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九一九二,乾卦九一到九五
周易中六十四卦里边的初九,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用九等等是...
第一点:每个卦都里,初、二、三、四、五、上之分,分别对应1、2、3、4、5、6序号,跟第一,第二没有区别,约定熟成。当然,你题意里说的“九一”,这个是没有的,因为意义上的“九一”被定义作“初九”!!!第二点:周易每个卦,不是初九,就是初六,不是九二,就是六二,余同,这里的“九”和“六”,分别代表每个爻的阴和阳,阳用九,阴用六。至于为什么阳用九,阴用六,这里又涉及到数的 生数,成数 等概念,也可以认为是约定熟,就是这么定义的。
乾卦的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此话应当怎解?
或跃在渊,听好了!答:首先,君子安其身而后跃,身安是或跃的基础。如果你现在的处境并不安稳,工作、生活并不稳定,那么你没有资格去尝试这一跃。那么接下来就不必往下看了。然后,如果你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收入,物质上较为稳定,而又遇见了自己觉得好的机会,想尝试这一跃的时候,那么接下来就是或跃在渊所说的了。想成功一跃,想更上一层楼,一定要兼顾现在已有的事业和工作,现有的事业的稳定和巩固是你跳跃的基础,阴是阳的承载,可以先去尝试、摸索或兼职那个你要跳跃过去的领域,但是不要全身而进,因为世事无常,你表面上看着那个东西好,但是实质上未必是你心里所想的那个样子,你要先把好缰绳,握紧悬挂,然后探足以渐进,这样你就不会进退两难,而难回头,故无咎。还有在一跃之前,你要首先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让家庭和睦,让现有的工作和收入巩固,让身体安适,让条理有序,让心里无妄,磨器以利等等,这些诸“阴”,是你跃“阳”的根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易经智慧博大之深,我只是笑谈吹嘘几句而已,不见得正确,这里特此声明。祝好!
《周易》一书中 上九 初九 九二 九四 九三 九五 用九 是什么意思?_百度...
九三,九五等,都是易经特有的“爻"的名,比如说乾卦,是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六道杠杠(即“六爻”),这六道杠杠每道杠杠从下到上分别对应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九表示阳爻,初、二表示位置。初九表示第一爻为阳爻,九二表示第二爻是阳爻。至于九为什么为阳爻,对于使用而言,无需计较这么多,我们知道九为阳爻,六为阴爻,初、二、三、四、五、上为爻的位置,这就不妨碍我们正确使用了。乾卦之九四 跃龙在渊
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 这一爻是说,龙可以飞跃上天,也可以身处深渊,进也好退也好,都不会有灾害。 前几爻是指龙要隐忍、精进,到了第四爻,进人了上卦,“龙"主观上觉得自己的力量积聚得可以了,因此有时就跃跃欲试,想一试身手。但是,因为情况并不是十分有利,因为九四处于阳气曲折发展、上升的时期,阳气没有强大的足可以战胜阴气的程度,所以九四虽然想蠢蠢欲动,但是要把握好情况,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处于"多惧"之地,如果一直在当前的位置就凶险。只有"跃”十或"渊"是解决的办法。周武王盟津退军的故事能说明此爻大义。 周武王承继文王的王位后,使周朝不断强大。群臣进言,是该征讨商纣王的时候了。武王虽有疑惑,但转念一想,借此以观察天下的形势,还是有好处的。于是,命人搭起出师的祭台。 经过一个月准备,武王举行祭天的大礼。武王对全场将士说:“为实现文王的遗愿,解救天下苍生,将向商纣王发起进攻!勇敢立功者赏,怯阵后退者罚!”姜太公随后指挥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 自武王出兵之日,各地百姓听说是去征讨暴虐的商纣王,都欢欣鼓舞。大军所到之处,青年踊跃入伍,人民送粮送水。一听说要渡黄河,渔民们都把自己的船纷纷捐出来;船不够,老百姓就把自己家的门板、床板拿出来做船。 几天后,周武王的大军就乘船直发盟津。武王渡河和到盟津后,接连发生两件怪事。 一件发生在武王渡河时,船到中流,突然,一条白色的大鱼飞跃进入船中,不偏不歪,正落到武王跟前。武王明白,这是天意。于是,俯身拾鱼,向天拜祭。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也都纷纷向武王祝贺。 第二件怪事发生在武王刚在盟津住下来时。渡河后,武王随便在一简陋房屋住下,等待全军到齐。突然,将士们看见天上出现一片大火,大火从上向下,一直落到武王住的房屋上,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儿,大声鸣叫。 大军渡河完毕,武王又在盟津举行盟誓。而参加盟会的大军,比起出发时的大军,不知多了多少倍,黑压压的排列有数千米长。在盟津大会上,诸侯们都推武王当盟主,并要求马上去讨伐商纣王。可是,武王却说:“要说伐纣,早就该伐了。以今天的大军,也一定能战胜商纣王。但殷商还有比干、箕子二位贤人,现在去讨伐,一定会伤及许多无辜,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我决定大军退回各国。”于是,各国大军都从盟津退了回来。武王在盟津会师八百诸侯,又退军回国,明里是退,但实里却为两年之后大会诸侯,一举灭纣,作了预先的演习。 