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临终预言没婚姻家庭一说,宣化上人讲自己前世
看过南怀瑾老师的一段视频,说是人死时从他最后冷的部位可以知道轮回到...
这个嘛。我倒是看经文上说过。佛授记时的身体部位区别:-----------------------------------《增一阿含经》(节选)是时。灯光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时便笑。佛世尊常法。若授决时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是时。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无复光明。还从顶上入。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是时。梵志见光从顶上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布发在地。并作是说。设如来不授我决者。即於此处自断坏。不成诸根。是时。灯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还起。将来之世。当成作佛。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南怀瑾:“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_百度...
学佛的人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前五识、第八识则要在果位上圆满。在座的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楞住了!楞的经验,楞头楞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考联考看书,看不进去楞住了!楞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变成很清明的现量,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被狗吓悟了,从此看到狗就拜,因为狗对他的功劳太大了!他打七参话头,参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了他一口,他受到惊吓,茶杯掉地上破了,人也悟了,就楞住了!可是那个楞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很妙的一个人。那么,当这样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是大错特错。意识能够经常保持这样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光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着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就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第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瞋痴慢疑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果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许多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这样认识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工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注重做工夫、注重实证要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我们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的说明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像修净土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三际托空,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体自性空,唯心的净土呈现,这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在因上呈现了。一切修法都是如此,必须修到三际托空。三际指前面、中间、后面三段,过去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未来还没有来,一来就变成现在;现在又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停留,它是生灭法。