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壳卦象怎么看的,龟甲是如何的
用卦筒或龟壳摇六爻卦要注意哪些关键
无所谓,如果你愿意,放在鞋里边摇也一样,只要当时想着要预测的事,集中精力,得到六个符号即可。
为什么古人要用龟壳?
用各种超尘世的方法来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它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在许多社会里,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和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方式有询问性(如中国民间的求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星占、纸牌等。 《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礼》春官太卜掌三礼,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 藏早已亡佚,今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於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开展为六十四卦, 又属之以辞,是为《彖辞》。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经於是灿然大备,史称“易经四圣”,而《易经》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其中一道,当然也是祖绍《周易》,万变不离其中。不过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国之法,皆不能出《易经》之其右耳!之法繁多,古时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如《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 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法。而后 来据说鬼谷仙师改蓍草为铜钱,定财、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这其实是法的重大改革!因为古人心静而诚,漫长的卜卦过程与时间,尚且可以制心一处,专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骛,哪堪冗长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个风筝般,早已不知飞向何方了?而不专心又如何能占得准确的卦呢?这种简化的趋势,一直在进行中;像是以米粒,数字,以及字划....,其中如《梅花易数》一书中,洋洋洒洒罗列了如物数占、声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动、静物占....等等。现今可见的法中,大都脱不出这些范畴,只不过是略加变化而已。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易经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可惜前面两种已经失传,后世只有可怜的一点点零星记载。 在介绍各种方法之前,我先来说说古代易经运用的不同侧重点。要知道,在中国不同历史时代,运用易经进行占筮的方法之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指出的是,因为龟卜之法,唐朝之后可能因为失传而不见人运用了,所以此文不提。伏羲时代,主要关注于考察易象(比如:乾卦有天、君、父、金、玉等含义,这些个含义就称为乾卦的卦象),这个时期比较注重形象化,即易象。 而周朝则注重运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同时兼重卦象。 到了西汉,则在周朝的基础上加上了五行的概念,到这个阶段,可以说占筮之道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备了,就是说,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该该具备的要素基本都齐全了。后世的占筮大师,有汉之焦延寿、京房,魏晋时期的管辂(lu4)、郭璞,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雍(即梅花易的创始人),经过这些人的推动发展,春秋筮法可谓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我来大概说说我所了解的一些方法: 第一种:易经 这种提法好像很怪,难道说别的方法就不是根据易经原理?其实这里的“易经”这个词语是强调在起到卦之后,判断吉凶是要根据易经(当然是周易,以后直接称周易)的经文,即卦辞和爻辞来判断吉凶。 而根据起卦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种:大衍之数,即用50根蓍(shi1)草进行算卦;第二种就是大家熟知的金钱卦,用三枚铜钱算卦(当然用铜钱起到卦之后,你也可以用六爻或梅花等方法来解释分析,那又另当别论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对易经原文的卦辞爻辞非常熟悉,同时还要对易象的类比运用非常熟练,才能运用自如。 第二种:五行 这类方法融入了阴阳五行的概念,有的还结合了天干地支的因素。 主要有三种:大六壬占法,六爻占法,再就是本人经常用到的梅花易数。 这种方法根据五行的生克来进行判断吉凶,一般情况下不用去查阅周易原文。 第三种;签文 这种方法很常见,是大街小巷(包括电视剧里)见得最多的一种,其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是本质都一样,都是事先在纸条或者竹签上写好了带有一定含义的签文,然后用某种方法来提取选择这些签文,通常还有人专门来解释这些签文。 比如有求测者亲自去求签的,也有用鸟来啄取的(称之为鸟占,和梅花易里的鸟占不同)、或者用扑克牌等,还有其他各种方法不一而足。这种方法,在坊间见得最多,主要原因一来是这种方法容易掌握,二来因为这些方法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在大街上你帮人家用大六壬或六爻等方法算卦,等你分析带讲解完恐怕要老半天,求卦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走人了。 第四种:其他方法 主要有太乙,奇门遁甲等,这些方法号称术数绝学,博大精深,当然不可忽视,只因本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故仅仅提而不论,对于深谙此道者表示歉意。对于其他方法如有疏漏,也希望有道君子来补充指正。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经常在网上来自助(自己在网页上操作)直接生成结果,这种属于签文式,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这些结果都是电脑程序直接生成的。 现在大家常用的方法有六爻和梅花易,还有人用奇门、六壬等方法,也可以说各有胜场,百花齐放。
如何分析卦象?
