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流年木马,诸葛亮流马怎么打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子?

黄金用尽用心机,是说她为讨好朋友付出很大代价,用尽了心思.勉强有了几个朋友,与朋友间的不平滋生的很多.螳螂看见黄雀,怎能心静神宁?安心捕猎?她心中没把友谊放在良好的位置上,把心中的顾虑看的比友谊重多了,她怎能得到友谊呢?不过,一般来说,算命的总会把事往好的方面去说,只要她把心摆正,放宽,一切都会好的.天算不如人算嘛

牧牛流马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拿木马换战吗?

你好地方焦恩俊好那就好就不是寄到你家阿里吧那就百年大计看来你还不接受卡么不你不想你不在家不开机见我你们不骂白看看得见是结合卡不开机下床你们想见你睡觉看你及阿娇看见放开的vfnj回你家你胸部书法家们

“木流牛马”在诸葛亮死后被停止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有大才的发明家。馒头,连弩,孔明灯等等我们现在见以为常的东西,都是由诸葛亮发明的。而诸葛亮还有一样逆天的发明,有人说它是古代的永动机,这项发明就是木牛流马。但这么有名的木牛流马在诸葛亮死后就没在史书出现过,又是为何?其实木牛流马是何物,至今没有人能弄清楚。有人说木牛流马是手推车,有人说木牛流马是永动机。根据史书记载,木牛流马多行走于蜀道之中,蜀道艰险多山路栈道,所以这些木牛流马一定要经得住颠簸又能灵活转弯,如此一看比较合理的解释只有手推车了。那它为什么在北伐战争之后就被弃用了?有专家为此做出以下几个解释。木牛流马被弃用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运送粮草的速度慢。按照《三国志》记载,木牛流马一天能走三十里。古代普通士兵背着粮一天能走五十公里,木牛流马的速度比士兵行军还要慢上一半,如果军队粮草比较紧急或者遇上敌人突袭夺粮,木牛流马的速度就成了最大的隐患。而且木牛流马在行驶过程中要派军队在隔壁维修跟进,不知不觉间也拖纍了这些士兵的行军速度。如果诸葛亮没死,木牛流马可能会被改造提速,但诸葛亮死后木牛流马就只能定格在每天三十里这个速度了。木牛流马被弃用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生产难易损坏。木牛流马唯一的优势是无消耗,它不像牛马要吃草,所以在粮草比较紧缺的时候或者军队里少马少牛的时候,可以用来它来撑一下。不过比起牛马,木牛流马就比较脆弱了,如果不小心翻侧或者摔跤,活的牛马能重新站起来,而木牛流马则非常容易报废。当时做一架木牛流马比养大一只马驹牛崽的要难得多,木牛流马如果补充速度跟不上,就会越用越少,既然这么麻烦,后世的军队就干脆不用。木牛流马被弃用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用途单一。活的牛马在运粮过程中如果意外死亡,军队可以宰了它。牛马肉可当口粮,牛皮马皮披在身上能保暖,牛角马骨还能用来做号角或者骨刀,这是真正的一体多用。但木牛流马坏了就成了一堆废木头,行军途中漫山遍野都是树木,谁会在意木牛流马这几斤烂木呢?军队对木牛流马的投资一旦出去,就回收不了成本,久而久之它们就不投这个项目了。

诸葛亮发明的独特运粮工具木牛流马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发明的东西肯定是好用,而且可以简单操作的。会用到一些牛马之类的。

为何诸葛亮一死,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就不再使用?考古专家怎么说?_百度...

诸葛亮去世后,木牛流马依然在被使用。只不过,越到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越是藏私不肯外传,最终导致木牛流马的失传。

《南史·祖冲之传》里,祖冲之就见过木牛流马:“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并且,祖冲之还根据木牛流马设计出了其他应用齿轮原理的机械运行工具。

这足以说明,至少在南北朝的南朝时,木牛流马仍旧被使用。

但可惜的是,后世得知这种技术的人极为敝帚自珍,丝毫都不肯外传。包括祖冲之本人。

祖冲之设计制造的很多机械,后来也失传了。为什么失传?

祖冲之自著的典献中,都不肯详细描述其制造机械的原理,只是大致说说。至于图纸,更是想都别想,祖冲之这个鸡贼老祖极少留图纸。很多东西,祖老先生只留实物,他造的东西在多个文献上都有记载,但都是草草描述,顶多配一副不太细致的概图,其余的精妙之处,祖老先生全都吞在肚子里。

你想,祖冲之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这么藏私,他学会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制造方法后都不肯外传,更何况其他人呢?

