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于婚姻的观点,佛教怎么看待婚姻

佛教的婚姻是怎么讲的?

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都不断提高修养,具备生活智慧。两个人在一起,分寸很重要,不能随心所欲,如果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一定会导致不和。有时,婚姻中的某一方非常负责任,非常包容,反而导致另一方过于放纵,养成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负责任的那一方肯定坚持不下去。所以,两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维,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彼此关爱。我们所爱的人就像旅途中的旅伴,虽然大家一路同行,但谁也不知道旅伴什么时候就会到站、什么时候就会离去。在这短暂无常的相聚中,彼此之间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相处,不应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或发生矛盾,否则一旦离别,我们一定会非常后悔:在相处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善待他?为什么没有包容她?爱情与每个人的情感生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但我们往往沉迷于爱情,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佛法并不反对爱情,但强调的是要学会真正去爱。真正的爱不是自私、不是狭隘、不是愚昧,真正的爱是奉献、是包容、是温暖、是智慧。有了真正的爱,婚姻才会幸福,家庭才会和睦,生活才会美满。如果每个人都懂得爱的真谛,敞开心扉,将真爱的能量释放,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变成情人节。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爱情而痛苦不已。怎样从爱情的痛苦中解脱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爱情的痛苦从哪里来,才能结束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痛苦纠结,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有太多的想不通、放不下。爱情的痛苦究竟从哪里来呢?爱情的痛苦来自三个因素:我们所爱的对象、我们的心、恋爱中的快乐,这三者都是虚幻、颠倒的,导致了爱情的痛苦。最好的爱情之道、夫妻之道是既懂得珍惜、又不过分贪执,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样,细水长流,平平淡淡才是真爱。如果婚姻非常不幸福,可以彼此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冷静地想清楚谁对谁错,谁爱谁不爱,千万不要过得生不如死还硬撑,那样会造很多恶业。如果实在无可挽回、提出离婚,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知道自己是真的尽力了。

年轻人如何用佛法求好姻缘?

