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化象示人,易经太岁化解法
《易经•系辞》上传之八,掌握象和爻的缘由,化简为易!
【解读原文】 简单翻译下:这里的赜读zé,深奥的意思。圣人发现天下之理太深奥,就比拟它们的形貌,做适宜的象征,这就叫“象”;圣人发现天下事物太变动,就观察它们的会通状态,构成典仪形式,并提供文辞断其吉凶,这就叫“爻”。 所以见到太深奥的事物而不厌恶,见到太变动的情形而不错乱。在比拟后再发言,在文辞后再动作,并以这种比拟和文辞来把握变化,透过象、爻之学就可以了解天地万物的变化。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真诚的言行能产生感通。这是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孔子用它来说明谨言慎行、诚信共享的道理。 孔子说:“君子在家,发出善言,千里之外都会响应,更何况近处的人。反之,如果在家发出不善之言,千里之外都会反对,又何况近处的人。所以个人的言论,虽然出于自身,却会加于民众。个人的行为,虽然发于近处,却会显于远处。言行,实在是君子的枢机,就像门户开关的枢纽、箭矢发动的机关,可以决定荣辱,君子德言行会牵动天地,怎能不慎重?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同人,先号嚏大哭而后笑。”意思是要与人同心同德,总要有个过程,通常是先哭泣后欢笑。这是同人卦九五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明志同道合、至诚相交的道理。 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处家,或静默,或发言,只要两人同心合德,就会像利刃般斩断坚硬的金属;而其间的气息,就像兰花之清芬不绝。”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意思是用白色茅草衬垫祭品,,寓意用敬慎之心对待事情的细节,方能万无一失。这是大过卦初六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明谨慎行事、注重细节的道理。 孔子说“把祭品直接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但是用白茅来铺垫,当然更不会有问题了,这就是敬慎的例子。茅草虽然很微薄,但慎重地用了就会有分量。如果能够一直这么慎重地往前走,就不会有害。”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意为勤劳而又谦虚的君子,始终如一的态度常保其位。这是谦卦九三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明德言盛,礼言恭的谦恭之道。 孔子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自命有德,真是敦厚到了极致。就是说,即便有功也应该居于人下。德行要讲究盛大,礼仪要讲究恭敬。这样的谦虚,就能以恭敬的态度常保其位。”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亢龙有悔。”意思是亢奋的龙,迟早会有悔恨。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节制有加、不可妄动的道理。 孔子说:“尊贵而没有实位,崇高而脱离民众,人处于下位而无法辅助他,这样的人一但轻举妄动,就必将悔恨。 简单翻译下:爻辞里说:“不出户庭,无咎。”意思是不跨越本应慎守的户庭。这是节卦初九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明慎守界限,谨慎行事的道理。 孔子说道:“乱的产生,往往以言语不慎为台阶。君主不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慎就会失去生命,办事不慎就会造成祸害。所以君子应该慎密,不出界限。” 简单翻译下:孔子说:“作《易》的人,知道是什么招来了强盗。”爻辞里说:“负且乘,致寇至。”意思是超负荷的乘坐大车,就会招来盗寇。这是解卦六三爻的爻辞,孔子借以说明上下不当、德不配位的道理。 孔子说:“作《易》的人,怎么知道盗寇呢?背负重荷本是下人的事,而大车,则是君子的乘具。下人坐上了君子的乘具,盗寇就会产生抢夺的念头。居上位者处事轻慢,居下位者做事过分,就会遭到盗伐。不加严守的收藏会引来盗寇,过于妖冶的打扮会引来淫邪。所以《易》用“负乘致寇”来比喻无德而居其位” 【心得体会】 系辞的第八章开头,讲述了易经基本概念“象”和“爻”的缘由,因为事理太艰深,所以有了“象”;因为世事太变动,所以有了“爻”。以此说明易经的形成,是出于实际需要,也显示了易经的积极态度,看见艰深而不厌恶,看见变动而不错乱,认真应对,找出办法,最后就能就把握住艰深,把握住变动! 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学态度,遇艰深而设象,遇变动而间卜,展现出一种务实、简明、诚恳的文化风范,被后世学者极力推崇,也是我们当代应该学习的学理态度。 接下来本章还用了大量篇幅,具体而详尽地讲述了七则爻辞和应用,内容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和儒家学说的君子之道相关,比如至诚相交、敬慎行事、谦恭节制、慎守本份等。 孔子用这些具体的应用和解读,打通了易经和儒家思维的互通关系,同时也给后世学者做了表率,指导大家用易经里的智慧,来指导生活学习,为人处事! 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 易经连载 专题,共同探讨易经的奥妙之出。同时 欢迎来到的新老朋友,通过这个 蓝色链接 成为会员,一起读书、分享、共同成长!
《周易》中的大象和小象指的是什么?
《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64卦,每卦6爻辞,共384爻爻辞,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爻辞。)。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如果将《易传》中的《象传》、《文言传》所论天地之道、人道的内容与《彖传》所论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总体的思维取向不同。尽管《彖传》和《象传》、《文言传》同是用类比的方法从天地之道推导出人类社会的法则,但二者各自所理解的天地之道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彖传》多是对天地的规律作客观的认知型把握,而《象传》、《文言传》则可以说是对天地的比德,即对世界作一种情感型的把握。
比德天地的论述在《象传》、《文言传》中可说是俯拾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坤·六三.小象》)
象在易经中的含义
“象”为相似之意,《易经》是用卦象表示的,卦象即易象。“象”是《易经》的根,《易传》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来源于观象,是将宇宙间万事万物之象高度概括为八卦。八卦是《易经》的核心,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就是通过八卦来传输信息,这种传输的载体就是卦象,故无象无易。《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就《易传》的思想体系来看,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其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想等,有许多都与阴阳家一致。在《易传》中,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周易》中的“四象”,究竟是指什么?
