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五行与六气对应关系
六气是哪六气
在中医中“六气”是指风、火、暑、湿、燥、寒,这六种气候。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两个月是一气。 中医中的这六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温、热、燥、湿、凉、寒。人们常说的“五运六气”是指天之五行,地之六气。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五时的气候更迭。 人与自然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一年四季的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对人体的静脉、五脏六腑、气血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这种气候的变化,春季肝病多发、夏季心病较多、秋季的肺病较多,冬季的肾病较多。 因为春季的风气的变化比较大,在人体中肝对风气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春季为肝病的多发季节。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对人体心脏的影响就尤为明显。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变得比较干燥,肺病多发。冬季的气温较低,比较寒冷,很容易诱发肾、关节部位的疾病。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节,才能够保持健康。
五行里面的六个土生什么意思?
你的问题好像有点问题。五行相生,指的是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具体说是: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我想 你应该是想问这些的吧?
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藏象学
黄帝内经讲天人合一,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而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对于人体也有五脏,心肝肺,脾,肾,五脏化五气,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四时阴阳也有他的一定的变化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黄帝内经对春夏秋冬4时5行与人体的对应关系。都有详细的论述。这对于 养生 保健还是疾病的预防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之道意义!可以说不懂四时五行,很难做好中医!更莫谈 养生 ! 来看原文: 岐伯: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岐伯说,东方属于春季,阳气上升而产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专为能养肝肝血,能养筋筋又能养心。 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里的风,在地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为筋,在五脏属于肝,在色社中属于苍也就是青色!,在五音中属于角,在五声中属于呼,在人体的变动为握。 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 在情志中为怒,怒能够伤肝,但是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够伤筋,但是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到筋,但是辛味又能抑制酸味。 原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大概意思是 南方属于夏,阳气大盛而产生热,热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 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动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化为喜。喜能伤心,但是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但是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看原文 :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这段话的意思是: 西方在四时对应秋季,天气产生燥, 到能够使精气旺盛金能够产生辛味,辛味,能够宣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够滋生肾水。肺气关联于鼻, 它的变化在六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上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心,在情志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但是喜可以一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是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看原文: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大概意思是说: 北方对于四时属冬,阴凝而产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盛,水能生成咸味,威味能滋养臂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 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的水,在人体为骨,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成。 这就是四时五行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学习让我快乐!八字五行怎么算,怎么算一个人的五行属性?
说到八字五行怎么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怎生算一个人的三教九流通性,另外,还有人想问怎生算一个人的三百六十行性能,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生算一个人的各行各业通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怎么算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内经:“谓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在事实上,说不...
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可以肯定地告诉您,黄帝内经没有这样的说法。六气也分别归入五行,即风火湿(包括暑)燥寒,分别归入木火土金水。
你好,中医 (十三)中医的真谛
一部《黄帝内经》流传数千年,至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医医术流派众说纷争,针炙、中草药汤剂、推拿等方法各显神通,经方与时方之论,一方治百病的游医现象,当代祖传派与学院派之争等,让人们对中医的认识颇感迷惑。中医的医治法则、方法及方药,其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黄帝内经》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整个自然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的根据。中医学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二、天人同气,六气五行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是指风、热、暑、湿、燥、寒;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六气五行,人体生命都具备。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人体经络有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脉。三阴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阳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故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按类分六对称为六气,分别是: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手厥阴心主;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天有六气,初气为厥阴风木,对应人的肝之经;二气为少阴君火,对应人的心之经;三气为少阳相火,对应人的三焦之经;四气为太阴湿土,对应人的脾之经;五气为阳明燥金,对应人的大肠之经;六气为太阳寒水,对应人的膀胱之经。天人同气。人体中六气,每一对依前后次序,前者有司化作用,称司化者,后者有从化作用,称从化者。“内外感伤,总此六气。”人患内外疾病的原因,是由上述六气,即十二经脉按类分六对结构产生。人患内伤,是人体六气的变化;人患外感,是自然六气的变化,对人体六气的影响,并作出感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人患病是由于六气中司化之气和从化之气的兴衰结果。由此决定了疾病的病位、病症、病性及病证。“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人在健康时,六气调和(阴阳平衡),不见风、不见火、不见湿、不见燥、不见热、不见寒,即没有一气单独出现。不健康或患病的人,人体中六气不相交济,六气中的一气独见(气化失常,气机失调)。“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六气变化,遵循五行规律。五行有木、火、土、金、水,对应的六气是风、热与暑、湿、燥、寒。 人体对应的经络是肝经和胆经、心经和小肠经与心包经和三焦经、脾经和胃经、肺经和大肠经、肾经和膀胱经。 按五行相生相克,“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木肝)盛是土(脾)金(肺)之虚。少阴热(君火心)盛、少阳暑(相火心包)盛是金(肺)水(肾)之虚。太阴湿(土脾)盛是水(肾)木(肝)之虚。阳明燥(金肺)盛是木(脾)火(心与心包)之虚。太阳寒(水肾)盛是火(心和心包)土(脾)之虚。按五行胜复,“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五行之气过度则不及。三、知六气,识六经 张仲景著《伤寒论》,“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热实证,宜发汗。 太阳寒水:司化者足太阳膀胱见从化者手太阳小肠之气。“……,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 ”2.阳明病,胃家实也。属热实证,宜清热下之,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宜下。 阳明燥金:从化者足阳明胃见司化者手阳明大肠之气。“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属热虚证,宜用解热和剂。 少阳相火:从化者足少阳胆自见本气。“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4.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属寒虚证,宜温补。 太阴湿土:司化者足太阴脾自见本气。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5.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属寒实证,宜温性亢奋药汗解。 少阴君火:司化者手少阴心见从化者足少阴肾之气。“……,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6.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属寒虚证,宜温性强壮药和解。 厥阴风木:司化者足厥阴肝见从化者手厥阴心主之气。“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中医医术是一门融哲学观点,理论雄厚的系统学科。与现代西医一样,通过了丰富的实践过程并不断总结,是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医的各种医术方法,统一在其基本原理之中,故各显神通。派别之争,不过盲人摸象,各自独见而已。即有偏见之不足,又有促进中医发展之功,是真理探索之规律。注:本文所引用文字,除特别注明出处外,均引自黄元御《四圣心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