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也略提到在当时的沔南地区,民间出现根据诸葛亮木牛流马制造出的机械,这是正统文献上最后一次提及真实的木牛流马。再之后,木牛流马应该就彻底失传了。

所以,其实诸葛亮过世以后,他所造的木牛流马依然为人所用,只不过由于这个技术十分有价值,导致知之者都不肯外传,全部藏私藏私藏私藏私,一直藏到绝迹。

所以,至宋时,就已很少见木牛流马的真实面貌。如高承《事物纪原》,又或《后山丛谈》《稗史类编》,都认为木牛流马只是“江州车”(独轮车)。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文人废物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轻视古传珍宝;另一方面,这些只知道坐在家里的斯文败类们有什么见识?一辈子没出过胡同,也导致了讹传散播。

如果没有范文穆公那样的贤良,恐怕到不了宋代,人们就已不知道木牛流马为何物了。

诸葛亮的故事里,"木牛流马”的传说可谓谜一般的存在,抛开《三国演义》的"演义"成份,可信度高的《三国志》、《诸葛亮集》均有描述,可见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自诸葛亮后却没有一人能详述,更无一书详载,后世虽有人言其复制诸葛"木牛流马”,但其距诸葛亮所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否一致,无人能说清楚,仅可作爱好者一家之言。

"木牛流马"实际上是两个东西。

据《诸葛亮集》记载, 木牛出现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 同期出现的还有八阵图与诸葛连弩,此三项可谓当世之时的高 科技 。

木牛是一种怎样的物件?文献仅对其制造之法简要文字描述,如何使用没有说明,也没有设计、制造图纸留存下来。

文献描述"木牛"文字很抽象,这样的抽象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同一人,随研究时间增加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专家们推测“木牛”可能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独轮车,而所谓“一脚四足”,就是一个轮子、四根支腿,行进时用一个轮子和人为支点,轮子分担巨大重量,驻停时通过四根支撑不致倾覆,如此便可在崎岖山路轻松行进。

央视 探索 频道曾做过一期节日节绍木牛流马,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木牛"实则是一种流行与川蜀地区的独轮小车,这与专门们的推断不谋而合。

"流马"又为何物?

"流马"出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与木牛一样,"流马"文献史载亦不详,对其制造之法仅有简要文字描述,同样没有使用说明书与设计、制造图。

不过与木牛相比,"流马"介绍的文字更加细致,不仅有各零件尺寸大小,而且明确说明多孔,且孔径较大,这说明“流马”或许是由接榫组装的

其不称“木马”而称“流马”,推测应与水有关,应为一种可在水上滑行使用之物。水中之物不称舟船,称之为陆用之物马,说明陆上也可用。

基于这样的推论,专家推证,“流马”很可能是一种可拆卸组装的水陆两栖运输工具。

结论: 1、“木牛”、“流马”的发明创意属于诸葛亮。 2、“木牛”丶“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一个陆用,一个水陆两用。 3、“木牛”、“流马”军队曾用于运粮草,因此,“木牛”“流马”肯定曾存于世,不是传说。

4、此两种物件,现在很可能老百姓还在用,只不过叫了另外一个、或两个名字,不叫"木牛"、"流马"了。

参考资料

关于"木牛流马"您怎么看?

北宋的陈师道有文字表述过,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后如车,四人推载十石,木牛流马也,宋代的高承写的《事物记原》里面也有表述,小车有前辕为木牛,独轮车推者为流马,从这两者的描述来看,其实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前世。

蜀中是什么地方,自然是四川盆地了,诸葛亮当时辅佐蜀军出蜀北伐,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后勤补给要先动,需要足够的后勤保障,才能让大军无后顾之忧的去打仗,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粮草跟不上军队的进度,最终导致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兵败,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懂这些。

古时候还有一种形容四川出来的路程艰辛,这就是叫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说明了虽然四川盆地是粮仓,但是周边被险峻地理阻挡,想要出去非常的困难,更不用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路途险峻不好走,马车不好前行,最终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那种狭小崎岖坎坷的山路,在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基本上只能因地理条件修路,所以道路狭小崎岖不平,不适合马车运送,最终发明了适合在狭小崎岖山路上行走运输的工具,独轮平衡车就非常适合这种路况行走运输,其实就是一种运输的车子,至少在 历史 上很多都有记载这种东西。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神话这种东西,特别是电视剧里面的一些,拍成不用人力,用木头做的自己可以行走运输的工具,说实话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应该是比较实用方便的车子,当然是需要外力作用才能移动,大路上使用马车拉,小路上马车行动不方便,所以使用专门适合行走崎岖山路比较省力的工具,车子其实是最省力还能多拉的运输工具。

