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怎么化解,民间忌讳73岁

7384为什么是坎?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读着很上口,但其实并没有科学的依据。这句话其实也并不是通过经验总结出的,而是和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有关。

了解孔孟的人都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在公元前479年逝世,逝世时是72周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逝世时是83周岁。我国古代是不算周岁和虚岁的,年龄都是按虚岁算,所以孔子逝世时是73岁,孟子逝世时是84岁。

扩展资料

儒家文化对于我国的影响非常的深远,自古我们就对孔孟非常的崇敬,称之为圣人和亚圣。所以大家认为连孔孟如此厉害和功德的人都跨不过的年龄坎,一般人就更不容易垮过去了。所以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也慢慢的流传了下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说的孔孟,就曲解了本意。恰好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又和本命年的尺度相吻合,所以很多人就把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传成了坎年。

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

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

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每当给老人过生日的时候,都会选择在特定的年龄过,这到底是怎么讲究的呢,接下来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1

在古代,人们原本是不过生日的。《诗·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辛劳地养育我)”的记载,古人认为父母生我养我已是非常不易,因此越是在生日那天,就越应该感思父母生养自己的艰辛,而不应进行什么庆贺。古人都会在生日这天静思反省,感恩父母生养之恩,所以就有了“古无生日称贺者”一说。

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之后,逐渐有了改变,人们开始举行过生日的仪式。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中,就有每年过生日要设酒宴庆祝生日的记载。原来不过生日,现在为什么要过呢?是因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不庆祝生日是为了体悟父母生养自己的辛苦,而庆祝生日是为了在生日这一天让父母感到高兴,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总之,庆祝与不庆祝都是为了尽孝道,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正反都可以解读,反正都有道理。

到了唐代,过生日这一习俗开始流行,过生日成为民间一项大事,以酒宴乐舞的形式庆生祝寿。而过生日“献物称寿”的送礼之风是从宋代开始兴起的,经过千百年的延续,生日馈赠礼物的礼仪沿袭至今,已成为过生日的一项重要习俗。

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甚至备受人们尊崇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都分别死于“七十三”和“八十四”。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儿,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所以每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就会非常紧张,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成为老人的最为忌讳的年份。

“七十三、八十四”成为老人的一道“年龄坎儿”,所以每当老人到这个岁数的时候,儿女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帮助老人度过难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

一、父母到两个年龄的年份,在这一年立春的早晨,女儿要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就会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像鸡蛋滚麦场一样,顺利渡过这两个不吉利的年头。

二、父母到这个岁数的时候,儿女会在父母生日时,买条鲤鱼让老人吃了。这是取鲤鱼善“窜”的意义,这一“窜”,老人就“窜”过了难关,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

三、在过“坎儿”的这年生日时,把整条鱼放进锅里炖,炖鱼时不能翻动,一直炖到鱼肉软烂离骨,散落到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了,然后把剩余的鱼骨架放入河里顺水漂走,这样就可以免除老人的灾祸了。

73岁过生日有什么讲究2

白叟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若干次生日时,祝寿礼比拟特殊。譬喻66岁送豆瓣肉,73岁、84岁送活鲤鱼等。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白叟和后辈都很垂青,以是寿礼较为谨严。“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怙恃六十六岁生日此日,已出嫁的女儿除个体礼物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寿桃为怙恃祝寿,以待遇怙恃生育之恩。肉与小寿桃须怙恃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不然谓之“夺福”。

这是继续下来的一种习俗,有若干种说法,譬喻“人活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六十六,吃了女儿一刀肉,安康又龟龄”、“六十六大寿、得吃女士的一刀肉”、“年数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等等。这是对龟龄、安康、安然的一种丑陋期盼。既然阎王爷在人66岁时想要人命,那人吃了一刀肉后就还了阎王的债了,阎王吃肉好了就别吃人了,呵呵,人们都希望能安然渡过。尚有相同的说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身去”,当然是深邃的说法,看似无科学依照,但仍旧有必然事理和典型性在里边的。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死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身去。”到了这个年齿,白叟和后辈都比拟严峻,日常平凡对白叟愈加呵护,生日时也有个专程的破法,即后辈买活鲤鱼为寿礼让白叟吃,鲤鱼擅腾踊,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取得安然安康。

你是若何给白叟过生日的?

