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四个字阴阳6个字,阴阳五行起名字
阴阳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代表的数字各是什么
五行与数字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木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5、6为土,5为阳土,6为阴土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9、10为水,9为阳水,10为阴水五行的方位与特性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已午南方火;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库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木”具有生发、条直的特性,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火主礼,其性急,其情热;“土”具有生养、孕育的特性,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金”具有肃静、杀敛的特性,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水”具有清凉、向下的特性,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五行相生次序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次序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关于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古代文献中有哪些记载
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方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如晋却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尚书·洪范》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李贤注说:“《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列子·汤问》载,“邹子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闳大不经”,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谈天衍”。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主运”的意义和“五行”相当。《史记·封禅书》说:“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五德”(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柏胜,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终始”循环“转移”。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机样,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载其?祥制度”。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渊薮。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我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差距事物五行归属见下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方位 气候 发展过程 五色 五味 时令 脏 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东 风 生 青 酸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南 暑 长 赤 苦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血脉 喜 西 湿 化 黄 甘 长爰 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北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中 寒 藏 黑 咸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在相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同时也受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在其任何二“行”之间,由于存在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总是处于不平衡的运动之中。然而从五行整体来看,生和克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平衡。五行学说,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运动如四时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行,动植物的生长壮老已,都在直观形式上大量呈现周期循环。古人认识到“循环”是自然界普遍法则,把事物内部结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看成循环性运动,综合模拟成一个(如图)循环式动态平衡规律。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生克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如果失去协调,便会引起事物的反常状态。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相生的反常称为“子母相及(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两种。 相乘属于过度的相克,有乘虚侵犯的意思。相侮属于反方向的克制,有恃强凌弱的意思,是反过来克制“克我者”。子及母也与相生的方向相反。
中国五行 天干 地支 阴阳 三才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一气 三清...
应该是:一元,两仪(二气),三才,四象,五行,,七星(七宿),八卦,九宫,十方一元:即为混沌,天地初开,一切初始,无中生有,有生一,先天一气,是为混沌。二气:也称两仪,即阴阳两仪,也称阴阳二气,一生二,混沌化生阴阳二气,清气(即阳气)上升是为天,浊气(即阴气)下沉是为地。阴阳二气也可互相转换:阳极生阴,阴极化阳,阴阳互换世称太极。三才:即天、地、人三才。阴阳二气,化生天地,天地育人,三才始出。四象:是指地火水风,两仪生四象,两仪指的是阴阳,而阴阳衍生出地火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龙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会说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指天地四方(即上、下、左、右、前、后)。 七星:可用于表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中的天罡。俗称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大陆学者王黛林已将八卦三重叠完善出512卦,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在中医中,指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是不动,为坐山。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另: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八门:八门在奇门遁甲天、地、人格局中代表人事,所以在奇门预测中极为重要,特别是用神所临之门,以及值使门即值班的门,与所测人间事物关系很大。八门在五行上各有所属,开、休、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杜门、景门中平,预测时常以它们落宫状况,即与所落之宫的五行生克和旺相休囚来定吉凶、断应期。一般来说,开、休、生三吉门,死、惊、伤三凶门,杜门、景门中平,但运用时还必须看临何宫及旺相休囚。九星: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它们的排行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风水学中的九星:传说中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九星。也有将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后称为九星的。【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5讲阴阳五行概述
