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阻碍科学发展,科学家痛批易经

科学家痛批《易经》,你如何看待《易经》,是文化瑰宝还是糟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还有许多文化遗产无法用现代科技解释清楚。《易经》,作为中华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从它发展至今,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这是宝藏还是浪费?

说到《易经》,我们最根本的反应就是玄学,占卜,记录宇宙万物奥秘,却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所以很多人说这不是“伪科学”?

《易经》真的是“伪科学”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对此的评价。

在中国汉学文化中,人们认为: 《易经》是宇宙的真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因为《易经》太深奥了,它所包含的科学和哲学真理不可能是透明的。在传统文化大师眼中,《易经》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博大精深。《易经》不仅是五经之首,也是一组经的开端。

但在现代科学家眼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爱因斯坦曾在信中写道,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形式逻辑和实验方法,但中国在古代未能迈出这一步。

杨振宁曾批评《易经》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他认为《易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这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现代科学一直无法摆脱“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注重逻辑,用世界的“理”去追求自然的“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一些人反对杨振宁的演讲。反对者曾说太极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法,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也是一种演绎。不能说《易经》是阻碍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因。

我们现在流传的《易经》是《易经》,据说是周文王做的,考古中发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周易》,但是都很不一样。

还有人认为《易经》是一部高级科学著作,里面包含了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理论、遗传密码等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现代科学也从《易经》中得到很多启示,并在现代科学中发展。

至于《易经》到底是文化瑰宝还是糟粕,在现代我们还无法解释清楚。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思维去看待这种文化,不能完全否定。我们要等认知科学的进步,再来解释是否正确。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易经读懂的人都疯了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辜负。但君子取之,须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财富尽占后,就能成为有福之人的。

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看尽人生百态,给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学和《易经》并不好驾驭,学习的门槛很高,也不是人人钻研它后就能“得道”的。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

如“精神”般的佛学

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隋唐以后,佛学得以兴盛,并在中国落地生根了禅宗文化。唐代开始,佛学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个部分。不光修行者们潜心佛法,文人雅士们也心向佛学,还成为了当时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学当作“精神”慰藉心灵。人生无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欢乐都无法永恒,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学习佛学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对佛学趋之若鹜者众多。

玄而又玄的《易经》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对于选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会是《论语》,也不会是《道德经》,而会是《易经》。

有人说,即便你畅读世间万本书,还不如读懂《易经》。又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哲学之中的哲学,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说,《易经》内潜藏着大道之源,读后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确实有很多 和名人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的成事者,都会读《易经》,因为读懂了《易经》,犹如读懂了人间更高级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能远离重大错误。曾国藩曾说,读懂《易经》就如同获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马爸爸曾说,身在职场,《易经》是职场的“葵花宝典”,读一读受益终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为读《易经》比他人读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八卦。说起八卦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京剧中那些穿着八卦道袍、手摇鹅毛扇的角色,他们能对地下事了然于胸,天上事知晓一半。如此,《易经》又有了一份神秘色彩。

大师的告诫

佛学、《易经》如此地好,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学习一番?南怀瑾大师却给出了相反的说法。他认为,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南怀瑾大师的意见和建议靠谱吗?南怀瑾能被尊称为“大师”,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个教授、居士、护法、宗教家、哲学家、杂家于一身的大人物,他还曾被人称为当代的“通天教主”。南怀瑾大师自己对佛学、易学研究得很投入,为何会告诫青年人轻易不要去钻研佛学和《易经》呢?

