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祈福好运,保佑祈福词

广东人点灯风俗

广东人点灯风俗

广东人点灯风俗,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广东人点灯风俗。

广东人点灯风俗1

广东某些地方正月的开灯宴,是为了庆贺什么?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出生是头等大喜事。每一家都会用各种方式庆贺新生命的来临。一般不外乎四种:出生三天的洗三;满月摆场满月酒;百日设个百日宴;一周岁让孩子抓周。但在广东这边有些村镇还有一种庆祝方式,就是孩子出生后的来年农历正月摆一场开灯宴。

粤语中“丁”与“灯”同音,添灯即为添丁。广东某些地方添了男丁的家庭就用“点花灯”来庆祝添丁之喜、庆祝后继有人、同时也祈求家族人丁兴旺。整个过程分三个步骤:点 灯,开灯,结灯。

家里生下男孩,长辈就会去纸扎店订制纸灯。正月初一“点灯”,把这些纸灯悬挂在家中、本家宗祠、本村庙堂,由爷爷点亮花灯。纸灯八角形,外面描花贴画,里面吊着一个盛油的小碟用来点亮发光,下方挂着几个小纸袋,里面装着红枣、花生、桔子、慈菇等寓意美好的物品。在宗祠悬挂时,还要将男孩的生辰八字和名字录入族谱。

接着就摆开灯宴,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某一天,具体哪天主家自己定,邀请同族和亲戚朋友饮灯酒。也有一个村或者一个家族一起摆开灯宴的。“结灯”就是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把所有花灯取下来升天(就是烧掉),向天祈福。

其中的重头戏是开灯宴。“饮灯酒”是广东一些地方必不可少的春节活动之一,称为“贺灯”。亲朋好友要给“灯仔”送压岁包或者“红袍”(红色的衣服),主人家也会给予回礼。“灯酒”一般是摆在村里的祠堂或者酒楼。中国作为一个以食为天的民族,对于任何喜事的庆祝方式,仪式之后,都会殊途同归地化为六个字,“大家吃好,喝好。”

传统的灯酒有九大簋,寓意长长久久。菜也很有讲究,这九个菜,每道菜都包含着一个美好的祝福。比如焖猪手叫手足同心、莲子汤叫莲生贵子。具体选什么菜多少道菜,主要是看主家的意愿。但不管选什么菜其中肯定会有一道芽菇。芽菇又叫慈 菇,在粤语中有代表男丁的意思。

正月里游客在广东一些酒楼常会看到“某府开灯宴”的指示牌。听当地人解释后忍不住问,那如果生的是女儿呢?笔者有个朋友当时苦笑着回答:那就什么都不用做,我母亲生了我们三姐妹。

我父母最后从广西那边领养了一个儿子,他对我父母并不好,但家里房子什么还是全部都归他,村里分红那些的他都有。朋友接着告诉我们,他们村里老人说在旧社会家里添了男丁没有摆灯宴,就表示没有认籍,不被承认是本宗男子,祠堂更不会分猪肉给他。

说到底不就是重男轻女吗!难道没听说过,在江浙一带的农村里,早在十几年前女儿就跟儿子一样上族谱了。朋友已经三十多岁了,按她的年龄,说的应该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应该不会有这类事发生了。但是开灯宴在每年的正月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对此,你有什么想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广东人点灯风俗2

正月初十风俗民俗盘点 挂花灯寓意家族添丁

正月初十的到来,代表着人们要去了解这个节日的特点,以及这一天的风俗民俗,因为每个节日的文化不同,盘点不同的节日文化和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挂花灯、焚香和敬纸灯时这一天一定会做的事情,这是深入文化的重要步骤。

正月初十风俗盘点

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挂花灯、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灯风俗。因为这一天是石头节,人们会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农历大年初十,中国民间认为是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挂花灯寓意添丁

在初十的时候,人们还会去挂花灯,但是挂花灯也被大家称作是添丁灯,代表的是家族中能够添丁,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

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此日挂花灯注意事项

在初十的时候挂花灯,人们需要注意氛围挂和落灯酒两次,这两个是需要区分开的,虽然说不需主家发帖邀请通知,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亲友和邻居们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

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花灯酒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社庙和祠堂,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而挂灯人家,则于白天重新挂上更多的新灯带供别人偷取。

