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徐悲鸿,徐悲鸿给儿子取名字
那些个名人的名字之来
堂堂中华,赫赫神州,从古至今,名人无数。一个人能够立身行道,扬名天下,垂功后世,受到敬仰,汇而聚之的因素固然多多,尚有待你我追溯探讨;但毫无疑问,其大名尊讳在其中的作用是少不了的。说得通俗点就好比你我到书店里买书,那些传世名著就不用说了,而最终到手是这本而非那册,你敢说与书籍封面的那个名称即书名无关吗?而所谓名家之作,不都是一开始寂寂无名,接着一而再再而三大家都叫好才成为大作巨著的嘛。这也就是带“名”成语老多老多的缘故吧,诸如:青史标名,显姓扬名,金榜题名,名声鹊起,大名鼎鼎,名闻遐迩.......等等的缘故吧。 ——哈,顺口带来的玩笑话,别太当真。李白 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他在“抓周”时,抓了《诗经》这本书,这不但喜坏了他父亲,而且也难坏了他父亲。他想:如果儿子长大成了诗人,若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好名字岂不遗憾?于是,越往诗人的名声方面想,越发对儿子取名之事慎之又慎了,故此一拖多年没有定名。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家院中游玩,他父亲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绝诗,有意考考儿子的本事。他咏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就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李树,脱白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他父亲听后,连声叫好,忽然心里一动:这句诗的头一个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不正说出了李花圣洁高雅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杜甫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诗篇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与李白并称“李杜”。其名中的“甫”,《说文解字》中表述“甫者,男子之美偁也”,比如“台甫”,系古代最常用的敬辞,用于问人(男性)的表字,类似现在的“贵姓”,“神甫”乃天主教、东正教的男性神职人员,其“甫”在此无涉职位,纯表尊敬。也用来指俊美男子之意,是对男子的一个美称,亦即杜甫之“甫”。 武曌 武曌,又名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则天”二字的意思是“我乃天下准则”,“曌”字是武则天所创,有“日月当空”之意,比起“我乃天下准则”更加赤裸,意思是:我就是天,象征自己至尊无上的地位。关于武则天的事迹和相关成就在此不多赘述,她的一生有得有失,有值得后人肯定的地方,肯定也有后人否定的地方,所以这个挑战男权的女人,在站在权力巅峰以后,几经思量,才会给自己立下那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赵飞燕 赵飞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般的女性,因其舞姿翩翩,轻盈如燕,故而得其名。李白有诗云:“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之所以如此有名,不是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高超的舞蹈技艺,传闻她能做“掌上舞”,从而被世人久久传颂。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北大教授李志敏对其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可观其能力之非凡,其表字子瞻(瞻,抬眼而望,目无遮拦),号东坡居士。其名中的“轼”,源于“登轼而望之”,象征踌躇满志、抱负远大,原指车前扶手,作为人名,也表有默默无闻、扶危救困、伟大无私之意。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宋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仿佛是其多舛命途的写照。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安逸,夫妻和顺,然而这样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再嫁又所托非人,最后在孤独愁苦之中黯然离世。 “清照”二字在汉语里系“清澈明亮”之意,水一般清澈,月一般明亮;甭问,一定是文化人李格非给爱女取的芳名。 金圣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曾批改《水浒》、《西厢》。他为人幽默风趣,史称“狂傲有奇气”,终因“笑庙案”被杀。 金圣叹,本姓张,字若采,明亡后改为人瑞,字圣叹,说起他的改名,还有一段传说: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祭孔。大典方毕,那群平日斯文温顺的莘莘学子,突然都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丑态百出。因为当时儒生们信一种邪说,谁抢到祭孔的大肥肉和馒头,谁就会中举、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张若采见状,即兴赋打油诗一首,给以辛辣的讽刺: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少,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 从此以后,他就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了。“金”者,偶像之所谓金身也;“圣叹”者,孔子为之叹息也。 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是明清之时,有名的歌妓才女,爱国女诗人。尽管身处花柳风尘之地,但柳如是天生一副清冷嶒峻,倜傥从容的风骨。她不但工于书法,对诗词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因才貌出众,曾获得当时陈子龙等著名人物的青睐。“柳如是”的名字来源于辛弃疾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在她20余岁的时候,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文豪、大官僚钱谦益,钱谦益空有满腹经纶,在清军占领北京以后,钱谦益没有听柳如是的“投水殉国”,而是他腼颜迎降了。