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观潮解签,龙王在线灵签抽签解签

天下奇观海宁潮

海宁潮又名钱江潮,始于汉魏,盛于唐代,南宋时尤甚,历经2000多年。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作为观潮节。

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至十八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又据钱塘候潮图载:“八月十八日独大,远观数百里,如素练横江,稍见潮头高数丈,卷云堆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犹不足以形容之”。

海宁潮的传说(一)扬波雪愤

相传二千多年前吴越争霸时,先是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大夫伍子胥劝吴王杀之以绝后患,但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谗言,意然对子胥“赐剑自裁”!子胥临终戒其 子曰:扶吾目悬于东门(一说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

九年以后,越王勾践按照大夫文种的计谋,果然灭了吴国,但越王同样听信谗言,成功之日逼文种举剑自刎!

两位功高震主的权相,或忠言逆耳,或君臣难共安乐。前者死于吴而浮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日胥山;文种忠于越而服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一作西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为伍子胥,后重水者为文种。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惊心动魄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 。

海宁潮传说(二)钱王射潮

由于人民赞扬五代时吴越王钱镠(852~932),建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海塘工程(底宽18米,高约6米)ー-“钱氏捍海塘”的不朽功绩,又传说:武肃王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筑捍海塘,以怒潮急湍,版筑不就。表告于天云,“愿退一两月之怒涛以建百年之厚业”:祷胥山祠云,“愿息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潮”;函诗一章置海门云,“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因采山阴之竹,造箭三千只,羽簇俱备,募强弩五百以射涛头,人用六矢,每潮一至射以一矢,潮乃退钱塘,东趋金陵。余箭埋于候潮通江门,谓之“钱王射潮”。

八堡--碰头潮

八堡位于盐官镇东7公里,乃海宁另观潮佳处。八堡、附近江道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呈弧形前进。至大缺口、八堡一带,推进较快的南潮扑向南岸为海塘所挡,又横江翻腾,涌而向北;东潮则沿北塘前进,掀起塘根污泥而搅成黑黄浊浪,滚滚向西。

北来的南潮与西进的东潮很快接近,交叉相碰,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朝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蔚为壮观,俗称碰头潮(交叉潮)。如今交叉潮形成点在大缺口以东江面上。

(图来自网络)

盐官--宝塔一线潮

盐官镇是海宁著名的观潮地,尤以一线潮景闻名遐迩。大潮在交叉潮后继续往西行进,因为整个河床两岸收缩,到盐官附近,两股潮并到了一起,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这荡气回肠的一线潮。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练,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涌潮来到眼前,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喷珠溅玉,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

清末民初管元耀《海昌胜迹志》云:“海宁之潮,世共称之,盖海宁城东银涛滚滚整齐而来,历城西不数里即参差不齐矣。……每当中秋大汛,中外人士咸来观瞻。”由于潮头在到达占鳌塔附近时最为整齐,故俗称“海宁宝塔一线潮”。

盐仓--回头潮

大潮再向西行,就来到盐官镇以西12公里 的老盐仓。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被反射折回,在那里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如蛟龙脱锁,怒吼回首,潮头突兀竖起,返身扑向十八层石阶的鱼鳞石塘,霎时扬起银色暴雨,冲向天际,煞是惊险。

“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钱塘潮一日两次,白天称潮,夜间称汐,中间间隔12小时,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三个景点昼观潮夜赏汐,各具特色。尤在月夜,月影银涛,光摇喷雪,月亮在海中随浪飘摇,更是一番奇景。

(图来自盐官 旅游 )

涌潮的成因在古代有不少论述,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作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的论断。并指出钱江大潮的形成,是因“江口殆小浅狭,水激沸起”。

北宋科学家燕肃著有《海潮论》首次提出“钱塘江中有一条积沙,增加了浙水推进的阻力,前潮未退,后潮又至,相叠为涌潮”。

清《两浙海塘通志》“海水昼夜两潮多暗长,浙属之嘉、宁、温、台各郡类然。独海宁之尖山与南岸绍兴诸山一束,激起潮头,雪浪银涛,排墙而进,出龛赭二山,又加一束,而钱塘之潮遂为巨观。”

现代研究表明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一般每日涨落两次,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是指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旋转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导致的。凡东西向入海河流的河口都有可能出现涌潮。

海宁潮奇特之处在于钱塘江口独具的地理条件非同一般。首先,钱塘江处于北纬30°附近的低纬度地带,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较强;其次是由太平洋西北传来的潮流,一股转入南海,一股转入东海、黄海和渤海。而后者正好对准钱塘江,汹涌的海涛向杭州湾长驱直入;第三是地形独特,杭州湾至钱塘江河口段外宽内窄,形如喇叭,湾口入海处宽达100公里,到海盐澉浦收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已不足3公里;自平湖乍浦到萧山闻堰,江底有一庞大沙坎,顶峰在萧山仓前附近。

