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六弥,五行生六气
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接着是什么?
1.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 五行生,生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生十意2.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弥,六弥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至十圆。3.太极原理太极为无极所生,先天一生。老子有一气化三清,羲皇一本散万殊,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弥,六弥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至十圆。十又生阳,阴即合,阴阳合成十二周天。因此太极化和万物,生生息息周而复始。都是太极说法的衍生下面有个长篇大论,我不大懂,随便参考kztjq/big5/newbook/lhg/4-1.htm
五运六气热化雨化燥化寒化啥意思?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
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热化、雨化、燥化、寒化都是中医术语
六气指风、寒、热(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亦称六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讲的是五运的司化与六气的克胜之气,一般来说师从胜制之气来司化,从克制之气来表现。指出六气的作用,都是归施于被我克之气而发生变化。
所以太阴湿气,施加于太阳而为雨化;太阳寒气,施加下少阴而为寒化;少阴热气,施加于阳明而为热化;阳明燥气,施加于厥阴而为燥化;厥阴风气,施加于太阴而为风化。各自随其所在方位而显示作用。
什么是太极?无极又是什么意思?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传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陈凯歌说,“无极”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两仪:阴阳 ============== 三才:天地人 ============== 四象: 东青龙 西白虎 南朱雀 北玄武 又 如年的四象春夏秋冬 月:朔、望、上弦、下弦 个人以为与佛家唯识宗的二十四心不相应法相有关 我易经的书读得不多,这一条应该不是我的独家发明 zhidao.baidu/question/2003676.html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又称运气学说,为古人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问。方法为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系统进行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运气学说为一综合学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内容包括五运与六气,运与气又有主、客之分,推算时需互相参照,并综合当年物候才能准确推估疾病的发病规律。五运: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五运代表不同节令的气候特征,因此五运是探索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五运与五季的配对关系为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凉属金,冬寒属水。五运又可细分为岁运、主运、客运。六气:六气为风、热、火、湿、燥、寒,概括六种不同气候,为古人总结长期生活经验而得。可视为从中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六气分主气、客气,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将主客气合看,以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及影响。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气候变化的标象。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为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时至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种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即气象学上的灾害性天气。太极拳养生入道要旨
是中国道家武当派的优秀拳种,创传人张三丰为使后人迈入内修正道,以动静相兼、性命双修为目地,将道的神髓赋予技,实以入道、体道为宗旨。什么是道,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无形无象,内含奥妙。今世人多以此为,不知内蕴真意,启不知,用俗人的眼光不会看透,所以竟说是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花斑。与修道内丹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离,深刻而奇妙的,武术化境与修道境界关系是成正比的,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武术家在技击中显示神功,臻于炉火纯青的程度,同时又对内修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造诣的根本原因。
以其肢体活动形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科学的强身之法,功深者又能当做自卫的防身技术。多少人都说太极拳具有高度的技击性、艺术性、科学性,理论深切,细致精奥。古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至也、大也,极,乃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重在精神,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然初学者究当就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著熟懂劲,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三丰太极宗旨真,动静万化不离根,风雨雷电神气象,混元一体功夫真。
