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的五行指什么,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提起中医五行基础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医的五行,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医五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的五行怎么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的五行包括哪五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阴阳五行基本规律(治病的原理)
顿森居士:风邪太过,则发生痉挛; 热邪太过,则发生红肿; 燥气太过,则发生干枯; 寒气太过,则发生浮肿; 湿气太过,则发生濡泻。春夏秋冬,产生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变化,从而产生了风、暑、湿、燥、寒的气候。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矩。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只气化生五种情志活动:怒、喜、忧、悲、恐。 大怒伤阴,大喜损阳。冬季受寒,春天易生温病; 春天受风气伤害,夏季则易腹泻; 夏季受了暑气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 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东方对应春季,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滋养肝气,肝气滋养筋,筋柔和则养心。 在天空为风气,在地面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变化为怒。怒气伤肝,悲能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吃多了酸味能够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南方对应夏季,阳气盛也生热,热生火,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足则生脾,心关键于舌。 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病变表现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喜伤心,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中央对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能养肺。 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胃脾,在五色为黄,病变表现为哕(yue 呕吐),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情志变化为思。思虑伤脾,怒气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风气抑制湿气;甘味伤肌肉,酸味抑制甘味。西方对应秋天,秋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梦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 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病变表现为咳嗽,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化为忧。 忧能伤肺,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 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病变表现为战栗,在七窍为耳朵,在五味为咸,情志变化为恐。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够抑制咸味。所以,阴阳是相互为用,阴在内,阳在外。 若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喘促,呼吸困难;如果无汗发热,口干舌燥,烦闷,腹部胀满,是死症。 若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身体冷而不时战栗,甚至手足厥逆。倘若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是死症。
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中医的五行学说,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实际应用上,调理身体/治病时,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针对另一器官。五行属性脏腑特性木肝胆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肠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物金肺大肠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水肾膀胱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阴阳和五行有关联吗。金木水火土哪几样属于阴,哪几样属于阳
您好,我是王斓举,很荣幸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阴阳与五行是有关联的,解释起来会需要很长的篇幅。我简单你的为您说一个其中的道理。 您一定听说过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少阴、少阳、老阴、老阳。老阳方位为南方为火,老阴方位为北方为水,少阴方位为西方为金,少阳方位为东方为木,中间为阴阳平衡之处为土。 从以上分析,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为阴阳平衡。阴阳五行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五行是什么?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先哲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总结、思辨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思想体系;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
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古人“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又结合人事,逐渐地,创造出阴阳五行的一套学说,可分为“阴阳”与“五行”,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正所谓“孤阳不长、独阴不生”阴阳作为事物的两面,既矛盾又互为依存;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形态,它强调整体概念,五行包含相生相克的各种关系。
五种基本物质运动的形态,加上阴阳的元素,立即就演化出许许多多复杂的模式。形成了古人看待事物的一个模式,或者说思维方法。
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甚至无端斥之为“”。然而它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无数国人,为研究阴阳五行的精髓不惜付出毕生精力,力求弄明白里面的一些思维原理和推论。许多智力高超学识渊博的著名人士也都在阴阳五行这些学说里面吸取养分,民间一些故弄玄虚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些学说“准确预测一些事情”。
与其将阴阳五行归入“封建”,不如用其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和社会生活。就是现代科技的一些发展,也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启示。比如计算机的发明者冯.诺依曼,起初长期冥思苦想,想不出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直到后来看到我国传统的八卦图形,里面的用“阴爻”与“阳爻”来画出一些图形(卦),推导出卦象,表达一些意思。由此,冯.诺依曼发明了二进制,计算机就采用二进制来处理各个数据。
所以,不管怎么样,阴阳五行的理论早已经深入人心,植根于国人的记忆中,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总可以看到这些思辨方式。所以,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阴阳五行非但不是简单的,还是思维哲学的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