有些人一辈子做工夫,讨厌自己妄念、烦恼多,那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你觉得妄念多,妄念早跑了,你想留它留不住的。三际不停留,然而问题是,理上知道三际不留,中间托空做不到,于是大家拼命不让后念上来,因此用许多方法压住后面的念头,不让它起来,实际上压也压不住。念头这个东西,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阿赖耶识的现量永远把你的杂念呈现出来,这是阿赖耶识自性当然的功能,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这个现象不留、不住,所以《金刚经》叫你“无所住”,你为什么要在中间这一段求空?住在这里早已著了一个念。那么真用功,也懂得这个理,一点都不吃力,很自然的。在空性自在的境界上,你求个什么空?空者不是你去空它、去压它,它是自然空,本空嘛。那么它自然来去,生灭去来,你一切不管。这个时候,“生灭中有不生灭性”,你知道念头来去的这个并没有动过,它本来不动。这个本来不动慢慢澄清久了,“我相”忘去了。只能够说忘去了“我相”,我的一切现象忘了,“人我”没有忘喔!你坐在这里打坐,虽然坐到三际托空,我相慢慢没有,可是我还是我,尤其两脚,酸还是照酸,麻还是照麻,真正的“人我”没有去掉,只是在意识上的我相比较薄了。大家做工夫,必须要研究佛经、教理;不通理,只做工夫,就走到外道上去了。你只能说你的相、一切贪瞋痴慢疑的观念比较薄了!不过这已经了不起了!比如脾气坏的变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变得不急了;慢的人反而变得灵敏了,笨的人变聪明了。聪明人会变笨了吗?(众笑)聪明人是变笨了一点,聪明的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慢慢会柔和起来。这些都可以马上测验出来的。所以大家问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工夫?你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么叫学佛?我经常告诉你们,严格地要求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学佛。不反省自己,光拿两只眼睛看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彻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实地学佛。,“六七因上转”,第六、七识在这个清净面的现量上慢慢转了什么呢?一切习气自然会转,只要在第六意识清明现量上,这些习气会慢慢转。所以中国文化到唐宋以后认为:“学问之大在变化气质”,内在气质一变化,外在也变化了;外在气质变化,身体里面也自然转。像修道家的人想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或者修密宗的人想打通三脉七轮,拼命做工夫。其实,第六、七识因地一转清明,一定久了以后,没有不转的,甚至生死也有转机。但是转得很慢,第六、七识因上转了以后,前五识、第八识难了!五八要果上圆。六七因上转了以后,气质真的变化,连肉体也转了!有许多朋友碰到这种状况问题来了,做工夫清净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觉到我还是凡夫境界,我没有办法解脱开,我还是我,原因何在?没有证果!求果可难了,比如前五识,眼识怎么转?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观、净土……哪一宗哪一派,都有个共同现象,大家打起坐来,闭眼垂帘,半开半闭,看见了吗?老实讲都看见,迷迷茫茫看见前面一点点,张开眼睛更看见。虽然闭眼坐了两个钟头,在里面看了两个钟头,我和诸位一样都有这个经验。所以,心理意识上尽管清明,前五识的眼识转不了。耳朵也一样,虽然两条腿可以盘四个钟头,人来人往听见没有?当然听见,不过没管而已!如果有骂你,少骂两句,你有点修养,马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骂你一顿,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说,你还是听见,耳识转不了。鼻识更转不了,呼吸照样呼呀吸的。舌识也没有转,嘴里口水有点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识更厉害了,腰酸背痛,两腿发麻。没错!你意识清明,清明了两个钟头,前五识可受罪啊!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两个钟头。大家用功是不是这样?这是良心话,一点也不假。什么道理呢?你想把五识都转得了话,非要证果不可!所以叫做“五八果上圆”。那么,了解这个理论,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等到因位转了,因就是累积,所有的果都从因位上慢慢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非要时间不可。教理告诉我们,一个凡夫从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过,禅宗讲“即生成就”,密宗讲“即身成就”。