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又如何,何谓知天命

“尽人事,知天命”具体是什么意思啊?

我尽了我的努力,后事如何,则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看命数如何了?两者有先后承接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尽人事(而)知天命。先尽人所能做的,然后结果如何让天来决定。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么?_百 ...

“知天命”是怎样的概念?

命为生死,天命既上路(行道),知天命之难,难在知,知者守心。

为什么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呢?这些是...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出自孔子的论语。知天命是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论语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 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北宋家 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进入 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 周礼、 仪礼、 礼记,春秋有 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 尔雅、 孝经,这样是十二经。”

宋儒朱熹将《论语》与《 中庸》、《 孟子》、《 大学》合称“四书”又与《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 四书五经”。

知天命,尽人事。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