当外海潮波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约束,潮波不断增高,到达斜出江面的海宁大尖山附近时,又遇到逐渐隆起的沙坎,水深随之变浅,快速上涨的大量潮水急剧涌高,前坡变陡而破碎,形成壁立之状的高峰,发生著名的涌潮。涌潮的强弱随季节、朔望而变化,由于天文条件和每年梅雨季节洪水下泄,江道刷深顺直导致低潮位降低而涌潮增强,故一般在农历七八月朔望后两三天涌潮最高,盐官附近江段潮头高达3米左右。

候潮谚语:

初一、十五,潮满正午;

初八、廿三,满在早晚;

初十、廿五,潮平日暮。

1990年农历二、五、八、十一月,日夜“起潮”时间表。海宁水文站(地点盐官小普陀)

古时候观潮胜地在杭州清泰门外的三官堂、南星桥外的三廊庙、江干,甚至城隍山山顶、月轮山上。在杭州六和塔(浙江亭)附近有《潮侯表》石碑,立于北宋至和三年八月十三日,将仕郎将作主簿监浙江税场吕昌明定。

吕昌明《潮候表》一部分

宋朝以后,由于河道的变迁和海塘兴建,观潮佳点逐渐从杭州东移海宁境内。盛赞钱江潮的诗,唐宋时文人学士多为咏杭州段诗句如:

白居易

早潮オ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茆屋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䗶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明清时至近代大多出自海宁本地文人学士咏钱江潮诗句如:

苏平

怒挟长风过海门,须臾新涨没沙痕。

鲸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万马奔。

信候有期当子午,震雷余响撼乾坤。

兴来便欲乘槎去,拟向扶桑一问津。

释达受

赭龛两点影朦胧,卷起银涛浴碧空。

惟有月轮推不去,定光还在浪花中。

王国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断。

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

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吴浚宣

北赭南龛对峙青, 惊涛瞥见破沧溟。

光摇蜃市寒飞雪, 势挟龙宫疾走霆。

双管白描枚乘句, 一旗红飏伍胥灵。

霎时西入严滩去, 遥指扬帆到越舲。

“东南相会,潮冲塘毁” ,这是流传于丁桥的有关钱塘江潮水的一句谚语。

在丁桥老龙头东面有凸起的沙丘,海水进来时被凸起的沙丘分成一段一段,无数段层,等漫过沙丘后又一段段交合起来形成南潮和东潮两股潮头,最终二潮碰撞交叉,相交后各自一路向前,同时伴有“折反潮”,折反后不断后浪推前浪有的直面撞击鱼鳞海塘,有的掏空塘基,因此丁桥段海塘(大缺口段)频频被潮冲毁。

清咸丰、同治年间,塘身被潮冲毁,咸水一度侵至桐乡乌镇,直至光绪初年才分期修复。而后至解放初期一直屡毁屡修,直到1956~1957年,大缺口段改建浆砌块石斜坡塘,并抛筑3条短丁坝以护塘根。大缺口终修复完竣。

有时“折返潮”在第一波潮,过后还会发生,表面看是不明显,但碰到鱼鳞塘后,迅速上升,冲向塘面,甚至会冲毁挡浪墙,极易造成人身伤害。观潮过后一小时内不要在塘面以下的丁坝、高滩上逗留。

“初一,月半午时潮” 对于观潮时间和涌潮大小取决于风力与风向、河床淤沙、水位、天体引力、江道水深大小等直接有关。每次潮水到来时间不可预测,只是以过往观测经验而做出大概的时间表。游客来观看海宁潮时在当天的时间点再提前40分钟。

海宁临江海塘东起塔山坝,西至老盐仓坝,全长约32.5公里,在这32.5公里的一线临江海塘上都可以观看海宁潮,感受不一样的钱江潮水壮观景象。潮水推进速度大约每小时25公里,如果准备充分一天可看三潮(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

塔山坝是利用小尖山(开矿今已废)为坝根,和只露出江面的塔山为坝头,塔山坝全长八百米,修筑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是钱塘江上兴筑的第一座高丁坝,它像一把尖刀向西插入江心。

当潮水从嘉绍大桥涌来时潮波分成两股,在塔山坝附近跃过沙坎,一股至塔山塘。

呈弧形前进的南潮正对着北岸海塘滚滚而来。

同时塔山塘湾生成的东潮带着淤沙浊浪滚滚向西而去。

(图来自网络)

