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时间,古代结婚一般是几点举行

古人什么时候举行婚礼

刘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刘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刘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刘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很多资料都能看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结婚很注意礼仪,婚礼从开始到完成有六个步骤,叫“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亲迎完成后,婚礼才算正式完成。

所谓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如果答应了,才可以继续下一步。问名,就是男方家再派媒人去女孩家,问女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因为古人很,如过生辰八字不合,可能这门婚事就成不了。今天一些老人也这样,不过他们可能不看出生年月,而是看属相或者其他。

纳吉就是把男孩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都拿到男方家祖庙里,的人算一算,看看有没有啥不合适之处。其实这样也是在告慰祖宗:“看啊,您的子孙马上要结婚了,我来算算他们以后合不合,能给你们添几个娃”等。

纳征,也叫纳币,等于今天的送彩礼。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至今仍然很流行。当然,古代的彩礼不仅仅是钱,也可以是动物皮、布匹、甚至鱼、羊、大雁、茶、长命缕等等。

诗经《氓》里面,提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男子是用布做彩礼。

为了好看,女方不会把这些礼物都收下,而是会返回一部分。另外,女方也会有礼物作为陪嫁,一般是在结婚前一两天送到男方家。

请期,这很好理解,就是双方约定具体结婚日期。一般也要找人算一下,确定“吉日”,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亲迎”了。今天人们也会算日子,一般是挑阴历、阳历都双数的日子,比喻成双成对,比翼齐飞。

亲迎,就是男子到女方家去迎亲,把女孩接到自己家里,这是婚礼最后一步。我们所说的结婚时间,就是指亲迎时间。

亲迎是在黄昏时间,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呢?目前的资料,说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在黄昏迎亲源于上古的抢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婚姻并没有规定“一夫一妻多妾”,那时候男子找老婆都是靠抢。可是,大白天抢太张扬,女孩子也怕,晚上又看不清,于是人们就相约在傍晚。

傍晚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但是还能看得见,男孩子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女孩,然后抱回家做老婆。这样的话,既照顾到了女孩子,也能照顾到男孩子。若是大半夜去抢亲,实在看不清,万一抱回家后,发现一脸麻子,又或者是个大妈,岂不是“一失手成千古恨”?

由于当时的婚姻是在黄昏时完成,所以称之为“昏姻”,“婚姻”则是后来的写法。

《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意思是说,某人夜里赶路,看到一头猪倒在路上,又看到一辆车,上面都是鬼。他举起弓想射鬼,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车人,他们是准备去抢亲的。

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确有抢婚,而且时间是在晚上。

清末时期的民俗学家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也说:其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今以士昏礼观之,犹有摽掠之遗义。

同样,清末刘师培在《古正原始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其行礼必以昏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何耳。后世相沿,浸以成俗,遂以昏礼为嘉礼之一矣。

两人的话都是说,上古时期人们抢婚,都是在黄昏时候,趁着妇女不注意,抢了就走。只是后来大家都文明了,就不再抢婚了,但是黄昏时结婚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除了文字记载,一些绘画也能看出来,古人婚礼是在黄昏举行。

1986年11月,包山楚墓群考古工作开始。

在这座楚墓群中, 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彩绘圆奁,就是圆盒子,奁盖上绘有一组环形彩画。画面以柳树为界,分成五段。画面上,不仅有柳树,还有车马、大雁以及迎亲的人。

这幅图,美术评论家彭德考证后,认为应该叫《王孙迎亲图》,因为画中描绘的是春秋时期婚礼中的“亲迎”。(这个漆奁,后来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定名为《彩绘人物车马行迎圆奁》)

画中柳枝刚绿,鸿雁北飞,说明当时是春季。此时,男子骑着马驾着马车去迎亲,前面还有一队人手中拿着火烛,在前面带路。既然手中有火烛,说明已经晚上了。

《仪礼》记载,男子亲迎时,应该“主人爵弁纁裳,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意思是说,男人应该戴爵弁,穿红裳,驾着马车,马车上一人拿着火烛,前面也有人拿着火烛带路。