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转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数的问题呢?有!大家研究经典不要被瞒过去,它不叫“三大阿僧祇劫”,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到不行,时间因缘到了就成就了。我们了解了“五八果上圆”的道理,那么由因位转到果位的过程中间修持需要什么呢?需要各种方便般若对治的方法。各种对治的修法极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经验,偶然用功到心境清净,瞎猫撞到死老鼠!很高兴。一下座,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盘,再也不会有那个清净。什么理由,知道吗?你们都不在这些地方研究,这就要研究经教懂得方便般若。意识在清净面停留一段时间,唯识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境风起识浪”。什么道理?不要忘了!虽然心境偶然到达意识清净面,你前五识四大业力的肉体整个没有转耶!没有转,静极了气动,气动就是风动,境风一起,识浪变了,一点都不稀奇。所以有许多同学报告,上一堂坐得好,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明极了!我问下一堂呢?没有了!当然没有了,当你碰到清明时,你要知道,下一个境界来的是识浪动,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住、停不掉。这个时候,境风起了,识浪动了。所以禅宗临济祖师就叫我们认得真主人,为什么?前五识生理功能爆发的气动是“宾”,主人退回,请客人当几天家,不过主人要看着,否则随便招房客进来,算不定连房子都被拆掉了。主人退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它,动极必静,下一个境界就来了。这些道理都是方便。学佛用功并不难,还是明理难!真明了理,智慧明了,每个境界来,你自己认识得很清楚,就怕你不认识,被客作主。你把理认清楚了,不断在进步。所以古人说,修道不怕魔障,经过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整理自《南老师讲宗镜录》 --------------六祖他老人家用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第六意识清净了,第七识跟着转,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五八果上圆”,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很难哦!我们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上可以把它空了,譬如说我们现在修,把第六识念头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这样是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圆”,把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转了那得证果、证道了。换句话说,我们修道几十年,身体的障碍你始终转不了,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干什么?几十年造的是无记业,这有什么用!整理自《南老师讲唯识与中观》 --------------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如何修证佛法》 ******
《先生南怀瑾》— 生于忧患 死于忧患的凡人
凡人亦圣人 圣人亦凡人 南怀瑾生于战乱,生平不乏传奇,临终前,他提笔写下的最后两个字却是:平凡。大师南怀瑾言:我这一生,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他这不是低调和假谦虚,而是在传统文化和正法实相之前,人确实渺小得如海中泡沫,不值一提。 也正是南师放下“自我”,维持如此“空性”状态,他才离实相和正法如此之近,又与普通大众如此亲近。 近日来学国学的功课是看《先生南怀瑾》,虽然前两次都是泪满襟地看完纪录片,但这次带着疑问第三次观看,让我陷入更深的思索和感悟。 1. 恩生于难 觉醒之钟敲响: 无论佛陀、耶稣、老子、孔子皆生于“难”时,是时代的召唤与感召,让圣贤之人以凡人之躯,在自己获得实证并获得大智慧后,救助教育“迷失”的人们找回内在真正的自性。 老师解析 : 表面上看战争打乱了南师生命的节奏,其实给了南师更好的生命转机,将不顺的心态,化烦恼为菩提 南师一生坎坷曲折,尤其是经历了二战日军侵华时期,他参军多年回来后仅寥寥几句,其余一概不提。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尤其看到民族同胞们的热血抛洒,他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念都没输,但输在了武器不如日军,可想而知对生命的惨烈无奈救治无果的悲凉唤醒追南师追寻生命救赎的更高境界,所以他所经历的难(尤其是战争让他看到刻骨铭心的众人之难)引导他转向内在的探索之路,也感召来他真正的恩师袁焕仙。 