历代拳家留下的古拳谱是太极拳的精华,但是,现如今的教拳者,都无视于传统拳谱理论对习练者指导作用,打着只为健身的旗号,随意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更改,岂能不走错路。学练者如真能根据其古谱理论的要求来,有了实际功夫,便逐渐能领会太极拳的旨趣,此项多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现如今,可惜中国的太极拳己被扭曲变质,而成了扭秧歌类型的太极舞和广播体操。习练社会上所流行的太极拳,能使人达到的目地吗?是值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了。
随着社会的改革,科学的发达,人们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增大,物质生活得到丰厚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活着的质量,都想活的愉快、轻松、健康、长寿。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太极拳,清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人为了谋生、赚钱将破绽百出的“太极拳套路”教给习练者,有的还采用了录制、销售光碟的手段,将各种版本的糊涂拳法进行推销,真可谓糊涂师傅教糊涂徒弟,以误传误的现象举目可见。现今,武林界有如一个庞大的集贸市场,不知有多少挂羊头卖,假货充真而叫卖著,又不知有多少不识货的人,以假当真而自娱自乐着。可悲又可叹呀!现时社会中,净是些只会比划拳套路,不懂拳理的所谓拳师,什么一级教练,教者连拳理都还没弄清楚,所以,也就无法说的清楚了。就照这样比划才对,教者以宗师的身份执教者,收的银子边装修房子还不能忘了买治糖尿的药片。武林界也进入了市场经济,请看现时中,可谓;会练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蒙的,会蒙的不如会坑的。教太极拳者也有说静的,但是,说的简单,自己并没有弄清什么是静,练太极拳若真能达到心静,是那么容易吗。人的欲望之心,也叫“欲念”,为静之大忌,求功心切者多;求姿势练的好看、求动作式正招圆、求气的感受、求劲的外发等等,求是欲也就是贪心,有求都是有欲念,使心而不得静。有欲之心神叫“识神”,“无欲”之心神叫“元神”。有欲心是知而辨之,是学而知,认而知,辨而知,思而知,是心神的动态、,是有欲的识神妄动,是后天强加于心神上额外的负担,只能导致人体阴阳的混乱,(心、肝、脾、肺、肾)内五行气的不圆合,所以,不可以用巧思之智去治理身体。不为之为才是真为,必须从根本上予以,也就是要去掉精神上的负担,解除心灵上的束服与挂碍而长保虚静,道乃人心无为而成,所以人人至无为均可得道。欲巧思之治,妄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求法,于自已元神上加添障碍,越治越乱。有欲是指心神的动态,无欲是指心神的静态。无欲是元神清醒无思辨的心态、是知而不辨、是不知之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元神为本为体,识神为末为用,无欲才是养体固本。达无欲者,即可返朴归真;纵其欲者,就是弃真而逐假,本末倒置。
什么才叫静呢?静;应该是念头不起为静。也就是使产生思维活动的大脑神经器官本体,松静自然,安定自如。基本理论不清楚,就达不到练拳的效果。就此个静字足使人一生用之不尽,都虽然说,练拳首先要注意心静。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练拳人要用思想意识刻意去记忆动作与要领,要用眼晴;看教者在前边的示范而模仿著,看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准确,还要观看着是否与旁边的人速度相同,自已比划快了好调慢一点。练拳人要用耳朵;听着口令,听著录音机播放的音乐旋律的伴奏,还要想着下一步如何比划,注视著;胳膊是否高了、手掌是否低了,脚步大、小、快、慢,思想又还要去注意更多的要领,如需想着;肩松、肘坠,塌胯、松腰、顶头,圆,匀等,思想是在三心二意不停的活动着,精神不集中地注意著身体的各各部位,眼睛与耳朵无休止地关注于外面,精神外驰,怎不耗神呢!又怎么可能达到静呢?古人有道:视听坐行不必久,从此有;人体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家、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认为,“视听勿劳”,强调人体要有适当的活动,人要不留意修养,不按的法则活动,就会“失道丧生”。他说: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即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五劳是,一是志劳,二是思劳,三是心劳,四是忧劳,五是疲劳。五劳则生七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 ,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七曰神极,七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病。多种过极的疲劳必至伤耗,至使久之早夭。
