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78860六一合必,诸葛亮78850六一合必看诸

三国演义的人物介绍诸葛亮

这是我之前回答另一个问题的,都是手打,现在转发给你,杜绝抄袭!诸葛亮在16岁时,就曾自比乐毅,管仲,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为徐庶等人称其为“卧龙”。虽不至将门名望之后,确实为官僚贵族子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原本是诸葛亮避俗弃闲,向往清高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乱世颠沛,英雄相惜,诸葛亮以一纸“隆中对”,为明主刘备刻画了一个极富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蓝图。时逢曹操北伐乌桓,诸葛亮看准曹操必将大举南下,奉劝刘备联合东吴,合力拒曹。待站稳荆州之后,合力入川,拿下益州,光复汉室指日便可。这个作战方针详尽,慎密,谨慎,着实。在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诸葛亮这一蓝图来执行,并且执行的颇具成效。 曹操号称百万,挥师南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当时,曹操曾密信诸葛亮,劝其投奔明主。诸葛亮以自贬之言,又借徐庶等名士的例子,婉言拒绝。诸葛亮随即开始筹划如何东结孙权,共拒曹操。在刘备兵败长坂时,诸葛亮身在吴地,并没有动摇追随刘备的脚步,面对鲁肃的示好,毅然拒绝。在与孙权谈判的过程中,亮以辩证法说明降曹与拒曹之间的厉害关系。明理让孙权自行决断,实在表达孙刘联盟的势在必行。并同时抬高刘备的身价,以博取谈判的资本。诸葛亮的大局观和远见卓识在孙刘联盟这一事件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入川时,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深明大义觉得是该庞统出马的时候,让“凤雏”担任军师。庞统和诸葛亮师出同门,且皆有旷世英才。自己则坐镇荆州,留守后方。此时,谁都不会想到庞统会战死落凤坡,法正会因病去世。当诸葛亮入川时,曾经再三叮嘱关羽,切勿主动出击曹仁,专心防御便可。其实,在当时情况下,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性格把握的相当精准。事实证明,关羽确实违背了诸葛亮临行的意愿,主动出击的代价便是败走麦城,可见诸葛亮对于时局的洞悉,对于关羽的弱点以了然于心。可是二爷那时候估计连神都不放在眼里吧。 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曾经力劝,但刘备似乎是为报仇而昏了头脑,根本不听谏言。相反,对进谏不主战的大臣,都予以疏远。刘备在白帝城忧愤地死去,临终前曾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重臣,并暗授意于亮,若后主无才,“卿可取而代之”,并给刘禅写下明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史实上,诸葛亮到死都未有谋逆篡位之心,忠心可见天日。 诸葛亮在蜀国励精图治了几年后,开始准备履行先帝的遗训,意在光复汉室。其实,诸葛亮已经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的时代已经结束,只能独撑蜀汉大局了。诸葛亮总共进行了6次北伐,其中以第一次和第五次最为惊心动魄。当时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经力荐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否决,主要是考虑到地不利,会让蜀军蒙受损失。可见诸葛亮行事谨慎,态度严谨,虽然蜀军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注定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其实街亭失守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南线赵云始终无法在箕谷打开局面,致使全军被迫撤退。诸葛亮坚持原则,信守承诺,严于律己。即使爱才马谡,也无奈挥泪斩首,以示朝中大臣,自贬三级,以正法度。在第5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在正面战场取得一定的战果,却收到后主诏书,要其即日撤退,亮不得已,班师回朝,在清点粮草时,却发现并未与李严的报告相吻合。于是,他便质问李严,李严无奈东窗事发,被贬为庶人。此次北伐,原本是一个大好的战机,蜀军在正面战场大败司马懿所率领的魏军主力,却因后方延误,导致不得不放弃既得的战果。诸葛亮必须拿李严问罪,却还是重用李严的儿子李丰,可见他对老臣的袒护,体现其重情重义的一面。 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吸取教训,大力开荒农田,以求同司马懿进行耗战。但蜀国日趋薄弱,国内大小事要及政务都要经过诸葛亮之手。诸葛亮虽殚精竭虑,但最终不可避免地积劳成疾。诸葛亮临终前向使臣李福告之,蒋琬继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担当。亮在临行前仍不忘将蜀国的命运进行妥当的安排,足见其对蜀汉的忠心耿耿。

诸葛亮全资料

诸葛亮(资料) 简介(一)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一个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诸葛亮大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意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在襄阳这块大地上,诸葛亮从一普通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简介(二)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诸葛亮全资料

诸葛亮(资料) 简介(一)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一个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诸葛亮大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意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在襄阳这块大地上,诸葛亮从一普通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简介(二)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平民搭配 三国志战略版最适合诸葛亮搭配的终极阵容...

