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告诉你怎么积攒福气,如何增加福气和运气

易经的智慧:想家中日子越来越顺利,看看这3句话,是哪三句话呢?_百度知...

《易经》中有提到,一个家庭,如果想要福气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顺,就可以看看易经,在《易经》中,有着这样的智慧:想家中日子越来越顺利,看看这3句话,是有道理的!

1、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在《易经八律》就有这么一句:受人之辱,不动声色。

意思是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的侮辱,非但不能生气动怒,反而还要面不改色,以平淡之心对待。

成大事者,是必须要做到能克制自己情绪的。

古有韩信受得胯下之辱,才有了往后的辉煌成就,倘若韩信当时没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作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很有可能就没有以后的成就了。

《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心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当拜上将军。

2、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易经》里讲:厚德载物。

怀揣着善良,心存着善念,多做善事,无形中就会为你避开很多祸事,让你享受幸福的人生。

一个人真正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拥有他的财富与地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如果你能有宽容厚德之心,那就相当于在为自己的后代积福。

当你或者是自己的家庭受到苦难的时候,相信也会有很多人你曾经帮助过的人来帮助你。

3、恩之重,施恩须忘记,受恩当谨记

《易经》云:“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孔子也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也就是说但是我们接受别人的恩赐,已经要谨记于心。

易经,能帮你度过人生中所遇到的坎坷

《易经》自身的复杂广博,深奥晦涩。

孔子曾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有人说: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

当福报没的时候就是报应来的时候,如何可以积累福报

把所有的事情往最坏想,你会发现事实还比想像中的好很多,心情就没以前那么不好了

为什么《周易》中说“厚德载物”?

《周易》中的“厚德载物”出自于《周易·系辞传》中的一句话:“厚德载物,秉心无愧。”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德行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和担当,同时也是提醒人们要保持真诚、坦荡、高尚的品德。在《周易》的世界观中,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遵循天地之道,以厚德为基础,才能胜任自己的使命,以及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码字不易,希望能帮到您! 求采纳...

佛学上来看,增加福报的方法有哪些

按照佛学的观点,福报不是财神赐予的,是自己培出来的,你要是自己没有福报,财神也没办法给你赐福。增加福报的方法:一、上供:对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佛法僧三宝,还有父母,自己的父母也是供养的对象。你做儿子孝敬父母,给他拿钱,这也培福报啊。供养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方法,就是曼陀罗供养法。二、下施:就是对可怜的人布施,贫穷的人,有病的人,还有最主要是对饿鬼。布施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方法就是放蒙山或者是给鬼类施食。三、持戒:持戒的福报也很大,例如清静守持一天五戒,等于一切众生都不必担忧被我们杀害,被我们偷盗,被我们凌辱,被我们欺骗,因此等于是对一切众生行无畏施,所以福德无量无边。四、发善愿、随喜、回向:见他人有功德,经常以善心发愿随喜、回向,随喜心可以得到功德,甚至得到与他人相等的功德,而回向又可以使随喜所得的功德无尽增长。这样,随喜心真实,回向心广大,有时功德会超过行善的功德主很多。