广东人点灯风俗3

点灯这一习俗,是为了祈福还是驱鬼,不了解这些可能会惹上麻烦

点灯这个习俗一般在广东地区比较常见,但是一般都是在女士生孩子后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生子点灯的主要寓意为顺顺利利,健康成长。还有一种点灯就是办喜事时会点灯,这个寓意不言而喻,一般都是希望新婚夫妇有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是比较常见的点灯方式,但是在巴渝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一种不常见的点灯方式。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点灯,或许在其他地方这不叫点灯,而且点灯的方式和广东地区的点灯方式是不同的。

不仅方式不同,而且目的和寓意也不同。广东地区主要是为了庆祝,而巴渝地区主要是为了祭祀。而这种与我们所熟知的祭祀也不是很相同,普通的祭祀是为了祭祀我们的已逝去的亲人,帮他们点燃香烛,以表追悼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比较古老的'点灯仪式。

这种点灯仪式可进行也可不进行,因为它不是为了悼念我们的逝去的亲人,而是给一些不认识的过路鬼魂点的灯。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也会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点香烛。但是一些老长辈会在屋外的马路边上点几根香烛,甚至会盛一碗饭倒扣在地上,他们管这个叫点灯。

记得每年回老家过年,吃完团圆饭后,奶奶都会一个人拿着香烛和一碗饭出去,以前总是好奇那是在做什么呢?后来问大人,他们说那是给过路的鬼魂点个灯。当时也没明白,为什么要给他们点灯呢,又不认识。

长大了渐渐的明白,那就像是给没有家的人一点施舍或者说是温暖。因为世间总有被抛弃的人,而鬼魂也是一样的,也会被人遗忘,没有人为他们点燃香烛,更不用说有祭祀品去祭祀他们。所以我认为这是老一辈人对那些无家可归的鬼魂的可怜吧。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让那些迷路的鬼魂找到回家的路。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都是人类的一种善良的表现方式,对亲人也好,对陌生人也好,都有一种尊敬的意义在里面。但那都是过去的做法了,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了。倒是有另一种说法,不是为了祭祀,而是为了守岁。

在农村过年,在除夕都会通宵点灯,家家户户出除夕都是灯火通明。以前没有电灯就是用煤油灯,而且家里火炉的烧得旺,整个村子显得很光亮。这个习俗是由守岁而来,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除夕都会睡得很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或是做一些春节小吃,通常很晚才睡。

守岁这个习俗的由来已经很久了,据记载南北朝时就开始有了。我们家乡一直就有“三十晚上的火要旺”的说法,所以在除夕家里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天亮,而且家里通常会多准备一些烤火用的东西。这是表达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望之情,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完年夜饭,就会贴春联放烟花,平常都会很早要求小孩睡觉,但是在除夕却鼓励小孩熬夜,而且谁能坚持就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压岁钱。并且父母总会说过了今晚你就大一岁了,要更懂事,不能再调皮,其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光阴。

不管你是在哪个地方,听着哪一种点灯方式,那都是一种传统,都是一种好的祈福方式。祭祀也好,祈福也好,都体现出了我们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深奥与久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点灯笼祈福是什么节日?

其实灯笼在很多节日都会用到,因为灯笼代表得意义很通用一、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二、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元宵节点灯是什么意思

元宵节点灯寓意着化灾、祈福平安、燃灯表佛,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年三十的晚上要烧火,象征着来年会兴旺,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点灯,象征着当年会辉煌。 元宵节的介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佛当中的万字灯摆佛家还是道家

万字灯摆是佛教的流传行为,主要表示祈福的寓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万字灯原是明朝北京灯艺,家里面百万日登,是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添丁加口事事顺利的意思

正月十五点灯有什么讲究 点灯敬佛为传统礼仪

元宵节点灯的寓意

灯火就是光明,象征着希望,可以驱散黑暗。因此人们常常在正月十五傍晚暗下来时点亮门口的小灯笼,一方面作照明用,另一方面就是驱散黑暗中的灾邪,以达到的的目的。除此之外点灯还有祈福的寓意,正月十五大多悬挂的灯笼都是红灯笼,一方面是因为红色的灯笼看上去十分亮眼,另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是非常吉利喜庆的颜色,在正月十五悬挂的时候往往有着祈福平安、祈福顺心如意等等含义,所以正月十五挂灯笼也寓意着祈福平安。元宵节点灯因为历史悠久且我国地域辽阔,所以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寓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祈求平安顺遂。

   点灯习俗由来

元宵节点灯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有非常多的版本,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兴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正月十五如何布置点灯

