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大帝转世预言,紫微大帝降世
紫微星下凡的皇帝(紫微星转世了哪些帝王)
1.刘邦、王莽、刘秀、刘备、安禄山、柴荣、陈霸先、李世民、朱元璋、武则天、吴三桂。 2.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 3.汉族命理学紫微斗数中的主星之一。 4.五行属土。 5.主管官位、威权。 6.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 7.紫微星又称北极星,12000年前是织女星,现在是小熊座的主星,12000年后织女星将会再度成为北极星。 8.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 9.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 10.我们把这种象“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作紫微下凡的命。 11.但是被围绕的范围有大有小。 12.生在家为一家之主,生在国为一国之王。 13.紫微星其名曰帝王星,一生得贵人相助。
汉光武帝刘秀占什么星宿?
当然是紫徵星啦,是帝王的星位,相传在在刘秀还没有当皇帝时,常常被王莽的军队追着打,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王莽军队派你细作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刘秀是紫微星转世,身代紫气王莽军中也有高人懂望气之术,每天都在查找带气场的人,刘秀紫气绕身经常被望气士发现,追出着打就这个道理。
李世民一介凡人,为何见了观音能不跪拜,他的前世是什么人?
李世民是北极紫微大帝。紫微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有着重要位置,属于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大帝之下,全称“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中国古代的皇帝在道教中是哪个神仙转世的?
紫薇星是帝星,应该是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三教一家的说法,应该是在元朝,全真教那帮带路党时有的后来,道教体系演变到现在的正一教。把皇帝封为神灵应该是道教的做法,因为道教有后天神祗的说法,而佛教呵呵,那帮秃驴,我记得宋太宗,去参佛问是否要跪,和尚说了句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完全没有立场,武则天还编制了一部佛经,封为天后,先佛之所生紫薇圣人存在吗?请大家说出想法。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并与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转动。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由于引力的作用,太阳的密度和温度是向内增加的。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不可能存在固体和液体,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阳中心,温度超过1.5×107K,压力约3.4×1012牛顿/厘米2,密度达160克/厘米3,在这种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下表列出了有关太阳的一些基本数据。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慧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慧星的这种独特外貌,中国民间又称它为“扫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种。刚发现时,先给一个临时名称,按发现的顺序在年号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发现的第二颗彗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它以永久命名,即在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表示彗星在当年通过近日点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颗过近日点的彗星。另外,通常还以发现者来命名,当有多个发现者时最多可取前三个,如池谷—关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轨道可分为椭圆(离心率e<1) 、抛物线(e=1)和双曲线(e>1)三类。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周期彗星,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周期彗星又可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和长周期慧星。前者的轨道倾角不大,多为顺行,即绕太阳运动的方向与行星相同。后者的轨道平面在太阳系空间内是随机分布的,顺行的与逆行的各占一半。在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上运动的彗星称非周期慧星,它们经过近日点后便一去不复返了。彗星经过行星附近时,会受行星的摄动而改变轨道。如果将观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轨道往前例推,大多数非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曾是离心率较大的椭圆,这说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有的彗星在彗发外还包着厚厚的一层氢原子云,称为“彗云”。彗核的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大彗星的质量为103-108亿吨,小彗星的质量只有几十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约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其直径比彗核大得多,一般为几万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阳还大,但由于彗发内物质很稀薄,故它的质量很小。一般情况下,当彗星走到距太阳两个天文单位附近时,开始产生彗尾。随着与太阳的接近,彗星显著变大变长。彗星的体积很大,可达上亿公里,宽度从几千公里到2000多万公里,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的10亿亿分之一。