在南怀瑾大师看来,学习佛学和《易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适合。有两类人可以尝试,一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种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

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更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

不要钻研佛学与《易经》的原因

南怀瑾大师不推崇年轻钻研佛学,一则是因为佛学研习太耗时间。佛学学问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浩如烟海。它们犹如百货店,里面的东西齐全。但真要学懂弄通的话,很费时间。而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宝贵,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则佛学和不好学。放眼望去,近代中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学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则佛学学习并不简单,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让自己境界如此高,为人处世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已经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圆满,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其实比每天都静心修禅、烧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对,年老时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无悔了。

南怀瑾大师告诫年轻人不要钻研《易经》,一则是因为《易经》是本很有“魅力”的书,会让人忘了时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怀瑾大师用自己亲身体验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习《易经》,尤其不要晚上学习《易经》。这并不是因为《易经》可以驱鬼神。也许你会听到老前辈说《易经》可以用于避邪,妖魔鬼怪都对《易经》敬而远之。甚至有的说,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边放上《易经》的话,就能把病魔鬼怪赶跑。

而南怀瑾大师在晚上读《易经》,却让自己陷入一夜睡不着的兴奋之中。他在夜间读《易经》,会被《易经》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所吸引,刚解开一个疑惑后,同时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研究下去,人毫无睡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天亮了。

所以,南怀瑾大师会发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钻研《易经》,就会夜夜失眠。这样很伤神,对于大好年华的青年人来说,长期钻研《易经》非但不能让其青春焕发,还能让其染上暮气沉沉之症。

二则是因为《易经》钻研需要大智慧。《易经》是群经之首,能让人“着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那么钻研《易经》,就得准备好一流的智慧,不仅要具有辩证法思想,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然的话,就如菜鸟练习功夫,会走火入魔。智慧不够的人士,可能会把《易经》研究偏了,肤浅地认为《易经》等同于算命、八卦,以为自己窥探到了玄乎的“天机”。

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学习的过程还会牵涉个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则《易经》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十分庞大。钻研它就要准备好一辈子的功夫,但可能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彻。南怀瑾这样的大师,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会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里,是吸引人。但文化习得不是易事。在决定学习佛学和《易经》前,要对自己有充分的预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不是“入门”。盲目被佛学和《易经》身上的光环所吸引而学习的话,只会让自己越学越“废”。

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则须量力而行。活着,千万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活在当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攀比,对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会是自己为难自己,最终让自己身心疲惫罢了。

以上就是与一般人不要学易经相关内容,是关于南怀瑾的分享。看完易经读懂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的出现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易经基本可以归为哲学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天文、地理等学科,都是基于易经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建立的,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哲学的基础。至于现在,易经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制约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因为系统的综合思维是科学(以分析和演绎为基础的思维成果)发展高级阶段所需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古老的易经所隐藏的认识自然世界的思想,都是今天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有益营养,合理、有效的吸纳才是正确的,而任何忽视与过度崇拜都不是科学认识的需要,仅仅是哲学基本点的取舍。