《易经》的“吉凶”智慧

《易经》的“吉凶”智慧人人憧憬“心想事成”,孰料不如意十之八九。所谓“心想事成”,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真实的,“事与愿违”如影随形。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太骨干,从而觉悟“事与愿违”是常态。 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我们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奋斗的目标。希望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坎坷的。总有些时刻你会不再相信,可在心底又不停的追寻。后来,你还是豁出去了,在每一次求索中,遭遇太多的不可控。没有谁知道明天是天堂还是地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现在努力,跑不过时间就跑过昨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都有愿望落空的窘迫,还有不愿面对失败的恐惧。但,只要还存有一点希望、还没有心灰意冷、还没有碰得头破血流,执着与勇敢的人,总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直到自己身心疲惫、筋疲力尽,仍要借助睡梦苦苦追寻。大多数人不能用意志影响现实,他们写下一个意图然后又擦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傻,他们做不到。然后他们“见贤思齐、不甘落后”又再写,再擦去。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所以真的“心想事成”,终究没做到。可见,“心想事成”末必都是好事,“事与愿违”可能不是坏事。其实,天道无吉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丁俊贵一、天道无吉凶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有凶。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吉,即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指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人们通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利是利。吉无不利,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 同样的道理,凶必然是害,而害并不一定为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从《易经》的道理来说,一阴一阳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善的,并没有相对的恶。只是人不喜欢的,就把它叫做恶。社会上有善有恶,则是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结果。二、吉凶以情迁命运的吉凶,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吉凶的变化。《易经》曰:“吉凶以情迁。”的确,如果我们总是大发雷霆,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无礼,对自己也是一种祸端。所有的坏情绪,终究都要由自己买单。而一旦保持情绪的稳定,便会发现那些烦躁的事情,不再来困扰自己,反而会招来福气。那我们应该如何控制情绪呢?很简单,在每一次发脾气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气什么?生气可以解决问题吗?有没有比生气更好的方法呢?其实,我们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因为冲动二字,而当我们度过最关键的冲动时刻,心绪静下来,内心和谐了,那就是情绪最好的解药。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才是一切福气的源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无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会化解矛盾。和谐是人类生命的真缔,能不争不斗,就不争斗。不争是一种大道境界,更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和气只是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体会大道生命力的柔性之美。这里所说的“和谐”也不只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您跟有些人和事过不去,那些事情必然跟您过不去。只有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某人过去总有很多朋友给他打电话,聊一些没用的话题,特别耗费自己的时间,每天都被搞得很疲惫,不能安心做事。致使他非常厌恶,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每次都是生着暗气与朋友闲扯一番。有一天,他去求助一位修养很高的人,那位高人说道:“这不能怪你的朋友,是你的心念出了问题,心能转物。”那人不解地问道:“心能转物是什么意思呢?”高人答道:“当你越是知道心念的重要性,你就越知道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不需要生气。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就问问自己的心念想不想去。一切的事情都是因心成体,当你的心念非常坚定的想做一件事情,不管碰到什么,总有方法可以处理和解决。如果你的心念不坚定,你会发现总有障碍。”你生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与你的心念背道而驰,这才是你生气的根源。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应该问问你的心念,想做就认真做,不想做就应该停一停。永远要使自己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才符合道。情绪并非不可控制的野兽,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的福气会越来越多。人生路上的最大敌人,不是能力,不是条件,也不是别人,而是情绪。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别让坏情绪左右了你的“吉凶”。三、趋吉避凶的智慧《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你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什么是有所得?即使生意亏本了,也会有所得,因为亏了本,学到了经验,长进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就是有所得;被别人骗了,也会有所得,因为自己的品性变好了----本来他骗我,我就要骗他,现在他骗我,我也不骗他了,这不就是得吗?当然,这些行为都必须是依易理而行才可以。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领导对你好,你就不长进了,放纵自己,养成很多坏习惯。相反,领导一直督促你,对你很苛刻,你就会学到一身的功夫。利是害的来源,害才是利的基础。按照《易经》的思维,把利跟害结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得到正确的观念。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马上失败。你成绩不那么好,别人不会追赶你,你成绩优异,所有人都追赶你,你就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如果你这一次排名第一,你要知道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努力,发奋地学习,只有一个期望,就是想超过你。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为所当为,少问结果。人生是积极向上的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做一件事情,先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梦想,有了梦想你就没有什么吉凶了,没有梦想你就会有吉凶。