彗尾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总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为两类,一类彗尾较直,由离子气体组成,呈蓝色,称“离子彗尾”或“气体彗尾”,它是由太阳风的斥力作用于彗星中的离子形成的。另一类是弯曲的,称“尘埃彗尾”,这类彗尾是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推斥微尘而形成的。 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按提丢斯—波得定则,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距太阳2.8天文单位处应该有一颗大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一个新行星,命名为谷神星,它距太阳2.77天文单位,但因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不能与大行星为伍,故称为“小行星”。以后的几年里,又发现了另外三颗较大的小行星,它们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随着19世纪后期照相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广泛应用,使发现的小行星的数目急速增加。从1925年起,新发现的小行星算出轨道后,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才能赋与永久编号和专用名称,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观测发现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小行星的总质量约2.1×1024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除了谷神星等几颗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它们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们的自转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转周期为8-9个小时,小行星的自转轴取向毫无规律,呈随机分布。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状的,但大多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小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为C类(碳质,反照率较小)和S类(石质,反照率较大),另外还有少数小行星的金属含量很高,称M类。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轨道半长径界于2.2-3.2天文单位之间,平均为2.77天文单位,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们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多界于大行星和慧星之间,平均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它们的视亮度跟它们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也跟它们的表面反照率有关。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到1992年为止,已获得正式编号的共有55颗 。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最亮时目视星等为-1.9等,与太阳角距最大不超过28°,由于它离太阳很近,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大距前后才能观测到。至今尚未发现有卫星。水星的轨道倾角为7°,是除冥王星外轨道倾角最大的行星。公转的平均速度为47.89公里/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轨道半长径约5790万公里,离心率较大,为0.206,仅次于冥王星。公转周期为87.969日,会合周期为115.86日,自转周期为58.646日,恰为公转周期2/3。19世纪中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每百年为5601〃,用经典力学只能解释5558〃,其余43〃无法解释,即“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有人提出是由尚未发现的“水内行星”引起的,并计算出“水内行星”的轨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进行观测都未发现。直至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才得以解决。水星的赤道半径约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体积是地球的5.6%,质量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为5.46克/厘米3,仅次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373厘米/秒2。反率为0.06,色指数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极稀薄的大气,气压小于2×10-9百帕,由氦、氢、氧、碳、氩、氖、氙等元素组成。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所以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达700K,而夜间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极磁场,赤道上磁场强度为4×10-7特斯拉,两极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第二。中国古代称“太白星”,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时达-4.4等。由于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所以总是出现在太阳附近,它与太阳的角距不大于48°,当位于太阳西方时为晨星,位于太阳东方时为昏星,古代的人为它们分别命名,称晨星为“启明”,称昏星为“长庚”。至今尚未发星有卫星。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其离心率仅0.007,轨道倾角为3.4°。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平均轨道速度约35公里/秒,公转周期224.7日。