第5课 阴阳五行概述从这一课开始,就进入了教材的中篇,也就是《经文选读》,在《讲义》的第27页,这也是《内经》课的一个中心内容。这一篇共分成了8章,其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按医学理论来命名的,只有这个《阴阳五行》的这一章,是按《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划分的话,它是属于医学基础的部分。每章之下又分若干节,节的命名就是以《内经》原来的篇名作为节名,但由于《内经》在一篇当中往往含有几项内容,比如说一篇中它既包含藏象、又包含经络,还包含诊法等等,所以《讲义》就再细分成了节,也就是说某一节就可能不是原来篇目的全部,而一篇的内容就分到不同的章节上去了。所以在不同的章中,可能有相同的节的名称。比如说《阴阳应象大论》,既在本篇的第一章《阴阳五行》里作为第一节出现,它还在《治则》当中出现。 同时,在本篇每一章、每一节之下,又分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内经》的[原文],[原文]之下有[校注],校就是校勘、注就是注释,目的是帮助大家自己阅读和学习。有时不校,对经文很难读下去,要不注释呢,就不便于理解。[校注]之后有[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这两项内容都是课程性质或者教学目的要求当中提高的内容,提高什么呢?提高理论水平。当然,理论阐释的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在同一个问题上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而选在教材上的,一般来说是在中医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认识。[临证指要]的目的在于讲临床应用的问题,不能学了理论联系不到临床,这不就白学了吗,特别是针对本科生的层次,一般来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临床应用型吗,所以[临证指要]就是要启发读者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第一章阴阳五行《讲义》开头有一个没有标题的概说,主要内容,一是说阴阳五行本来是属于古代哲学的一个内容,引用到医学里面来,它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用哲学来作为医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第二是哲学与医学理论密切结合起来,而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上篇《绪论》中,是把阴阳五行是放在哲学里面来介绍的,在中篇里呢,就重点说医学和哲学是怎么结合的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162篇文章当中,可以说每篇都渗透着它的思想,而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文章也有若干篇,比如说《阴阳应象大论》、《脏气法时论》、《六微旨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这些篇都是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问题,本章只摘要介绍前三者。当然,它讨论时也没有离开天、地、人,也没有离开医学问题。下面我们就讲第一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讲义》选了其中的7段。第一段是讲阴阳的概念与应用,我现在把这一段读一遍:[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一段,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的论述,应该熟记或者说背记,下面逐字逐句地讲解。先说这题目:阴阳应象。阴阳就是阴阳,就不用解释了。“应象”是说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有的事物都有个象,而这个象都和阴阳相通相应,用阴阳可以稀释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阴阳应象”就是讲阴阳与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的问题。因为《内经》写作手法主要是用黄帝和他的臣下,岐伯、雷公、少师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多半是这样一种体例,也有一些篇没有对话,但不多。但不采取对话的方式,也不影响采取问答的形式。“天地之道”。“天地”就是宇宙、自然;“道”是规律。“天地之道”就是讲的宇宙、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阴阳。“万物之纲纪”。“纲纪”是提挈事物者,大者为纲、小者为纪,“万物之纲纪”是说用阴阳可以提挈世间一切事物。“变化之父母”。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当中,而运动变化是出于阴阳,“父母”就是所由出也、所由生也,一切变化都出自阴阳。“生杀之本始”。“生”就是生长,“杀”就是消亡,不管是生长还是消亡,最根本的还是出自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生长、消亡的本源所在。“神明之府也”。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世间万物有的我们认识清楚了,有的我们目前、甚至永远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东西都是有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说都是出自于阴阳。“府”是府库、储藏的意思,也是所出的意思。神明、变化莫测的东西出自哪儿,出自阴阳。因为是这样,所以一下子就联系到医学里面来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治病就包括诊、治、防了,这个本就是阴阳、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后世有所引申,说本是证候、是病因。“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就开始讲阴阳是怎么回事了,用纲领性的、大的方面来举例说明什么叫阴,什么叫阳,阴阳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积”就是积累,“天”是什么,天是阳积累得多了形成的,天是清天嘛、阳是清阳之气嘛。同样,阴积累得多了就是地,浊阴是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所以天是阳积而成、地是阴积而成。“阴静阳燥”。从性质是讲呢,叫“阴静阳躁”。阴的特点是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先初步顺一下。说阳主生发、而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收敛,阴主潜藏。生和长看来都属阳,但是相对而言,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来都属于阴,但是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杀藏相对而言,杀就属于阳、藏就属于阴。举例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可以解释这句话。