到底是啥意思呢?三只羊何德何能,就“开泰”了呢?原来这个成语原叫“三阳开泰”,“三阳”指的是泰卦初九、九二、九三这三个阳爻,寓意否极泰来,大吉大利。又如表示某人不出名,叫“名不见经传”,“经”指的是《易经》,“传”指的是《易传》。因起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的说法,如唐太宗的“贞观”、清代的“道光”、“咸丰”;有意思的是,蒋校长的名和字都出自《易经》。名字都找不到出处,自然就不知名了。 《易经》本来就有些神秘,经过道家、阴阳家的整合发挥,揉合天干地支、五方五行这些系统,就更神秘甚至戴上了“”这顶帽子。英叔的电影中八卦图是抓鬼神器,街头算命的瞎眼老头不带个八卦都没法工作,风水先生不会点八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堪舆找风水。这些固然是加大《易经》的知名度,但是不符合《易经》的原本思想和宗旨,加重了神秘和的色彩,不利于传播《易经》的深刻思想内涵。别的不说,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正面提过《易经》,印象中只在书本的某个角落提到过这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经典之作,这让人生出宝器蒙尘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它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易经》是一部卜卦的书,这点显而易见也不刻意避讳。但不一定就是,它有它合理的地方,这点后面详述。 《易经》是部励志书,讲人生智慧,讲为人处世,讲立业修德,讲审时度势。不说别的,光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力量,更励志了。它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怀忧丧志。 《易经》是一部哲学书,讲述天地之道、人之道。它讲述了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持中守正、乾以自强、坤以容物的人生观。 总的来说《易经》包含的东西很多,商人从中看出经营之道,人物可看出为政之道,普通人可看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失败迷茫之人可从中看出奋斗的方向,得到奋起的动力。如果硬要下个定义的话,《易经》创造了一个符号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来阐述天地人之间的道理,它是一本哲学书。 《易经》创造的系统包括“阴”和“阳”,代表宇宙本源“太极”的一体两面,“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横杠代表阳爻,中间断开的横杠代表阴爻。三个爻叠在一起一共有八种不同的形状,这就是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象征自然界最常见的八种事物: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卦两两相重,有64种不同的形状,这就是64卦。每卦有6爻,一共384爻,因为《乾》《坤》两卦分别多了“用九”和“用六”两爻,总共有386爻。 每一卦有卦辞,每一爻有爻辞。狭义的《易经》就是指64卦卦辞和386爻辞,体量和《道德经》相当,四五千字。广义的《易经》还包括《易传》,就是《十翼》(《系辞》上下卷、《彖传》上下卷、《大象传》、《小象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注解,是学习《易经》的钥匙。 《易经》也称《周易》,不是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创作的产物。传说伏羲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画八卦,是为“先天八卦”;后来周文王变化了先天八卦图的方位,称“后天八卦”,并作了卦辞;周公作了爻辞;而《易传》则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作。因而《易经》创作有事历三古、人历三王之说,总体在周代成书,所以称《周易》(有人说“周”指的是周而复始,周天循环,并不是指周朝。然而《周易》在周代成体系,指周朝也有其意思。)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易”,就是“变”,讲变化。“易”有三重意思:简易、变易、不易。就是说,周易这个阴阳一体两面的体系很简单,但最贴近宇宙的本元;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些变化之中,有永恒的不变的东西。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人是抓不住的,人应该抓住那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根本。结合现有的科学实际,“热力学第二定律”极有可能就是宇宙间不变的东西。也可以说句废话:宇宙间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宇宙无时不刻都在变。 下面简要说一下《易经》卜卦的合理性。 《易经》64卦实际上是讲了64个大道理,比如《乾》卦,讲天之道,激励人们应该刚建有为、自强不息;光“刚建”、“自强”还不行,还讲了在不同的“时”、“势”下该采取不同的“刚建”的方式。每一卦由6爻构成,每一个爻的位置不同,它的“时”和“势”就不同,既象征人在不同的年龄、事业阶段;又象征人在社会、组织中的不同位置;爻有“阴”和“阳”两种属性,在不同的“时”、“势”下,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这就是《易经》中的“吉”、“凶”、“悔”、“吝”、“厉”、“无咎”等断语的由来。每一卦卦辞讲是一个主题,每一爻爻辞讲在不同情势下的分主题,告诉人们该怎么办,有的是警示、有的是激励,指导人们趋吉避凶。 《易经》的符号系统本就是抽象象征得来的,之后判断吉凶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也有很强的抽象象征意味。卦辞爻辞又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很多,可以有很多不同解读,毕竟人的想象力是很强大的,所以能解释很多事情,能决断很多事情。打个比方,演卦断卦就像写议论文时的提纲,条条框框都列好了,你只需要去填论据就行。 同时,卜卦决断预测的问题要尽量精准,不能是大而全的问题,这就更容易找到现实和卦象卦辞爻辞之间的联系点。如果断卦者对《易经》文本很熟练,知道每一卦每一爻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了卦辞爻辞的深刻内涵,同是对所卜问的事情比较了解,做出比较精准的判断并不难,保证能合情合理,让人觉得很准确很“神”很“酷”。 演卦容易断卦难。推演卦象有一定的操作方法,人人都可以按步骤进行操作得出卦象(下一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演卦方法),难的是对卦象的解读,它需要断卦人熟练运用卦象卦辞爻辞,知识要丰富,抽象联想能力强。合格的断卦人至少要熟记64条卦辞,386条爻辞,知道64卦卦形卦象和卦序,所以街头卜卦这职业也不好做。 那么,卜卦判断吉凶是不是呢?并不是。《易经》上的吉凶悔吝都是断语,它是有条件的。你做到了,自然是“吉”;做不到,你不“凶”谁“凶”,你不“悔”谁“悔”?比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就是说,外面环境很危险,技术进步快,你自己业务能力还不行,你就得时时保持警惕,精进自己,如果你做到了,即使环境再恶劣,也不会有大问题。这明明就是警示和告诫,怎能以一概而论? 善易不卜。是说学习《易经》到一定程度,明白了“易”的思想和道理,在生活中自然运用,用来修身处世,自然会有好结果;如果不努力学习进步,勤劳奋斗,自然有“凶”。吉凶就在一念之间,有什么好卜算的呢?须知吉凶不是由卦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说一下学习《易经》的意义和收获。学习《易经》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为《易经》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学习《易经》有助于鞭策反省自己,找到行动方向,利于立业修德,形成“以乾自强、以坤容物”的境界。人间所有的真理和信仰,都在“乾坤”两个字。 总结一下,《易经》本质是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系统阐述了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是传统经典,值得每一个国人传承发扬。

中国历史上的《周易》有何价值呢?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an.baidu/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提取码: 4wm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