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相当大,最近时仅4×107公里,此时视直径为61〃;最远时可达2.57×108公里,视直径仅10〃。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层非常浓密的大气,表面气压相当于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占9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水蒸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金星大气中还存在着频繁的放电现象。由于有浓密的大气保护,金星表面较为平坦,环形山的数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脉。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态水,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太阳风、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长趋直入,直达大气深处,在离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电离层。 由于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可以让可见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对于红外线却相当于不透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穿过它们加热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是红外线)却被吸收和阻挡,最终又返回到行星表面,这样,行星的表面温度会不断升高,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热平衡。金星大气非常浓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温室效应非常强烈,表面温度达480℃左右,而且基本上无地区、昼夜季节的差别。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一、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二、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三、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四、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1975年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伟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五、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日,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著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 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五颗。中国古代就认识到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最亮时达-2.4等,只有金星和冲日时的火星比它亮。木星有众多的卫星,截止到1990年,已发现16颗。1979年,行星际探测器“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有一个很暗的光环。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径为5.205天文单位,离心率为0.048,它在近日点同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近约0.5天文单位。木星的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很小,只有1.3°。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平均轨道速度为13.06公里/秒。木星是太阳系内自转最快的行星,赤道上自转周期仅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稍慢。由于高速自转,使得它的扁率相当大,达0.0648。木星的自转轴几乎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道的,二者的交角达86°55′。木星的赤道半径为714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为1.9×1030克,比地球的质量大300多倍,是其他八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平均密度只有1.33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27.07米/秒2,两极为23.22米/秒2。木星有着浓密的大气,主要成份是氢和氦,还含有少量的氨、甲烷和水。用望远镜观测木星,可以看到大气中有一系列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云带,云带的形状随时间不断变化。这表明木星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运动。木星表面的温度很低,根据理论计算,它表面的有效温度应为105K,但地面观测和行星际探测器测得的结果均高于理论值,对木星的红外观测也表明,木星辐射的热能为它接收到的太阳热能的两倍,这说明木星内部存在着热源。木星还有着比地球更大更强的磁层和辐射带。木星磁层比地球磁层大100倍。它可分为三个区域。内区(离木星表面20个木星半径的范围内)具有与地球辐射带相近的强辐射带;中介区(从20个木星半径到100个木星半径)的磁力线被离心力歪曲。内区和中介区都按约10小时的自转周期转动。外区(60-90个木星半径范围内)的磁场很弱,到磁层边界处已趋于零。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木星的磁场是偶极场,但场的方向与地磁场相反,即地球上指北的罗盘到木星上变为指南。木星的磁轴与自转轴间的交角为10.8°。离木星3个木星半径以内的磁场是4极或8极的,场强为3-11×10-4特斯拉。木星表面大红斑,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公里,宽约1.1万公里,略呈蛋形。发现于1660年,300多年来尽管它的颜色和亮度不断变化,但形状和大小几乎没有变,大红斑沿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转动,而且在经度方向上有漂移运动,因而肯定不是固体的表面特征。