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飞机搬家,男命年柱带红艳煞
对宋美龄的赞美
[摘要]据冰心研究专家、福州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在《尘封的美文》中介绍,晚年冰心一直在遮蔽隐瞒自己与宋美龄及蒋介石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谢冰心与宋美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MA)的校友,通过这样的一层关系,冰心、吴文藻夫妇抗战期间一度受到国民的提拔重用。1948年前后,旅居日本的冰心投桃报李,把“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赞美之辞,奉献给当年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当时还叫闽侯县的福州市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她的祖父谢銮恩是位私塾先生,与著名教育家严复和著名文学家林纾是同乡好友。她的父亲谢葆璋在17岁时,随严复到位于天津紫竹林的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95年参加过甲午海战。冰心出生时,谢葆璋已经是海圻号巡洋舰的副舰长。1921年暑假,冰心从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毕业,升入由该校与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合并而成的燕京大学,在读期间她到一位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成为一名宣传博爱福音的基督徒。1923年,冰心得到燕京大学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奖学金,同年8月17日,她与来自清华学堂和燕京大学的余上沅、吴文藻、许地山、梁实秋、顾一樵等100多人,由上海乘坐约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此时的冰心已经相继出版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离开北京之前的1923年7月24日,她还协助《晨报副镌》开辟“儿童世界”栏目,并于7月25日发表《寄小读者·通讯一》。抗战爆发后,冰心一家辗转来到云南昆明。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冰心随后又带着子女迁居于昆明郊外的呈贡县,并且一度在当地的师范学校担任义务教师。吴文藻一个人留在城里,利用英国庚款为云南大学创办社会学系。1940年夏天,宋美龄以校友名义邀请冰心、吴文藻夫妇到重庆参加抗战工作,冰心夫妇的家庭命运和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和改善。据冰心1947年4月发表在日本《主妇之友》杂志的《我所见到的蒋夫人》介绍,“1924年,我在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们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我回国后,1927年宋小姐与蒋介石结婚。我经常在新闻、杂志上拜见夫人的照片与讲话,但始终没有机会和她见面。”在这篇文章中,冰心翔实记录了自己与宋美龄的三次会见,地点都是蒋介石与宋美龄设在重庆郊外的黄山(又称汪山)官邸。从重庆至黄山,先得坐小汽艇过长江,之后坐轿子登山,由宋美龄的秘书钱用和女士全程陪同。这是冰心与宋美龄的第一次会面,开始她们用汉语交谈,当谈到美国母校时,两个人情不自禁地说起英语,“和中文相比,夫人好像更能轻松地用英语交谈”。宋美龄给冰心留下了美好印象:“在我至今为止见到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厌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她们在一起吃了午饭,宋美龄亲自烧咖啡,请冰心吃她自己做的点心。这次会谈的主要议题,是宋美龄正式邀请冰心到重庆工作,她认为冰心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指导青年,不能再闲居在昆明郊外的小城市里了。冰心虽然认为“即使住在昆明郊外的小城市,也不能说就不能抗战了”,她还是答应将认真考虑宋美龄的该项邀请。三天后,宋美龄派人向冰心询问答案。