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象,古代大吉天象
古代天文异象
过年有一场流星雨
诸葛亮夜观天象是否真的
诸葛亮通过夜观天象预测未来的事情,现今科学暂时还无法解释。
所谓夜观星象实质就是根据星座的位置和亮度来,以达到预见未来的想法,我们至今无法解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这类人比如东方朔和刘博温等他们所作的一些对后世的预见。
当然<周易>当中的占天16卦的确很神奇,历史上商周交替时周文王留下的占天16卦(后世仅存8卦)就很神奇,有的正史上没有讲,但是在好多后人比如东方朔,诸葛亮等人有好多传下来的作品中就有提到他们是受到周文王的占天16卦所影响,归齐基本,夜观星象就是古人的一种形式。
只是好多其中的东西我们现代人总想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其实好多事情科学是解释不了的!
扩展资料
引证解释
1、《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等。古人常用以占吉凶。
《书·胤征》:“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必为志而论天象也,但载其时彗孛氛_,薄食晦明,裨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_之所候。”
清 昭_ 《啸亭杂录·年羹尧之骄》:“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事不谐矣。’”
老舍 《茶馆》第三幕:“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
2、气象,天气。
冰心《寄小读者》十六:“我正想东方谚语,不能适用于西方天象,谁知元宵夜果然雨雪霏霏。”
郭沫若 《人文界的日蚀》:“天在下着微微的丝雨。一两天来的悬念和天象预报,毕竟应中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象
古代人是如何通过夜观天象而预言未来的?
冷死了!古人如何会之术,和看天象的
谈到古代秘术,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估计从夏朝开始,到商周时期,风气更加盛行。一般在重大节日,祭祀或者国家出现灾难时,统治者会选择通过的方式,来预测未来事情发展趋势的好坏,这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过先知。《礼记·经解》这样写道:"《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古人认为微小的改变会对未来有很大影响。那么怎么知道是否呢?各朝都有记录结果的官员,他们通过文字,将其过程记录下来。我们所熟知的宝贵的的甲骨文就是这样产生的,古代中国人一直非常推崇这种方式,认为结果一定会,这种秘术有其神奇之处!其二便是风水,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专门研究风水学,纵观古今风水似乎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人的住宅和墓穴位置一定要按照严格的风水学来设定,如果打破了风水学正常的规则就会带来厄运。所以人们在新宅门的朝向,房间位置的设置等等问题上,都会选择风水大师进行细致的提前规划,阴宅和阳宅之说也由此产生。至于古人去世后,葬在何处也是一个大问题。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就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自己所著的《葬书》中这样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古人认为一旦墓葬的位置选错,可能会使得逝者无法安宁。风水的神奇,可能有夸大成分,但不可否认对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直到现在,部分人在选择房屋的时候依然热衷于采光好,坐北朝南的居住区。第三个是夜观天象,《易·系辞上》记载的"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指的就是古人利用天体运动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来预测吉凶。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当然可以用较为科学的理由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古时的人们则认为这种不可控的现象是十分神圣的,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天象大师通过观看天象来预测凶吉祸福。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积累了大量天象的知识和规律。甚至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天气变化情况,这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其指导意义。技术高超的天师,还可以预测出月食日食的出现,《隋唐嘉话》中就有李淳风预言日食的记载,它的神奇之处不言而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古代这些神奇的秘术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成功保留到今天,他们一定是拥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甲骨文天象卜辞选读(一)