现在认为它很可能是一个大旋涡,或者说它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旋涡或气流中含有红磷化合物,大红斑的颜色可能是因此产生的。至于大红斑能长期存在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1871年发现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土星有较多的卫星,截止1990年已发现了23颗,它还有易见的光环。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离心率为0.055的椭圆,轨道半长径为9.576天文单位,即约为14亿公里,它同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和在远日点时相差约1天文单位。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2.5°。公转周期为10759.2天,即约29.5年。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9.64公里,自转很快,自转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赤道上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高速的自转使土星呈明显的扁球形,极半径只有赤道半径的91.2%,土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径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还低。由于土星的大半径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气以氢、氦为主,并含有甲烷和其他气体。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但比木星大气中的云带规则。土星表面温度约为-140℃,云顶温度为-170℃。行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发现土星上有一个由电离氢构成的电离层,电离层温度约为977℃。土星也有磁?br>参考资料:《神秘的宇宙》
《西游记》中,阎王见到李世民要行礼,为何李渊却流落地府街头?
在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非常高,他统治的大唐国坐落在四大部洲之一的南瞻部洲,国土广阔,能人众多,书中说它"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而对唐太宗也是极力赞美:"貌堂堂,赛过当朝;威烈烈,重兴今日。好一个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
在阳间,唐太宗是神人共尊的帝王。观音菩萨写信给他都要说声"礼上大唐君"。他手下的丞相魏征乃天庭在人间的人曹官,可以梦斩泾河龙王,下封书信能直通地府。他驾下的秦叔宝、尉迟恭有万夫不当之勇,百鬼不侵,成为千古传诵的门神。
在阴间,唐太宗游地府,崔判官为了他私改生死薄,将阳寿十三年变成了三十三年。而关键是他来到地府,十代阎君齐刷刷出殿相迎,他们"控背躬身迎迓太宗",为首的秦广王还"拱手而进言曰"、"伏礼"等。在礼节上,十代阎君就是见到玉帝也不过如此。
难道是大唐国的皇帝在三界中都有这样的地位吗?
显然不是。我们来看看大唐国的开国皇帝、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在西游记中是什么状况。
原著第十回,李世民魂魄进入“幽冥地府鬼门关”后,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这段文字的背景其实大家很熟悉,显然是暗指玄武门之变所造下的业果。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此后,李世民心里一直有阴影,毕竟骨肉相残、父子离心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由于建成、元吉背上了叛党的罪名,他们的魂魄来到地府,即所谓"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而李渊生前与这两个儿子站在同一条战线,被逼退位之后,郁郁而终,他的魂魄来到地府后,见到了建成和元吉,就与他们形影不离。
所以,李世民来到地府,见到"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而建成、元吉找他索命,李世民很心虚,既不敢还口,也不敢还手,最后"脱身而去"。此时李渊在旁边一言不发,冷眼旁观,这已经足够说明他对李世民有多么的怨恨。
按理,作为大唐国的开国皇帝,李渊的身份、地位应该在李世民之上,他在地府会受到足够的尊重,参照十代阎君对李世民的态度,李渊在地府中将会是特殊公民。可是,我们看到的他却只是流落街头的"路人甲",被鬼使们呼来喝去,只不过是阴间普通的鬼魂罢了。
道理很简单,在地府之中,阳间那些皇帝、国王的魂魄并不那么值钱。原著中,阎王让崔判官查阅李世民的阳寿,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大家想像一下,天下万国都有国君,如果让十代阎君都像接待李世民那样,他们岂不要忙死?很显然,李世民是个特殊案例,而其他国王或皇帝,包括李渊,他们在地府中就是普通的鬼魂。
至于李世民为何被特殊对待,当然与西天如来佛祖的取经行动有关。联系上下文,唐太宗游地府是观音菩萨精心设计行一个局,目的就是让天下第一大国大唐国信奉佛教。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现任皇帝李世民自然成了"香饽饽",十代阎君本就在地藏王菩萨的手下,当然会对李世民很客气。
而李渊仅是天下万国君王中的一个,虽然贵为大唐开国皇帝,可惜生不逢时,他已经不是西方佛教争取的对象,再加上他对李世民心怀怨恨,与无主冤魂建成、元吉为伍,自然在地府不受待见,只能流落街头巷尾,等待转世投生。
人世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阎王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谁都对他充满着恐惧,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
在小说《西游记》中,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同样是人间帝王,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地府受到的待遇却是千差万别。
《西游记》中,阎王见到李世民要行礼,为何李渊却流落地府街头?小说第十回,魏征把泾河龙王斩了,龙王跑到地府告状,从此李世民中了邪祟,之后一病不起,在睡梦中恍恍惚惚来到了地府。
十殿阎王礼待李世民
刚一到达,魏征曾经的好兄弟冥府判官崔珪便前来迎接,拱手拜见李世民,并说:阎王有请,有请。要知道阎王在地府那可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对李世民那么客气,可见对这位人间帝王的敬重。