柳如是则是尽全力资助郑成功等抗清义军,柳如是死后,“悬棺而葬”,以表示其死后也不要踏踩清朝土地之志。有赖于柳如是的义举,后人对钱谦益的反感也冲淡了许多。 曹雪芹 《红楼梦》作者的号为什么叫“雪芹”?一说是他性嗜酒喜吃,家道衰落后,经常自已烹调肴馔,他最拿手和最喜爱吃的一道菜就是“雪底芹芽”。所谓“雪底芹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是用冬雪掩盖下的芹菜嫩芽,炒鸠肉丝而成。据说这样用雪底芹芽炒出的名菜,实在清淡鲜美。曹取“雪底芹芽”中的雪芹二字为号,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鲁迅 著名史学家候外庐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对鲁迅之所以取名鲁迅,作了如下解释: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迅”,是不确切的。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激,绝有力,迅。” 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缴”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的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子。鲁迅的字义可理解为牝狼一个有勇力的儿子。 鲁迅为什么要以狼子自居?他曾说过自己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从历史的逻辑上看,这个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勇敢的叛逆精神。 徐志摩 民国诗人志摩取名含义就是“志在摩诘”,而“摩诘”则是历史上的大诗人王维的字。而王摩诘,又取自佛教菩萨维摩诘,在敦煌文书中可以看到。 徐悲鸿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直以此自励,发奋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张恨水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 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原名文浚,他早年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说,遂把“文浚”改为“知行”。后在教育实际中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李公朴 一天,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正在院里看书,发现自己的名字李永祥,号晋祥,有些封建色彩,和自己要做一个人民大众的仆人的志向格格不入。他索性把三哥的名字永康改为“公愚”,自己的名字改为“公朴”,另取名“仆如”,朴者仆也,意即公仆。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镇江合兴盛五洋商店做学徒,亲眼看到奸商与官府勾结,倒卖日货,十分气愤,即以“长啸”为笔名,在报上发表文章,予以抨击。他的行为触犯了合兴盛老板的利益,老板把他的铺盖卷丢出房门,气呼呼地说:“你去长笑吧,我要叫你长哭!”李公朴卷起铺盖,说:长哭的不是我,而是你们,我一定要长笑,就是为摧毁旧世界而长笑。说罢,他放声大笑而去…… 聂耳 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他后来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聂耳”。 朱自清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教授,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他一生从不向国民党反动派低头,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毛泽东曾表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他的名字“自清”出自《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卜居》中这名话是屈原于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先生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徐悲鸿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原名徐寿康,六岁便跟着他的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十七岁后曾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这三个学校离他的家有三十多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徒步往返,从舍不得乘船搭车。因为家里无钱供他读书,徐悲鸿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就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冷遇。 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卦,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郭沫若 郭沫若系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因为在兄弟们中排行第八,所以母亲又称他为“八儿”。1919年,其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四川省西部。若水,古水名,即雅砻江,是金沙江的一条支流,也在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邦、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粪翁,一足 书刻名家邓散木,原名铁。自从他的书法篆刻在三十年代崛起于上海艺苑后,社会上竞相效仿,改名为“铁”的一下子出现了许多,他对此感到腻厌,干脆来个“人取我弃,人弃我取”的办法,于是易名“粪翁”,并名居室为“厕简楼”,自号“厕简子”,从此再也无人效尤了。 “粪翁”呢,其义自见,不多言。“一足”呢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邓散木因血管堵塞而截去左下肢,此后便署款为“一足”表示自己只有一只脚。