方法就是,写求妻疏,或求夫疏。我转一文章给你看一下。楼主,我是一个学佛多年的人,你听我说几句。缘份是可以求的。我说一下原理吧,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此时此刻所受的苦,无不是前世今生的恶业所致,我们此时此刻享受到的快乐,无不是前世今生善业的成熟,这叫善恶有报。一个人爱情不顺,婚姻不顺,找不到男朋友或女朋友。这和前世的所作所为,大有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叫因果。如果前生做了破坏人家婚姻的事,那今生当然婚姻不顺了。那怎么办呢?方法就是,今生,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不急,这叫随缘消旧业,然后,不复造新业,努力作善业。然后以行善的功德,再去求菩萨,菩萨看在你改过行善的份上,就会帮你。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念佛,念经,吃素,放生,这些都是善业。我转一篇文章给楼主看看,希望有所启发。文章主人公先向菩萨许愿。如:求一段好的姻缘,有什么样的要求。等。然后承诺一段时间内(如三年内)念多少遍经文,做多少件善事与功德事。最后请求菩萨能够保佑他实现愿望。你也可以学习。我向地藏王菩萨成功求到了好工作和好姻缘的操作细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向地藏王菩萨求到了好工作和好姻缘作者:锁居士(女 27岁) 阳光师姐按语:作者向地藏王菩萨求到了好工作和和好姻缘,但是同修们切不可僵化地照搬。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有的佛菩萨都能够帮助我们,关键是看我们的心是否诚挚,我们与哪位佛菩萨有缘就可以求哪位佛菩萨,因为向与我们有缘的佛菩萨求救,我们的心容易真诚,容易和佛菩萨感应道交。此外,下文显示深刻忏悔非常重要,没有深刻忏悔,业障消不掉,喊破喉咙也枉然,再怎么求佛菩萨也没有用,因此请业障重的同修们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忏悔业障上,业障轻了,功德福报大了,才能心想事成。 我是一名27岁的女孩子,我学佛的因由是感情上和工作上的不顺利。我于2007年11月底参加了山西小院第10期的打七。通过明了因果,认真学佛,修行,我向地藏王菩萨求到了好工作和好姻缘。2007年9月,我失业了,北京人才多,工作少,面试的碰壁让我很难过。自从2004年大学毕业以来,我的工作很不顺利,经历过多次的失业和跳槽。不但没有工作,而且也没有好的爱情。我一个人在北京,没有了工作也没有爱情真的好难过。甚至有段时间我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对前途绝望。 一、明了因果在山西小院打七的7天里,我明了了因果,我明白了我工作不顺利和爱情不顺利皆是果报。工作上为什么会不顺呢?工作上不顺,财运上的不顺利,皆是果报。我从2004年工作以来,不认真工作,上班迟到,拿上班当游戏。累的工作不愿意干,苦的工作更是不干。每天上班聊QQ, 工作上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用公司的电话聊闲天,偷懒,我样样俱全。像我这样的人,老天怎么能让我工作顺利呢?这就是因呀,因此,果报当然是自然的了。再想想以前,我小时候偷过别人的东西,假借不还,还很小气,嫉妒心重,怕别人比我强,阻碍别人事业的发展,怕别人占我的便宜,吃一点小亏就受不了。象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有好的财运呢?感情上为什么会不顺利? 一切皆是因果呀。“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这是《地藏经》里的原话。 所有感情上的不顺利,都是由于累生累世邪淫的果报。我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善事与坏事,都是要承受果报的。我们前世和今生在感情上伤害了别人,那么我们的果报就是要被别人伤害。所以要想有好的姻缘就要断除邪淫,真心实意的对待别人。可我从恋爱以来贪图富贵,贪图财物,眼,经常看不起别人,犯邪淫,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有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呢?什么是邪淫呢?邪淫包括一切除夫妻之外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之中包括婚前同居,婚外恋,卖淫嫖娼,谈论不净之事,看不净之书和音像制品。