再看,到了鬼门关,路上,李渊、建成、元吉正在怒不可遏地等着李世民,建成、元吉更是一看到李世民便上前索命,崔判官赶紧招呼身边地鬼使上前喝止,可见安保工作做得还是很好的。
到了森罗殿,十殿阎王一齐出殿相迎,为首的秦广王还拱手进言,伏礼参拜,俨然把李世民也当成了阴间的皇帝,而且还让崔判官放下手头工作,专门陪着唐太宗李世民游览地府。
临了崔判官还为李世民私改生死簿,延长了其阳寿,并直接通过非法手段让李世民还了阳。想想,崔珪不过是一个判官,没有上司的授权,他敢这样做吗?以后被查出来判个渎职之罪那可不得了。
那么问题来了,看看李渊和李世民都是人间皇帝,而且李渊好歹也是大唐的开国君主,难道在地府就这么不受待见,连李世民来参观了,阎王也没给他什么特别待遇,巨大的反差后面有什么呢?
首先可以确定这是被阎王的上级点名要“照顾”的人,不然大家想想,在李世民前面中国 历史 上已经有那么多皇帝了,各个都要特殊照顾,那地府还不忙死。所以对于没有特殊使命的人,到了地府都是普通魂魄,生前做好事的,被安排投个好胎,做坏事的,直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改造。
同是人间皇帝,地府对李世民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
那么地府对李世民的态度一定不是因为他在人间是一个皇帝,原因呢,其实《西游记》中就交代了,说南瞻部洲民众大多不信佛,南瞻部洲就是大唐,既然如此,就让你们的最高统治者到地府走一趟,亲身体会一下,你看信佛的人死后结果大多都挺好,那么李世民自然会对佛教有所亲近,而后面唐三藏西天取经也会得到其支持。
再有一点,唐僧的前世是如来弟子之一的金蝉子,但因为没认真听课遭到如来惩罚,但之后如来觉得下手有点重,但一下子让他回到原来职位怕众人不服。
那么就让他化作取经人吧,不过,取经取经总是需要才来取,哪里需要呢,自然要创造一个需求点,那么借着这次唐太宗游地府正好顺理成章让唐僧被“公派“来取经,之后修个正果,金蝉子重回佛界,大家也没话说。
对于佛界而言呢,南瞻部洲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一旦让其信奉佛教,往后香火贡品什么的自然少不了,可谓一箭双雕。那么如来有了这个想法,告诉观音,观音菩萨自然心领神会,安排取经人,同时也向地藏王菩萨做了传达。
地藏王菩萨是谁,那是十代阎王的顶头上司,在众人的导演下,唐太宗李世民成功入局,成为了地府的“香饽饽“。
这些李渊哪里知道,只能怪其生不逢时,因为取经人出现在了太宗一朝,未能成为佛教争取对象的他只好在地府里默默扮演路人甲的角色了。
总结:李渊仅是天下万国君王中的一个,虽然贵为大唐开国皇帝,可惜生不逢时,他已经不是西方佛教争取的对象,再加上他对李世民心怀怨恨,与无主冤魂建成、元吉为伍,自然在地府不受待见,只能流落街头巷尾,等待转世投生。
小说来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不像法律法规条文那样严谨,有点说不通的细节也属于正常…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李世民在天庭中的传闻中,乃是紫薇大帝的转世,所以阎罗王等地府官员自然对李世民毕恭毕敬。
在《西游记》中,李世民是唐僧的御兄,因为渭河龙王有求于李世民,李世民虽然一口答应下来,却因意外没有帮助到渭河龙王,于是渭河龙王的冤魂每夜都要来找李世民索命,但是唐僧在渭河龙王事件中救了李世民的命。
后来李世民的大哥兄弟在地府中受尽煎熬,于是想办法将李世民的魂魄也拉进了地府,但是在地府中,阎罗王一见到李世民便执臣礼,其他判官、司仪等更是卑躬屈膝,李世民大惊失色、疑惑不解,阎罗王解释道李世民是人王,而他们是鬼臣,执臣礼是应该的。
但是仔细想来,人死后都是灵魂,并没有君臣之分,所以看得出来阎罗王说的话是假的,根据天庭中的流闻来看,李世民正是紫薇大帝的转世。
紫薇大帝其实也是道教的巨头,其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玉皇大帝的,加上和他并列的三位大罗金仙被称为道教的四御,可见他们在天庭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就像是在清朝皇室内的王爷,而且是那种权势比较骇人的王爷。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所以那些比较厉害的神仙对于李世民可以说是既尊敬又害怕,而阎罗王等地府人员在天庭中的地位只能说是比较高级的官员,所以当他们见到紫薇大帝的转世时自然会十分害怕。
《西游记》第八回是“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那好,观音奉谁的旨,明显是如来佛。如来是这么说的,我遍观四大部洲:
什么意思?如来是想 主动劝善 ,然而如果将经书送上东土,怕“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所以,如来想去东土寻找一个“善信”,然后“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观音菩萨接下了这个任务,故事就开始了!
一、李世民是当朝明君,阳寿未尽贞观年间,百业俱兴,“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李世民治国有方,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与那创业争疆的杰士”,一派盛世景象。
李世民虽然“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但他是明君,手下有一帮重臣,登基也是必然之举。太宗皇帝“遇鬼”之时,尚有尉迟恭、秦叔宝,站立门外。当朝有人曹官,秉公执法,仗义执言,阴间还有崔珏护命,再说他正值壮年,阳寿未尽。
二、李世民是被请下地府的魏征睡梦之中斩了泾河龙王,本来太宗皇帝答应救他姓名,可还是被人曹官魏征给斩了。泾河龙王的魂魄缠着睡梦中的太宗皇帝不肯离去,要去阎王处论辩。太宗皇帝自知有愧,有口难言,汗流浃背,就在难分难解之时,观音菩萨出现了。
这段话是关键, 观音菩萨既然来此搭救太宗皇帝,就不会轻易让泾河龙王来索命 。所以,接下来的“唐太宗地府还魂”就是观音菩萨预料之中事情。魏征让太宗带书信给崔判官,这个崔珏是谁呢?
阳间有魏征、两位“门神”门前镇鬼,阴间又有催命判官“方便一二”,估计此处还有观音菩萨前往地府指点一二,取经之事就成了一半。 《西游记》中是这样写的:
后来,阎王跟太宗要了南瓜,让人送来。后来才有借了河南相老儿一库金银,买转鬼魂,以及后来刘全以死进瓜。这些经历改变了太宗皇帝对佛教的看法,决心办一场水陆大会……观音选中了玄奘!
总之李世民当朝有人曹官进谏,有“门神”镇鬼,崔判官改命,太宗皇帝备受礼遇。观音菩萨做的局,将李世民一步步引入地府,一步步改变他对佛教的根本看法。这才有后来的水陆大会,玄奘成为取经人。而至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在阴间的鬼魂都是平等的,只根据阳间善恶来评判,不是根据官大官小。
在《西游记》当中,为了使西游的计划可以正式的实施,所以李世民得到了地府一日游的 旅游 机会。当李世民来到地府的时候,就连阎王也要对李世民行礼,可是已死的李渊、李建成等人却流落在地府的街头,如同乞丐一般,为何同为大唐的天子,结局却天差地别呢?