然而,祸不单行,不久就病腕,右手腕伤筋不能执笔握刀,他只能改为左手。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意志作书篆刻,他的左手书刻不仅不比右手逊色,反而别有一股奇倔之气。 周立波 因创作《暴风骤雨》而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的著名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周凤翔,他二十岁就参加革命斗争。1934年参加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加入中国,他立志用自己的作品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为了表示自己的这种献身意志,他以英语Iibert(解放、自由之意)一词的读音“立波”作为自己的笔名,终身使用。 老舍 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字),叫“舒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字又有讲,是“舍我” ——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192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更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茅盾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张爱萍 故事片《龙泉剑》摄影组走访了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张爱萍部长一生戎马倥偬,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人们喜爱剑,尤其是军人,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取名“爱萍”,其含义一直未给别人说,有许多同志不理解,以为“萍”字只适合女同志。有一次贵州有位老书法家在为我挥笔时,说我很爱剑,道出了这个“萍”字取之“青萍剑”。说实在的,当年取名“爱萍”,正是这个意思。爱萍即爱剑,张部长每年都要买些龙泉宝剑,作为礼物赠送国际上的军界友人。 红线女 红线女是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她自幼学戏,天赋好,肯用功。粤剧老前辈靓少佳夸她:“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她象《红线盗盒》中的使女红线,干脆就叫“红线女”吧。红线女十五岁主演《绣襦记》,一炮而红,四十年代初,她同粤剧革新大师马师曾合作编演了许多戏剧新戏,影响巨大。“红线女”名扬海内外。 牛得草 豫剧《唐知县审浩命》中饰七品官的名丑牛得草,艺人,名角。原名叫牛俊国。解放初,牛俊国的丑角艺术已颇有特色。开封有个叫李春芳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辈子清贫,但知识渊博,他爱听牛俊国的戏,牛俊国对他很尊敬,常向老人请教学问。一天,他向老先生请教:“人家都说我的名字很不符合我的丑角行当,我又想不出好名字来,请老先生指点!” 李先生说:“姓侯的有个俟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个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猪得了糠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得了草,负重行动,韧力无尽啊!”牛俊国一听,高兴得直拍巴掌,对周围的同行说:“中,这个名字太好了,把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让俺当了人民演员,不是小牛得了青草么!” 屠呦呦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出生时,父亲屠濂规听到其哭声呦呦,随口吟诵出《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为其取名呦呦。
徐悲鸿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给自己儿子取一个恶名?
徐悲鸿
人生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呢?新时代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短短58年的人生,却要横跨两个世纪、三个时代,经历着大环境的起伏革新,那是怎样的一种体会?
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却不得不套入旧思想的牢笼,因父母之命不得不娶素未谋面之人,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因那郁郁不得志赌气给儿子起个晦气名字,有了父子情却“诅咒应验”,这种自责与哀伤到底该如何化解?
面对艺术家的自由灵魂与现实规则的巨大矛盾,徐悲鸿一次次艰难抉择。
他就像是个孩子,带着旧思想闯入了乌托邦新世界,面对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他心生向往勇敢前行,却因心急不时失了尺度与分寸,只得一次又一次抓住他眼前出现的新浮木,直到逐渐认识这个新世界,认识真正的自己。
出生平凡,教书将父亲引入绘画道路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宜兴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位教书先生,母亲是个标准的贤良之人。
徐悲鸿
他生于晚清,这个面临巨大变革的年代鲜少有人重视教育,幸好父亲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于是6岁时,他便随父亲读四书、学五经,每日识字涂写,兴趣浓厚。
9岁,父亲开始带他绘画。父亲想着,绘画可能谋不了好差事,但好歹有门手艺傍身,可备孩子不时之需。
可能徐悲鸿天生就是画者吧,极高的美术天赋傍身,兴趣浓厚,肯吃苦有耐心,每天午饭后临摹一幅画他也从不叫苦叫累。绘画技艺日渐纯熟。
10岁时,他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书法也不错,甚至可以为邻里乡亲写对联赚点闲散银子。13岁,随父外出,以卖画写字为生,贴补家用。
离乡虽然艰苦,但也让少时的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多的阅历。等到17岁,他已然独自外出,甚至到那时最富庶的上海卖画谋生。
徐悲鸿作品