令雨、月有食 这节课王老师讲两片殷商时代卜问,是否风调雨顺的天象卜辞。一则是求雨,一则是问有无天象异常。 《甲骨文合集》14138版 戊子,卜壳贞:“ 帝及四月令雨 ?”贞:“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王卜曰:“丁雨,不唯辛。”旬丁酉,允雨。 意思是在戊子这一天,一个叫壳的卜人,他卜的并且贞问的,并且是正反对问。正面问一次,会不会怎麼样啊?反面问一次,不会怎麼样吧?看兆文的是谁呢?是王,商王亲自去看兆文,并且做出了判断。後来应验了,所以这个里面有敍辞,叙述一下是谁贞问的。然後又有命辞,判断什麼事儿的?还有騐辞,就这个事儿应验了。 帝及四月令雨 帝及,帝,就是上帝、天神。及就是到,及怎么是到的意思呢?这是一个人下面有只手抓住他。后来下面这个手就写的有点变形。上面这个“人”就往上挪移,人的下半部分也缩短,就成了我们现在“及”的写法。 四月,过去的古人把数字都是画横线来表示的。甲骨文里面12345都有画横线的写法,到5有一点变化。月,在甲骨文里是一个麻烦的字。月和夕这两个字是经常混用的。 《甲骨文释林》于省吾:“月本有形可象,夕则无形可象,故夕字的造字本义,乃於月字的中间加一个竖划,作为指事字的标志。” 于先生认为“月”和“夕”是有点无点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复杂的。 董作宾先生认为。甲骨卜辞的前期,这个月里面是没点儿的。夕的中间有点,到了甲骨後期,这个夕里面是空的,月里面又加了点儿。前期,月中空空 ,夕中有点 後期,夕中空空, 月中有点 在我们文字形体的滨变里面,月字加了点之后,慢慢的就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月的写法。令雨,令,上面是个倒三角形,下面是一个跪著的人,有人认为它是表示一个人在房檐下接受命令。实际上这上面的倒三角。很多时候都是表示一个口,一个倒著的嘴巴。所以实际上这个令就是发号施令。有人发出命令,有人接受命令,是这样的一个意思。雨,¦¦¦,用下垂的点来表示。有的在上面加一横。这个横表示什麼呢?表示天,後来又在这个天上面,又加了一个小短横。作为一个装饰性的笔划,慢慢变变,就把这个下面这个雨点,和上面的小短横连了起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这个雨。《说文解字》曰:“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象云 水霝其间也。” 就是这个水从天上落下来。 《上邪》曰:“冬雷震震,夏雨雪。”夏天下雪,不是夏天下雨又下雪。 《诗经.小雅.大田》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邶风.北风》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都是这样的意思。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紧接著又从反面问一次,就是会不会不下雨呢?商王亲自来看兆文,并做了判断,他说:“丁雨,不唯辛。”丁这一天会下雨,不在辛那天下雨。 丁,早期像一个钉子的形状,後期到包山楚简里,从那个涂实的部分,从下面引出了一个小勾,再变到了睡虎地秦简里面,已经变得和我们现在写的“丁”很像了。 不,最开始就像一个八爪鱼,後来上面加了一个符号,慢慢变成和我们现在“不”的写法一样。商王说的有没有应验呢?看騐辞。 旬丁酉,允雨。 旬,这个旬好像一个虫子,所以有人认为这个旬,最开始是一个蚯蚓。旬是十天,是戊子那天,十天干,十二地支。从戊这一天往後数,数到丁这一天,正好是第十天头上。所以卜辞说旬丁酉,在第十天丁酉这一天允雨,果然下雨了。这个事情应验了,风调雨顺了。 商人还贞问,有没有天象异常? 月有食。
古代人用来预测天气预报,这种方法真的准吗?
古人用来预测天气预报是很准的。
距今3600年前,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还在用甲骨文传递信息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制作最早的天气预报。
最早的天气预报是这样的:这段文字预报的是降雨,意思是,壬寅日,癸日下雨,后来的天气是起了暴风。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预报方法靠的是。
在夏商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需求,让天气预报成为刚需。不过,当时没有气象科学,人们光靠抬头看天和来观测和预报天气。当然,预报准确率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了古人们的看天经验。
《诗经》中《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雱,雨雪盛大;喈,风疾。霏,雨雪纷飞。意思是说寒冷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这不是历史上对冷空气的最早描述么?
经验是古人进行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感应湿度的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了。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著天将阴雨。他还谈到,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时光悠悠过了几千年,天气预报并没有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实证科学,但是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在深入。其间,宋朝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梦溪笔谈》也记录了沈括成功预报降雨的个例。
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了古人对天气认识的加深,他在航行中开始主动利用风能。他的航线涉及三大洋,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据资料记载,郑和船队遇逆风侧风,只要将帆面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力吹到帆面上形成垂直于帆面的力,就能推动船舶前进。
时光回溯到三百多年前,我国才出现了连续的气象记录和专门从事气象工作的部门——“钦天监”。
钦天监设立于清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类似现在的气象部门。他们统一制作了测雨器,并且令直隶地区(相当于今天的省),逐日记录晴雨,观测雨、雪、风、雷等天气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靠这个观测,京都(即北京)积累了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晴雨录》。这成为中国现存档案中,年代连续最长的雨量观测资料,可以说是中国气象走向定量化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