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命知礼知言,君子知命不惧出处论语

知命,知礼,知言,知仁。

不懂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礼仪,就无法立足社会;不懂分析辨别他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认识他人;不懂大义仁爱,就违背天地大道,生命就得不到延续。曾国藩老先生一生把这四条奉为人生的准则,终生践行,成为近代史上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一人,值得吾辈学习。     第一;知命(即是人们的命运)       《论语》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易经》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在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天,穷通得失,乃至我们所说的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不取决于冥冥之中,并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命运。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费劲心思的东西可能是一场泡影,顺其自然的可能是水到渠成。种瓜得瓜乃是一厢情愿,命运这东西其实也是不可触摸的。       第二;知礼       古代文明,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无论是人情还是现实社会,都是靠礼来维系。知礼,就是懂得礼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不然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和人情世故里。         第三;知言         聪明的人用脑袋说话,智慧的人用心灵理解讲话,傻瓜的人才用嘴巴讲话。无论跟任何人打交道,离不开语言交流。如果不懂得分析辨别,不懂得语言分寸,就无法与人沟通,也无法结识他人,更无法达成自己的事业。俗语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与人沟通交流,要学会观其色,听其音。聪明说话是一门学问,善于听话也是一种艺术。为人处世,说话,听话都要有讲究,否则会自己招来敌人,事事也会碰壁。         第四;知仁         中国谚语有云:不打三月鸟,不吃四月鱼。因为三月雏鸟刚刚孵化,四月的鱼马上要产卵。如果此时打鸟吃,吃,等于把它们灭绝。生灵灭绝了,人类的结局也不好。仁就是彼此的生命可以延续,可以长生不息,代代相传。       仁爱的人往往给人带来快乐,给众生带来幸福。如果只知道满足自己的私心,而不知道爱护他人,那么就违背了天地大道,自己也很难做成事业。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就要富贵他人。大家都得到发展,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自己成功了别人也成功了。人心都是肉长的,有血有肉,所以你对别人好了,别人自然就对你好。人人做到“知仁”,社会可以成为一个互惠互利,互助互利,彼此共赢的社会。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三知”全部《论语》的最后一章里,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礼”、“知言”,可谓是人生至理名言.《论语》从学习的三个阶段开始,以要达到“三知”的境界终篇,是大有深意的.实际是讲述人生在道德知识与品行全面成长的整个过程.学习是起步阶段,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当然这种学习包括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学习.学习的最后境界便是“知命”、“知礼”、“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那么,孔子这里的“知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原文 《论语?尧曰》最后一章,也是全书最后一章:【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翻译】孔子说:“不懂得命运,就没有办法当君子;不知道礼制,就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不能洞察语言,就没有办法判断人.”【评析】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即命运肯定存在.因为人之生活、前途确实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认识、重视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这种偶然性,或不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必然性,这就是安身立命.这样就不会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为了.“知礼”是知道礼制的内容与形式方可以在社会立足,而能够认识人识别人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与掌握尺度的关键.这三个方面是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前提与关键.全部《论语》以此终篇,与第一章相呼应,从自觉努力学习开始,到获取知命、知礼、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见《论语》的章节结构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惨淡经营的.“知命”就是“知天命”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他所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包含十分复杂的意蕴.其中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1、天命是客观存在.2、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3、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能够努力尽力竭力,“内省不疚”便问心无愧.下面分别解释这几个方面.1、天命是客观存在.天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实际就是指生命状态的个别性、特殊性.每个人下生命运就不同,生在贫寒之家与生在富贵之家不同,生在乞丐之家与生在帝王之家不同.这种情况没有选择性,而完全是偶然,这便是命.人生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命,生在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动乱国家与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生活质量岂止天壤,也是命.生在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而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人普遍受苦受难,也是命,而人们是无法选择的.我讲课时曾经说过,当官、经商、做学问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基础很重要.起点高低很关键.“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这便是基础,也是命运.2、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天命是肯定存在的,但天命是不可预知的.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才使人生有滋有味,才充满期望.如果什么事先都知道了,那么人生便索然寡味了.俗语说:“人不知死,车不知翻”,就是命运不可知的一种认识.人的死亡是不可躲过的,是可以预期的,即一百多年,最长不过一百四五十年而已.确知活这么长寿命者,全世界恐怕只有孙思邈一人而已.目前生活水平高了,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但也难以突出这个数字.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七十八十算正常,九十以上算高寿,一百以上是寿星,二百以上是妖精”,妖精不是人类.这样,人们就不必企求长生不老,但也要珍惜生命.而其他如官运、财运、桃花运也都难以预知.只能顺应天意而已.古人的“守份”,安身立命是对的.3、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要求当然就不能相同.有人看别人条件好就眼热,便属于“不知命”,看别人有个好爸爸,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小小年纪,便有房有车,而自己出身贫寒,则一无所有.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要凭借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打拼去改变生活处境.不要看别人的爸爸如何,而你自己应当努力做个好爸爸.这样,才算是“知命”.4、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知命之后,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规定一个具体目标.比如几年要挣一百万之类,这样会活的很累很烦.只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就好.这样容易做到,也容易满足.温饱以上的“内省不疚”便是幸福.幸福并不遥远,幸福与钱有关系,但钱不起很大作用.能够做到这样,便是“知命”.“知命”还应该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故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与工作,使生命更有意义.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什 ...