最重的是“松静”二字,它可说是此拳的灵魂。松静是内因,心如止水不动就是。来件事使你动了心,就不得神安气宁。松静不是肢体肌肉放松,内心烦躁、紧张著、肢体肌肉放松实是假象,是表面的事。思想不平静,肢体肌肉再放松也不自如。真正的松静是指精神意识的内在功夫,不是肉体的功夫。只有思想意识的松静自如,才是真自如,这才开始松、静、平、安、宁,到了松静的高层次状态。用意识将肢体肌肉放松,这叫装腔做势。真正的松静自然是内心世界,不是外表做出来的现象。有意识进入功态是装相,丢掉了本质。根源之动是内不是外,外是现象,内是本质。内心是动之因缘,外是动之效果。例如影视剧中演员,表面演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装的再像与真的毕竟两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鱼目不能混珠。装腔做势不属自然之真功,也不会有真的效果。原因是根本不真,哪能得出来真效果,真功夫。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长。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发;伐树者,去根而必死亡。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启用。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所以,不明白静功的根本,也就不可能达到心静。而且恰好相反,此拳法反而是要习练的人,强淍“用意”导引肢体动作,刻意运用细密的心思“用意”去,上、下、内、外的全面照顾,将抽像的拳理落实在具体的肢体活动拳架里,有些人正是因为对“主宰” 没有精研,对“用意”和“心静”的认识与理解不透彻,拳理不能落实,根本没有的概念,更不知入道要旨。比划了一辈子,也只不过是慢练的太极操而已,不是太极拳。实乃劳神费力之举。《淮南子》中这样说:“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古圣先贤早以印证了,耗散精神气血的危害,是说倘若人任凭耳目沉迷、执著于声色,那就会劳损形窍,耗伤气血并使视听迟钝;倘若日日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巧思谋策,那就将耗散精神而无成无功。
本人耳闻目睹诸多,没达身健,反而至残的太极拳辅导站教练。他(她)们真下了功夫,习练简化规范套路二三十年,于前两年双腿都动了手术,而坐上了轮椅者大有人在,医学界中多了一种叫人忧心的“太极腿病”。这种结果责任在谁呢?是创编拳人传拳有误呢?还是学拳者没弄明白拳理瞎练的呢?也没处打这种官司去。还真有待于真明拳理的明白人去研究研究,能减少几个热爱而倍加刻苦,练太极拳人的痛苦,别使更多的太极拳痴迷者练坏了双膝而坐上轮椅!最后落得个后果自负。普朝著名学者,道教大师葛洪在其《内篇》中有记述,有人问:“冒昧地问一下,想要健康长寿都有那些禁忌?”抱朴子说:“禁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受伤害、不破损身体”。
应该承认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之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静,心为身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练拳时都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应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练拳者盘架子时多不能达到真的“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练拳十年,二十年之久,离静的境界也还相当遥远。练拳中所说的“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首先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拳谱上“神舒体静”的真正含义。体静是指练拳套路动作中形体的静象,与“心静”是两码子事。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拳谱上的静字发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
自然之道乃静,所以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而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行。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唯静而不动,所以天地万物生,此为自然之道,也就是太极。空空洞洞而不动,故而天地万物于是生,天地之道浸育而己,浸字为循自然渐进之意。天地无心,而空到阳升时浸浸而上升,到阴降时浸浸而下降,所以阴阳有偏胜之时,而太极自然之道,则不偏不倚,浸即有偏。阴浸则阴胜,阳浸则阳胜,然此为相推循环之理,揽全体而观之仍不偏不倚。然而人则因此而有生、老、病、死。阴阴相推,当推而阳胜之时为春夏,推而阴盛之时为秋冬。变化顺者,顺其自然之道心。所以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至静之道。茍循其道行,功到自成,因为自然之道一定不移,制之以为修炼之法,定为法度,有定而不可移,只要体空虚无,自自然然体道合真。自然之道从至静之道而来,能静则万化自然而生,至静之道为历律所不能契合。天道的造化在至静之中,能静到片刻之间,可以攒簇一年之气候。阳生即是冬至,阴降即是夏至,此为工夫之冬夏,而非时候之冬夏,能虚极静笃即可得造化于恍惚之间,有一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都由此生就是太极。在世界为生天、地、人、物的太极,在人间为神气合化的太极,阴阳相克之术,为人所共见,而不是隐怪难知的,其像有可见,虽有理不易明,而其象则易知。此即玄关一窍人身之太极,与天地之太极相同。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虚极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什么方法致极致虚呢?必需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此才是“真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说“致虚极”就是此意。“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常人不能体悟的原因,是因为时动妄心,以惊元神,执著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愚痴邪见,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欲悟大道之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太上老君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就是说人能去其情欲,去其贪求之心,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六欲是六根,六根是;眼、耳、口、鼻、心、意。欲是染著,比喻为情爱,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内守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三毒是三业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此三业又为三毒。三毒消灭则神和、气畅、精固。再言这《心经》中有道:“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意思呢?余今说明;有此六根是色相,无此六识是法相。只是叫修炼人眼虽看不要著在色上。耳虽听不要著在声上。鼻虽嗅不要著在香上。舌虽尝不要著在滋味上。虽有身体不要著在相上。要忘形忘体,意虽应事不要著在境物上,要常应常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以六根清净,便是六尘不染,又是六识皆空。又名下耗消亡六贼死,一真不动六门关。若此则天道近矣。道源非远亦非深,只在当人一念心;一念回光同本体,何须向外去追寻。
