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以什么作为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 六经辨证 十二经络

阴阳五行说指的是什么?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都要注意五行协调齐全。事实上,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两者相辅相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之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什么作为理论基础

阴阳调和,易经里头的哲学嘛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提起中医五行基础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医的五行,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医五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的五行怎么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的五行包括哪五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理论基础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经历过了反封建反的过度摧残,“阴阳五行”早已被冠以“”、“不科学”、“封建”的头衔,也正是这个根源才使得现代主流“科学”以及大多数学术分子难以接受中医体系的科学性。本文拟就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以及根本内涵进行浅谈。      阴阳学说的内容跟内容其实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联系十分紧密。 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面,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里是这么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 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基本都跟阴阳之间的关系相通,这一点大家去读读就可以。 至于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其实就是阴、阳里分别同样存在阴阳。矛盾的转化代表着事物的发展,实质上同样也是阴阳的转化。         例如一件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的两面,这对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也是我们说的大的阴阳。 而这对矛盾其中一个面(矛或者盾)同样存在主要矛盾(即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同样大的阴阳其中一面(阴或者阳)里边,也存在阴阳的关系。然后不断地向下演化延伸,阴阳最终可演化为六十四卦。 当然,在矛盾这一边就不曾有规定矛盾细化的边界,按照理论一直演化下去,其实有无限种可能。但是越往细分,对整体事发展趋势的影响越弱,这也是古人为何只演化了六十四卦,而不是一百二十八、两百五十六卦等等。当然,发展的趋势也是这般,选择了这对矛盾,下一次的发展依然有必然的矛盾存在。阴阳同样是如此,无论是阴还是阳,之后必定还是阴阳。         言短文少,未详细叙说,简单叙述了阴阳思想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观点的相通性。其实不止于此, 阴阳的演化其实与“马克思哲学里的“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依然存在相通性,联系与发展,何尝不是阴阳演化的特定?尤其可见阴阳学说本质上哲学思想,当一种体系站立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哲学思想之上,这种体系还会没有科学性吗?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我在此整理了kkk,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简介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执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肌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就脏腑而言,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肺脏,就像一间小房子,藏在人体之中,能接纳储藏五气,所以称它为脏肺。五行与脏肺是相对应的,,肝喜条达,木生有发,故以肝属木,心阳温馨,火有阳热,所以心也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化生万物,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金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按纳音五行有水有涧下水,故肾属水。五行还与人体其它器官相互联络,并且有又与天干相配,形成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而中医在进行人体病机辩证时,往往将系统内诸多因数联络起来考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回圈,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

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溼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络,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络、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回圈,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

中医古典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络、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