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传统万年历,中华万年历最新版本

查看日历万年历,正宗老黄历日历书

查看日历万年历

2023 年5月7日 /美通社/ — 时间本是抽象的,但因为时钟的记录,让时间变得具象起来。微鲤科技的中华万年历为国内首个将中华传统历法“黄历”与移动日历结合的手机应用APP,也开展了与HUAWEI WATCH GT 2 Pro、HUAWEI WATCH GT 2 Pro ECG的深度整合,将传统文化浓缩于智能手表,佩戴于腕间,使时钟和手机的结合得以外延,帮助用户记录趣味时光。

中华万年历在全球用户量超过3亿,凭借实用便捷的日历黄历查询、日程记录提醒、天气查询等生活服务,在国内具有极高的品牌认知度。面对智能手表用户对于日历类应用的需求,中华万年历从2023 年起积极拓展智能可穿戴领域市场,尝试在新时代运用科技力量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

中华万年历在智能手表中的展示界面

作为首批入驻华为智能手表应用市场的APP,中华万年历深受用户喜爱。上线仅一周时间,中华万年历在其应用市场的量就突破了十万,成为量增速最快的APP之一。除基础的日历页外,智能手表版中华万年历一如既往地为用户提准的黄历信息,借助清晰简洁的界面,为用户打造智能时光查询体验。

中华万年历黄历页在智能手表中的展示界面

在互联 飞速发展时代,智能手表已经成为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之一,可穿戴设备的更新迭代正在逐步帮助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对于消费者而言,华为智能手表除了保证大众查看时间的刚需外,还兼顾了时尚与潮流、趣味与娱乐,更大程度地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更利于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身处日历类服务者的行列,中华万年历能够众多智能手表消费者的青睐,表明中华万年历的技术实力、智能化操作体验,及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均被用户认可。智能设备改变人们的生活,中华万年历也会跟随新时代发展的脚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不断进行产品的迭代创新,逐步将日程记事、天气预报、美图分享等生活服务植入智能手表,在更多细节上实现“让时光充满乐趣”,创造更多可能。

以上就是与查看日历万年历相关内容,是关于中华万年历的分享。看完正宗老黄历日历书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二月初四黄历

2023年农历二月初四是黄道吉日。黄历日子值神为“青龙”,是黄道日六值神之一,符合黄道吉日成立条件,因此2023年农历二月初四是黄道吉日!是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吉神当值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诸事不避,没有什么忌讳,适合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注:以上内容为封建,切勿相信。

中华万年历为什么会获取节假日数据失败

中华万年历有放假标注,打开方法:1、先打开中华万年历。2、点击下方的提醒。3、点击节日与节气,会看到公众节日,公众节日包括了全世界各种节日。4、点击右边的节假日,就可以看到整个放假安排。中华万年历是让时光充满乐趣,日历类TOP 1应用。基于传统黄历、日程记录等日历功能上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生活提醒服务等,致力于成为用户的智能生活提醒助手 。聚合了日历、日程管理、生活圈、生活服务等功能。

2023年2月4日是做买卖的黄道吉日吗 2023年2月4日做买卖行吗

很多人做买卖都会选取一个吉日,人们通常根据黄历上的吉凶来选择吉日,而好事通常都是与吉日一起出现的,选个最好的做买卖吉日,也是为了能有个好的吉兆,让自己办事顺利。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2023年2月4日是做买卖的黄道吉日吗,2023年2月4日做买卖行吗的详情内容。 2023年2月4日是做买卖吉日吗 【今日公历】 2023年2月4日,星期六 【今日农历】 2023年正月十四 【今日岁次】 癸卯年,癸丑月,癸巳日 【宜】 作灶,平治道涂 【忌】 祭祀,祈福,安葬,安门,余事勿取 【喜神】 东南方 【财神】 正南方 【生肖】 属兔 【星座】 水瓶座 【星宿】 柳宿(柳土獐) 【五行】 金箔金,金箔金,长流水 【吉神】 相日,宝光,地财,活曜 【凶煞】 天罡,死神,月刑,月害,游祸,五虚,重日,红沙,俱将,月火独火,荒芜,神隔,冰消瓦馅 【今日胎神】 占房床,房内北 【十二建星】 平日 【今日冲煞】 蛇日冲生肖猪(丁亥)煞东 【今日值神】 天德(黄道吉日) 【彭祖百忌】 癸不词讼理弱敌强,巳不远行财物伏藏,平可涂泥安机吉昌 根据黄历我们可以知道2023年2月4日不是做买卖的吉日,还可选择2023年2月1日,2023年2月2日,2023年2月10日,2023年2月11日这四天的做买卖吉日。想了解更多黄历内容,关注,为你推送最佳黄道吉日。

中华万年历好还是万年历好

这取决于你的需要。两者都有优点和缺点,具体选择要看你想查询的内容。如果你希望查询中国传统节日,建议使用中华万年历。如果您希望查询常规信息,如星期几、月份数、日历特定日期等,则建议使用万年历。

中华日历是从哪个朝代开始计算的

中国历法 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介绍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早期历法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