听起来好像整件事是如此的不公平,可实际上不论是地府还是天庭都不需要跟人间的凡人行礼。
因为人间的凡人地位再高,又怎么能管到地府的头上呢,你都管不到我,我为什么要尊敬你。
就好像非洲的某个部落的酋长来到我们身边一样,他们部落的子民都要行跪拜之礼,难道我们也要跪在地上跟这些非洲的酋长们行礼吗?
虽然听起来很不爽,但是实际上情况就是如此,对于地府来说,李世民只是凡间的凡人而已,跟地府的阎王没有一毛钱关系,并且在李世民死后,也是要归阎王所管。
从某种方面来说,李世民的未来其实是阎王的手下才对,应该反过来行礼才对。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是西游的世界,整个世界的所有根本都离不开西游,在李世民在西游这件事上面是最大的推动者。
也就是说在整个计划当中,李世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属于缺一不可的那种,唐僧只有成为李世民的臣弟,并且得到唐王李世民的通关文牒才可以正式开启西游。
所以当李世民来到地府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被人安排好的,为得就是让西游可以顺利进行。
我们都说过无欲则刚,但是当我们求人办事的时候,自己的腰板就要底下来了。
而阎王让李世民参观地府的重要原因,就是让李世民的内心当中受到感悟,从而推动西游的启动。
说白了此时的阎王就是被上面的神仙扔出来演戏的,就是让李世民相信西游之后,自己等人才会脱离苦海。
所以这件事就涉及到了求,而求人办事就要底三下四,阎王先是让李渊等人站在街头,等见到李世民的时候,直接让他们冲上来跟李世民进行厮打。
等李世民吃了亏之后,阎王再上来圆场,毕竟自己是为了求人办事,所以态度很重要,李世民吃了亏,内心当中正是最受伤的时候。
阎王的出现,直接给了他一个定心丸,并且为了表示自己的管辖不利,让唐王李世民受到了委屈,所以才会给他行礼。
说白了就是刚才的事情让唐王受到了惊吓,这件事是阎王的办事不利,同时为了接下来可以更好的让李世民参观地府,所实行的外交手段而已。
正是李世民在地府当中看到了这一切,也看到了自己与李渊等人的待遇不同,所以内心当所领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很多时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李渊曾经也是大唐的天子,可是到了地府却落到了如此地步,假以时日当李世民将来进入地府的时候,会不会还不如自己的父亲李渊呢。
所谓的罪孽深重其他人或许不明白,但是李世民却很肯定自己一定会下地狱的,虽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可是这些人的性命却是因自己而死。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想办法降底自己的罪,于是西游就开启了,唐僧也可以安然的上路了,孙猴子也终于被从五行山下放出来了,而阎王的任务也完成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地府的一日游,因为李世民此刻身份上面的原因,所以自己得到了阎王的礼遇,而李渊等人已经成为地府的一员,所以就流落地府街头,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西游的顺利开启所演的戏罢了。
谢谢平台,说两句,李世民,是因为,魏征,斩了,龙太子,龙太子,求李世民,李世民睡着了,是这个原因,于是,李世民来到,阴曹地府,十殿阎君,见了李世民,行大礼,这就是因为,李世民,在天上,是紫薇大帝吧,仅次于玉帝吧!紫薇大帝吧,在天庭德高望重,是天庭,行政,二把手,主管天上,各位星君,权力极大,紫微大帝,李世民吧!如果在天庭上,她是十殿阎君的上级,所以说,十殿阎王,参拜李世民,是理所应当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再说李世民,在大唐阳间,是至高无上的皇上,那哪方面?都要比,十殿阎君,大,所以说,十殿阎局对李世民客气,理所当然的,而李渊,是天庭上,普通一个神仙吧!没有李世民的位置高呗?紫薇大帝民间传说,七八百年,1000年才转世,紫薇大帝出现,转世吧!会造福人民,带来祥瑞的,谢谢
张纪中的《西游记》,李世民进地府的那一集中,李世民跪在地上接受阎罗王的问话,仅仅是说了一个“朕”,就被阎王骂道:“这里没有朕,只有李世民。”李世民堂堂大唐皇帝吓得跪在下面瑟瑟发抖,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而在原著小说之中,十殿阎罗听说了李世民进了地府之后,一个个都来迎接,邀请李世民坐上上座之后,对他说:“ 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 ”其实我们看到的《西游记》电视剧版本已经改编了很多,已经失去了《西游记》本来的的深意了。
李世民为何神游地府?泾河龙王死了,他记恨李世民没来救他,来找李世民索命。李世民因此神游地府,李世民一进去,判官崔珏就迎出来了,作为阴曹地府的官员,曾经唐国的国相,他一口一个陛下喊的非常尊敬。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并不认识崔珏,上来就问他是何人。可见崔钰并非是李世民手下的旧臣,而是李渊曾经的旧臣,
崔珏也没有多做解释,带着李世民游览地府,在鬼门关,李世民遇到了他的父亲李渊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李建成、李元吉自然不必说,看到害死他们的李世民,都冲上来找李世民索命,而李渊也在一旁哀嚎。原本手下的大臣崔珏这个时候却找了个小吏喝退了这父子三人。李世民就这样看着自己的父兄被鬼差赶走,
李渊为何在阴曹地府受到如此待遇?而李世民却被如此拥戴呢?