明了因果后,我就经常在地藏王菩萨前忏悔,忏悔我累生累世的不认真工作,阻碍别人事业的成功,忏悔我累生累世的邪淫,当我跪在菩萨面前读颂《地藏经》的时候,我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我感觉那不是我的眼泪,好像是我冤亲债主的眼泪。有时候我哭得痛不欲生,连话都说不出来,我真心的发露忏悔,感动了地藏王菩萨。 二、向地藏王菩萨求工作山西小院的冉居士说地藏王菩萨有大威神力,求工作,求姻缘就向地藏王菩萨求。于是我想工作很着急,我先向地藏王菩萨求工作吧。于是我给地藏王菩萨写了一封求工作的信。求工作疏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弟子真心求忏悔。弟子工作不顺利,坎坷都是因为弟子前世和今生阻碍别人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不认真工作的果报。弟子真心求忏悔。弟子错了,弟子迷惑无知呀。弟子工作不顺利,找不到工作,父母最担心。而且弟子工作没有着落,也不能安心修行。求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赐给我个满意的工作,以孝敬父母,安心修行。希望我的工作能够:1.薪水令我满意。2.公司最好在市中心。3.离家不要太远,因为我想抓紧时间读经学佛。4.工作稳定,能让我长期发展,最好能干比较长的时间。 为此弟子发愿:1.读颂《地藏经》500部回向我的冤亲债主,求菩萨慈悲让他们离苦得乐,往生净土。2.从今以后再也不做防碍别人事业发展的坏事,尽自己的力量去施舍。3.发愿做善事1000件。4.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学佛。5.发愿从今以后认真工作。之后我就每天认真读颂《地藏经》,每天晚上跪在地藏王菩萨像前把这封“求工作疏 ”读一遍,真诚的忏悔。白天走在路上给老人让座位,遇到乞讨的人施舍,放生,捐钱助印经书。记得在一个月之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在大街上走着看到一个拉二胡乞讨的老人,我的心都碎了,我毫不犹豫的施舍给他10元钱,他非常开心。之后第二天,我就找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工作和我提出的条件完全一致,而且公司里的同事跟我都是善缘,我们之间和睦相处,很开心,工作顺利,老板宽容。我明白了,帮助别人要以真诚心,我以前帮助别人没有真诚心,而且还要求回报,我很惭愧。以真诚心,不求回报的心帮助别人,施舍别人,就能和菩萨感应道交。(2009/2/10 上午 01:20:05) 三、向地藏王菩萨求姻缘 工作求到了,每天开开心心的上班,可是姻缘还没有。我的父母很着急,天天催我,我心里也着急。于是我就又开始向地藏王菩萨求姻缘。求菩萨赐给我一个好姻缘。通过转心向菩萨求到了姻缘 我也写了一封“求夫疏”给地藏王菩萨求姻缘,每天跪在菩萨面前真诚的忏悔。可过了几个月,没有找到。有一次我在网上跟一位师兄聊天,我说我向菩萨求姻缘,怎么就求不到了呢?那位师兄问“你能告诉我你向菩萨求的姻缘是什么样的吗”?我说可以,我就把我的条件告诉那位师兄,我说我向菩萨求一个“长得好看,家里富有,工作好,对我好,还认真学佛的男朋友 ”。那位师兄听后说“如果他是菩萨他就不会满我的愿,因为我的内心还流露着贪恋色和物质的心,佛菩萨只会帮我们断除贪心,绝不会增长我们的贪心,你应该向菩萨求个利于你修行的姻缘 ”。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我还是很难断除我的贪心。后来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男的贪色,女的贪财是决定不会幸福的,不但不幸福,而且还会招来很大的不幸。断除邪淫是幸福的根本。邪淫的危害很严重,它会大大减少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出现的机缘,使有可能白头到老的夫妻变成只是一段缘分。真正可靠的爱情和婚姻是建立在2个人有共同的信仰和脚踏实地的生活之上的。共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相互之间共同关心和爱护。 美满的婚姻是一个人的福报,要积累福德。想要富贵的生活,福德积累够了,财富不求而来。反之,没有福德的人求福贵是求不到的。这时候我改变了我求姻缘的标准,写了一篇“求夫疏 ”向地藏王菩萨求姻缘。求夫疏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由于弟子累生累世邪淫,不孝父母,导致今生爱情不顺利,弟子真诚求忏悔。弟子遇到佛法后,明了因果,自己造的孽,应当承受果报。弟子以真诚心向地藏王菩萨求忏悔,向冤亲债主求忏悔。