南潮撞击海塘后翻涌着浪花折返向南岸扑去。

第一波潮水过后大概七八分钟左右第二波潮水在塔山坝下形成。

第二波潮水似乎推力更大,不断地撞击海塘而激起水柱。

第二波涌潮速度更快,她奋力追赶前潮,当潮波追上前潮受阻后带着江水折返向东急奔。此后一段时间江水呈大波浪不段晃动着。

江面渐渐平静下来,鱼鳞石塘已被江水漫过,从来潮到退潮大约3个小时左右。

在大潮日,钱塘江涌潮能带来5-6米的江水。

一股股一段段潮头一路奔涌向西,一过八堡,神奇的大潮翻卷着白波把潮头窜连起来。

(图来自盐官 旅游 )

素练横江,翻涌的江水来到占鳌塔时喷雪白练已连成一条线。

潮水过盐官后翻卷的白波时而断开,时而相连呈现不一样的壮观景象。

潮水轰隆隆而来轰隆隆而过。卷云堆雪的潮水从天际而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还来不及拍照,潮水已以另一种姿态出现。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神奇的海宁大潮进入塔山坝后,不是撞击南岸就是北岸或是塔山塘看似东撞西撞,最后以一线潮出现在世人眼前,在一路狂奔向西中不断变换着潮头。神奇的大潮似无形的手领着,为一对忠魂“扬波雪愤”。当你我在朝幕中老去而海宁潮水壮观永恒。

今天去龙王庙求了一支签,不知道灵不灵,有没有高人能解签?

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龙王古庙简介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就是江苏盐城的真实写照!龙王古庙就是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矗立! 新建龙王古庙,妙舍于2005年局县佛协任命为龙王庙住持。建河龙王古庙位于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内,濒临射阳湖畔,夹与溘河与沿合之间。距今几百年历史,一九八六年落实政策,被县人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传五百年前,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地理先生路过此地,他说这里是一块凤凰宝地。但风尾以东是由三条河组成的火字型三支火箭,直射凤身。因而村庄火灾不断,他说若在火字头上建一座龙王庙方可永保村庄的太平,然后村上的长老聚众而谋,决定在村东首建一座坐西朝东的龙王庙。初建时还是土墙草屋,乾隆年间,庄上的开明长老谢训芳鼎立相助,自愿献出四十多亩地功龙王庙修持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款,备料施工,一座砖木结构雕梁赢栋,古朴典雅的龙王庙建成了。村民们每年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重要节日,都要开展以龙为主题的舞龙唱戏,划龙舟等活动,祈祷水官龙王消灾解难,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此来表达人们向往太平丰收的美好愿望。至今这里的村民仍 传承着先辈的舞龙唱戏划龙舟等民间习俗。数百年来,龙王庙历尽沧桑与磨难,也有过鼎盛和辉煌,先后有上百位高僧大师住庙修持。佛门前辈,了达了延。乘功,乘继等大师等住庙多年,留下许多美好佳话。在那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日我党新四军在苏中,苏北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地方武装配合新四军抵抗日寇。一九四四年春我新四军苏中支队对尊照毛主席关于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自己的印刷厂的指示,在龙王庙首创苏中印报馆印刷前进报和人民报及革命文件和传单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宣传和指导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它不仅是一座,还是革命历史纪念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革,风雨侵蚀由多年失修。古庙墙残壁断,破漏不堪。二00五年,上海妙舍路过此地决定重修龙王庙。复其原貌,增其旧制。在上海徐宝祥大居士无私的奉献下,在大居士汪秋华女士的日夜奔波艰辛操劳和在上海谢华鹏居士鼎力相助下,在短短几年中新建了山门,斋堂,观音殿,龙王殿,龙王庙桥和九曲桥。还请了宝鼎,香炉。大钟,全堂佛像。初具规模。回首往事,叹岁月蹉跎,道路坎坷,历代前辈艰苦创业,功德无量,百事流芳。看今朝殿阁临河,曲桥绕水,佛光盈盈,香烟袅袅,香客如云,人气兴旺。