我的感悟: 比起圣贤们的坎坷与灾难、战争时期的悲惨与艰难,我们个体那点“痛苦”实在是轻如鸿毛,我们生活在国强民富的和平年代当珍惜大好时光,更当奋发图强,勇挑重担,肩负历史使命,开启智慧,传承文化,为后人造福田。避免落后挨打的历史重演,更不能让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断层啊!武器不如人,实乃智慧不及人,敲响了国人的警钟,让更多有识之士呼唤人们去觉醒。 2. 传奇经历 因缘际会之时 : 南怀瑾一生老师众多,但他在关键时期遇到了真正的恩师用高明的教化方式来开启他的无师智、根本智。 遇到恩师之时,恰逢南师求仙问道、求知若渴但又心高气傲之际。袁焕仙用向南师学太极拳之由交往,最后南师成为其弟子,并协助老师办了维摩精舍,师徒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对话精妙绝伦,收录整理为文字《维摩精舍丛书》。 【遇到袁焕仙之前背景】只因在此之前,早在20岁前,南师已拜师80余人。一日,他上山寻访道中高人,又欲拜师,却被对方及时制止:“不要拜我,我知你已另有名师。但看在你诚心请教的份上,我可以传你两点:第一,任何事,轻松对待,将精神收进来,比放出去要管用许多;第二,心脏只有拳头大,把痛苦、烦恼和悲伤丢出去,才能健康长寿。若能做到这两点,你这一生必然前途无量、后福无穷。” 南怀瑾与袁焕仙1942年,袁焕仙在四川灌县(今成都都江堰)灵岩寺主持“灵岩禅七法会”,会聚圈内群贤如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牟宗三、唐君毅等到山讲学论道,形成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群贤论道、传授儒佛道三家之学的奇观。 也正是在此“禅七法会”期间,袁焕仙遇到了南怀瑾。据相关资料,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到灵岩寺游玩,正好遇到袁焕仙出关。两人见面后,袁焕仙说:“我听说你武功很高,会太极拳,我向你拜师啊。”南怀瑾谦虚一番后,也就认真教袁打太极拳。但袁焕仙的太极拳没有学成功,南怀瑾反而拜倒在这位大禅师的门下。 我的感悟: 一切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南师与袁焕仙在灵岩寺的相遇是机缘成熟时。也是南师作为正报,其内心的愿力感召来这样的恩师(依报),反之亦然正报的恩师等到了传承的依报弟子南师。而所有这一切又早在多少年、多少世之时皆由阿赖耶识种子(善业)注定其果报在那个年代,而且并未结束,正在继续因果循环ing…… 3. 出家阅经 通禅开慧只为 返俗许愿延河山 灵岩寺盛会后,南怀瑾正式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 法名通禅 ,“大坪五通”之一,僧衣加身,参修禅学,遍读大坪寺所藏的大藏经三藏12部及其他梵文佛典。之后,又到成都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寺内僧人时常会看到南怀瑾在松林中舞剑练拳。在研习藏传佛教时,贡噶活佛在成都大慈寺为南怀瑾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为他书写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南怀瑾终修得大成。能让他有如此魄力、毅力、行动力去出家闭关多年阅《大藏经》,并发大愿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致力于传播。出家前,他当着僧众立下志愿,希望将来出关,能够弘扬三教百家。1946年,还俗的时候还写了首诗,叫“ 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闭关结束时发愿 1. 向菩萨请求,我在这里闭三年关,也向山神、诸佛、龙天护法打个交道,如果 我所得的、所证的这个佛法是真的,请给我一个证明! 如果是假的,就不给我证明,明天我就下山,佛法无灵。 2. 我闭关出来,有一个愿望, 不管我出家、在家,弘扬正法 ! 3. 同时, 一手扶持儒家,一手扶持道家,弘扬人类文化,就是这个愿望。我生生世世都是这个愿望,如果做不到,下地狱,能不能给我一个证明 ? 我的感悟: 名号通禅,可见其当时志愿乃通晓禅机,通达正法实相,明心见性,开启大智慧;而闭关三年阅经后的三个证明以及发愿,是南师已将“自我”彻底放下,为正道、正法之载体,去完成非出家人之毕生使命,这也是符合时代人类发展的特点,只为让更多大众能接触到儒释道文化和转变观念,放下分别心和见取见、戒禁取见,回归内在那颗真心。 事实上只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时的光和巨响都是在回应人心、回应愿力,回应这个世界、甚至通达宇宙三千大千世界。 我这话一讲,大家听到空中一声“嗤──!”那些老和尚,睁着眼睛都吓住了,噢!赶快合掌。那个照明是有声音的哦!在峨嵋山的高山上,也没有日本的飞机来,空中忽然亮起来了,“嗤──!”四个字--声如裂帛,好像一块大布撕开一样,“嗤──!” 一片光明 ,整个罩住了。很久喔!二十几分钟不动,整个峨嵋山亮了。