求菩萨慈悲,赐我一个幸福的姻缘,共同孝养父母,弘扬佛法。希望他能满足:1.真修行,真学佛,恪守五戒,共建佛化家庭。2.人老实,真诚,孝顺父母。3.工作稳定。4.家庭条件和我差不多就行。5.长相和身高能让我满意就行。为此,弟子发愿:1.从今以后不再犯邪淫,断除身口意不净之业。2.尽自己的努力去劝告别人邪淫的危害。3.坚持读颂《地藏经》,发愿500部回向给我在感情上所伤害过的人。4.尽自己力量放生,助印经书。5.发愿做善事1000件。我每天都跪在地藏王菩萨像前真诚地读一遍这个“求夫疏”,忏悔,放生,读经,助印经书,也都坚持做,过了3个多月,有一次我去庙里皈依,遇到了一位师兄,我们2个很谈得来。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的条件和我向地藏王菩萨提出的条件几乎一致。他是个真修行的好师兄,在学佛上帮助我,我们一起吃素,读经,念佛,修行。地藏王菩萨大慈大悲,我如愿以偿的求到了好姻缘。 四、修行一年多的体会:1.“境由心转 ”。转心是关键,心转了,境才会转。我是独生女,我有个很重的习气那就是凡事别人要先对我好,我才会对别人好,别人要先给我付出,我才会对别人付出,不喜欢吃亏。所以从小到大,我总遇到小人,而且没有朋友真心实意地帮助我。学佛后,我明白“境由心转 ”,我决定自己先付出,先真心实意的帮助别人,看看我的境能不能转过来。通过这1年多的做善事,听经,读经,忏悔,真心的帮助别人,我发现我的境是真的变了。我感觉我周围的人对我很热情,很好,真心实意的帮助我,和我以前的那种状况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得出一条结论“学佛修行,要先改变自己”。 2.在修行过程中遇到恶缘那是在消业障。我在求姻缘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好几个恶缘。每次我遇到一个男孩子,我首先就求菩萨,求菩萨帮我判别这个人跟我是善缘还是恶缘。如果是善缘就让我们2个顺利交往,如果是恶缘就求菩萨帮我赶快断掉,很灵很灵。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学佛的师兄,他是打着学佛的名号来骗色的,我求菩萨帮我判别他和我是善缘还是恶缘后,很快我就发现他已经结婚了。如果不是菩萨加持,我是一定会被他骗了的。3. 坚持不懈。山西小院6部曲坚持不懈,吃素,颂《地藏经》,忏悔,放生,行善,念阿弥陀佛圣号要坚持下去。当我们在求工作和求姻缘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放弃。我们求不到是因为业障重。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的人业障轻,求几个月就能求到,有的需要求1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求到。但是也靠个人修行的精进程度。有的师兄每天坚持7部《地藏经》,这样业障消的更快。4.对于已婚的人,如果婚姻不顺,不要抱怨,要先找自己的因。婚姻不顺一定是前世你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通过山西小院6部曲,吃素,忏悔,颂经,行善,放生,念阿弥陀佛圣号一定能改变。我认识一位已婚的师兄,她婚姻很不好,可她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读经修行,做善事,忏悔后,半年以后,她的婚姻就彻底变好了,现在很幸福。5.吃素很重要。年轻人感觉吃素很老套,其实吃素非常重要。我们吃的动物,海鲜都有灵性,它们会附在我们身体和周围向我们讨债,扰乱我们的生活。吃素是学佛的开始,吃素就是不再和其他动物生灵结怨。我们年轻人很难断荤腥,这个不用担心,只要真心实意求佛菩萨加持,我们一定能断。最近有位师兄她跟我在山西小院打七时住同一个宿舍,前不久她生了个女儿,她在怀孕的时候坚持修行,给肚子里的胎儿读颂《地藏经》,生出了一个非常听话的宝宝。我相信我结婚后,只要按照6部曲修行,也能向地藏王菩萨求个善缘的宝宝。最后,还是那句话,叫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业,一时如果没效果,不急,菩萨不可能直接改变你的命运,这就好像一个犯人,判了10年刑,菩萨能随意让他免刑吗?只能教他改过,行善,立功,然后才可帮他减轻惩罚。改过,行善,要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也需积善,等待善业的功德大过往昔的恶业的一天。 还有一点,世间法也很重要,不可坐等菩萨帮你,不可坐等缘分降临,要自己努力去找哦。自己努力,菩萨起个助缘的作用,自己99%的汗水加菩萨1%的指点。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如何

