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什么命,会背论语老子是命好的人

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是什么意思?

译文: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的《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了。”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孔子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孔子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北宋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信命吗?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万世师表”的圣人,其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金玉良言,金科玉律。儒家讲求入世,并不提倡消极的宿命论。孔子曾经对弟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他对待生死问题生采取回避态度,不去深入探讨,他可能认为探讨抽象的生死问题意义不大,不如致力于现实世界的道德伦理和秩序。但是,孔子又说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他似乎还是认为有命的。可是,孔子一生很努力,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而不遗余力,完全不是一个甘于服从命运安排的人。 这就要注意,孔子只说过“知天命”,他之所谓“天命”是指天道与命运。他认为天道是大自然运行的原则,命运则是人生命轨迹不可测的部分,二者均非人可以左右,如世事有消长、有枯荣,这种消长、枯荣的形势,是人无法控制的,而人的命运,如得与失、遇或不遇,也不见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否则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寿终,而贤如颜渊,却短命而死,连司马迁都三叹道:“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哉?”,可见现存世界之外,还有一种世界,那个世界有另一种秩序,是我们穷尽一生几乎也无法全然了解的。 到了五十岁,知道我们所见到的现象世界之外,还有另种世界,便是“天命”的世界,孔子认为它并非操之于我,是无法掌控的,但知道有它的存在,也算是“知道”了一部分生命的真实。 面对这无法完全明白又无法掌控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西方世界,便将这事放到宗教上去讨论,由信仰或祈祷上天“垂怜”来帮助我们。孔子则不然。他不说信天命”,而说“知天命”,这是与宗教家最大不同处。“知天”指我知道有天命这回事,也知道我无力掌控它,但天既生我,也让我与闻天底下最奥秘的真理,可知我之存在是有意义的。“知天命”的另一层含义是我知道它,但我不“相信”它会左右我的一切,除了天命之限之外,这世界还留下了不少可供我奋斗的余地,我应努力为学,以望成人,至于最后能否有成,则不在我的预计之中。人生有限,这是天命,但有限的生命不妨碍我让它变得有丰富的含义,让它有意义,这靠的是人的努力。 后人常有泰山、鸿毛之喻(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儒家看来,人生意义的泰山、鸿毛之别,往往是操持在自己的手上。儒家所谓的“由命”“知命”,是说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接受最后的结果,而不是消极的把自己交给命运。

孔子论语语录

孔子论语语录(精选75句) 孔子的论语有很多教为人处事方针,值得学习收藏,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孔子论语语录,欢迎阅读! 孔子论语语录1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0、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2、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2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6、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8、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9、德不孤,必有邻。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2、不迁怒,不贰过 33、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言必信,行必果。 3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8、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39、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4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45、巧言令色,鲜矣仁。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7、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 孔子论语语录2 1、《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美名远扬,诗经论语堪称国粹,唐诗宋词万古流芳,外邦亦来学中文,我中华儿女怎能不将中国话,行中国书,写中国字,扬中国名。 5、爱情《论语》:短信传情,不亦悦乎?有爱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机一响,胜过玫瑰千朵,爱你没商量!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9、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于丹论语心得下载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14、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孔子论语语录3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

孔子对命与寿的认识

最近几天的新闻让人频频感叹生命无常,所有的来日方长都敌不过无常。命有没有定数,是老天注定还是人为努力可以决定,挺值得我们思考。       推古鉴今所以不惑。孔子与鲁哀公有两段关于命与寿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一、关于命运。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他举了2个事实为例:一个是纣王时,一只小鸟生了一只大鸟,占卜的说: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帝辛凭借这个好兆头,不修国政,亢暴无极,以致殷亡。这是以己逆天,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例子。另一个是纣的先祖太戊时,出现妖蘖(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占卜的说:意者国亡。太戊非常恐惧,开始修身养性,效法先王治国之道以安百姓,三年之德足以怀远能迩。这是以己逆天,得祸为福的例子。这2个例子一正一反。       关于命运,鲁哀公相信一国之命运是天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孔子则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所有天灾地祸、异相怪征都不过是一种警示,对君主、人臣治国理政的警告。孔子是个无神论者,他否认命全由天定,而是反求诸己,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即使老天有意想帮你,但你自己作死,那就会死得很快,祸乃福所伏;即使老天不想帮你,但通过自己努力也能逆袭改变天意,毕竟天助自助者,损有余补不足,福乃祸所倚。    二、关于长寿。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智慧的人长寿还是仁德的人长寿)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关于长寿,鲁哀公认为智者和仁者长寿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或仁德。孔子认为长寿这个事儿有些是可以自己求来的,有些却是自己找的,有三种死亡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咎由自取。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定时不定量,休息或者工作过度了,病死。不守本分冒犯主上,欲望贪求太多无法满足为非做歹,东窗事发,被判处死刑。自不量力,拿鸡蛋砸石头,没有理由的愤怒,刀兵杀之。相反智士仁人则得寿有方:饮食有节,动静有义,喜怒有时,怡情养性而得以长寿,智者仁者是因为懂得养护性命而长寿,并非有智或仁的名头缘故。孔子这里提到了身体和情绪2方面的健康。       孔子并不否定天命,还总结出“五十而知天命”,但也不语怪力乱神,他认为可以改变的就在自己、就在当下,很务实。既然生命无法跳出规律,我们可以努力的就是顺时、顺势而养性、养生。素书有言: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怕死就不要作死,行凶者自然无道。修德好善自然有道,有道则有寿。

孔子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请采纳。

孔子虽然是不怨天尤人,但是还是在论语中有许多的抱怨,他抱怨的主体对象...

孔子虽然是不怨天尤人,但是还是在论语中有许多的抱怨,他抱怨的主体对象是天,命,天命。他自以为是的支撑对象也是天。“天生予德”,孔子为叫苦和抱怨树立的方法论。就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叫苦和抱怨。就是读书转变。老子的叫苦是智慧性的,是对智力的对象的疑惑之叫苦,“吾不知其名,强谓之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实际是智力的叫苦。对要思考的对象不得而知的叫苦。其次是抱怨,老子抱怨孔子的礼仪之类,“礼者,忠信之薄,乱之始也”。最大的抱怨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简直是抗议了。但是老子的叫苦和抱怨比孔子少。一句“顺其自然”把所有的叫苦和抱怨都消解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