常人之所以不能敛神聚气,因为有九窍之邪。哪九窍呢?是耳、目、鼻(双窍)、口、外肾、谷道九窍都是邪出入的地方。眼能视而迷于五色,耳能听而迷于五声,口嗜味而迷于五味,鼻能嗅而迷于五气,身触为嗜欲所迷,意为情好所迷,都是归为邪,有此九邪精气神都由此漏于外。人心向外,精神由此放驰所以不能藏伏,也就是背道而弛。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入道必先清心寡欲,息六根,平意识,首要意不动,因意为六贼之首,擒贼先擒王,因意干拢心,人生意念,真如不清,住相不知人生如幻,只是暂存幻有,数尽皆灰。
古代太极拳明家是这样说的: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愆。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虎豹深山踞,蛟龙飞潭渊。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阳阴,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循序无躐等,人尽自合天。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鸢飞上戾天,鱼跃下入渊。上下皆真趣,主宰贵精研。若问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来如昼夜,日月跃光圆。会得真妙诀,此即太极拳。凡事都如此,不但在肘间。返真归璞后,就是活神仙。随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
习太极拳者,不能达长寿入道原因在于,太极拳功夫执著于形体,要求太多,太细致,不管是外形上的还是内在要求,如;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坠肘、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均匀速度等,或是内容上的要求,如松柔等,真要做到,很不容易掌握。全身上下内外都按照各种要求来看,动作姿势套路是向外学来的或是用意识导引出来的,形神己经脱节,精神做了躯体的奴仆,精神不能专一,神不守舍,神散气散。不能达“物我两相忘,有形归无迹”的层次。有人会有这样感受,就是入门容易深造难。还有说法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言确实不假。因为凡是初学入门的方法,都是有为的方法,此方法是人为的所以叫为法,为法是二法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应当是一种引渡的手段,引渡入门之后,再提高升华,就必须放弃这方法用听其自然而无所作为之法,也就是不再用人为的任何一种手段,把这种法叫无为法,无为法是真法,所以古圣先贤说: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因此,就把有为法叫作二法,又管无为法叫不二之法。这个二法次于真法,若总执著于有为法不放者,不仅不能深造,反而会执著出偏差来的。练功者不认自本心,识自本性,难入无为。也就如同人借助于渡船过河,开始坐船过渡是必然的手段,但是当船己经渡到了彼岸而过河者却不愿下船,而是死守在船上,那么此人就不能登上彼岸。故而必知;法为身心设,法出身心中,学法要舍法,迷法把已蒙。一切有为法,不是自在心,心中若有法,何谈净六根?再有不管老少男女,身体状况如何、千篇一律用同样的速度,划划摸摸做同样的动作不符合自然之道,等于千万个人同吃一亇药方之药,不论对症不对症。从心理状态上分析,习练人按葫芦画瓢,思想意识被束服,身心固锁,实练中不能自主,更没有自由与自然。这样身心被固定的方法与套路固定模式所束缚,压制了人的天赋本能,把练拳者培训成了没有自主权的机器人。自我身心外学之手段,是来至他人的身心产物,属于外家功。外家功移至自我本身,均属消耗自我身心之能量,皆不能从自我身心本质上得到增长,只是有为的体力运动。练拳者练的仅是身体动作和意识,整亇操练比划过程期间皆是散气耗神的过程,精神不自在、不自如,精神执著于动作或气感上,舍本求未而导致了体累神劳。再有练拳者操练过程只做有形有相的固定动作套路,未能触及固本培元、独立守神、心灵修缮、增智开慧、正心修身、虚无体道与返朴归真。古仙太极拳创传人张三丰所云:”太极拳实乃为入道之基础”。算是空谈了。老子曾经把他们分为上中下三等人,如是说;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空洞虚无,至极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性纯全,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的上等之士闻之,必能领悟其奥妙,躬身以行。天性半备的中等之士闻此道,虽能略知其中奥妙但较肤浅,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顾虑重重。下等之土,其天性全被,酒色财气、机智巧诈而蒙蔽,不知进道修德,不知修心炼性,只求贪享世味,追遂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驰。因而,他们闻知恬淡无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显示它的重大意义了。无论学什么,目标与目地的确定,也就决定了你将所达至的层次与境界。不过习练中国功夫,切误忽视了我国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独立守神的真言。千万不要以为名人说的都正确,现今的名人多有不明的,有花钱买的名,自己多动动脑筋,但看是否符合道理,别听吹的大,别盲听盲信什么所谓的大师一派胡言。说练太极拳就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还真要值得探讨,看其练拳要领是否正确,理真法才真。太极拳需在劲中求静,实应以无为始,而有为终,必须伏气。在动中求静,以有为先而无为了,只要还虚。因万物之理以虚而受,以静而成,天地从虚中立极,静中运机。无不从虚静中来。王重阳祖师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虚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由是观之习太极拳者,所以应以虚静为本,分合变化自无不如意也。有偈曰:幻有非实有,真空本不空;了知如是理,万法一时通。