为人处事,不能只讲进,不讲退;要懂得必要的退,比起盲目的进,退更有益。"六尺巷”的故事,以退为进,更值得我们深思。 清代中期,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 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 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九四就已经进入到了上卦,上可以飞天,下可以入渊,龙不论是向上飞天还是向下入渊,均无有咎害。在飞天还是入渊两者选一的话,那当然是向上升天是属于上进的选择,是积极进取的象征,而入渊就为向下退缩了,故而两者相比,还是上天比入渊要好。但是目前九四还处在人上天下的位置,这就容易在思想上游移不定,因而,是进是退权衡利弊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再讲一下,在面对或跃在渊的时候,韩信做出的选择。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韩信以退为进,不杀屠夫,却得到世人赞许,留下度量之大,“肚里乘船"的佳话。 这就是老子说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易经解读之乾卦
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解读】《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读】《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解读】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解读】《象辞》说:龙象征阳。 "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 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解读】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解读】《象辞》说: "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解读】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解读】《象辞》说: "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解读】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解读】《象辞》说: "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解读】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解读】《象辞》说: "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解读】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解读】《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解读】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曰: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解读】《象辞》说: "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易经中“初九,九一,九二,九三等”中“初,一,二,三等什么意思?”_百度...
《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一文对隋大兴城兴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周易》“六爻”理论及曲江流觞的人文传统作出了独到精辟的分析 ,但我们认为该文对《周易》相关内容的引用上存在不周延之处 :第一 ,文章云 :“……宇文恺把《周易》的乾卦卦象和理论运用到都城的设计之中 ,从龙首原北部梁洼相间的天然地形中找出了 6条东西向横亘的高坡 ,以象征乾卦的六爻 ,并从北向南按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的顺序排列下来……”.《周易》六爻根据所占据的位置 ,从下而上 ,分别叫做初、一、二、三、四、五、上 ,因此 ,全部由阳爻构成的乾卦六爻的名称从下而上依次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并没有“九一”、“九六”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在对乾卦“初九 :潜龙勿用”所作的注释中也充分说明了不用“九一”、“九二”的原因 :“居第一之位 ,故称‘初’ ;以其阳爻 ,故称‘九’.……且第一言‘初’者 ,欲明万物积渐 ,从无入有 ,所以言初 ,不言一与下也.六言‘上’者 ,欲见位居卦上 ,姑不言六与末也.”第二 ,文中又曰 :“……因为《周易》乾卦卦辞说‘九二’是‘见龙在田’……”.《易经》一书的基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