四象是像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指的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4个方向,在28星宿当中四象也被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称为四神,四灵。但在《周易》当中,四象主要指的是水,木,金,火,土是介于四象当中的一种状态,因为四象也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四象,太阳象征火,太阴象征水,少阳象征木,少阴象征金。同时四象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太阳指的是夏至,太阴指的是冬至,少阳指的是春分,少阴指的是秋分。四象在周易当中也承担着4个特别重要的数字,分别是6,7,8,9。这4个数字,太阴代表着6,少阳代表7,少阴代表8,太阳代表9。四象的演变在周易当中的八卦形成说到太阳生两仪就是阴和阳,其中春天从冬天而来带有阴气,但是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变化趋势,阳气不断的上涨,阴气开始消退,在春天之后就是夏天,在阳上加阳就是太阳。夏天又从春天而来,阳气不断上升,但是在秋天之后,阳上加上一阴,就为少阳,代表着秋天。冬天又从秋天而来,阴气不断的上涨,阳气开始消退,到冬日的时候,阴气为主要阳气为次要就被称为太阴。所以这一年四季的变化不仅仅是四象的一种代表,而是一切生物生命周期的阴阳变化。《周易》周易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代表着深刻的知识,在古代也赋予了周易极为深刻的意义。古代掌握周易的人会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等来进行预测。周易预算的每一卦其实都包含了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其实并不只是对于某一件事情,而是对应的一类事情告诉大家到底应该怎么做,由此件事推演到另一件事情,以一件事推测出万物。最后周易涉及到生活,哲学,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非常具有独特思维的一部的史书。第十六课 易经的象、数、理、义、占、术
易经无所不包、无所不涵的,啥事务啥道理都在这其中包含着,并且可以无穷尽大,可以无穷尽小,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粒子夸克,都有描述,影响整个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医学、天文学、哲学、建筑、美学、玄学等众多领域。具体说: “象”很好理解,指形象、象征的意思。就像我们小朋友画幅画,画的很形象。比如风雷益这卦,有风有雷那是下雨之相,下雨了当然风调雨顺,所以才对人类有益,这风雷就是象,现象的象。 “数”,是用数学数字表示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类似于门前大桥下过来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先天八卦是根本,以乾为一;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坤为八。后天八卦为使用,为了好记,还创立了卦数诗: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先天是根本,所以预测起卦用它;后天是应用,所以风水设计用它。 “理”就是讲道理了,比如小朋友过马路要等红灯之类的,它是用来解释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万物变化的原理; “义”是通过总结延伸,引申归纳出自然规律和深刻道理,类似于看完电影写一篇观后感。 “占”就是,也叫算卦,根据《易》的原理进行演算、推测的方法。的方法和原则,就是术。基本等于小学生做一道一边拧开自来水管注水一边放开闸门流水问什么时候把游泳池灌满的应用题,简单点说,就是解方程,答案即预测结果。 “象、数、理”属于“道”,是对规律、原理的总结与解释,是易经的根本所在; “”、“术”、“义”是依据“道”,应用相应技法来、预测。 看看,好玩不,为啥说学会易经无所不通,就是因为这些。 易经小知识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姓名学 是以人物为目标,依据文字的音、形、义、意、数的原理,按照名学、易学、五行学、社会学、民族文化等的象、数、理、形、文化为依据,综合姓氏文化结合文字阴阳五行,并以名主的八字、预测者的感应,找出最适合名字并对其目标论证其特定吉凶与变化趋势。 姓名学属于名学的分支,以现代名文化中姓名学而论,命名学是从《周易》象数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新派数理体系。 姓名学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风水学、预测学、周易文化、五行文化等属于同等区划。 姓名的汉字中含有五行,数理中含有五行,音律中含有五行,意义中含有五行,形象中含有五行,通过不同的人把姓与名之间的汉字组合,在传播与交流中显现出不同的吉凶暗示,并以名主为载体来表现于人体阴阳五行气场的顺畅与滞涩,通则吉顺、滞则凶险。姓名是名主在生活中最有生命力最长寿的载体,经后天的人为综合的按照命理来相扶补救,它能调整名主人体中的精、气、神之间的五行气场的微循环结构,使名主达到趋吉避凶的吉祥作用。 现代姓名学,使用广泛的应该是五格剖象法,即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 姓名学是以人为核心的名分载体学问,是磁场能量转化气场能量的名分!同时也是气场格局加持人生名分。紫微斗数 (加入性格因素的算命术) 起源于汉唐之间的道经、北斗经、南斗经。 紫微斗数推命术的基本方法是以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定出其命宫所在,依此推断其终生的地位、人格、贫富、运势,然后依次列出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疾厄宫、迁移宫、交友宫、事业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作出紫微斗数命盘;从而观察各宫位的星曜组合,推知其人生轨迹;最后再通过四化星(化科、化禄、化权、化忌)的牵引,推演一生运势运程。 紫微斗数预测学认为人的性格决定其命运,人的处境都取决于人的内心,同样经历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同样做着一件事,每个人的想法却不同,同样说这一样的话,每个人给别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就是人类不同的心性构造。紫微斗数预测学融合了天文地理风水周易卦象,星象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更加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在中国众多的周易术数中可谓独树一帜。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性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理”学则在程颐、朱熹等大学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辉顶峰。“数”学与“理”学虽繁荣一时,但都离不开“象”学的基础。“象”学的枯萎,架空了这两门学问,直接影响到它们的长远发展。试问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补“象”学是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