当然,在后边我们还具体分析这句话,还有不同的解释。在《绪论》中我们曾说到,《内经》中有一些段落、句子,甚至一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它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符合临床实际,不是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所以上述的解释只是初步的,下面还要具体分析。“阳化气、阴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可以化为气,阳性热,所以可以化气;阴性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为气,静则凝为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属于阴、热属于阳,这里谈到了转化的问题,阴阳可以转化,阴发展到极致、在一定条件下,它就可以转化为阳,当然,古时候没有讲前提条件,但是还用“极”来说明了,它是古代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嘛,生活中说乐极生悲嘛,这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阴极时可以生热,化生为阳;同样的,阳极时可生寒而转化为阴。比如说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热到极致就开始转凉、转为寒,过了冬至,温度就开始上升,逐渐又转化为温、转化成为热。“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的性质有凝敛的作用,所以生浊;热气生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阳化气。这句话应该是加重前面说过的话。“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相对人体来说,应该是清气在上,浊阴在下。如果清气在下,就要生飧(sūn)泄,飧就是完谷不化,泄就是腹泻,“飧”字之意是水谷相合,就是水谷合起来并没有消化。联系到生理、病理上来说,这是指的脾气虚。大家知道脾属阴,但是脾气以升为顺,如果脾阳不升反而下陷,就是脾气虚,从而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浊气在上,则生瞋(chēn)胀”,就是脘腹胀满,浊气在这里具体而言是讲的水谷、糟粕之气,换句话说是胃中之气,相对脾的清气而言,这都叫做浊气,胃以降为和,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满,就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胃脘不舒的症状。联系到临床诊断脾虚腹泻的话,那是由于中气虚陷,你应该补气、升举清气就行了,治疗时就应该和胃、也就是降胃,用什么降胃药?反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句话是一个小结,说明阴阳相反了、相逆了,“逆从”在这里是个偏义复词、偏于“逆”,说明病产生于阴阳逆乱。“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它和前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天是属于清阳之气,浊阴属于地之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几句讲的,是说天地阴阳升降的问题,是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而且阴阳相互联系关系的问题。天为阳、虽然是主上升,但是阳中还要有降;地虽然是浊阴、是主下降的,但是降中它得有升。同时,天之所以有降,是因为有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由于天之阳气的吸引。所以这几句话不能光从字面上理解,说水气到了天上就成云彩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这不用医学专家来讲,看来这很浅显。但它只不过是用浅显的东西、现象来解释阴阳中的所含有的比较深奥的道理。“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句话是对阴阳之间联系的引申,没有地气上升为云,天气就不可能下降为雨,二者是不可脱离的;同样的,云虽然是地气上升而成,但是云是出自天气,没有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就不可能上升为云。所以此为“阳施阴受”,阴阳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阴的吸纳,天气才能下降;只有阳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再具体来说,天是阳、阳主升,但是主升当中它必须有降,没有降老往上飞不就阴阳决裂了吗,天地决裂开了,世间不就没有万事万物了吗。因此,升当中有降、降当中有升,这样的话才会有阴阳交泰,才有阴阳相合,才有云雨,有云雨才能化生万物。所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阳升、阴降的时候,还要看到阳升中有降、阴降中有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交互、相互发挥作用。“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几句话是具体联系到人体中的生理,清阳之气要走上七窍、耳目口鼻,包括浊阴之阳的肺气、鼻涕、眼泪、唾液、津液等等;而浊阴、就是二便排泄物要走下二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属于营卫的问题,发腠理之气是卫气,卫气对营气而言,卫属于阳、营属于阴。卫气用于“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营气行于内、走五脏。这句话用气血来理解也可以,气属于阳、发散腠理;血为阴、行于内。而“卫主气,营主血”,这样理解都可以。两句话都有“清阳”,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具体所指不同,第一个“清阳”是属于出上窍的涕泪唾液之类,第二个“清阳”看来指的是卫气、人身之气;同样,两个“浊阴”也不一样。“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的清阳、浊阴又和前面两个又不一样了,这里的“清阳”是指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脾主四肢嘛,有了水谷精微之气充实于四肢,我们人体才能够正常的运动。“浊阴归六腑”里的“浊阴”就是那个水谷糟粕,包括肠道、膀胱中的东西,当然了,这个糟粕跟大小便那个糟粕还是有区别的。那么,这一段就是讲了阴阳的概念,并举例说明阴阳在自然界、在人体当中的基本现象。再回过头来看题目中的“应象”,它是把阴阳和升、降、云、雨、杀、藏、动、静、五脏、六腑、四肢、腠理、九窍等联系起来,来进一步解释阴阳的概念,当然也涉及到一些应用的问题。这个“象”可以再补充一下,实际上这个“象”其实它就是具体的方法,用的是取象类比的方法,以后这一篇都是用的这种方法。[校注],好像就不需要再讲了,28页的[理论阐释]我说一下。第一个问题说的是“治病必求于本”,是说当中医在诊治时,首先要辨别阴阳,要用阴阳的方法来认识医学里边的具体问题,所以《讲义》中引用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是在诊治时,要看阴阳失调了是在哪儿失调的、具体部位,把具体部位的阴阳调和到相对平衡了,就达到了治疗的基本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前面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讲义》中有三种解释法,我只是举例来说、举例来说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解释,我举的例子,相当于《讲义》中的第一个、张志聪的解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解释,就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解释的,只不过春夏为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春夏虽然为阳,但是春是属阳、夏属阳中之阴。第二个解释选得是第介宾《类经》的解释,是按阴阳中又有阴阳,但它具体的是用《易经》的四象,说阴阳中又有阴阳、阳分太少。