易经看懂的人都疯了,为什么读易经的人都疯了

看懂的人都疯了 《》这本书,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它的,它是古人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它晦涩难懂,神秘莫测,所以人们对它又爱又恨,甚至还有“学的都疯了”这种无稽之谈,可见这本书是真的高深。 可能大部分人对于的了解就只有这些了,对于《》其实本来有3本这件事都不知道。其实我们一下就知道,其实包括《连山》《归》《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不过在前几年,却有一位81岁的贵州的老人,说自己手中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他介绍他手正是失传3000年的两本中的一本——连山易。他是此书的第7代传人,每代人都要抄写一遍书后,将上套书祭祖,他手里的这本抄写于年间。 平时研究的专家们,一听这个消息,哪里还能坐得住。迅速的就赶到了贵州老人家,专家满脸地拿起《连山》翻阅,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 专家们看着上面的字,眼睛都直愣愣地说:这是什么字? 那些保留着这些水书的贵州老人们,也只是对水书的内容一知半解,再加上水书的传承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和手抄,其中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究了,所以,对这本书的研究一度陷入了停滞的阶段。 不过为了能够证实这本书的真伪,专家还是没有放弃,请了很多的“水书先生”来翻译。 专家在水书先生的帮助下,研读发现《连山易》是上古神农代的一部“”,囊括了天文历法、农事。以动物、图画和各种号为表现形式,讲述了天象、历法知识,又在天文历法的基础上,推算出五行、天干地支及各种冲、克、刑、合的原理; 然后再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现实中的各种活动,比如婚丧嫁娶、出行、经商等的“吉”或“凶”。 为了鉴定这本《连山易》是否是《》中的那本,专家请水书先生破译一只宋瓷注碗上号,水书先生按照《连山易》打卦,结果打出来的与的八卦图完全一致,出这是一只记录北宋兴衰的史志碗,而且出来的北宋史实与史载完全吻合。 水书《连山易》中的连山八卦图 至此,专家才确定,失传近两千年的《连山易》终于现世,最终,谢朝海老人把《连山》无偿上交,如今这本奇书在贵州省文化馆珍,3000年后,它终于真正“回家”了。 这本连山易,还没有完全翻译好,我们暂时还看不到,但是大家如果也想要领悟其中智慧,看现在广为流传的《》,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30岁那年,我在我的人生必读书单里,就加入了《》。 理由无它,只因一位读书极厉害的朋友告诉我:30岁后的人生,步步错不得,非常需要“运气”。 什么意思? 因为《》的真正是:通过选择的智慧,始终让自己 在赢面大的一边。 而《》中足足有64卦,每一卦就是一种人生剧本,你的每种选择,会产生什么结果,它早就帮你推演完了。 你只需参考,始终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好。 人生一世,真的该好好读一读《》,去感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经常听到周围看的朋友说:古书文言文看不懂,解读得很无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 所以大家要读,还是建议去读带有白话文译文版的《》,更好还带有配图,这样图文并茂更便于理解《》。 目前我看的这本就是带有白话文翻译的图解版,名叫《图解》。 它采用图文解读的方式,一一解读了《》中的每,将其深奥无智慧,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可以一探《》的古老智慧。 国学南怀瑾也曾说:千万别晚上读《》,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见其智慧的; 马云更多次公开推荐《》,并忍不住感叹“自己得益于比别人读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书”只要56元,也就是两包烟钱,却可以学习到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让你受益终生! 想要学习的, 链接就可以购买了。 以上就是与看懂的人都疯了相关内容,是关于的分享。看完为什么读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它当做宝贝,有人把它当成垃圾,认为它阻碍科学的发展?

有精华,也有糟粕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2004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并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既归纳法。推演法和归纳法是科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区别

归纳法和推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 A变老了,B变老了,C也变老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走向衰老,所以得出结论:人都会衰老。

演绎法,是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已知部分推演得出结论。

例如:大前提:人都会衰老,小前提:A是人,结论:所以A会衰老。

可以看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归纳法因为是由经验判断,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法只要大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演绎法的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法的概括和总结,而归纳法的每一个具体的案例观察结论都来自于演绎法,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另外杨老指出,《易经》中“天人合一”理念将天道人道混合,认为天和人的规律是一码事,这是阻止近代科学思维产生的又一个因素,因为自然和人类运行的规律并不相同。

杨振宁老师是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当时他的观点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议论纷纷,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意见保留者也占有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事实上,小编对杨老的这番言论也持保留意见。

对杨老观点持保留意见的原因

一是夸大了《易经》的影响力

《易经》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早是作为占卜之用。因古代先民未能充分认识自然、生物现象,比如雷电风云、植物动物、人类来源等,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秘的力量存在。所以每当遇到重要事项时,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庇佑自己,习惯于“请示”、“咨询”这种神秘的力量,《易经》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随着后世的不断增释加注,《易经》不仅是民间方术的卜筮之书,而且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被誉为“大道之源”。虽然对后世有深刻影响,但不足以影响到整个中华文明科学的诞生。事实上,一个文明古国的科技发展,也不可能因为一本书给耽误了!

二是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思维

早在周朝时期,数学家商高就曾在《周髀算经》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商高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推演论证,记录于《九章算术》中;春秋时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并做出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判断,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家刘徽的不定方程、祖冲之的圆周率等。

三是中国古代的经验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并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马克思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事实上,直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并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如果真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怎么还会产生四大发明呢?尽管四大发明属于经验科技,不是科学,但至少说明中国不是科技的荒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