仔细看图中,车上一人拿着的就是火烛,或者竹烛,因为当时还没有蜡烛。

直到明清时期,婚礼还是在黄昏或者晚上进行。

比如小说《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在桃花村借宿,碰到小霸王周通来迎亲(其实是抢亲)。当时的时间,正好是傍晚天黑的时候。

约摸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响……尽出庄门外看时,只见远远地四五十火把,照曜如同白日,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

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办婚礼也是在晚上进行,尤其是南方大城市比如上海。而在北方,婚礼多是中午举行,有些地方二婚才会在晚上举办婚礼。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而在黄昏时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指的是下午或傍晚。所以,古时一般是在下午或傍晚举行婚礼。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分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古代结婚吉时是几点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现代的吉时算法是:从农民历或称黄历找到黄道吉日後、可在此找每日吉时。有人择时只取其意。一时:第一最佳。二时:双双对对。六时:六六大顺。七时:除旧布新。九时:永久。十时:团圆。十点半:双双对对。十一时:富贵一对。十二时:开始又旺。十二点半:双六顺利。更多关于古代结婚吉时是几点,进入:abcgonglue/ask/e57557161576474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古人什么时候结婚

古代人什么时候开始结婚的!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也就是说,女子15,男子20,方可成婚。不过,古人大都早熟,结婚比较早。 古人在何时举行婚礼?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对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请采纳谢谢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对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古代人一般多少岁结婚?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锭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所以提倡早婚。 另外,中国历代的法定婚龄的统计是这样的: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汉惠帝令:女十五。晋武帝令:女十七。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 古代结婚的年龄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中国古代结婚是谁决定的 古代的婚姻有三种必须结婚: 一种是父母作主,另一种是官府作主。还有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干涉民间婚姻。特殊情况下比如明清小说里常见的未婚失身或两对夫妻交错看对了眼等等,闹出纠纷以后,有可能打官司,这时官府会酌情判决婚姻。最后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这个不论如何都不能抗旨,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反抗?谁敢? 当然乱世就会有很多种奇怪的情况出现了。比如张飞抢人家的妻子(这个百分之百是瞎编的。三国志和演义都没有相关情节。那个新三国的编剧是个啥笔)。他这就不合规矩。不管当事人有多埂不情愿,父母指定的婚事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那就是古代的制度。 女方叫嫁,男方叫娶,,确实体现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当然从古到今还是有不少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男方父母双亡等等前提下。 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出嫁 古代女子结婚年龄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古代都几岁结婚的? 女子14岁称之为待字闺中.也就是可以准备嫁娶的时候,男子一般20,行了冠礼就可以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春秋.》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规定即是“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婚嫁》 具体而言 先秦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汉惠帝令:女十五。 唐太宗令:男二十,女十五。宋仁宗令:男十五,女十三。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古代女子一般什么时候结婚 你听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父母想让她几岁结婚就几岁结婚,古代女子结婚基本是父母安排,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古人婚礼在傍晚举办。

晚上举行婚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迎娶花轿娶婚都是在黄昏以后,就连《白虎通》都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就是说在黄昏时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刻,是结婚的最佳时间。

从结婚的“婚”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古人的结婚时间。“婚”字是“女”加“昏”,古人写结婚的“婚”是写成黄昏的“昏”的。在上古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流行抢婚这一习俗。所谓的抢婚就是男子叫上自己的伙伴,趁着黄昏出去抢夺妇女,并逼迫她们和自己成婚。

在《周易•屯》爻辞中记载道:“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意思是说一帮貌似强盗的马队过来抢夺妇女,不愿服从的妇女泣泪涟涟,拼命呼喊。后来这种抢夺妇女逼迫其结婚的习俗被人们抛弃,但是其中的某些仪式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我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地区仍然有抢婚的习俗,只不过“抢婚”变成了结婚的仪式。

而在黄昏这个时间结婚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为了将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区分开来,所以在其旁边加了个“女”字,就成了现在的“婚”。

傍晚结婚的意义

另外,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尤其是在清朝,在洞房之前,新郎一般都要先去向宾客敬酒,而且去接新娘也要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傍晚举行婚礼,是最好不过了。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午接亲,晚上拜堂”,而“婚与昏”同音,这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最好的例证,这表明在黄昏举行婚礼以后,女人要改变自己的姓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