四象是什么呢,四象的解释也有几种,这个四象是说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的一种解释是最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第三种解释选的是李中梓《内经知要》的解释,就用“和”与“逆”来解释。他把阳生阴长说成是正常的,阳杀阴藏是变异的,对人体来说,生理的就是阳生阴长,病理的就是阳杀阴藏。(我来解释:第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该对,但解释得不够浅显。应解释为:春夏阳升,促使果实成形,成形之因是阴所使之,即所说的“阴成形”也,阴成形可理解为“阴长也;秋冬时阳气杀,阴之果实应该收藏了)第三个问题是说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与走向。刚才讲得已经比较详细了,所以就不再重复了。[临证指要]是在临床上怎么运用的问题,《讲义》选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气在上,则生(月真)胀”,选了清代王九峰的脾虚泄泻的医案。又选了《名医类案》中李东垣浊气不降的病例。这两种病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第一个例子是用升脾气的办法为主,当然也加了一些舒肝的药,第二个例子是以降胃气为主。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周易》一书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周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础就是阴和阳。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阳对于阴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阴对于阳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此有了活力。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阳气是开,阴气是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构成了宇宙的动势。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五行,就是 木、火、土、金、水。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金,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科院曾邦哲的结构论认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分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连接模型,因而称之为超稳态结构模型。1、五行的种类及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2、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3、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4、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详见刘玉珍老师《人体生物节律学》)。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5、天干与地支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6、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的关系及基本含义答:阴阳五行学说范畴的五运六气是从六十甲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说六十甲子其实是由阳五运六气和阴五运六气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指把阴和阳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间形成的温热燥湿凉寒气化(气化就是指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运动变化),用具体的符号表达出来,就属于阴阳气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义。由于六十甲子表达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别,具体的含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人们最常见的六十花甲子表达的就是事物层次质变的基本规律,在刘玉珍老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探讨。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证。所以,那些把阴阳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引向机械循环论的认识,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单纯在抽象的五行范围绕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握到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表现。这也是把这一提问不安排在五行那个层面,而是安排在阴阳气化规律形成后才来解答的道理。7、五行与健康的关系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都较小。从五官看,脸形偏方,肤色较白.金形之人,较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欢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四、火形之人。从体型上看,火形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火形之人肤色偏红。火形之人,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惧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土形人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土形人,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阴阳五行终于水火猜七个字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的,均属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老子》说: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它是我们人类描述、认识及改造世界的一种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把世间万物都有抽象地概括为这五类物质,用以解释和探究世界万物的不易之理。这五类物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木有生长、发育的特性;火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把具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 郑玄《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者,顺天行气也。” 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是:顺次相生,隔一相克。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五行学说反映的正是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相互发展、相互联系的规律。 《黄帝内经》说:“阴阳五行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认识和理解其所包含的哲学含义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