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形式的发展过程图,婚姻的演变
人类经历的一般婚姻形态有哪些方面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曾出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婚姻形式。一、抢夺婚:俗名叫抢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是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此时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之间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 二、买卖婚:是族外婚议婚的发展,是私有制婚姻的代表形式。男女双方没有权力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男女的父母定好了以后,男方便用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换取女方为妻。三、服役婚:这是原始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一种婚俗。它是以男方赴女方家服劳役为条件,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服役的期限各地不一,通常为3~7年,长者达10余年,也有的服役到婚后生育子女,方可携妻返家。四、表亲婚:指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之间互相缔结的婚配形式,是古老的亚血缘婚的遗风,曾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五、交换婚:是古代族外婚的一种古俗形式,它是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姊妹为妻,或互换其女儿为媳的做法,是古代以人易人,对等交换的族外婚的延伸。六、转房婚:学术上又称逆缘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 七、招养婚:就是人们常说的“入赘”,口语称“招养老女婿”。八、招养夫婚:是一种重婚的一妻多夫的变异形式。如女方的丈夫因病或因残等原因不能参加劳动,再招回一位男子共同生活。九、典妻婚:这是旧社会买卖婚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形式。又称“承典婚”、“租妻婚”、“借肚皮”、“租肚子”等,实际就是“借妻生子”或叫“借腹生子”。十、童养婚: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婚俗之一。大多是有了子嗣后的人家,抱养别家的女儿作为养女,到了该女子适龄期再与本家子成婚。十一、指腹婚:包办婚姻的一种变态形式,又称胎婚,是两家主妇同时怀孕, 父母便指腹为媒, 若所生为一男一女,即结为夫妻。十二、:又称嫁殉婚,娶殉婚,是一种古老的封建加的婚俗形式。它的特点表现为男女两方是用死者联姻的婚嫁关系。十三、共妻婚:是旧社会主要流行于裕固族中的古俗,其表现形式为:哥哥先娶了妻子,经过一段家庭生活之后,弟弟也慢慢加入婚姻关系,造成兄弟共妻的事实。十四、“阿注婚”:此婚俗流行永宁纳西族,“阿注”意为朋友,男女双方皆可称之,是一种以女系为主,临时结交同居为婚的类型。十五、走婚: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婚俗。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能在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便在日间的聚会上约好女子,到半夜的时候再到女子的“花楼”相会。十六、试验婚:是未正式结婚前先试行同居的婚俗。过去西南少数民族中这种婚姻形式较多,它是一种自愿婚的萌芽。十七、自愿婚:以男女双方以性爱为手段的正常婚俗,双方在经济、情感、生活各方面保持了平等与均衡。
人类婚姻的发展类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人类婚姻的发展类型经历了:群婚制、偶婚制、一夫一妻制。其中群婚制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
人类婚姻的类型偶婚制:是一男一女成对配偶的婚姻制度。在成对的配偶中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同居关系,每个男子或女子。
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或主要的配偶,并不排除男女双方与自己的主妻或主夫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而且夫妻关系极不稳定。
一夫一妻制:亦称“单偶婚”、“个体婚”是文明世界的体现。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试析个体婚的类型演进
论文 摘要 在人类发展史上,婚姻家庭形式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三种基本形式,个体婚制代替群婚制和对偶婚制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伟大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个体婚制也始终是人类文明时代婚姻家庭的基本形式。个体婚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其存在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从个体婚的类型演进出发,阐述了我国现今一夫一妻制最终确立的历程。 论文关键词 个体婚 群婚制 一夫一妻制 当今我国正处在变革的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现今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国人的婚姻生活及其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一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情况下,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个体婚的类型演进,而对于外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则不予讨论。 一、个体婚的类型演进 个体婚,是指由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结合所形成的婚姻,即一夫一妻制婚姻。在人类发展史上,婚姻家庭的基本形式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蒙昧时代衍生了群婚制,对偶婚制与野蛮时代相适应,而一夫一妻制则是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一夫一妻制婚姻是在对偶婚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在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确立的。