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象数原理探析,周易六十四卦爻象全图
象数疗法是根据什么原理,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源于《易经》,基于中医,效于气场的自然疗法。 象数疗法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 象数疗法的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 以类万物” 象数疗法是利用《易经》的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系统的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调控场效应,通过阴阳五行生克规律,补不足,损有余,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
《四库全书》是哪些书?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二百多年前创修的《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性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理”学则在程颐、朱熹等大学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辉顶峰。“数”学与“理”学虽繁荣一时,但都离不开“象”学的基础。“象”学的枯萎,架空了这两门学问,直接影响到它们的长远发展。试问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补“象”学是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易经学的来源以及研究易经需要看写什么书。。。
《周易》的流派《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著《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那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未遂以图说易之风盛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著《易传》为《周易》杰作之一。宋•大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象数易合著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著层出不穷。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总之,《周易》历代名著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杨力)学易经系列之一---易经入门书籍整理最近时有困惑,一个朋友推荐我看易经,从入门的书看起。人往往在寻找某个问题答案的时候,变得非常执着。尽管心里犯嘀咕-这像天书一样的东东,看得下去幺?想是这样想,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寻找答案的执著,网购了几本相关的书。买书的时候,特意在网上简单地调查了一番,网友的意见不一、现简单整理如下:入门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老先生的书跟讲故事似的,一些基础知识谈笑中就掌握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 徐芹庭《白话易经》(岳麓书社)-徐是南的学生,有人认为他并没有超越师傅、他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也有初学者十分喜欢、强力推荐的,意见不一,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也有推荐按廖鸣春在《周易经传十五讲》中提出的一个思路学习入门的--先读黄寿琪、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再接着读金景芳的《周易全解》,再读南怀瑾, “感觉上黄、张的著作非常平实,不作惊人之语,适合初学者打下一个初步印象;金的著作特点是重视系传的作用,属于传统的以传解经路子……”。还有推荐王居恭的《周易旁通》,“里面主要讲的是周易的一些概论,写得相当有趣味,还讲了河洛理数的一些基础知道,你想学算命或者想学做人之理,都可以看一下,通俗易懂”……进阶 入门的书看完了以后,才可以看: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和《纳甲筮法》加深 再然后读尚秉河的著述-尚秉和 《周易尙氏学》 几位非主流杂家的书,例如谢宝笙,黄道芳(没有书,看的话在网上搜索)和黄凡等,他们虽非主流,但是很有启发的 几位主流的书,例如:金景芳,廖鸣春,李镜池,张其成,李学勤等等。(有网友认为可以粗略看看,“但感觉这些书意义不大,而且有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嫌疑,同时义理一派阐述的易理早就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民间了,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你可能都懂,只是没有对号入座而已…”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另有人认为如果还要做研究的话-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是最重要的现代人注本之一,相当于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还要看王弼、韩伯康的《周易注》,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也即《御纂周易折中》,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清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如果算命,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和邵雍的《梅花易数》) 其它(我不知道深浅、所以暂时无法归类了): 《易经系统观》牛实为着释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 《六壬大法》天干地支,五行[号外] 个人收集到的 张耀文 所出书籍(我也不是全有)《三式遁甲家相盘完成図》《十二支応用 家相天子法 全》《遁甲五术面掌篇》《奇门天地书别巻极奥秘诀(全5巻)》《遁甲象意活用事典》-天地门神の配合《奇门遁甲天书评注》《奇门遁甲极奥秘诀(1册)》《透派秘伝 奇门大法心得》《奇门遁甲地书评注》《奇门遁甲天书评注》《奇门四十格典故》《子平象意典故》《紫薇五术面掌篇》《紫薇五术家相篇》《紫薇五术风水篇》《紫薇推命実践命谱》《紫薇斗数鉴法全书》《紫薇斗数推命合婚法》《测字秘考》《七政占星术》《五术占い応用秘伝》《透派五术面掌止観》《六壬三国志-歴史に学ぶ六壬五术》《六壬五术方位篇(乾坤)》《透派秘伝 干支六壬大法》《紫薇究明と実践》《紫薇五术篇》《紫薇五术方位篇》《紫薇五术方剤篇》《紫薇斗数推命术》《五术万年暦》附奇门紫薇六壬断易完成図表《四柱推命実践命谱》《四柱推命术奥义》《滴天髄活用口诀》《子平一得》《徐楽吾の四柱推命》《正统十干 四柱推命术密仪》《透派秘伝 子平推命法》《河洛理数推命术》《方位极秘 奇门遁甲(天地)书评注》《変通星十二运 四柱月运鉴定秘法》《神相秘本 金面玉掌》《金面玉掌记》《干支六壬占法》《透派六壬の三伝法》《紫微阐微录评注》《奇门命理》《五术新论》《五行易》《奇门天地书别券》《奇门遁甲天地全书》《阳宅遁甲图》《金面玉掌记》《紫微斗数风水学》《透派奇门大法(附阳宅天子法)》《五术图表》《继易奇门遁甲图表》《七政星学》什么是象数,象数是什么