(如本著《佛学问答》) 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二则在家弟子。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坚守如来圣戒,以自度度人为根本意趣,是故,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嫁之途;在家弟子是处于在家修持,为了适应家累故,可行男婚女嫁,无妨也。佛陀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此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是人道的护照,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保障,使人伦道德更具有次第,让家庭、社会、国家安和乐利,敦亲睦邻。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若以色界众生而言,色界众生则无男女之欲,无饮食之欲,以禅为食,清净自得,无此男女之欲所累赘,依此循次渐入,色界无色界,乃至出三界,便无婚姻之欲。 有婚姻之欲是处于欲界众生之所须要,毕竟,众生(梵语bahu-jana)是以欲为依为命,乃六道中的一环;若已证果或出三界的圣者,对婚姻已解脱,不须受婚姻所束缚,因而牵缠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尘欲所染。 其他相关文章

月老催姻缘咒语,佛教求姻缘念什么咒语比较好啊?

提起月老姻缘语,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求姻缘语比较好啊?另外,还有人想问姻缘结婚单身月老缘份旺桃花运我在拼多多买的有用吗?姻爱情感情和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如何求桃花,姻缘秘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求姻缘语比较好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矛盾重重,以致一生为情所困,为爱所苦,甚至以离婚为结局,吃尽了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缘分的结合与延续。

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不可思议的,但缘分是从何而来?婚姻既是缘分,就应该知道此缘分有可能是善缘(或叫报恩),亦可能是逆缘(或言讨债)。

善缘会促使婚姻更加美满幸福,彼此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终身相爱。逆缘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因爱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属往往都是少数,许多夫妻都是冤家聚头,彼此相责,破口相骂,甚至对簿公堂,上诉法院,最后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家庭悲剧,后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些人,有缘无分或有分无缘。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情有独钟,觉得自己所爱无怨无恨,可是因家庭环境或社会习俗,甚至是事业的因素,彼此之间只有见面的缘,却没有终身相伴之分,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却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甚至有一些情侣将要结婚时,对方突然因病死亡或临时变卦,而使另一方顿失依怙,悲痛欲绝。又有些情人既有缘亦有分,可惜婚姻如过眼烟云,刹那即逝,只有留下过去的记忆,却不能终身相爱,永远相随。

由此可见,缘分其中所包含的,也就是业力的牵引,因此婚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反而是无常的、不实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婚姻所迷惑,而是要认清楚婚姻的真正面目。

异体同心 宿命同福

男女的婚嫁、结合,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子孙,人类不可能延续;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美好的事情。没有家庭,就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就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肯定夫妻的关系、男女的爱情,这是可以成立的,是社会成立的必然基础。

佛陀并不是劝世间所有的人都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经中有故事说长者女善无毒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经典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贞廉自守 夫妻相敬

《阿含经》中说到人类的起源来自贪爱。从佛法出世间法去看,爱情乃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执著。经中又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 *** ,即指性的欲望。人类的 *** ,主要由对方的美貌、姿态、言语等引起,称为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而贪爱,终以我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即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可见男女之情,其根源于在于我执和贪爱,由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过患如婚外恋等,不断冲击著正常的婚姻生活。因此,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首要的规范就是不邪婬,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婬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等。

夫妇共修 菩提眷属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经中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善生经》中佛陀教导青年善生说,要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於夫。

《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 *** 玉耶说,为 *** 妇,应 *** 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情爱欲望 净化超越

如此的话,婚姻就会提升到第三层次,就是破和立同时存在。有些在家佛弟子,他们懂得了佛法后,明白到情爱与欲望的危害性,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本,但他们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工作、人际等关系,所以他们以清净的心,用人生的智慧,从事人间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责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家庭中把家人照顾好,在朋友中与朋友相处好。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金钱、地位,但亦不妨拥有地位、金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用正确的思想,将两者好好地结合,好好地运用,即不失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旧,但不贪著──不以欲望为出发,不以执著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时,使对方慢慢地受影响,渐渐地也超越出来。这个转变与净化的过程,有些人比较快,有些人比较慢。

如果是出家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以自心的解脱无碍去摄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身虽未出家,而心已出家,也就与出家无异了。

最后,通过修证,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体现。到这时候,他可以超越睡眠、饥渴、冷暖等生理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时,他又在这世上做一切事业,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也就道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亦可以融和,四个即是一个,这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最终这四层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红尘滚滚的波浪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祥和的气氛、幸福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净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相爱的配偶,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事,自然必定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佛经上的婚姻怎么看

                

杭州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谈到了夫妇间的缘分,上联是这样写的:“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这就是说,既然两人结为夫妇,那就是前生姻缘注定的;而婚姻的好坏,姻缘的善恶,就要看家庭是美满幸福还是吵闹不和;但不论是善缘或者恶缘,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份的话,两个人是不会结合在一起的。

一、佛教对爱情的论述

从佛法出世间法看,爱情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经》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说,男女喜欢欣赏异性的身体、形、相、服饰、欲、音声、璎珞(装饰品),想与所爱的异性交合取乐,名“七共染”。男女交合、接受对方的澡浴衣服按摩、共言说戏笑、互多或少的污染性。佛典中一般将夫一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一般来说不超出“因为跟他在一起使我感到快乐幸福,所以我爱他”的圈子。爱别人的实质和前提是爱自己。爱对方,无不是想得到对方的回爱,以驱除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发泄自己的爱欲、性欲。

人类的性爱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可分为生理、感觉、心灵或精神三个层次,由喜爱对方的容貌、风度和性感而产生,出于心灵、精神的需要,出于或包含有对对方心灵美的喜爱、欣赏、爱慕,和在相互关系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人类的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灵与肉的结合。作为在有发达文化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男女情爱、夫妻之爱,因为具有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性质也颇复杂。