冰心二上黄山,当面向宋美龄讲述自己到重庆工作的实际困难:孩子小、搬家难、身体不太好、办公室坐不长、丈夫正在云南进行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所以她只好决定“和原先一样住在云南,然后做点事……”宋美龄当场表示可以帮助解决交通问题,重庆也需要像吴文藻这样做研究的教授,至于工作是暂时的还长期的,以后再商量,“归根结底还是希望你们两位能来”。这次上黄山,冰心得以与蒋介石夫妇一起品茶,蒋介石“态度非常和蔼,……最显眼的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曲线分明的嘴形”。第三次上黄山时,冰心与吴文藻同行,并且与“蒋委员长夫妇”共进午餐。回到昆明之后,冰心、吴文藻稍作安排,便开始抗战期间的第三次搬家。1940年11月,夫妇二人与三个孩子还有保姆富奶奶,乘坐飞机直飞重庆,包括冰心睡惯的一张席梦思大床垫在内的所有行李家具,由一辆大卡车拉走。一家人到达重庆时,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参事蒲薛凤,以吴文藻的清华留美同学身份到机场迎接。冰心一家临时居住在顾毓琇的“嘉庐”,吴文藻随后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冰心出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妇指会”)的文化事业组组长。在此后的日子里,冰心很快被有中共背景的刘清扬、沈兹九、史良、邓颖超、康克清、孟庆树、曹孟君等人所统战,成为周恩来领导下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但是,冰心在表面上,依然与宋美龄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伴随着地位的提升,吴文藻的学术参与度和学术影响力,由国内拓展到国际社会。1943年初,他参加中国访问印度教育代表团,着重考察了印度的民族问题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问题。同年六月,他又参加西北建设考察团,主要负责地区的民族问题调查。1944年底他到美国参加战时太平洋学会,讨论各盟国战后对日处理方案。会后还访问了哈佛、耶鲁、芝加哥、普林斯顿各大学的研究中心,深入了解美国学界战时和战后的研究动态,从而得知“行为科学”的研究,已经从“社会关系学”发展到以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综合性研究阶段。1946年初,吴文藻的清华同学朱世明将军出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约请吴文藻担任该团的组长,兼任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同年11月,吴文藻回国把冰心和小女儿吴青接到东京。1947年5月19日,冰心从日本东京回国,给宋美龄带回日本《妇人公论》编辑部的约稿信函,其中写道:“阁下曾在本刊(昭和十二年五月号)上,提倡过依靠妇女之手维持国际和平,不幸的是却发生了与日本妇女意愿相违背的残酷战争。今天由于日中妇女合作的心愿,必须确立真正的和平,请您再一次把玉稿赠予日本妇女。”冰心回国后要求会面,宋美龄很快便安排接见。同年七月,冰心在南京参加第四届国民参政会期间,收到宋美龄写给日本《妇人公论》的亲笔信。冰心将此信带到日本,《妇人公论》1947年9月号采用《赠日本女性》的大标题,刊登了宋美龄的中文原信、日文译文和大幅照片,并且在加写编者按的同时配套刊登了冰心关于宋美龄的第二篇介绍文章《最近的宋美龄女士》。1948年1月,日本《淑女》杂志在第1卷第1号隆重刊登冰心的谈话录《闻名于世的女杰•我眼中的宋美龄女士》,并且在编者按语中专门介绍说:“我们从来日的谢冰心女士那儿得知了举世闻名的宋美龄女士的近况。谢冰心女士是宋美龄女士最好的朋友。”冰心的这篇谈话录,是她专门赞美歌颂宋美龄的第三篇文章,其中以生动活泼的口吻高调赞美了第一夫人宋美龄:“女士为主席做口译、笔译、写稿件、接待客人,这些在家在外始终都是一样的。即使说女士一天的生活全是按主席的事务计划而展开的也不为过。女士有时是主席的顾问,有时是翻译,有时是秘书,有时是老师。对主席来说,女士就像自己的眼睛和手一样不可或缺。”在冰心眼里,宋美龄是个大忙人,尽管她把自己与蒋介石的活动捆绑在一起,但是,她还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另外一些事情,譬如对中国空军的鼎力扶持,对美国代表及军事高参的关系协调,对战争孤儿的慈善抚养,组织妇女团体对于伤残士兵的酬劳慰问等等。宋美龄以其女性的温柔委婉与外交才能,书写着一页页历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繁忙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到她审美品味,她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不失其高尚优雅,她待人的态度总是那样活泼温和,她的言谈举止总是得体大方,她的衣着从不华丽,一年四季的色彩却又搭配得恰到好处。