1、诸葛亮战法搭配:指挥战法神机妙算:敌军2人发动主动战法时,有几率失败并对其造成谋略伤害。自身为主将时,伤害会基于智力属性差额外提高。分析:诸葛亮的自带战法十分强势,特别是对主动战法的输出武将非常克制,不仅有着类似计穷状态的效果还能进行谋略反击。能控能打的特性全都被自带战法所概括。当他担任主将时输出还会变得更加强力。 2、战法推荐:无当飞军:将弓兵进阶为无当飞军,我军全体统率、速度提高,首回合对敌军2人施加中毒持续3回合。(在带弓兵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战法,充当辅助的同时还带有不俗的输出)杯蛇鬼车:1回合准备,对敌军2人造成谋略伤害并为我军2人恢复兵力。(不俗的伤害加上治疗效果,可以发挥能攻善守的特性)料事如神:对敌军2人造成谋略伤害并使其造成伤害降低。(辅助型输出战法,带有额外效果更适合诸葛亮)除了这些还可以选择“沉沙决水”、“诱敌深入”、“落雷”等战法。可拆战法【指挥战法】舌战群儒:敌军发动主动战法时有概率降低发动几率,并提升自己和随机友军的主动战法发动几率。 3、诸葛亮搭配:前期组合:诸葛亮+关平+臧霸(统御16)组合可以使用枪兵兵种,诸葛亮可以抑制敌军主动战法的发挥,而关平可以缴械让敌军无法发动普通攻击,两人组成强力的控制搭配,并且还具备一定的输出能力。配上臧霸可以进一步的补充组合的输出能力。 4、缘分组合:诸葛亮+徐晃+法正(统御16)组合可以使用弓兵兵种,诸葛亮和徐庶本身拥有不错的输出能力,加上法正持续为组合治疗加抵御可以组成不错的攻防组合。并且组合会激活缘分战法“西蜀之智”,提升全体智力属性并获得2次抵御。加上三人同为蜀阵营还能获得阵营加成,整体属性有一定的高度。 5、后期组合:诸葛亮+吕蒙+程昱(统御19)诸葛亮和吕蒙都是集控制和输出一体的武将,当给敌军施加负面状态后,程昱就能输出同时给敌军施加禁疗和叛逃状态,叛逃伤害无视防御输出同样也是非常恐怖的。组合整体相辅相成,输出也可观。 6、后期组合:周瑜+诸葛亮+曹操(统御20)组合推荐使用弓兵或枪兵出征,组合核心是周瑜,拥有强大的输出能力。诸葛亮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够抑制敌军的主动战法发挥同时造成不俗的伤害。曹操可以配上控制类和辅助类的战法加强组合的控制能力,并且依靠自带战法可以给友军稳定加伤,使得周瑜和诸葛亮的输出更加强力。组合进攻强力,高额的输出能够在战斗中取得兵力优势。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什么遗言?留下的遗言重要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这句话流传甚广,在初中教材《出师表》的拓展中,就出现了这句话。诸葛亮为蜀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此时无声胜有声,《出师表》最后一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也在为蜀汉担忧,留下了二十七字遗言,只为保蜀汉有再起之势,可惜姜维并没有重视诸葛亮的话,导致蜀汉灭亡。

诸葛亮临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能通神,夜观天象,排兵布阵,未卜先知。诸葛亮在跟随刘备以前也是游历于世外的高人,奈何有忧国忧民之心,才出山相助。诸葛亮其实早就明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可是由于做不到真正的冷眼旁观,还是堕入俗世,当局者迷。

由于投入了心血与感情,诸葛亮几乎是用尽平生所学来力抗“天命”,死前“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这二十七字遗言,字字泣血。诸葛亮遗言的大意是告诫姜维重视阴平,此地虽地势险要,却是一条通往蜀川的捷径,敌军如果想要一举歼灭蜀国,要小心他们从阴平偷袭。

可惜姜维还是没有记住诸葛亮的遗言,姜维和诸葛亮相比并不是酒囊饭袋之辈,姜维能文能武,既能披甲杀敌,也能出谋划策,是个全能人才,曾经诸葛亮智取三城,姜维就让诸葛亮连中三计,连诸葛亮也对他刮目相看。可是姜维却没有诸葛亮的胸襟大度,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处处想和诸葛亮做比较,他急于兴复汉室,证明自己的实力远在诸葛亮之上所以显得有些刚愎自用,比如对于廖化的先休养生息在出战的正确建议充耳不闻,导致蜀汉元气再一次损伤。

而在最后关键一战,他也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防备阴平,而是在魏国来势汹汹,全军出击之时,只顾带领大多数蜀军在剑阁死守,因此也给邓艾一个从阴平偷袭的机会。邓艾成功直入内部,逼得刘禅投降。如果姜维能够记住诸葛亮的忠告,就能防卫住此次的背后偷袭,也不能使蜀汉在此时灭亡。

诸葛亮的详细资料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