一夫一妻制代替群婚制和对偶制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伟大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个体婚制也始终是人类文明时代婚姻家庭的基本形式。这种婚姻制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狩猎采集经济逐渐被养殖种植经济所取代。因为男性的生理状况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更有利于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社会劳作及生产中发挥了更为巨大的作用,所以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宰。因此,子女的男性血缘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男性在社会生话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依据和证明,这就为产生一夫一妻制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动力。总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私有制的产生,是促使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对偶制家庭被一夫一妻制家庭所取代的经济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夫妻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一夫一妻制可以说是父权制社会对婚姻的必然要求。因此一夫一妻制从根本上来说,是私有制社会关系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必然表现形式。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基础并非自然条件而是经济条件,这种家庭更有利于占有私有财产,并实行财产的父系传递和继承。 二、我国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类型演进 (一)西周时期的一夫一妻制 西周贵族普遍实行一夫多配偶的婚姻,但是否就意味着西周贵族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则存在争议。谢维扬先生直接认为“周代贵族婚姻的实质应该是一夫多妻制。”但蔡锋先生认为“虽然(周代)贵族普遍多妾,但其婚姻形态,应该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而非一夫多妻制。”祝瑞开先生则认为:“商周时代,统治阶级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实行一夫正妻和缤妃腾妾制。”以上学者争议的焦点在于“妻”字所包含的范围,即是否包含“妾”。而根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是十分重视妻和妾的区别的,如《公羊传·禧公三年》:“无以妾为妻”,这就是讲要将妻和妾严格区分开来。《礼记·内则》也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也是说经过行媒下聘迎娶的才是正妻,未行礼聘私自结合的是妾,妻和妾之间是径渭分明的。又《仪礼·丧服》亦云:“妾之事女君,与妇之事舅姑等。”则把妾侍奉正妻和媳妇侍奉公婆一样,可见妻和妾的地位悬殊,不宜混同。因此,确切来说,西周贵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式。对于西周的平民来说,由于其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允许他们有众多的妻妾,因此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富裕者有多妾的情形。长久婚姻经历的7个阶段
第1阶段:蜜月期,持续时间:婚后数月-2年蜜月期指的是新婚夫妇的甜蜜生活,一般把新婚的第一个月称“蜜月”,其实蜜月期广义来讲可以持续数月到2年不等,这段时期夫妻充满柔情蜜意,如胶似漆,这时候两个人的爱情走向巅峰,两个人的感情到达最浓烈的时刻,是一种非常炙热和狂热的状态,这个时候,对方眼中的自己都是最完美的自己。第2阶段:磨合期,持续时间:婚后3-4年随着蜜月期渐渐结束,麻木取代激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婚姻生活地主旋律,随着生活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有了孩子以后产生的各种问题,双方各自的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婚后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这期间少不了磨擦,这也是绝大多数新婚夫妻遇到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是婚姻成长周期的第一个考验期,而这个考验期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新婚夫妻自身,一般持续1到2年不等。这个时期需要夫妻双发不断地磨合,学会慢慢适应对方,如果磨合不好,很可能婚姻在这个时期就翻船了。第3阶段:发痒期,持续时间:婚后5-7年磨合期过后,婚姻就正式步入人们所熟知的“七年之痒”期了,婚姻到了5-7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感到无聊乏味,人的本性就是喜新厌旧,山珍海味老吃也生厌,所以这个时期夫妻要经历一次危机的考验(可能发生婚外情、外遇、偷腥的现象)。这个考验是婚姻生活的转折点,一旦成功,感情便能朝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二人分道扬镳、劳燕分飞。第4阶段:癫狂期,持续时间:婚后8-10年如果顺利通过了7年之痒的考验,那么就进入婚姻的癫狂期,这个时期很多男人,事业有成,一得意就容易忘形。比如,曾经的穷小子突然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男人的征服欲和澎湃感就会油然而生。俗话说,男人一有钱跟谁都有缘,这时他不主动找女人,也难免受到世俗社会的诱惑。男人走在大街上,就会有许多穿着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美女向他招手,他出差住宾馆,就会被门缝下塞进好多小卡片,这个时期的男人很疯癫,如果可以他宁愿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而这个时期女人的事业也进入高峰期,也就是女人出轨的高峰期。家庭生活比较清闲富裕,孩子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费心,女人的身心也更加成熟,家庭少妇的气质更会吸引一些男性。