二、佛教对婚姻的论述

(1)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2)大乘、密乘还以爱情、婚姻为菩萨随顺众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这是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其功德比严持五戒还要大得多。

三、佛教对结婚条件的观点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佛教徒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族和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婚姻的基础应当是当事者的感情,而不是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经多次记载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结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记载,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给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体外道,并最终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之三记载,优婆姨须摩提嫁给了外道,后来这个外道皈依了佛教。

佛教认为,欲结为夫妻的男女,必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了解,达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后,双方一致同意结为夫妻的一种行为,反对包办、买卖或有其他图谋的婚姻关系。

四、佛教对婚姻道德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其首要的道德规范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1)不邪淫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于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断绝任何性关系,否则即被逐出僧团。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的反常性行为。《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淫”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淫,用现代汉语来讲即不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具体指不侵犯属于他、为他所护(未成年男女)的异性,不非时(经期、孕期等)、非处(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公众场所等处)交合。

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兽交等。在夫妻之间,则尊重夫妇间的性意愿,提倡文明健康有节制的性生活,反对过分沉溺于性欲,无限制地放纵自然本能。

(2)夫妻间相互尊重

佛教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善生经》是指导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经典,在夫妇关系上,它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不满意于自己的妻子,与娼妓厮混,与他人的妻子纠缠,这是人毁灭的原因。”佛教主张男女要相敬相爱,在佛教经典中,有指导男性如何为人丈夫的《善生经》,有指导女性如何为人妻子的《玉耶女经》。《长阿含经•善生》教导青年善生: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1.怜爱,爱妻子;2.不轻慢,尊重对方;3.供给衣物化妆品;4.委付家事;5.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为妻者则以五事“敬顺”其夫:1.爱敬关怀;2.备设衣食,照顾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实语;善摄眷属,善于教育子女,尊长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经》中,佛教导少妇玉耶:为人妻妇,应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所以,妻子要身兼母妇、臣妇、婢妇、夫妇、妹妇之职,把先生当成孩子一样疼爱,当成君王一样敬重,当成主人一样顺从,像夫妇一样互相敬重,像兄妹一样相互提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幽默,当个养活家庭的责任者。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德们,都将教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爱、和谐家庭作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如《星云日记》说:人间佛教对夫妻感情的看法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恨永远是得不到爱的。夫妻相处彼此要真诚,并要互相制造欢乐,人的好话不怕多讲,会讲好话,懂得赞美加上有幽默感的家庭,必定是和乐幸福的。

(3)夫妻相互包容付出

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主张夫妻之间要相互包容谦让,促使家庭和睦幸福。现代著名佛学耆宿王骧陆居士《婚姻之礼》说:“夫妇之爱,有小爱大爱之别,小爱是一时形色,有时而衰,靠不住的。大爱是精神,以情意相交,处处体恤怜爱。即有不合处,大皆能原谅退让,遇着失误的事,勿彼此埋怨;遇着恼怒的事,双方先忍耐一下,过了一分钟,就忘记了。所谓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各人的脾气,应先预告。切不可因爱而求其同我一样。做男的,勿使女子有怨意;做女的,务使男子得安慰。饮食起居,以及家庭整洁,井井有条,使男子自然向内不向外,感情自然一日好似一日,意外的非礼也自然绝了。”

真正的夫妻之爱意味着友善和同情,包括责任意识及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包括所有的优缺点。如果你只爱对方的优点,这不算爱。必须接受对方的缺点,并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帮助其改正。

真正的夫妻之爱不仅要相互包容谦让对方,而且还是一种向对方无私付出的过程。星云大师曾说:“真正的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爱是付出,是让对方幸福,将爱情婚姻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讨爱情使自己更感欢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双方的幸福,是婚姻成熟的表现,超越自我中心立场的付出、奉献甚至为对方作出牺牲,是爱情发展的最高层次。