如果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不管失败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虑结果是吉还是凶。人一旦有了吉凶的观念,就表示已经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经来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说吉凶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凶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所以,人分三种。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情都遵循为所当为,如果当为,就算舍生取义也是死得其所。自然是没有吉凶的。一朵花开了又谢了,它本身并没有好,也没有坏;一只兔子死了,没有凶;一只虫生了,也没有吉。这些都没有吉凶。吉凶是人才会产生的感觉。一只动物跟你很有感情,它死了,你会觉得很难过。一只动物跟你一点感情都没有,死就死了,你不会觉得怎么样。所以,同样一条狗,为什么有人讨厌它,有人喜欢它?因为不同的人,对狗的感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抱着一只狗,比跟他妈妈还亲,比对他爸爸还好,你也不要笑他,也不要生气,因为他是存心气他父母,迟早他会自作自受。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平常心,追求大家公认的、正常的、合理的东西。人生不要跪求大吉大利,但要慎持无咎。《易经》所说的无咎,意指一个人会犯错,但是犯错后会改正补救,然后就无咎了。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犯错的人?你说你不犯错,那指定是认识不够缺乏自知之明亦或是自欺欺人沽名钓誉。《易经》里面列举了很多错,到最后都演化成无咎,是因为人知道错后会去补救。善于补救,才会使损害降低到最小,这是生而为人该尽的责任。有时候夫妻吵架,丈夫学西方的模式说:“太太,我最爱你。”太太心里想,你讲过好几百次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丈夫再学西方的方式道歉说:“太太,我对不起你。”太太心里想,老这样对不起就算了?有没有别的表示?所以这种西式行为对中国人是没有效果的。夫妻吵架后最好的方式,是丈夫倒杯热茶给太太,什么话都不要讲,太太拿双拖鞋给丈夫,十分钟以后两个人就有说有笑了。无咎,就是不后悔,也不找借口。《易经》里面经常出现两个字,一个叫悔,一个叫吝。悔是从心,就是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后心里面真的想改过,而且会用实际行动来补过。吝是找借口说:我不是有意的,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吝”字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口”,意思就是嘴巴找很多理由来掩饰过错,心里面却完全没有想要改过的念头,仅是一味的文过饰非罢了。人在很顺的时候容易大意,讲话就随便了,然后就变成凶,这是人生的规律。因为自我放纵,会在无意当中得罪很多人,这些被你得罪的人就会反扑,于是凶就来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后悔----我真的对不起人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那样刺激人家,然后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去化解当中的问题;另外一种是找借口----我骂他不对,可他也骂过我!他当年骂得比我凶多了,我现在骂他有什么不对?……《易经》的奥妙就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大自然中月圆则缺,潮起潮落,而人生的悲剧,也在吉凶悔吝中,无奈地重复着。吉生吝,吝生凶,凶生悔,悔生吉。当一个人很顺利的时候,他就开始吝啬,能帮忙的也不愿意帮忙。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凡是穷人大都乐意帮助别人,很大方。而有钱人多半不乐意帮助别人,很吝啬。有人解释说:反正穷人没有钱,就是通通给别人也没有多少;有钱人则会想,我有这么多,给你还得了吗?现实就是这样,有钱人很吝啬,没钱的人反而很大方。如果有钱人能够不吝啬,穷的人能够合理的节省,那么整个世界就改观了。这称之为“反之道”。说的再清楚一些,《易经》中的爻辞,告诉你这样做的同时,就是告诉你如果不照这样做,你还有另外一条路走。《易经》是有选择的,当它说这样会吉的时候,就在告诉你,你如果不这样,则一定是凶;当它说这样会凶的时候,你就知道反其道而行就会吉。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决定,不是所谓的命运在安排。什么叫趋吉避凶?就是要从吉凶悔吝的循环里面挣脱出来。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就可以了。吉、悔常用的时候,吝、凶就可以减少。常将吉跟悔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顺利的时候,先不要太高兴,应该想到自己这样顺利,会不小心得罪很多人,然后倍加小心,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如果你赚了大笔的钱,一回到老家,就把新房子高高盖起来,你就无意中得罪了左右邻居。因为你让邻居们都没有面子。你有钱了是不是?你可以盖高楼是不是?你笑话我们是不是?你欺负我们是不是?如果邻居们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迟早要吃苦头。古人赚了钱回家也要盖高楼,但是有一个过程,不会什么都不顾,自己想盖就盖,而是首先请左邻右舍吃饭。传统思维是,别人一请他吃饭,他就开始想:为什么请我吃饭呢?想来想去大家就有数了,知道你这是为了自己家要盖新房子。喝酒吃饭的时候,主人一句盖房子的话都不讲,而是问左右邻居:“您最近怎么样?小孩怎么样?”绝不讲自己的事情。这时候其中一定会有人说:“你发财了,应该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而且你家人口多了,平房不够,最少得盖三层楼。”主人一定说:“不行不行,万万不可,我们这么久的邻居,要同甘共苦。”马上会有人说:“你不能这样啊,事情有个先后,你先盖起来,我们再学你的样子,不也很好吗!你客气什么?”主人此时会更推辞说:“不行不行,你们的好意我领了,但是我做人不可以这样。”马上又有人会敬他酒:“我们全村就靠你争气了,你再不盖高楼的话,我们全村都没有面子。”“好,为了全村的名誉我就盖!”主人这时候不能再推辞了。这样沟通下来,发财的人会得罪谁呢?而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不懂这一套,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要记住,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尊重你。《易经》告诉我们,要想趋吉避凶,就要跳出吉凶悔吝的旋律,做到后悔在先。当我们取得成就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别人。当我们获得财富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丢掉勤俭的好传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必须养成习惯,讲话之前先想想时机对不对,这个时候讲这句话合不合适。虽然很多人说要爱护自己,其实人对自己是最残忍的,该睡觉时不睡觉,吃饭时一定要吃十分饱,然后一直说肚皮撑,谁撑的?都是自己撑的。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分身份、时间、地点和场合,称之为“当位”。德不配位,必为灾殃。孔子只要当天参加过丧礼,他那天绝对不会唱歌。如果场合不对,身份不对,时机不对,再好的话也不能讲,如果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就为“不合时宜”,从而产生一大堆后遗症。一个人若能做到时时刻刻谨慎,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做一件事,即使会有难,也可以避免掉,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完全是自己可以做主的,跟命运一点关系都没有。故曰:“我命由我不由天。”丁俊贵2023年9月20日