当然不只是说只有轮子的推车,而是应该还涉及到一些手摇支撑整个车子通过轮子无法上去的台阶的设计,当然不可能是只有轮子的人力推车,但是祖冲之在后来仿制木牛流马的时候,也只是说了一些大致的结构,但是并没有完全的表达阐述出来木牛流马的完整样子和结构以及制作工艺,所以现在的人也只是推测,并不是说绝对。

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通过一些 历史 文献记载去分析,也是得出来了一个结论,所谓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人力推车,只是设计的比较合适山路狭小路段行走运输用的车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神奇,但是应该使用了一些机械原理在里面,至少现在来看是这样,但是当时的技术来说,已经算是很神奇和高档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确非同一般。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形象是传说加作者想象出来的。当年,真实的木牛流马是车舟一类的运输工具。木牛是用牛马拉的车,流马是小船。

略懂物理知识的人就明白,做功就需要动力,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动力何来?运输工具用轮承载是最理想形式,象动物一样用腿承重的话是低效率高耗能的。黄帝时期就发明了指南车,古人不傻,诸葛亮绝不会做成用腿承重的运输工具。

现在有人模仿出了电视剧中的木牛流马。玩玩可以,但用来运粮的话,累死人不商量!

诸葛亮发明也是诸葛亮自己做的,所以诸葛亮一死木牛流马就失传了。

从史料来分析木牛流马并不是牛型或马型的车子,而是四轮车和两轮车,木牛流马是按照四川汉中崎岖山路的地方而设计出来的,应该是加了齿轮原理

三国演义木马流牛的故事原文!要全的!