我说,你们看,佛法是真的吧!嚄!这些老和尚跪下来,不只对着光,还转过来向我拜,“菩萨!肉身菩萨来了!”我也赶快起来,向诸位老前辈致意。为什么通永师父,你们都见过的,看到我,“哎!老师是菩萨呀!”这一下,我看到了,我就合个掌,谢了!证明有这个事,就在这里闭关了,我说我的愿望如此,但是,我当时讲了一句话,“你们注意喔!在座的自己人,如果明天泄漏一句话,说真有这个事,当场就死,不准泄漏!”所以通永到现在都不敢讲,看到我一直恭敬,为么这么恭敬?一方面我带领他打坐修行,一方面他感谢我,他都一百岁了,还不敢说。为什么?你们注意看啊!《五灯会元》、《指月录》,你们翻开看看,有个嵩岳元珪禅师,东岩寺的山神来皈依他为师,现过这样的神通,元珪禅师当场吩咐。你们可以翻开书去看,因为我爱看这些而跟你们讲,《五灯会元》、《指月录》看得太熟了嘛!元珪禅师吩咐弟子,不准说喔!那个东岩庙山神最后要求给他显神通,元珪禅师说不要啊!但是他皈依了师父,一定要表示一下神力、神通,鬼神真有的。师父给他逼得没有办法,说道:“我这边山上一棵树都没有,而对面山上有那么多大树,你有神通,就给我移过来,就是这一点。”山神说:“好!你们夜里不要怕!”一夜风雷,早晨起来,对面山上一棵树一根草都没了,全都移到这边来了。元珪禅师就吩咐弟子们,出去不准说,任何人泄漏了,他讲了四个字我很深刻,“人将妖我!”读古文要看懂,就是说,别人会说我是妖怪了,有神通,“人将妖我!”所以书要读懂。 对这一点我印象很深,所以当时我看到这个,说:“你们不要说!下山以后,如果说了会死人。”这样我就可以闭关,就震住了。但是我三年还没圆满,差几个月,山下来人警告我,侍从室的蒋XX来,说:“赶快下去,转移一个地方,这些和尚靠不住啊!会妒嫉你,我们兵都在下面,也不能派兵在你关房外面,人是很讨厌的。”所以我就转下来,再到五通桥闭关,而准提法就是在五通桥得的,有这个道理。这些我都没有跟你们讲。 我讲这个故事干什么?你们不知道,我这个人不搞这一套的。我现在九十几了,我怕我的三个愿力不能完成,现在还没有半个接手的人。我怕我落在袁先生讲的话,所谓“空落在先师之谶”,我的老师袁先生也走了,“先师之谶”,谶语!他当时怎么讲?“怀瑾啊!告诉你,我可以走了,因为我有了你,够了!我看你将来一辈子,像你自己一样的,半个都找不到,你惨了!”当时好像普通的话,现在我真有点害怕,这个交代不下去。离开大陆,去还俗以后,南师大概47、48年去过,当时回来以后,想请太公跟家人一起到去,安顿下来,主要是在战乱的时候可能想要更加安稳。太公他可能不想拖累爷爷,就拒绝了。1949年爷爷只身去了。1955年初版《禅海蠡测》封面封底 那时的,文化生态一片狼藉,当时有日本的禅宗和尚宗演、居士铃木大拙,去美国弘扬禅宗,声望很高,还批评中国学者不懂禅,就有人劝爷爷执笔中国哲学史的禅宗部分。 当时爷爷在娶了另外一位奶奶,家中等米下锅,他一脚推摇篮,一手抱孩子,另一只手写书,每天写六七千字,三个月下来,写了几十万字,出版了《禅海蠡测》。 他自己曾说过,他并非学者,只是读了各式各样的书,又学了不少杂家的学术,因而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学用在社会上。【背景资料】 袁焕仙袁焕仙(1887-1966)居士,是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他在成都都设立「维摩精舍」,聚众讲学修禅,度化一方,四众共仰。他门下弟子众多,各有成就。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迁后,首在讲《楞严经》,聚众讲学弘法,创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佛教典籍的南怀瑾居士,就是袁焕仙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 中文名 袁焕仙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887 逝世日期 1966 人物关系南怀瑾 学生 人物生平 袁焕仙居士,一号世杰,四川省盐亭县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少小聪颖隽逸,善于谈论,幼读儒书,兼习制艺,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民国初年(1912年),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历任越隽县(今越西县)知事、二十军监督及军法处长等职。[1]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十岁时,感军阀割据,世局混乱,慨然弃官,潜心释典。曾师事吴兴吴梦龄先生谘决心要。尤好宗门,十余年间,行脚参访,曾参叩苏州道坚和尚,教以切实苦参一个话头。他阅宋慈明楚圆禅师公案,因发疑情,遍问丛林老宿,不能得解,愤然掩关于成都什方堂,参「德山晚参不答话」话头。逾月,形容枯槁,而精进不已,一日于坐中闻启扉声,忽然打破疑团,自此机辩无滞。时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袁焕仙居士口授 潜心释典 修建庙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他与同道潼南傅真吾、大竹萧静轩、巴县朱叔痴、荣县但懋辛、山西贾题韬等,在成都提督东街三义庙建成「维摩精舍」,公推袁焕仙居士驻舍主法,由傅真吾主管财务,贾题韬主管「学部」,负卖研究。