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他开始了解西方绘画技艺,只因父亲病重,不得不赶回宜兴。
在徐悲鸿的画室里,有一副对联写着——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从此观一些他的性格,将来的事情定然有喜有悲。
改得了名,却逃不过父母之命的婚姻“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悲鸿踏雪泥”。徐悲鸿将父母取的名“寿康”改成了“悲鸿”,终究是改了个顺遂心意的名字。
和康有为、梁启超、徐志摩等人处于同一时代,他同样有着革故鼎新的思想,17岁的他将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新旧思想的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年回老家,一方面因为父亲病重想看到儿子成家,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男子17岁成家实属正常。于是,父母开始为他张罗婚事。
17岁放在现在是什么概念呢?17岁是未成年,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结婚俨然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但17岁的他却面临着成家这一人生的重要命题。
父母的眼光终究是保守的,很快就敲定了一个准媳妇——家世清白、裹着小脚、温柔贤惠、恪守三从四德。这样的姑娘是旧时代女性的标准典范。
只是他可不这样想,受新思潮影响的他,一不想早早娶妻生子,二不想被包办婚姻,三更不想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相伴一生。所以他强烈反抗。
他逃了一次又一次,苦苦挣扎,只是终究没能拗得过家里,成了亲。可是他拼命想逃脱的这场婚姻,也不知最终到底是圈住了姑娘还是困住了他。
带着怨念为孩子取名,7年便应验了“诅咒”用婚姻换来了自由,他再次离开家,去了遥远的上海,只是这个对他而言凭空多出的家庭,让他压抑烦闷。
妻子大概以为他会挂念,虽不识字,但依然时常托人写信,告知他家中情况。但他对这一切毫不关心,收到的信件甚至不等拆开便进了垃圾桶。即使父母百般催促他回家探望,也依然无济于事。
他是一个崇尚自由的艺术家,处在新旧变革的他,急于扔掉身上心里的旧东西,奔向新世界。
而这场婚姻,就像白纸上的那一滴红墨水,刺眼、渗透的面积越来越大,时刻提醒着他,他的人生依然有着封建色彩。他厌恶,想赶紧切割掉这一部分。
所以当孩子出现,对他来说,意味着那滴红墨水又渗得更深了。就像对待人生的污点那样,他满怀恶意,给孩子取名为“劫生”,因劫而生,应劫而结束一生。
他不爱这个孩子,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直到孩子4岁时,他偶然回家发现了孩子的美术天赋,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后继有人”的愿望才让他有了几分父爱,就像曾经父亲教自己绘画一样,他也开始教儿子绘画,但他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中西绘画学习上,一直在外半工半读。
他的父爱终究来得晚了些也略显单薄了些,即使自己的父亲给孩子改名为“吉生”也未阻止厄运。
1920年,这个不受父亲待见的孩子染天花病,7岁便不治身亡,终究是中了自己父亲的“诅咒”。发妻失了孩子,也见不到丈夫,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去世了。
改名的仪式感,艺术鼎盛期的到来星座之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半点不信。就像巨蟹座的徐悲鸿,他天然感性至上,有艺术细胞,还有点特别的浪漫与仪式感——改名。
尤其是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挣扎在新旧思想的巨大旋涡中,还做出了一些艺术家的夸张事情。
他先是在上海游学时,与复旦大学蒋梅笙教授的女儿蒋棠珍暗生情愫。因其已有定亲对象望族查家,两人私奔到日本,1919年又去法国留学。
蒋碧薇
他将对方名字改成“蒋碧薇”,在两枚水晶戒指上刻了二人名字,日日戴在手上。不过白月光最终是成了一粒白米饭,消磨在了生活的琐碎之中。
后来,他移情自己18岁的学生孙韵君,故伎重演,先是改对方名字为“孙多慈”,后又刻了对有“慈”和“悲”字样的红豆黄金戒指。只不过,因为孙家反对,即使他为了孙多慈登报与蒋碧薇断绝关系也无济于事,两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
1919年到1945年,伴随着徐悲鸿个人情感生活的经历,他的事业方面也经历着一步步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外出游历、留学研习正统西式画法与技巧,从广泛学习到初具风格,再到学成回国致力创新中国美术教育。
他博采众长,将中西方绘画技艺融会贯通,逐渐形成明确的现实主义风格,个人风格一步步趋向稳定,此期间留下《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图》等多个传世名作。
坦率的自我表达,勇往直前的革新,给徐悲鸿带来了家庭的遗憾,但也成就了他绘画事业的传奇。
遇上最后一任妻子,艺术家归了根或许是年龄的增长让他愈发明晰自己的所想所要,也或许是经历了动荡时局的他最终也有了一颗安稳的心,当一切散去,当小自己28岁的廖静文出现时,一切似乎都刚刚好。
1946年1月,22岁的廖静文如愿嫁给了50岁的徐悲鸿,那个他敬仰的男人。
廖静文说:“他善解人意,体贴入微,作画已入佳境,又能够珍视天伦之乐。”他去世那天,她抱着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恸哭,却发现,口袋里依然装着三块水果糖——那是他对她的特别宠爱,每次外出都会带三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她。
出身社会巨变的过渡时期,清末的遗留文化与新时期的文化碰撞,内心向往自由与世俗规则的矛盾,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徐悲鸿前期更多是追求自由,后期风格更写实,这也是他内心归位的写照。
为什么徐悲鸿叫“悲鸿”?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直以此自励,发奋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因为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有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其后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徐悲鸿给儿子起了一个晦气名字,为何7年后母子双双离世?