第一百十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却说谯周官居太史,颇明天文;见孔明又欲出师,乃奏后主曰:“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祭毕,拜辞后主,星夜至汉中,聚集诸将,商议出师。忽报关兴病亡。孔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众将再三劝解,孔明叹曰:“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与以寿”我今番出师,又少一员大将也!”后人有诗叹曰:“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样空。但存忠孝节,何必寿乔松。”斋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知却说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改为青龙元年;此时乃青龙二年春二月也。近臣奏曰:“边官飞报蜀兵三十余万,分五路复出祁山。”魏主曹睿大惊,急召司马懿至,谓曰:“蜀人三年不曾入寇;今诸葛亮又出祁山,如之奈何?”懿奏曰:“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臣托陛下洪福,当往破之。但愿保四人同去。”睿曰:“卿保何人?”懿曰:“夏侯渊有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此四人常欲为父报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睿曰:“向者夏侯楙驸马违误军机,失陷了许多人马,至今羞惭不回。今此四人,亦与楙同否?”懿曰:“此四人非夏侯楙所可比也。”睿乃从其请,即命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悉听量才委用,各处兵马皆听调遣。知懿受命,辞朝出城。睿又以手诏赐懿曰:“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计莫善于此也。”司马懿顿首受诏,即日到长安,聚集各处军马共四十万,皆来渭滨下寨;又拨五万军,于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桥,令先锋夏侯霸、夏侯威过渭水安营;又于大营之后东原,筑起一城,以防不虞。斋懿正与众将商议间,忽报郭淮、孙礼来见。懿迎入,礼毕,淮曰:“今蜀兵现在祁山,倘跨渭登原,接连北山,阻绝陇道,大可虞也。”懿曰:“所言甚善。公可就总督陇西军马,据北原下寨,深沟高垒,按兵休动;只待彼兵粮尽,方可攻之。”斋郭淮、孙礼领命,引兵下寨去了。主却说孔明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每日令人巡哨。忽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孔明谓诸将曰:“魏兵于北原安营者,惧吾取此路,阻绝陇道也。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令人紥木筏百余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休要上岸,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诸将遵令而行。早有巡哨军飞报司马懿。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斋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是日午时,人马离大寨,尽渡渭水,列成阵势,缓缓而行。却说魏延、马岱将近北原,天色已昏。孙礼哨见,便弃营而走。魏延知有准备,急退军时,四下喊声大震:左有司马懿,右有郭淮,两路兵杀来。魏延、马岱奋力杀出,蜀兵多半落于水中,余众奔逃无路。幸得吴懿兵杀来,救了败兵过岸拒住。吴班分一半兵撑筏顺水来烧浮桥,却被张虎、乐綝在岸上乱箭射住。吴班中箭,落水而死。余军跳水逃命,木筏尽被魏兵夺去。此时王平、张嶷,不知北原兵败,直奔到魏营,已有二更天气,只听得喊声四起。王平谓张嶷曰:“军马攻打北原,未知胜负。渭南之寨,现在面前,如何不见一个魏兵?莫非司马懿知道了,先作准备也?我等且看浮桥火起,方可进兵。”二人勒住军马,忽背后一骑马来报,说:“丞相教军马急回。北原兵、浮桥兵,俱失了。”王平、张嶷大惊,急退军时,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忽报费祎自成都来见丞相。孔明请入。费祎礼毕,孔明曰:“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祎曰:“丞相之命,岂敢推辞?”孔明即修书付费祎去了。祎持书径到建业,入见吴主孙权,呈上孔明之书。权拆视之,书略曰:“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书不尽言,万希圣听!”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祎曰:“丞相早宜区处。”孔明曰:“吾自有法。”祎辞别孔明,自回成都。古孔明正与诸将商议征进,忽报有魏将来投降。孔明唤入问之,答曰:“某乃魏国偏将军郑文也。近与秦朗同领人马,听司马懿调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为前将军,而视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来投降丞相。愿赐收录。”言未已,人报秦朗引兵在寨外,单搦郑文交战。孔明曰:“此人武艺比汝若何?”郑文曰:“某当立斩之。”孔明曰:“汝若先杀秦朗,吾方不疑。”郑文欣然上马出营,与秦朗交锋。孔明亲自出营视之。只见秦朗挺枪大骂曰:“反贼盗我战马来此,可早早还我!”言讫,直取郑文。文拍马舞刀相迎,只一合,斩秦朗于马下。魏军各自逃走。郑文提首级入营。孔明回到帐中坐定,唤郑文至,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斩之!”郑文曰:“小将无罪!”孔明曰:“吾向识秦朗;汝今斩者,并非秦朗。安敢欺我!”文拜告曰:“此实秦朗之弟秦明也。”孔明笑曰:“司马懿令汝来诈降,于中取事,却如何瞒得我过!若不实说,必然斩汝!”郑文只得诉告其实是诈降,泣求免死。孔明曰:“汝既求生,可修书一封,教司马懿自来劫营,吾便饶汝性命。若捉住司马懿,便是汝之功,还当重用。”郑文只得写了一书,呈与孔明。孔明令将郑文监下。樊建问曰:“丞相何以知此人诈降?”孔明曰:“司马懿不轻用人。若加秦朗为前将军,必武艺高强;今与郑文交马只一合,便为文所杀,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其诈。”众皆拜服。孔明选一舌辩军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军士领命,持书径来魏寨,求见司马懿。懿唤入,拆书看毕,问曰:“汝何人也?”答曰:“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郑文与某同乡。今孔明因郑文有功,用为先锋。