崔珏是李渊的旧臣,官至国相,李世民却没有听说过。很显然崔珏非正常死亡,极有可能被李渊灭了满门,李渊为了掩盖这一切,将崔珏从史书之中完全抹去了。崔珏来到了地府,竟然得到提拔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员,可见他这一辈子是有积极贡献的,也有办事的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了什么崔珏对旧主这样无情,连喝退这种事情都不愿自己去做,而是随便找了个小吏。
崔珏和李渊的私人恩怨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李渊生前对宗教的态度。
隋朝时期,佛门进入了发展的高峰,这段时期佛教的繁荣发展,让佛门之人明白,只有依靠王朝统治者才能达到宣传宗教的目的。而这一切到了李唐开国之后出现了逆转,民间出现了“老子度世,李氏当王”,茅山道士王远知在隋帝身边向李渊传递消息,道士歧晖在得知李渊起兵之后,将道观里面所有的物资和粮食都捐给了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执政之后,国家更是对道家倾斜,老子成了李氏皇家的始祖,李家和道家形成了互利关系。李渊在开国之后,对僧人是抱有敌视心理的,打下的地盘之后,他会让该地区的僧人大部分都还俗。李渊给道家加了一把火,此后佛道两门还是了一场大论战。
李渊强行抑制佛教,这就是因,他如今咽下的果就是在鬼门关做一缕游魂。
再说李世民魂游地府,并不是偶然,
如来说有大乘佛法要传到大唐,观音接下了任务,佛祖给了他五件宝贝,一件是紧箍咒,两件给了唐僧做装备,而另外俩黑熊和红孩儿,被观音收回南海自用了。
观音来到了大唐,为的是宣传众生脱离疾苦的佛法,但他一来陈光蕊就死了,唐僧成了江流儿。唐僧的人生完全在神佛的规划之中,李世民遭的这一劫,又何尝不是提前设计好的呢?
李世民得到了礼遇,他在地府看到了的一切,最震撼的莫过于兄弟和父亲的处境,回去之后,他召开水陆大会,找和尚念经超度亡魂。
历史 上的李世民也的确比李渊包容许多,对佛教没有赶尽杀绝,佛教希望借由李世民的手,继续壮大在大唐的业务。另一方面,玉帝也处于被动之中,希望通过佛教来抑制老君独大的情况,种种阴谋之下才促成了这场取经。
大唐真的需要取经来救国吗?当然不需要!唐僧一路艰险,遇到的每个小国家的国王不是窝囊就是愚蠢,随便来个小妖怪就能将国家弄的天翻地覆。而李世民是英明的,国中无妖魔作乱,但凡外国人听到东土大唐,无人不尊重。有趣的是,这些妖怪之中还有诸多神佛手下的坐骑、宠物或者侍从,这些为非作歹的妖物在人间杀人放火,残害忠良。美其名曰要给唐僧造出个八十一难来,这又何尝不是“佛光普照”之下诸国的常态呢?
在距离灵山最近的狮驼岭之上,原著之中的3个妖怪把整个国家的人都吃了,人皮就挂在了城墙之上,其中的一个妖怪论起辈分来,还是如来的舅舅。如果按照这种“普度众生”的方式,是不是有点打脸了?