五、佛教对离婚的看法

对于离婚,佛教经典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其基本态度是重视家庭稳定,也不绝对反对离婚。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佛教提倡破镜重圆。《四分律》卷三说:“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就是鼓励夫妻和好的意思。不过,如果婚姻由于种种原因的确不能维系,佛教徒也是可以离婚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欲而离婚,在佛教看来是不道德的。

六、关于在家居士的婚姻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

有个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样的地位平等,长短相适。筷子长短大致相当,而且彼此相对独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维系美满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却自恃自身条件优越,对对方盛气淩人、颐指气使,或暴躁泼悍、任性专横……显然,大男子主义、大女子主义和尊卑、主从、贵贱的夫妻关系,都难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互帮互助,目标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获’。和谐的夫妻感情贵在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因此,情感上的体谅,生活里的体谅,挫折前的互慰,事业中的互勉……在夫妻间应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难关共度,携手共进,才会使爱的‘横杆’不断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冷热不辞,甘苦与共。筷子不惧高温寒冷,能纳酸甜苦辣。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该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方圆相间,灵机应变。这是因为筷子上方下圆,而使我们的手法能灵巧自如,变化万千。夫妻相处,同样需要这样的‘方圆’艺术;既坚持原则,同时又乐于欣赏和赞美对方,对对方的缺点不苛求;善于相互适应,不试图去‘改造’对方。而要改善自己。夫妻如筷,愿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七、佛教人士怎么看夫妻

1、南怀瑾: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

                      

这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我在大学任教哲学课程时,看到现在的青年同学男的女的都蛮调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学要我讲爱情哲学。爱情究竟是什麽东西?这种问题使我很难答覆,有时被逼紧了,就老实告诉她们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等於以前我们古老的戏剧,像从前各种地方戏、京戏、的歌仔戏,唱的都是私订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点意思也没有。至於落难公子中了状元,两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辈子,那就很难说了。

以佛学的观点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缘、善缘,不管有没有结为夫妇组织家庭,大都不超过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说,像红楼梦、西厢记,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觉得男女间感情的你侬我侬,非常可爱,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学分析,一分析他们所谓的浓情蜜意时间的持续也不过几年的美景而已。因为它是短暂的、片段的,所以就觉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维持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几十年,甚至永远,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还是要能忍,还是要接受。

2、星云大师:佛教不可以把世俗上的婚姻看成一种罪过,这是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的重点。佛化婚礼对在家的佛教信仰者来说是佛、法、僧三宝为他们幸福人生和佛化家庭的一种祝福,我们是以佛法来普及,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几十年来,我推动人间佛教,不拘形式地到处随缘,给人家证婚之类的。佛化婚礼对佛教的弘扬,社会人心的安定、和谐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出家人什么都能证明的。只要是合法不违法,对道德不损伤,对佛教的制度没有破坏,我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在澳洲要证婚的人,要持执照,我们在澳洲的徒弟,是主动授予的执照。

3、心律:《红楼梦》中,曹雪芹借一曲《枉凝眉》,道出了多少伤感和无奈:“若是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宝玉和黛玉有缘相聚,却无缘相守,一个泣血而亡,一个伤心出家,上演了一出千古爱情悲剧。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情形:两个相爱的人,或因为误会,或因为经济、性格、父母等种种原因,只好黯然分手,他们也只能慨叹造化弄人。

所以才有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之语,道出能有幸成为夫妻的不易,也提示大家要珍惜夫妻之间的缘分。

而还有一些人,恋爱时也是你侬我侬,千恩万爱,感谢上苍能安排双方相识相知;情到深处,更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在父母亲朋的祝福下,双双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现实生活都能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那样“王子公主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婚姻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当然,很多人是很认真对待婚姻中,纵然双方会出现一些摩擦,争执,他们也会彼此包容,彼此谅解,一步步地慢慢适应,把婚姻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的幸福让他们的人生分外精彩。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的。还有的人,有缘相聚,也有缘相守了,却不珍惜,三天两头吵吵闹闹,……这样不仅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还害得双方父母为他们担忧,更不要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更是无所适从。别人劝解他们,要他们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也该好好好好经营婚姻家庭,他们却说,这婚姻简直就是爱情的坟墓,夫妻分明就是一对冤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