除了骑马之外,她一般情况都穿中国服装。“女士对色彩的协调搭配无与伦比。曾经在访美期间,女士登上了让美国女性惊欢的有名的《Vogue》杂志的封面。……并不仅限哪种颜色,宋女士能根据季节、天气等不同情况,自由、大胆地搭配各种颜色,尽显其美。”有一次,美国女记者访问宋美龄时表示:“您是我最崇拜的女英雄。”宋美龄却微微一笑:“我不是故事里所出现的那种女英雄。我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女人。”冰心在叙述这些生活细节的同时,画龙点睛地贡献了她自己的高调赞美:“是的,夫人是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女人。她喜欢整洁,衣服的颜色总是那么地协调。她喜欢整齐、清洁,亲手插桌上的花。她喜欢孩子并且喜欢干厨房的家务。她还喜欢文学和艺术。这一切使两个人的家庭生活美好而充实。”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基督徒式的模范婚姻,冰心介绍说:“只有主席出席国会的时候,两人才不在一起。其余的时间都形影不离。读书时一起,休息时也在一起,有主席的地方就有女士的姿容,有女士的地方就有主席的身影。……对主席来说,中国和夫人是独一无二的爱的对象、尊敬的对象。这充分说明中国和宋美龄对中国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中美号’里整齐地放着两张夫妻的床。它们友好可爱地并排着。当飞机飞行时,应该来到两张床上的主人必到无疑。”据冰心研究专家、福州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在《尘封的美文》中介绍,晚年冰心一直在遮蔽隐瞒自己与宋美龄及蒋介石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冰心去世之后的1999年冬天,他听说天津有一位废品收购者手上有冰心资料,便和冰心女婿陈恕专程探访。在冰心“文革”时期写下的交代材料所开列的作品目录中,他们意外发现了冰心发表于日本《妇人公论》1947年9月号的《最近的宋美龄女士》的线索,从而揭开了在日本寻找冰心赞美歌颂宋美龄的三篇佚文的序幕。
问事业:观音灵签第三十二签何解?
前程杳杳定无疑,说的就是你的前程,杳杳,就是无期、长远的意思;石中藏玉有谁知,就是一块真玉一般都不是暴露在外面的,都是包在粗糙的石头当中,需要有慧眼的人去发觉它才行,一朝良匠分明剖,说明你是个人才,但是也需要有慧眼的领导来赏识你才行;始觉安然碧玉期,等有人发现你真是一块好玉的话,你自己也觉得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别人也为你骄傲。
冰心给因飞机失事,手脚被烧焦的徐志摩写的悼词是什么?
徐志摩当年追求过林徽因,两人虽然没有走到一起,可还是非常好的朋友。她题写的挽联是:“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在所有撰写挽联、悼词、吊唁文中等,冰心的书信却颇为尴尬。徐志摩遇难第六天,冰心在给梁实秋的书信中写道:“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班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一个归宿了!……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着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的:‘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还是‘他误女人?’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冰心口中的“女人”指的就是林徽因,她向来讽刺林徽因,可利用徐志摩失事来做文章,这很不合适,也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敬。徐志摩的女人缘颇佳,但真正爱徐志摩的女人可能只有张幼仪,爱情有时候就是如此悲凉。颇具讽刺的是徐志摩从来就没有爱过张幼仪。离婚后,张幼仪自立自强,她为徐志摩和家人确实做了很多,徐志摩多次赞叹张幼仪是一个有胆量的女子,可就是未曾爱她。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才29岁,追求者依旧如云,可是至死未再嫁。陆小曼去世前,遗言能和徐志摩合葬,奈何遭到徐家的拒绝。观音签在线抽签解签每日一签,求解观音灵签第三十二签,实在进退两难_百度...