袁了凡告诉你,积累“善德”,就是积累福气

前面,我们说了立命和改过之法,现在再看看积善之法。积善,就是要“积累善德”,换句话,就是积善积德,积善积德,并非一日就可做到,须像愚公移山,有恒心,还需方法。愚公移山,不仅为今世人造了福,还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造了福。像现在修路,从城市修到郊区,从郊区修到乡镇,从乡镇修到农村,看似车多了,感觉危险了,但带来的隐形效益,那是无法估量的。有些东西,即使你看不见,不能说明它没用;有些东西,即使你看得见,也不能证明它切切实实有用。所以,有用这个词,可以按照《了凡四训》中所说的积善之法,来看看是怎么说的。积善,就像是袁了凡发誓要做3000件善事,他做到了,后来又发誓做3000件,也做到了,后来直接提高到1万件善事,到了1万件,他感觉有难度了,所以一直忧虑。直到有一天,他在梦中遇到一位圣贤之人,向圣贤之人禀明做1万件善事很难,圣贤之人告诉他,你在当县令,你把百姓的赋税减轻下来,这样一来,就是恩惠万民,这不就做到了1万件善事吗?袁了凡恍然大悟。在《易经》中说:“积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就像古时候,一个姓颜的人将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并且罗列了孔家祖宗积累善德的各种善事,并预测孔家后代中一定会有兴旺之人。孔子夸赞舜的行为属于大孝,并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单单祖宗可以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可以保住他的福泽。”这些都是至真的言论,并且是可以用 历史 证明的。说到积善,一看,是属于一个人的,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看,你积累的善德,上可以涉及到祖宗的名誉,下可以给子孙后代做榜样。所以说,积累善德,看似苦了一个人,再说,做善事,也不是苦差事。就像帮助一个人,你得到的是快乐,而非苦。积善,说白了,就是做善事,并且持续做,这样一来,上下都可感受到你一个人所带来的福泽。 像《傅雷家书》,这是给自己后代所说的,可真是这样的普世道理,成为人人爱的,想要学习的榜样,你也想象着傅雷那样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一种积善。像前面说的,一个人做了善事,且持续做了之后,后辈会因此受到他的福泽,会成为有福气的人。看个故事你就懂了。以前有个叫杨荣的人,是福建人,曾做过官。他家世代以摆渡维持生计,也就是靠来回渡船维持生计。有一次,下大雨,下了好几天,溪水涨了上来,冲垮居民的房屋,不少溺死的人顺着水往下漂。别人的摆渡人忙着打捞漂浮的遗留物品,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救人。别人见他们不捞东西,嘲笑他们。到了杨荣的父亲出生后,杨荣家的家境越来越好。有个仙人化成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你的祖父做了许多善事,都积攒了许多阴德,他们的子孙都应成为大官。后来杨荣出生后,二十岁考进来进士,并且仕途顺利。皇帝还授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他同级别的官位。并且杨荣的子孙发展的也不错,也出了不少贤能之士。这里出现的仙人,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一种机会。此前,你所做的善事,也就是你所做的准备,到后来你发展了,是因为你前面付出了,所以才得到回报。刚才讲的这个故事中,充满了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祖父、曾祖父的善德,就没有后来杨荣的仕途之路,杨荣要是没当官,后代也不会有贤能之人。你看,这种因果关系,在古代还好。换到现在,很少有人信,你不信更好,因为现在你后来得到一切,都基于你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些话,看似空洞没用,好好一想,积善说的不就是一个人要好好努力,只有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换言之,你不努力,什么都没有。就像读书,只有你读了,你才会说出更好句子,你不读,永远只是“哇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