这其实就是《西游记》的世界。因为佛教指望的人从来不是唐僧,而是大唐的皇帝。
在西游记四大部洲的设定中,人唐太宗李世民是南瞻部洲的统治者,属于人王啊。在三界当中,是属于堪比五方五老式的存在,至少在实际地位上,是堪比观世音菩萨和如来佛的存在,阎王比五方五老地位要低,见到李世民行礼,太正常了。
而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虽然也是皇帝,但却不是人王。也就是说,从古至今,皇帝多了去了,但同时是皇帝兼人王的,却不多。商朝纣王是一个,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
所以,李渊是属于一般的皇帝罢了,到了地府,也不会有特殊待遇。至于说到流落街头,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是说,李世民游历地府时,在路上看到父亲李渊和哥哥弟弟了。
因为,人家知道李世民要来,就等在路边,准备袭击他呢。所以,只是遇到了,并不说,李渊流落街头了。
李渊是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有无数后代祭祀,怎么可能流落街头,就算在地府,也是比较优渥的存在了。
西游记中为何阎王见李世民行礼有很多原因,而李渊等没有流落街头,而是专门在那里等李世民的。
李世民为何入地府?
起因泾河龙王跟凡人道士打赌篡改雨水犯了天条,监斩官是魏征,龙王托梦向太宗求情被答应,不料太宗后来玩 游戏 没来得及说, 魏征就在梦中斩杀了老龙,老龙冤魂索命致太宗病死,太宗被拘了魂儿,去地府对案。
表面是这个原因,但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有一丝不对劲,一个凡人咋辣么神通广大和仙职的龙王斗法居然赢了,还是魏征监斩,道士让老龙像太宗求情,太宗还没求,魏征就做梦斩了老龙,太宗就因为这事被带到地府了。
是不是有一种圈套的感觉呢?
再看李世民在地府的待遇:
1.太宗拿着魏征的书信,得到地府判官崔珏的迎接,称已打点好一切。一对青衣童子,执幡传信:“阎王有请,有请。”一连两个“有请”。
2.到了鬼门关,沿街走,发现李渊、建成和元吉等候在街边等候,一看到太宗就上来揪打。李世民躲闪不及,被扯住了。崔判官唤来一个青面獠牙的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让太宗脱身。
3. 判官跪拜迎接,阎罗殿下十代阎君控背躬身迎迓。 生死簿上注定太宗李世民阳寿当尽,被判官添了二笔,太宗又添了阳寿二十年。
为什么有此种待遇?
1.本书乃是“西游”,一切为取经服务,取经人唐 僧日后会成为李世民臣弟,在李世民手中获得通关文牒,取经回到大唐传扬佛法,也需要李世民对佛法的了解和支持。
2.李世民是来地府一日游的,不是真 正下地府,所以得到的是 旅游 的待遇。
李世民地府一日游的幕后推手都是观世音菩萨,观音知会地府,让阎王安排了唐太宗的地府一日游内容。以老龙告状为由头拘了太宗,又在入口附近安排李渊、建成等等候,是要“打一巴掌给一颗糖”,让唐太宗先受到惊吓,然后被地府景象触动。李渊等不是流落街头,而是专门等着李世民来“叙旧”的。
3.李世民身份不一般。
本来人界是三界中最 低的,即使是人间帝王,阎王也犯不着下跪,李渊还是开国帝王呢。但李世民的身份不一般。 李世民是紫微大帝转世,紫薇大帝属于道教四御之一 ,道教四御是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玉皇"的四位尊神,位居玉 皇大 帝之下,紫薇帝君和玉皇大帝同属于六御,和玉 皇大 帝一样都统领三界,官大一 级吓死人,阎王怎不恭敬?
就连李世民的臣子们,都有着仙职,等到寿终正寝后就可以回归仙界。魏征此次负责斩杀老龙
阎王为观音办事,拘李世民魂魄入地府,虽是迫不得已,但是担心被秋后算账,所以跪拜相迎,陪伴同游,还给太宗添寿20年。
如此这般,使得太宗在地府尽情游览后能够向往佛法,支持取经,也为他自己再转世铺垫,老龙王虽是仙职,也不过是小角色而已,需要让位取经人和紫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