提起签在线抽签解签每日一签,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求解第三十二签,实在进退两难,另外,还有人想问三十六签解签,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95签,现在工作不好,想换一个工作,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求解第三十二签,实在进退两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冰心短篇小说<<桥>>
桥飞机渐渐地飞进了云层,往下看时,连祖国的整齐葱绿的田野,和蜿蜒闪烁的细细的河流都看不见了,琳达忽然感到此时的她,又像是自己在许多年前写过的短诗里所说的:恨就在手摸不着天脚也不常踩着地刚刚过去的三个星期,在姑妈家里过的生活,使她活泼了许多,舒畅了许多,闲适了许多,总的说来,就像关在鱼缸里的小鱼,忽然又回到了清澈的溪水里似的!她离开祖国四十年了,那时她才十岁,先跟父母到了,后来又到了美国。她在美国受的高等教育,和一个在生长的华人——刘大伟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安娜。大伟是一所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女儿也受着很好的教育。她在家里尽量说“国语”,也教女儿一些中国的古典诗文,可以说是一个很美满的美籍华人的家庭。但是自从七年前母亲逝世以后,她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叶在大海上飘荡的孤舟,着不到边际。正是温柔娴静、爱好文学的母亲,使她深深地沉浸在祖国的优美文学的心灵环境里。三十六年前,她的父母和她的姑妈、姑爹一道都在教书,他们同时得到美国大学的聘函,姑妈和姑爹毅然回到了祖国,她的父亲最后选择了到美国的道路!不会英语的母亲在异国异乡,常常感到无限的寂寞,又不惯和那些居留在美国的中国太太们打桥牌和麻将,也不会和她们无尽无休地议论着家长里短,她在家务劳动之余,就是拿起中国的诗词小说来吟哦诵读。这时琳达就紧紧地挨在母亲身边,听她吟诵,听她述说着对祖国故都和江南风物的描写和怀念。她觉得母亲在她心里,就是一个抽象的祖国!母亲还鼓励她写诗,并把她写的小诗,工整地抄在小本上。母亲死了,父亲从得来的关于祖国的消息,都说的是在中共虐政淫威之下,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琳达一想到母亲所热爱的、怀念的祖国,总会忆起旧诗词里的:昨夜东风里忍回首月明故国凄凉到此或是: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她忧伤,她抑郁,还感到在她的人格的某一方面,除了不会英语的母亲之外,都没有人和她有心底的共同的语言。她也只有把积压在心底的话写成一首一首的短诗,来纪念逝去的人,逝去的岁月,逝去的梦。八十年代初期,大伟和安娜在暑期里参加了一个到中国去的旅行团,琳达不敢和他们同去,她怕看到凋敝的故国。大伟父女回来时,她又急不可待地问着他们的观感。大伟说大陆并不像说的那样可怕可怜。他去到他从未去过的父母的故乡——广东梅县,农民富裕得很,许多家还盖起了三层楼房。大陆到处都看不到讨饭的人,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是衣着整齐,匆忙而喜悦地工作着。安娜也说大陆很美,北京的宫殿真雄伟,桂林的山水真奇秀,这些都是美国所没有的。但是琳达却觉得他们谈起中国来,口口声声是“大陆,大陆”,缺少一种亲切之感。在安娜眼里,大陆的万里长城和罗马的斗兽场,同样地古老雄伟,北京的天坛也和巴黎的铁塔一样的庄严挺拔,没有“亲、疏”之别,不像她母亲谈起这些古迹时那样地低回,那样地依恋,那样“我自己的国家”的神情,琳达觉得有些怅惘。但是大伟和安娜却带来了姑妈用毛笔在仿古信笺上给她写的一张短简:亲爱的琳达:见到了大伟和安娜,真是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安娜长得真像你,不过比小时的你更活泼一些。这次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来呢?明年你一定来探亲,就住在我这里,我和你姑爹都十分想念你。