是易经里面的词汇,是形容每一个数字都有它不同的表现形象
解读易经(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易经古涩难懂,所以我觉著自己学周易20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学不懂周易,用周易还是可以的。于是20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以来对周易古经和易传便光顾的少了。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时,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在2500年的连续中,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中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的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规画,最后又回归右脑。世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在2500年前的世界文化轴心时代,随着人类左脑的进化,左脑终于以数理逻辑处理来自右脑的资讯,左右脑于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和相济,佛家称之为“定慧等持”,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来了!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时期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令人惊奇的事件: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家这个地球上。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开山祖师琐罗亚斯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似乎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奔腾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右脑是先天脑,生命脑。老子说的“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孔子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都指的是的右脑智慧。每个民族的上古历史都是神话语言,神话类似于童话,二者都是右脑化的语言。山海经、归藏易、旧约圣经都是如此。不要以为用神话叙述的历史就不是信史,神话语言只是表述方式。现代人写的历史和传记有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方式的,也常被国外的专家使用,所以表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否定信史的定位。
于是解读易经就很容易了,你只要把你孩童时期的思维找回来就可以了。右脑思维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右脑也叫动物脑,现代生物学发现有些鸟类迁徙竟用天空的星座导航,所以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时侯人的思维,古时侯人观星象的本事比大家高,古时侯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比大家高。 顾炎武 《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民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昆裔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山区搞农田水利,闲暇时间为老乡子女推八字,以前家里穷没有钟表,老乡往往是说孩子出生时参宿在正南,或参宿在西南云云,可见在知识落后的地区人们还保持着观星象的习惯。所以易经的解读不受知识的限制,易经的受用是无条件的,你只要开启右脑就可以了,大家的左脑已经很发达了,大家天天在用左脑。解读易经,只有少用左脑,少用脑筋,少用知识,简单说你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即是左脑的学习;为道,即是易经的学习。对于左脑太发达,理性思维太活跃的知识分子,必然是易经学者的落后生。
象数是义理的根本。义理是象数的花果。如何让易经这个智慧大树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呢?是发挥其义理呢?还是弘扬其象数呢?当然只有浇灌树根才能使大树恢复其生命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义理是伟大的,华严经把佛菩萨比喻为花果,把众生比喻为树根。佛菩萨的逐日的工作生活皆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众生。左脑的智慧来源在右脑。有道才有理,所说道理。假如翦灭象数,专治义理,必然根枯花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读易经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天底下一本最小的解卦小词典,就是出自孔子《易传》之《说卦传》,总共不到700字,而且不需要你刻意记住,你只需查阅即可,用过以后你就晓得,这个解卦小词典不需要记忆就自然领会了。
解卦小词典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姹女。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途,为宗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姹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就是这个《说卦传》解易小词典,往往被某些所说易学义理派教授们呵斥为“古时侯人为占筮活动而掺加的穿凿附会之词”。庄子曰:“道在屎溺”,信哉!除了把握以上《说卦传》卦象词典外,解读易经还需要把握爻象规律,爻象规律比卦象更简单:阴爻为柔,阳爻为刚,然后是中、正、应、乘。这个大家在解读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