郑文特托某来献书,约于明日晚间,举火为号,望乞都督尽提大军前来劫寨,郑文在内为应。”司马懿反覆诘问,又将来书仔细检看,果然是实;即赐军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为期,我自来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军士拜别,回到本寨告知孔明。孔明仗剑步罡,祷祝已毕,唤王平、张嶷公付如此如此;又唤马忠、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分付如此如此。孔明自引数十人,坐于高山之上,指挥众军。却说司马懿见了郑文之书,便欲引二子提大兵来劫蜀寨。长子司马师谏曰:“父亲何故据片纸而亲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别将先去,父亲为后应可也。”懿从之,遂令秦朗引一万兵,去劫蜀寨,懿自引兵接应。是夜初更,风清月朗;将及二更时分,忽然阴云四合,黑气漫空,对面不见。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于是人尽衔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秦朗当先,引一万兵直杀入蜀寨中,并不见一人。朗知中计,忙叫退兵。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地:左有王平、张嶷,右有马岱、马忠,两路兵杀来。秦朗死战,不能得出。背后司马懿见蜀寨火光冲天,喊声不绝,又不知魏兵胜负,只顾催兵接应,望火光中杀来。忽然一声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维,两路杀出。魏兵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奔。此时秦朗所引一万兵,都被蜀兵围住,箭如飞蝗。秦朗死于乱军之中。司马懿引败兵奔入本寨。知三更以后,天复清朗。孔明在山头上鸣金收军。原来二更时阴云暗黑,乃孔明用遁甲之法;后收兵已了,天复清朗,乃孔明驱六丁六甲扫荡浮云也。斋当下孔明得胜回寨,命将郑文斩了,再议取渭南之策。每日令兵搦战,魏军只不出迎。孔明自乘小车,来祁山前、渭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孔明回到帐中,唤裨将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计。令唤集随军匠作一千余人,入葫芦谷中,制造“木牛”“流马”应用;又令马岱领五百兵守住谷口。孔明嘱马岱曰:“匠作人等,不许放出;外人不许放入。吾还不时自来点视。捉司马懿之计,只在此举。切不可走漏消息。”马岱受命而去。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监督匠作,依法制造。孔明每日往来指示。主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孔明即手书一纸,付众观看。众将环绕而视。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众将看了一遍,皆拜伏曰:“丞相真神人也!”知过了数日,木牛流马皆造完备,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众军见之,无不欣喜。孔明令右将军高翔,引一千兵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兵之用。后人有诗赞曰:“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知却说司马懿正忧闷间,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急唤张虎、乐綝二人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五百军,从斜谷小路抄出;待蜀兵驱过木牛流马,任他过尽,一齐杀出;不可多抢,只抢三五匹便回。”古二人依令,各引五百军,扮作蜀兵,夜间偷过小路,伏在谷中,果见高翔引兵驱木牛流马而来。将次过尽,两边一齐鼓噪杀出。蜀兵措手不及,弃下数匹,张虎、乐綝欢喜,驱回本寨。司马懿看了,果然进退如活的一般,乃大喜曰:“汝会用此法,难道我不会用!”便令巧匠百余人,当面拆开,分付依其尺寸长短厚薄之法,一样制造木牛流马。不消半月,造成二千余只,与孔明所造者一般法则,亦能奔走。遂令镇远将军岑威,引一千军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往来不绝。魏营军将,无不欢喜。知却说高翔回见孔明,说魏兵抢夺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去了。孔明笑曰:“吾正要他抢去。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却不久便得军中许多资助也。”诸将问曰:“丞相何以知之?”孔明曰:“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仿我法度,一样制造。那时我又有计策。”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孔明大喜曰:“不出吾之算也。”便唤王平分付曰:“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斋孔明又唤张嶷分付曰:“汝引五百军,都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妆作种种怪异之状;一手执绣旗,一手仗宝剑;身挂葫芦,内藏烟火之物,伏于山傍。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张嶷受计引兵而去。孔明又唤魏延、姜维分付曰:“汝二人同引一万兵,去北原寨口接应木牛流马,以防交战。”又唤廖化、张翼分付曰:“汝二人引五千兵,去断司马懿来路。”又唤马忠、马岱分付曰:“汝二人引二千兵去渭南搦战。”六人各各遵令而去。古且说魏将岑威引军驱木牛流马,装载粮米,正行之间,忽报前面有兵巡粮。岑威令人哨探,果是魏兵,遂放心前进。两军合在一处。忽然喊声大震,蜀兵就本队里杀起,大呼:“蜀中大将王平在此!”魏兵措手不及,被蜀兵杀死大半。岑威引败兵抵敌,被王平一刀斩了,余皆溃散。王平引兵尽驱木牛流马而回。败兵飞奔报入北原寨内。郭淮闻军粮被劫,疾忙引军来救。王平令兵扭转木牛流马舌头,皆弃于道上,且战且走。郭淮教且莫追,只驱回木牛流马。众军一齐驱赶,却那里驱得动?郭淮心中疑惑,正无奈何,忽鼓角喧天,喊声四起,两路兵杀来,乃魏延、姜维也。王平复引兵杀回。三路夹攻,郭淮大败而走。王平令军士将牛马舌头,重复扭转,驱赶而行。郭淮望见,方欲回兵再追,只见山后烟云突起,一队神兵拥出,一个个手执旗剑,怪异之状,驱驾木牛流马如风拥而去。郭淮大惊曰:“此必神助也!”众军见了,无不惊畏,不敢追赶。却说司马懿闻北原兵败,急自引军来救。方到半路,忽一声炮响,两路兵自险峻处杀出,喊声震地。旗上大书:“汉将张翼、廖化”。司马懿见了大惊。魏军着慌,各自逃窜。正是:路逢神将粮遭劫,身遇奇兵命又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