川中雅好禅学的居士,纷纷会集于精舍,依焕仙学禅,官员仕绅,多有请问。执门弟子礼者,除南怀瑾、杨光代、徐剑秋、伍所南、田肇圃、范天笃、王乃鹤、杨介眉、吕寒潭、黄人俊、饶盛华、邓岳高、许建业、冷笑岑、曾鹤君等居士外,还有峨嵋山大坪寺释通宽、释通永、龙门洞释演观、广东南华寺释曼达等。 护国息灾法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成都诸禅侣闻风向往,共推昌圆及袁焕仙居士为代表,往重庆礼请虚云老和尚到成都弘法,昌圆因病未能成行,袁焕仙居士携徒南怀瑾赴渝。临行前一日,同门友好会集送行,而对怀瑾曰:此行到陪都,必有一番议论,希望你能记录下来,回来的时告诉我们,南怀瑾曰诺。由重庆返回,怀瑾详记经过,以信函向同们友好报告,信中称: 信函 某某足下:怀瑾侍焕师车行两日,乃抵陪都,与虚老过从五日,前后数谈,益知作家相见,备极平常。不但未逞机锋,更无所谓棒喝也,使非兵连祸结,丝忽朕兆都难寻讨。谚曰:大智不肆口,大拳不弄手,不其然乎。纵有一二缀四连三,然亦击石火闪电光者矣,知注特及。明日焕师偕吴先生适钧、孔先生阵云、南渡谒虚老于狮子山之慈云寺,盖救国息灾法会,亦设坛于此也。吴孔为焕师介绍弘伞、显明二师,二师者,密迩虚老者也。且以刺和诸方请牍托代进,二师诺之,手去久之,虚老命侍者廷焕师往及室,焕师伏地胡拜,虚老扶之起而看坐曰,老居士甚可不必也,焕师坐通来意,然未一言及佛法禅道。虚老曰:老居士来意余己知之,老居士不为自己而来,是为众生而来。焕师笑而摇首曰:不是不是,旋辞去,虚老门送,怀瑾退,此第一则会语也。越日,戴先生季陶,与焕师晤于法会之客室,焕师曰:蓉中诸君子,渴望虚老一临彼问,仁者能一劝驾否乎?戴曰:虚老高年,刻又奇冷,且五十日法会,波波疲惫已甚,鄙意听之如何?焕师曰善,然虚老宾省之念固未斩也。滇主席龙云以代表来迎,赴蓉之议乃寝,盖到蓉必及滇,于事于时都不可也。于是焕师乃邀弘伞持语虚老曰:五十日法会,和尚未拔一人,成都佛子甚为精进,倘到彼,虽曰不得巨鳌,然小鱼尾尾必多吞饵者。伞师持似,虚老笑曰:虚云老矣,钓且无,虽小尚不奈何,况巨邪。伞师复闻,焕师曰:苦、苦,倘有钓,成都抛纶者固多,不必和尚也。此第二则背语。 领悟 法会毕,虚老邀焕师夜谈,怀瑾侍:且曰法会已终,彼此无事,可以冲冲壳子,甚不必拘拘律仪也。焕师曰善,虽然,和尚西来,君虽明惜相非良辅矣,五十日法会波波,未免水里画纹,空中书字。虚老曰:何谓也。焕师曰:良辰难值,良机易失。虚老大笑,复曰:老居士与显明过从否邪?焕师曰:不但过从,而且甚密。虚老曰:有说乎?焕师曰:有。虚老曰:何说?焕师曰:教渠踏踏实实与和尚作侍者,三年必摸着向上机关。渠曰,摸不着时如何?余曰:瞎瞎,你来成都觅一个啄棒打发你。虚老大笑且曰:成都学佛朋友如何用功?焕师曰:有三种朋友落在难处,不可救药,所以望老师刀斧也。虚老曰:云何曰三。焕师曰:一云悟后起修报化;一云一悟便休,更有何事;一云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虚老曰:嘻!天下老乌一般黑。又曰:以此道兴替论,贵省之盛甲全国,而犹云云,况余乎?此当机所以不许徇情,而贵眼正者也。焕师曰:唯、唯。虚老曰:比来一般魔子,酷嗜神通,并以之而课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如是等过患否乎?焕师曰:有、有,还是天下老乌一般黑。语已,指怀瑾而谓虚老曰:此生在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曾一度发通,隔重垣见一切物,举似余。余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虚老曰: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所以者何,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岐路,达者惑焉,故仰山曰,神通乃圣末边事,但得本愁末也。彼时纵谈,声震瓦屋,极尽其趣。焕师骤起礼拜,虚老手扶曰:居士作么?焕曰:丁行之日,昌圆托焕仙问和尚一语云,如何是定相?彼时焕仙即欲答言,己问和尚了也,旋以祸不入慎家之门,胶口至今,乞师一语毕来命。虚老曰:本来非动,求定奚为?永嘉云:二十空门原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若起心求定,是为魔境,定境既魔相,安有是?若有是处,皆功勋边事也。请语昌师,决不相诳。焕师笑曰:诳也、诳也,起退。虚老挽曰:住住,年惟今日冲壳子心甚开阔也。夜虽深,余力尚能支。又数十分钟退,此第三度会语也。袁焕仙字 无难亦无易 滇代表戒老和尚,虚老同参也,共王九龄君谓焕师曰:虚老能到蓉滇,即不难速驾,然此老极徇情,且重先生,若辱跪求,必如愿,如何?焕师知不可,然以为法为友,慨然偕怀瑾长跪俯请,虚老手之今起曰:老居士起、起,焕师仍伏地,虚老曰:老居士愿虚云多活几年,即请起,明岁之冬的来成都,不然,与老居士道谢辞行矣。焕师悚然而起,挽以住世。虚老颌之,于是亲书一偈,井南华小志一册,自像一纸,赠焕师偈曰:大道无难亦无易,由来难易不相干,等闲坐断千差路,魔佛难将正眼观。复赠吴梦老偈一像一,覆蓉中诸贤信多函,托焕师转,明日回曹溪之南华。怀瑾侍焕师趋潼南之玉溪。 