女人也有了足够多的资本和时间去过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这个事情,女人也会变得癫狂,对于出轨纯粹是寻找刺激,并非真的打算和丈夫离婚。第5阶段:反思期,持续时间:婚后11-15年不管夫妻有没有出轨,如果夫妻能顺利度过癫狂期,那么此时大部分夫妻都接近不惑之年了,这个时期,随着生理机能减退,婚外情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问题了,双方都开始进入反思期,这个时期大约持续4-5年。10多年的夫妻,在这个时期,会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反思结婚这么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和快乐及痛苦,那些以前看似非常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此时也看的很淡了。双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和对方的不易,反思好了会携手走上相对平坦的婚姻之路,会比前十多年的冲突少一些,反思不好,也不会爆发太大的冲突了。第6阶段:回归期,持续时间:婚后16-26年这个时期,夫妻大部分都介于不惑这年和知天命之年之间,都四五十岁的人了,孩子也大多上了大学,马上也该成家立业了。夫妻不管以前经历了什么风风雨雨,吵架不快,这时都渐渐认命了,也不再有过多婚外情的想法,都老夫老妻了,上有老,下有小,会让两个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偶尔也会重温浪漫情怀。家庭基础稳定,爱情开始转化为亲情,夫妻之间多了一些谦让,少了一些争吵。。一心只想教育好孩子,给孩子们结婚,此时,夫妻二人已经携手共同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第7阶段:白首期,持续时间:婚后26年至终老夫妻结婚26年以后,婚姻的建设阶段已结束,说真的,走向花甲之年的夫妻,真的已经没什么可说的,应该认为是进入“自由境界”了 。这个时期,夫妻已经完全了解对方,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起安享晚年。夫妻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时时、处处、事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此时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没事给孩子们带带孙子、孙女,尽享天伦之乐,尽管夕阳西下让人感到生命的悲凉,但共同回忆你们走过的几十年婚姻之路,会带来无限温暖与幸福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你我相约定百年, 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五个阶段。①同辈群婚(代际禁性)→②族间群婚(兄妹禁性)→③男性走婚(一伴为主)→④宗法婚姻(女性限性)→④自主婚姻(互相忠实)
原始社会时期婚姻形态的演变?
一、群婚
群婚又称杂乱婚,是原始时代的第一个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以没有固定配偶为特点。人类尚未摆脱动物的野性,当时也没有道德伦理的相关概念,人类为了繁衍,不分年龄和辈分,更没有亲属的概念。《列子汤问》中曾说这个时代是“男女杂游”,就是说这种混乱的婚姻形式。
二、血缘婚
血缘婚又称族内婚,是原始时代第一个产生婚姻制度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是以同一个集团中,同辈之间可以产生婚姻关系,排除不同辈分亲属之间的婚姻为特点。但是这种婚姻关系有个典型式样,就是同辈之间的男女互为共夫或者共妻。
一旦有女子怀孕产子,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只知道孩子的母亲是谁,母亲也知道哪个是自己生产的孩子。这就形成了后面发展成母系氏族一个很大的原因。
由于血缘婚所生产的子女多为畸形,对人体素质造成的危害,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开始在氏族群中实行某些禁忌,进而发展成为亚血族婚。
三、亚血族婚
又称族外婚,或者伙伴婚。这种婚姻形式开始排斥同胞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最终禁止旁系兄弟姐妹,即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孙子和曾孙之间的婚姻关系。
这样,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就必须在通婚的对方氏族中寻找伴侣,但是仍旧是共夫和共妻的形式,生产的子女依旧是“不知其父,只知其母”。
这种婚姻形式下,男子死后,要葬在自己出生的氏族墓地,不能和女方姐妹同墓合葬,其所生的子女归女方所有,死后同母亲合葬,不能同父亲合葬。这也是古书中所说的“感天而孕”的情况,因为那时候的人类还不能理解生殖与性行为的关系,而归为上天的神力创造的原因。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介于亚血族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个婚姻形式。即异姓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一男一女对偶同居关系,以女子为中心,男子只有在女子家中过夜的权利。是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婚姻形式。
男女各自的伴侣可以想换就换,不受约束,所以子女仍旧是“知母不知父”的状态。早在群婚制时期,对偶婚现象就时有发生,很长时间内,两种婚姻形态是并存的。
在对偶婚盛行时期,也有一名男子与多名女子,或者一名女子与多名男子的牢固结合。现今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中仍有对偶婚形式的体现。
五、赘婚
赘婚即男嫁女娶,俗称“倒插门”。是男嫁女娶,从女居的婚姻形式。在对偶婚时期,男子到女子家过夜,有时参加女家劳动,有时参加自己家劳动,但是所生子女归属女方。到了一夫一妻制时期,则是女子嫁到男家并在男家劳动,所生子女也属于男方。
由于当时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为了弥补女子“从夫居”的损失,有能力的家庭会拿出一定的彩礼给女家作为赎金,建立女嫁男娶的婚姻形式;
但是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缺少钱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子弟到女家从事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以实现换到妻子的婚姻关系,这就是古书说的“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
男子给女家劳动的时间有长有短,长则几年,短则几月。此间,男子要接受女家的监督,并经受各种艰苦的考验,以证明自己有养家糊口的能力,才被允许结婚或入赘,这算是一种考验,故又称“考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