为什么有史以来,武术名家的寿命都不算长呢?最主要可能是缺少“安心定性”的功夫,拳练的好,发徒弟发的远,技击技术好,功夫高,脾气大,唯有独霸天下无敌手的气魄,手狠必得心毒,善了不赢人,出手就得见血,没有宰孩子的心玩不得技击,心态常处于不平不忿之中,听不得一句不中听的好话,不是奉承话就都不是良言,老子天下第一没别人了。可能有本事的人都火气高,习惯于吹胡子瞪眼,红脖子涨脸。还最爱管闲事,抱打不平,眼里净是不合理的事,常为那不平之事捶胸跺足地而大骂不休。喝几两二锅头嗓门儿更大,劲头更足。太姥姥踢死老虎,亲妈掐死狼的事反复地倾诉著,不听也得听。否则又要发火了。古人云:烦恼与嗔恨乃伐命之斧刃。此言有理。此都是七情之属,其表现则为恼或怒,恼则伤心,怒则伤肝。则精因之摇,神因之扰,气因之丧,寿因之夭。所以消除烦恼和嗔恨,使心静神和亦为养生健身之要道。但人固明知,还自讨烦恼,执迷者多,醒悟者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若习武者有高尚的修养,坦荡的胸怀,乐观的精神则自会有益身心。
“善发者无寿”武圣先哲前辈再早就有这样说的,但恐怕没人能重视到。因为还没认清自我,也可以说还不自知,自我日用而不知。就拿这亇“意”字的得失而言,恐怕就不得而知。“用意”即是“用气”,用则耗,发则损,用意伤气,用气伤神。气损神耗,神气不接,不明真理,盲目地练拳耗神费气,久而久之,怎不尽早而夭呢!。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继承者。他说人应该恬淡、寂漠、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所以圣人总是停留在这一境域里,停留在这一境域就能安稳而无难,安稳无难就得恬淡。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机体,于是德性完整而精神世界不受亏损。《道德经》中老子有云:“无为无不为也”。舞蹈必须巧动,故而劳累形体;必须巧思,故而惑乱心神,巧动巧思都是有为之举,所以就不能与无为之道相提并论。修养生之道者是以无为的手段以获得无不为的效果,巧动巧思则是试图以有为的手段以获无不为的效果,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庄子?天地》有曰:无为万物化,这就是以人道效法天道,天道无为,所以能无所不能为;人道有为,而有所不能为,想要无所不能为,就要使心神安于无为。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这样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凝梦,都是由颠倒而起。泡影,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无实。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
梦、幻、泡、影、露、电六者称之六观,六观皆假,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何为真观?就是如如不动先天本觉之真空实相。还这样讲:“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讲修炼人如何才能达到清净心,若不自净其心,爱着清净处,是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见色住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暗则六尘竞起,真智生则明,明即烦恼不生。偈语:静心深修无为功,回光返照启昏蒙;有为幻境心无住,实相真宗法即空。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世人不知,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安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也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内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的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姿势作用,其法无效。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的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的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
那么如何才能近道呢!首先教者与学练者思想与方法都走恢复人之本能这条路。把明理放在首要位置,强正才能路正,悟本求真,从明白根本入手,体验精神在太极拳中的主宰作用,遵循静极生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相,四相生五行,五行生六弥,六弥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至十圆,周而复始太极化和万物之自然规律,体悟内感外应所产生的动与静的自然演化规律,习练都在的拳理指导下进行,在自我生命根源上下功夫。习练者明理后没有任何思想意识的束缚,能自主,自觉、自由、自然,领悟自我精神主宰与一切顺其自然的内涵,恢复天赋生命能源本能。求理向前,精气神自如,阴阳平衡,内五气归源,复本还源,复我本原太极混元之体,复我本来真空无极理体。今非谈武林之拳术,实为养生入道所用。
真宗真源太极拳重视天人整体观,强调习练者要进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人天若一的状态下,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进入宇宙浑然一体之中。在此奉劝炼功者千万不要存侥幸的机巧之心,试图以聪明思智去意逐内境变化以求产生奇效,凡是以机巧心强为的修功者,都不能逃离,的结局和恶果。若使水清不乱,必不得予以搅动,欲使身心中和,必不准施机巧之心。功成上乘者,悉言之以神明。何为之神明?无为而无所不为、返朴归真、自然而然也。
【要旨】、【入道】【太极拳】
六弥是什么?
六弥者,嗡、嘛、呢、叭、昧、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