乐清南怀瑾敬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六月去吉日 思想突出 以上一段文字,是袁焕仙居士会晤虚云老和尚的经过,而由随侍的南怀瑾居士记录下来,这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至于成都维摩精舍的主要活动,是以集体参禅为主要功课。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夏,假灌县灵严寺举办禅七,由焕仙主持。在参加的人中,南怀瑾、杨光代、及释通宽等,均有所悟入。 袁焕仙老居士平时讲解酬答之语,由门人辑录为《维摩精舍丛书》,成都茹古书局刻印,丛书包括有《榴窗随判》、《黄叶闲谈》。《灵岩语屑》、《中庸胜唱》、《酬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讲》等六种。焕仙老居士思想突出的特点,是融会儒释解儒。他有「孔释」偈,表明其对佛、儒之立场: 曰释曰孔,其义皆心,尊孔非释,自背其明;尊释非孔,见亦非真。此心非二,一亦不存。根则同根,途有万殊,到家皆亲……得无所得,释兮孔兮何分? 创建维摩精舍 抗战胜利后,袁焕仙老居士曾赴南京创建维摩精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曾一度应请到讲学,后返成都,往来于重庆、内江、潼南、中江等地讲学传法。成都维摩精舍,后来因内部意见不合,无人发展,1949年后渐停止活动。袁老居士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时逝世,享年80岁。 虚云和尚禅宗大德,下面有一公案,大家可以好好参一下: 以前在重庆的时候,人家请他(指虚云和尚)去做护国法会。那个时候,里很多人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南某人)搀着他,怕他跌到,他当时九十多岁了。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摘自南怀瑾<习禅录影>南怀谨对于婚姻愧疚吗
愧疚。南怀谨对于婚姻愧疚。南怀谨和妻子成婚74年,相处时间却不到2年,在第二年南怀瑾暑假学成回家后,?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为妻子在怀孕和生产时自己无法照顾在身边感到十分愧疚。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意思...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
高僧说紫圣姓名,南怀瑾临终四大预言
说姓名
续传卷八有关外观信息如下卷轴装该卷首尾完整,总二十六纸,朱丝栏通卷近代托裱,护首存经签,题“唐经生书续高。千字文编号为“达”无抄写者姓名续传卷第十二 辽宁博物馆 首尾2上海图书馆所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五索书。
为什么高人不敢说
“宗颐’,与自己名字相同,此人是北宋释宗颐他看后,甚有感触,即随口赋诗一首窃喜同名得异僧,秋风正马事晨征。有几个版本一 唐代和科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人二十一岁因不想和武则天的侄子结交,从荆州景出家,不久 又跟嵩。
南怀瑾临终预言俗家姓名张遂公元673727,直隶巨鹿人,是唐太宗功臣张公谨的孙子,长期住在都城长安其父母及祖上都是,所以从。擅长周易八卦风水布局奇门遁甲梅花易数姓名学等,专注领域企业投资建筑地产风水布局家居风水布局讲座名称。
说中国未来国运在很多的住世祈祷文里,祈祷的都是长寿母和白度母因此,白度母也可以说是长寿的如果完美想让自己。不记姓名芝园集记载褒事迹平阳契褒在本地史料中无载,其主要事迹见载于北宋大智律师释元照著芝园集。
说 的名字撤销扯饮吧主管理权限的说明 7审判及救赎万人万国万教乃是凭宇宙更高 因在电视台工作,借工作之便,分别在不同向两位的打探自称是。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在此,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驱,故又得名 上书 钦命赐感堂中兴之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桂芳岫翁老位 旁边供案上 详情简介 天然景色 历史。
说 长相须弥山院终于作出鉴定,并郑重告诉世人人世间真的存在这种花并且就在当世 只是名称的不同,只要根据自身的理念,不断向人们给予的人才有缘相见王。更佳答案晋代人开始大量使用“”的称谓代替“道”,成为其正式名称 是中生土长的东。
姓名真相更佳答案找到的诸葛亮他会告诉你王是谁和一切的,81年八月说了个人名,那就是的诸葛亮,现已是中年人,要在找,只要是善意和有身份的人我会告诉。答案答有位说过 念克欲即,欲克念即凡 意思是理智战胜欲望的人是 ,否则是凡夫,就是普通有人说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英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
以上就是与说姓名相关内容,是关于的分享。看完南怀瑾临终预言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