分析卦象,应该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1、在易经书上找出这个卦。一个卦出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就要去翻开易经书,如果身边有易经卡片的就更好了。我们对照卡片上的内容,知道了这个卦的序号是什么,这其实还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比如风地观卦,风为巽,序号是5;地为坤,序号是8,那么风地观就是58号。2、看卦辞和爻辞。卦辞是这个卦的主纲领,而爻辞代表着身处这个卦中,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卦辞是大概的方向,是全面的,而爻辞是细节到每一个环节,如果安身立命,明哲保身。比如风地观卦,卦辞是“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意思是说祭祀前要洗净双手,献上祭品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恭敬和虔诚的模样。3、看卦象。卦象,就是卦整体的象征,易经分为象数理占四门学科,而其中的象,就是看卦象的意思。看卦象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要不拘一格地考虑问题,不要墨守成规,思维保守之人看卦象就会觉得没有想法。4、看卦数。卦数,就是卦变幻的规律,比如风地观卦,他的卦数是逐渐加剧的,从一开始的阴爻,逐渐转换成阳爻,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变换,到了九五的时候,就真正变成了君子。5、看卦中的互卦和错卦。学习易经,需要用乾坤两个卦来对照着看,观卦,其实就是乾卦的下面四个爻变动,也是坤卦的上面两个爻变动。乾卦最下面的爻由阳变阴,代表阴盛阳消,但是坤卦刚好相反,又是阳盛阴消,如此一来就发生了很多妙不可言的关系,需要我们去感悟。6、最后看动爻。如果有动爻,一定需要详细地观看。卦分为上卦和下卦,上卦代表外,下卦代表内,如果动爻在上卦,则是外部的事物在发生作用,而动爻在下卦,说明内部的事物起着主导作用。古代的算命先生,为什么要用龟壳来算命呢?
我感觉龟壳可能是有种特殊的作用,就是被算命先生用来算命,他们可能觉得龟的寿命比较长,所以龟壳作用比较大。每日一签一卦,老皇历中的每日卦象是怎么推算来的?
提起每日一签一卦,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老皇历中的每日卦象是怎么推算来的?,另外,还有人想问忘记了,这个是什么软件,每日一签,然后往上一滑就能出来,每天不一,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每日摇一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老皇历中的每日卦象是怎么推算来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螃蟹被写进神秘的《周易》,看它是八卦里哪一卦?|田老头大闸蟹系列_百度...
编者按:螃蟹在古代经典里有比较高的出镜率,比如《礼记》《尚书》等,本期来为大家介绍螃蟹在《周易》里相关记载,并简单介绍下八卦的来源和变化情况。螃蟹的记载 在《周易说卦篇》里有对螃蟹的记载,“离(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中“蠃”也就是螺,后面列举的四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身上有很硬的外壳,给人刚硬的感觉。这个其实是我国古代对生物的一种很简单的分类,比如马属乾卦,牛是坤卦,在这里螃蟹被划为离卦,离卦有很多含义,比如火、太阳、雷电、南方等。如果按照现在生物学分类的话,鳖和龟属于爬行纲,蟹属于甲壳纲,螺属于腹足纲,蚌属于双壳纲,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八卦的来源 《说卦篇》相传是孔子针对《周易》写的一篇注解文章,主要是为了解释八卦的来源变化和分别代表的事物。按照里面的说法,用蓍(shi)草是因为冥冥中有神明主宰,可以通过的方式预知。“数”是源于天地,阳数属天,阴数属地。“卦象”则是因为阴阳变化而形成的。“爻”是因为刚柔变化形成的。八卦则是取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从而有三画,每种又有两种变化,最后合起来就是八种卦象。而我们对于卦的解释和运用,要能够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伦道德,才能穷尽天地之理,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先天卦和后天卦 在《说卦篇》中,也对八卦分别代表的事物做了分类,这个在古代也被用于先天卦的依据。所谓“先天卦”是先有数再有卦象,“后天卦”是先有卦象再有数。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一只螃蟹爬到你面前,你心中一动,就可以以螃蟹、它的方位、时间起卦,这就是后天卦。如果你坐在家里,用蓍草、铜钱等得到的数字起卦,那就是先天卦。这两种也是后期发展出来的分法。在早期的时候无论是心里想知道的,还是看到什么特别的事,都是要用蓍草龟壳起卦的。由于烧龟壳看卦象的方式过于神秘,后来也慢慢改为用铜钱放在龟壳里的方式,再后来连龟壳也省掉了,直接用铜钱,不过蓍草还是一直在用的。 ======================== 大闸蟹是我国独有物种,见证我们整个文明史。 我们专注于讲好大闸蟹的故事,欢迎关注! 田老头,中国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