走过蛋糕房,接续发现有人提着生日蛋糕出来,也许他们是给白叟过生日,或是给孩子过生日,或是给配头过生日,或是给率领过生日……

不管给谁过生日,过生日的方针理当明确。给率领过生日是为了拉近与率领的关连;给配头过生日是由于友情;给孩子过生日是倒孝;唯有给怙恃过生日是理当如此。每小我都有怙恃,给白叟过生日最值得一提。

而而今有良多白叟不肯意子女给自身过生日,为什么?白叟嫌弃子女吗?不是。白叟更渴望子女聚会一家人热萧索闹,可白叟也有难言之处。

仔细不雅观察良多生日场所,由于子女不理解给白叟过生日的意义,单为了吃喝玩乐,无意由于别人的一句话吵起来了,无意喝多了打起来了,弟兄们或妯娌之间关连欠好今日闹起来了,白叟们不肯看到这种不欢的局面,不仅没有“生日康乐”成了“生日暮气”。

七十三八十四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尼桑有一款不错就是贵点点...

73岁和84岁的避讳是什么?

73岁和84岁的避讳是不能做生日,不提及这个岁数。民间认为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连圣人都难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提了,它就是人的生命中的两个“坎儿”,也就成了寿数之大忌了。凡到了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的老人,别人问起其高寿时,都会回答说我明年七十四了或我明年八十五了。为了消除老人的恐惧心理,每到这两个“坎儿”,子女们就要让老人吃鲤鱼或吃鸡蛋。据说吃过鲤鱼后就能像鲤鱼一样猛一跃,这个“坎儿”就跃过去了。吃过鸡蛋后就像鸡蛋一样一骨碌就骨碌过这个“坎儿”了。有些讲究的人家,在老人七十三、八十四岁这两年不为老人祝寿,意为悄无声息地把生日“隔”过去,以此瞒过阎王爷。73和84两道坎的由来因为73岁和84岁是容易死亡的年龄,说法源自孔子和孟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按中国人习惯的虚岁算,一共活了73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同样按虚岁算,一共活了84岁。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称为“圣人”和“亚圣”,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了。

七十三八十四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呵,你们在一起有专属的称呼.可是那是你们专属两人在一起的时候用的,是不能让别人听到的,你就学着叫他的名字吧,在有外人的时候还是要用的,虽然叫起来真的真的是很别扭的!可是在你之前他是叫那个名字的!慢慢适应吧!

七十三八十四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七十三、八十四是指民间流传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年龄,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古时候两代圣人去世的虚岁就是属于七十三和八十四岁,这两位古人指的就是孔子和孟子,其中孔子在去世时的虚岁是七十三岁,而孟子在去世时的虚岁就刚好是八十四岁,所以有很多农村老人因为这种儒家思想的传承下,就认为连孔子孟子都活不过这个岁数,自己作为他们的后人就更不可能。

另外有研究调查,在古代也有很多的老人在七十三岁或者是八十四岁这两个岁数去世的,因此这句属于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播流传下来的。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没有科学依据

以现代观念来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句俗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数据可以来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句俗语还带着一定的封建。

虽然在七十三和八十四岁去世的老人要比其他年龄的老人多一些,但在现代医生的解释下,由于人的生命活动周期为11年,而所伴随的死亡率高潮刚好就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左右,所以在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死亡率会偏高。

而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只要在平时注意好自己的身体,并且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同时多让自己运动一下也有很多老人不会在七十三或者八十四岁就出现死亡的,并且有调查显示,很多农村的老人也是属于长寿的,因此这句俗语是不能相信的,所以如果家中的老人有出现这些心态,作为年轻人在平时要尽量开导老人,要让老人家用良好的心态来度过这两个年龄。

在目前的生活条件以及医学条件下,也有很多老人出现长寿的现象,因此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并不是老人的两道坎,大家要相信科学,不要盲目的相信一些俗语,要在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做好养生,就能够让自己度过七十三和八十四岁这两个年龄坎,从而让自己更长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