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观看潮水的活动瓯江潮瓯江,是浙江省次于钱塘江的两大观潮河流之一。三百五十馀里瓯江,源于丽水境内的百山祖,流经松阳、庆元、遂昌、丽水、青田、永嘉、乐清、鹿城、龙湾等县(区)注入东海。汹涌澎湃,感叹壮观。作品陈志岁《观潮引》 诗闻论眼高和眼低,还忆孤屿观潮时。孤屿观潮多青健,华服靓装相映焕。携手联攀坐岩头,塔趾林边望江流。江流涨平转退落,弄潮儿女掉舟舵。舟去向海竞逐波,人心向背似潮何?官家势倾白鹿城,门庭若市巧经营。轻歌美酒高楼上,宾主心照面相向。亲朋邻舍皆刮目,曲意奉迎期眷顾。南街有女貌如花, 忻羡一朝结姻家。浓抹严妆候少爷,会时月升别月斜。转见兄姊失素欢,官家贿案进牢监。门庭从此可罗雀,南街爱绝情丝灭。泠风扑面断我思,已是云横日西移。年光不与人再次,事功可求不可恃。江水流西复流东,人事如花有枯荣。 当日观潮意未了,他岁重游莫辞老。编辑本段宋·周密作品《观潮》原文 [观潮]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jìu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jiān)也。译文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奇观。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其气势非常的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不久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只听见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水波流走了。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面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赞自己高超的技能。在江岸南北上下十多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挤满了道路,所贩卖的饭食物品,比平常的价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还是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仅容一个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拥有。编辑本段注释第一段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注释: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大潮澎湃]大潮澎湃第二段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第三段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采。文,动词,画着纹身。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第四段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注释:①〔江干(或gān)〕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编辑本段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方出神【 正】方七百里【 面积】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重点虚词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以此夸能。介词,凭借。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海涌银为郭。成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古今异义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⑩海涌银为郭(郭 古义:城墙。 今义:指姓氏。)句式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7震撼激射(省略句)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编辑本段文章鉴赏钱塘江资料钱塘江(又称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 [浊浪排空]浊浪排空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主题分析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故国的思念分段赏析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1段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分别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描写。最后一句引用了著名诗人的诗句,有力的烘托了潮之壮。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观音灵签解签第二十签王金龙游院是怎么解释

王金龙游院牡丹虽好不结子,彩虹有雨不成霖。从来一好无两好,那得般般事称心。1,所求有成。2,贪心过多,当控制。3,好事难成双,需知见好就收的道理。4,修心,要放宽自己的心。

关于观潮的诗句三句即可

1.关于观潮的诗句

杭州观潮 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满江红 次韵耶律舜中樟亭观潮 张翥

望入西泠,乍一线、涛头涌白。疑海上、鳌翻山动,鹏搏风积。银汉迢遥槎有信,秋光浩荡云无迹。快醉挥、吟笔倒琼瑰,冯夷宅。沙草远,迷烟碛。云树老,*宫壁。叹潮生嘲落,几时休息。事往空遗亡国恨,鸟飞不尽吴天碧。正销凝、何处夕阳楼,人横笛。

观潮 陆游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雷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孟浩然

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

送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雪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従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2.观潮中三个优美的句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3.描写观潮的诗句

1、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唐·徐凝《观浙江涛》

译文:钱塘江的潮水风光很有吸引力,让人看到须发皆白,也觉得没有看够。

2、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译文: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3、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唐·李廊《忆钱塘》

译文: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泻千里,半夜潮声仿佛十万军马奔腾前进。

4、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宋·陈师道 《十七日观潮》

译文: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这好像是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

5、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清·阮元《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译文:江水突然凝固了不敢往东流了,海也突然把水往西涌。

4.求 跟观潮有关的诗句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观浙江涛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5.搜集观潮三到四句钱塘江潮的名诗句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杭州观潮唐·姚合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钱塘江潮唐·罗隐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樟亭观潮唐·宋昱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翕辟乾刊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钱江借取筑钱城五代·钱缪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

观潮宋·齐唐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和运使舍人观潮宋·范仲淹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螯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中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涌若跤龙斗,奔如雪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宋·米芾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伟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钱塘晚望宋·谢翱钱塘江上夜潮过,秋尽寒烟白露多。吴越青山明月裹,舟人各唱异乡歌。

十八日观潮宋·陈师道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宋·辛弃疾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向,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观潮送刘监至江上作宋·陆游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酹江月·浙江亭观涛应制宋·吴琚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细如一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鹫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屏云拥。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钱塘观潮元·仇远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海上纪事明·朱淑贞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

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钱惟善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满江红·钱塘观潮清·曹溶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末。

6.描写“观潮”的诗句有哪些

1. 《观潮》

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 《杭州观潮》

唐代

作者: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3. 《十七日观潮》

宋代

作者: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4. 《瑞鹧鸪·观潮》

宋代

作者: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5.《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

宋代

作者: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6.《念奴娇(次韵楼友观潮)》

宋代

作者:史浩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屟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碧。烟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7.《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8.

《沁园春·观潮》

清代

作者:吴伟业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9.《浪淘沙(观潮作)》

宋代

作者:曾觌

一线海门来。雪喷云开。昆山移玉下瑶台。卷地西风吹不断,直到蓬莱。

羯鼓噪春雷。鼍舞蛟回。歌楼鼓吹夕阳催。今古清愁流不尽,都一樽罍。

10.《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观潮罢,

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

空复子牟心;

观潮

拼音:guān cháo

出处: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7.与观潮有关的诗句

杭州观潮

作者:姚合唐代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七绝·观潮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8.与观潮有关的诗词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1009),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又说自号“逍遥子”。

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是扬州(今属江苏)人 柳永《望海潮》赏析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二】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

观潮出处典故

了解观潮的是周密所作,但是大家知道它的典故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

宋代: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典故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有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