民国时期,风起云涌,新旧思想发生剧烈碰撞,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其中包办婚姻,是他们反抗的第一步,然而说归说,做归做,很多人还是碍于父母的压力,被迫接受了包办婚姻,比如鲁迅,比如胡适,以及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徐悲鸿,当时他为了不结婚,离家出走,结果还是被父亲抓回来强行拜堂成亲。徐悲鸿无处发泄,便把所有愤怒都撒在妻子身上,恨她至极,徐悲鸿18岁那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所谓“恨屋及乌”,徐悲鸿一气之下,给儿子取名为“劫生”,意思是“遭劫而生”,这让家人们无比愤怒,特别是徐悲鸿的父亲,将儿子骂了一顿,然后给孙子改名“吉生”。被父亲教训后的徐悲鸿更加生气了,自此不愿再看儿子一眼,并且立马离开了这个家,留下妻儿。然而这位在徐悲鸿眼里连姓名都没有的妻子,却没有一丝怨言,丈夫走后,她默默照顾儿子,照顾徐悲鸿的父母,日子倒也就这样过下去了。然而这个从小就失去了父爱,甚至生下来就被父亲诅咒的孩子,在7岁那年便离开了人世,儿子死后,徐悲鸿的妻子痛不欲生,仿佛失去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几天后,她也去世了。孙子、儿媳先后离世,徐悲鸿的父母也是万分痛苦,然而直到葬礼结束,徐悲鸿都不曾回来过,因为这个时候的他,正忙着和蒋碧微谈恋爱,真是令人唏嘘。虽然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死和他的名字没有必然联系,但徐悲鸿作为父亲,竟然这样诅咒儿子,实在让人无法接受,而他那位妻子则更可怜,因为在徐悲鸿眼里,她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为徐家操劳那么多年,到底换来了什么?她明明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啊!于是当时人们因为徐悲鸿搞婚外恋、对妻儿不闻不问的事情对他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但“深陷爱情”的他如何会在意呢?他与“夫人”蒋碧微先是私奔到日本,然后又共赴法国留学,过着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就在世人以为徐悲鸿找到真爱,要和蒋碧微共度余生时,他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孙多慈,两人经常一起在江边写生,于是又闹得沸沸扬扬,徐悲鸿和蒋碧微日日争吵。最后愤怒的蒋碧微选择与徐悲鸿分居,并于1945年和徐悲鸿离婚,结束了他们28年的婚姻。而这个时候的徐悲鸿,也已经50岁,浑身是病,经常住院,于是一个叫廖静文的女学生主动来照顾他,徐悲鸿自然无比感动。于是在1946年,也就是与蒋碧微离婚1年后,徐悲鸿就娶了小自己28岁的廖静文,婚后他们还生了1儿1女,共度7年夫妻生活,直到徐悲鸿去世。你知道这些伟人的原名吗?
1、屠呦呦。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出生时,父亲屠濂规听到其哭声呦呦,随口吟诵出《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为其取名呦呦。
2、林微音,我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作为民国时期的才女,她的名字也颇有诗意。祖父为其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3、鲁迅,鲁迅的鲁,取自鲁迅的母亲的姓。迅,古义是狼子。鲁迅的字义可理解为,牝狼一个有勇力的儿子。鲁迅为什么要以狼子自居?他曾说过自己甘做旧制度的逆子贰臣,这个名字反映出鲁迅勇敢的叛逆精神。
4、徐悲鸿,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5、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因为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有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其后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取名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关系
取名是一种文化,非常有讲究,一般第二个字是家谱,按辈分区分,比如国字辈,第三个字是名,同一辈分第三个字不同。:三个字的名字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前字修饰后字。如徐悲鸿,悲作为一个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