意思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论语尧日篇第二十》。原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释义: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扩展资料: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诉学者不可不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虽然同受于天,但有穷通夭寿之异。何谓其然,必须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君子之德。“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礼,无从立身。皇疏:“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证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刘氏恭冕说:“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刘氏引孔子与孟子各一段话以为示范。周易系辞传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为圣贤知言知人之学,学者闻一可以反三。

知命,知礼,知言

这是《论语》最后一章的内容。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是,不懂天命,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不能安身立命;不懂分辨别人的言语,就不了解他人。 知命    是懂得天命,也就是天道的安排。这是要我们只把自己眼前的事做好就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嫉妒别人。别人有别人的天命,自己有自己的天命。天命不可违。 知礼    是懂得人情事礼。礼是人与人和平共处的前提,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来不往,只进不出,只受不予,就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所以要懂得为人处事之礼,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做到游刃有余。 知言  是会分辨别人的言语。人与人最初是通过语言交流的,因此,要学会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样才能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言多必失。一个人说的越多,越能被看穿。学会知言才能了解他人。 知命,知礼,知言,也是生存之道。

论语新视界153| 君子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必须进行一系列修养。在《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知天命。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可见,能够修养到知天命的境界,也不是容易的事。在《季氏》篇第8章,孔子提出君子要“畏天命”。知天命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按孔子的水平,要到五十岁,一般人大概需要用一生来参悟了。 第二,知礼。礼就是社会规范,与“刑”或“法”,也就是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孔子强调人们要守礼,认为这是君子立身之本。如果不遵守礼,也必然为社会所不容,又何谈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但孔子并没有否定“刑”的作用。如果违反法律,是应当受到惩罚的。但孔子更强调通过礼,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知言。言为心声。这里的“知言”,就是通过别人说话、别人的言论,来识别一个人;能够识别一个人,就能看出这个人前途,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处理好整个社会关系。 《左传》有很多通过别人说话来预知他人前途的记载。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鲁国叔孙豹、晋国赵武、楚国公子围、齐国国弱、宋国向戌、卫国齐恶、陈国公子招、蔡国公孙归生、郑国罕虎,还有许国、曹国的代表在虢国会盟。因为楚国令尹公子围使用了国君的礼仪,各国的大夫议论纷纷。 会后,郑国大夫子羽对大夫子皮说: 叔孙豹言辞恰切而委婉,向戌语言简明而合于礼仪,赵武的副手乐王鲋自爱而恭敬,您和归生说话得当,都是可以保持爵禄不衰。齐国、卫国、陈国的大夫大概不能免于祸难吧!齐国国弱替别人担忧,公子招以高兴代替忧虑,齐恶虽然有忧虑却没意识到危害。与自己无关而替人忧虑,该忧虑反而高兴,该忧虑却不当作危害,这都是招来忧患的原由,忧患必然到他的身上来。《大誓》说:“百姓所要求的,上天必然听从。”三位大夫有了忧虑的兆头,忧虑能不来吗?“言以知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知命”、“知礼”、“知言”,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当然,《论语》的编辑者把一章放在最后,一方面强调这“三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或者只是编辑者无意为之。须知,《论语》的最后成稿并无定规,版本亦多,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