不同的习俗都会有不同的规矩,正月十五如何点灯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灯所包含的寓意不同,什么灯放在什么位置也会有说道。十二莲灯要放在天地龛下;上房的梯子上放灯可照亮台阶,步步高升,整个房顶转圈要摆成方形,其意是有规矩才成方圆;院子中央要将五盏灯放在一块成为圆形叫五谷金心灯、五谷丰登,举家团圆之意。虽然现在元宵节点灯习俗比较简化了,但是我们该开灯的地方还是要开着哦。

孔明灯祈福的句子

1. 关于孔明灯祈福的诗句 关于孔明灯祈福的诗句 1.与“孔明灯”有关的诗句 1. 八舟暮栖兰潮万, 月明稀星落清科。 初秋叶落江波涨, 玖盏微灯照岸停. 2. 天天皆映晚霞残,鸿星已露半月盘, 涨潮尽撒飘香饵, 停篓可待肥蟹圆,至寒需饮浊米酒 ,少伶拢袖为谁蛮,百方孔明灯飞起,倍出高寿似圣贤. 3. 秋风鸟归林;夕阳落东海,潮去山石涨,渔尽扁周停。 4. 月沉碧海望重楼,谁放明灯惹梦游。鹑火星稀萤点点,北辰途远雁啾啾。 人间每寄千般愿,天帝难平万种愁。借问飘摇风送处,今宵热泪未东流? 5. 人间每寄千般愿,天帝难平万种愁。 1.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 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2.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3.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2.关于孔明灯的许愿语句 我许愿,愿今生今世可以父母安康,子孙满堂。 曾许愿,你一生安稳,无虑无忧,到头来,你颠沛流离,为我白头。 以前我多想给你一片春暖花开,现在许愿冰天雪地是因你而留。 曾经和你一起,对着满天的星空许愿,请让我们永远幸福吧,但后来的我们还是分开了。 我们应该忠于自己的梦,许愿所以有梦的人都可以愿望实现。 流星虽转瞬即逝,但有你的欣赏、许愿便也足够。 恒星虽然恒久不变,但不及流星的是平淡,辉煌的只有一瞬。 我许愿与你一起白头到老。 梦里的许愿可以和流星一样那么美好,却又那么不切实际。 3.急 孔明灯渊源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放飞孔明灯的视频: /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2413205&uid=1371185877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 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做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 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孔明灯结构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 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自制孔明灯 工具和材料:A.拷贝纸 B.裁纸刀 C.剪刀 D.尖嘴钳 E.棉线 F.工业酒精 G.502胶 H.电线 I.棉花 J.竹条; 注意事项:孔明灯必须要在无风的天气和空旷的场地上放飞,否则不但不能飞上天,而且可能会引起火灾。 放飞时,需要2-3人的共同协力,强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灯底部拴上线,这样既可以重复放飞,又能控制起飞高度和范围,避免引起火灾。 步骤 A.用裁纸刀将竹条削到厚薄3毫米以内,然后,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固定。竹子有弹性,竹圈可能会不圆,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圆形。 B.用尖嘴钳把废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去掉就可以得到细铜丝。不过,铜丝不能太细,否则容易烧断,可以用3根铜丝拧在一起避免这个问题。 C.用薄纸剪成如图所示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 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 D.把铜丝绑在竹圈两端,再把做好的灯罩粘在竹圈上。在铜丝上绑上棉花,浸上酒精,点燃后就可以放飞了。 孔明灯不能太小,否则很难升上天。 放飞 选择晴朗无风的夜晚,一人拿住灯底的左右侧,另一人用酒精将脱脂棉浸透后点燃,直到双手感到孔明灯有上升之势,即慢慢放开双手,孔明灯便徐徐飞起,上升高度可达1000m左右。 升空程序建议: 孔明灯之制作方法简单,但升空时受到场地与天候之影响较狻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走在无风的时候施放。 1.先将灯体撑开,并于四周与底部系上控制线。 2.填装燃料。 3.点火后,将进气口尽量压低,以减少热气流失,但亦不可过低,以免氧气不足而熄火。同时四周之控制线必须拉直。 4.加热直至灯体内之热气温度足够后,四周控制线慢慢松开,以维持灯体稳定上升,而底部之控制线必须控制灯体上升之速度与高度。 5.球体升空后可以线控制其高度、方向,亦可任其自由飘浮,至此升空完成。 孔明灯起飞条件 孔明灯“会飞”原因是: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从而排出孔明灯中原有空气,使自身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 由浮沉条件可知,只有满足: F浮>G总=G热空气+G灯 即:G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