爱你的姑妈即日原来大伟和安娜在参观一所大学校园的时候,无意中问起两位老教授的名字——本来他们以为两位教授在十年动乱中,已经不在人世了——意外地听说这两位老人都还健在,虽然已经退休了,却仍住在校园里,安娜说他们去拜访时,两位老人十分高兴,招待他们吃了北京的糕点,因为夜里大伟父女俩还要去听京戏,没能留下吃晚饭。看着老人都很健康,住得也很舒适,满屋的书架,满院子的花!于是,在今年夏天琳达就回国来过了三个星期的快乐的探亲假。姑妈没有孩子,可是家里十分热闹,总是有人来访,不是他们的学生,就是他们学生的学生。客人称姑妈为陆老,称姑爹为耿老。对着客人,姑妈总是搂着她的肩膀,亲昵地向她的学生介绍说:“这是陆琳达,我的侄女,从美国回来探望我们的。”于是,这些中、青年人就十分热情地过来同她谈话,还夸她的普通话说得地道,不像是一个久居在外国的人。姑妈还请她的学生们带她去看一些新鲜的事物,说:“你一定会常回来的,名胜古迹是常存不变的,不过每年会修缮得更完整美好一些,还是去看看一些新的工厂、农村、个体专业户吧,可以对照出祖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情况。”于是琳达在同他们一同参观访问的时候,总仔细写下一些笔记,同时她也小心地问了一些她认为不能问的话,比如:十年动乱中,她姑妈姑爹到底受了折磨没有,“文化大革命”还会不会重来?她惊奇地发现这些答话的人都十分自然、乐观而坦率。他们说,她姑妈和姑爹也和其他的老知识分子一样,挨了批斗,住了牛棚,下了干校,但他们一直都很稳静,很乐观,认为这一切违背了正常的人情物理的事,党和人民不会容忍的,必然很快就会消灭,他们也就这样地挺过来了。至于“文化大革命”,他们认为决不会再重复了,因为中国人民受的“文化大革命”的苦太重太深了,他们正在展翅起飞,决不会让这个妖魔再绑住翅膀。这些谈话和同年轻人一起的游览,都使她对祖国更加了解和喜爱。但是她以为最惬意的还是同姑妈姑爹在家里闲谈的时光。姑妈常常提到母亲同父亲的结合,正是她给牵的线。因为她同母亲是最知心的同学。谈起她母亲在美国时的寂寞和抑郁,姑妈就有些激动,说:“当初你们要和我们一同回国就好了,你父亲也太……”这时姑爹就轻轻地拍着姑妈的手背,微笑着说:“过去的事了,还说它做什么?琳琳,你今天打算到哪里去玩?”谈这些旧话的时候,大半在早晨,大家吃着早饭:面包、鸡蛋和稀粥、酱菜,一吃就是大半个钟头,比起琳达自己在美国家里,匆忙地喝过一杯咖啡,就开车走上高速公路,去赶上图书馆的早班,要悠闲得多了。晚上呢,姑妈家的老阿姨会给她做出种种在国外永远也吃不到的好菜。没有客人的时候,姑妈又和她谈着许许多多她小时候的故事,然后把她送上床,盖上毛巾被,在她脸上亲一下,轻轻地掩上门出去。这时她总想起母亲,想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想起自己曾写过的短诗“等望”的末一节我饮尽青天和夕阳的光彩和草儿一样不复感到孤单飞机上的回想仍在继续,一只扶上她的肩膀的手,把她从沉思默忆中惊醒过来,睁眼看时,原来是一个黄发蓝睛的中年妇女,她笑着说:“刘太太,您也到中国旅行来了!”这个很眼熟的女人,大概是常到图书馆来找中国资料的,但是记不起姓名了,琳达就也笑着说:“我是来探亲的,您在中国玩得好吗?”这时,这个“什么太太”又已经回头去和别人说话了。飞机不知何时又钻出了云层,往下看时,是碧波粼粼的大海,是把中国和美国间隔开来的太平洋吧?刚才一声“刘太太”,把她又唤回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她居住了三十年的“家”!琳达捏着手里微温的、浸透了两个小时以前离开姑妈时流下的热泪的手绢,坚强的姑妈居然也哭了,没有说出一句话。倒是姑爹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你不是一个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你是一座桥,两头的桥脚都踏在很坚实的土地上,你要让桥两边的人们,不断地往来在这座桥上,交流着两国的文化和感情……”这几句话在琳达耳边鸣钟般地震响着!琳达忽然不再难过了,她抻了抻衣服,挺起胸来坐直了,“我是一座桥!”她低低地对自己说。1984年9月16日
民国时期,为什么有很多人不喜欢冰心?
民国时期,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冰心 ?呃,因为大作家冰心写的作品都是一些比较呃细腻的那个作品,而民国时期的话,人心,社会是比较不稳定的 所以人心都是比较浮躁的,很难有人欣赏得了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