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明易学复卦六五,六十四卦复卦详解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六爻农历11月对应数字几

农历十一月复卦:回到起点,重新出发白龙王白龙王2023-11-24 09:46 ·福建114复卦是子月即农历十一月,对应为:地雷复六爻(初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节气为大雪至冬至,由六侯(鵾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对应复卦的六爻为期30天。[复]卦,一元复始,由剥而复,为上坤下震,一阳爻生于下和五阴爻组成,显示阴阳循环恒常不变的原理法则;阳气衰微之后,由上转入地下复生, 此卦象征阴阳循环再回到起点,为周而复始,好运初来,代表新生万象更新,静待发动,顺势而为,谋事可成,但不宜急进。循环往复,生机复萌---复卦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循环往复,生机复萌---复卦财运方面:财运转为顺利,循序渐进,坚持商业规范,可投资,打开市场;宜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坦诚合作,一定会有所赢利。事业方面:时运已经渡过了困难时期,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阶段,当机立断,却又不可急躁,且应时常反省个人行动,严于修身,勇往直前,可望成功。感情方面:感情较顺,双方切不可急躁,换位思考,冷静处之;家庭要美满幸福,还应该严于律己。出行方面:来回往返之象。复卦,重申[天行]的意涵,讲述事物复原、复归的过程,剥极而复,遵循规律,回到起点,回到初心,很快能恢复正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咸鱼翻身,但[复]必须根绝过去错误,来时不再是原有的人事物,而是着重于认清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产生[新生命],继原有而创新。复卦是农历十一月子月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卦是农历十一月子月复卦反复其道,抵御逆境,人生没有复盘就不会翻盘,没有总结回顾,就没有进步,[动]以顺行,顺势而前进。换句话来表达:犯错、过错、有错,就有进步的时机;没有失败,则不可能会有成功。当人们愿意承认自我的错误,团队众人就能有悔过之心,众人也愿意及时弥补错误之行为,这样特别有利于身为上级、经营公司、管理团队的人群,减少[灾害]的发生,避免走入失败悲剧。复卦是人类从天地运作的方式,观察出来天地好像有某种启示,让我们知道怎么术始终要保存一线生机,当你陷入上个月白龙王号所述的剥卦、坤卦时,你不要失望,还会有希望出现,上天还是会让一切重新出现,人活在世界上也一样,你不要管年龄多大,身体多差,到最后你还是要知道,人的生命还是有重新开始,开始修养德行,永不嫌晚,永无止境,你可以一直努力向上。复卦启发:复即是变,变即是复,看清阴阳变化,时机正在成熟,把握发展阶段,但也不能急于求成,继续奠定基础,机遇一旦到来,务必要抓住,必将转运,这就是《易经》复卦的辩证思维。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复是指初九爻由最底爻想回复到上爻。“天地之心”其外延是指天地为匡廓的整个世界,其内涵是指这个世界化生万物的功能,功能内在于实体,表现于外为有形可见的大化流行的过程,也就是造化的本身。

复卦怎么解释

复卦不变:复为灾后恢复卦,很对你的疑问。能不能在一起,还是要看自己的行为;复卦象:一阳生于五阴之下,能在一起的机率很大;以卦辞解: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加强联系);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不要出现对抗);六二休复吉(不必过份干预对方);六三频复厉无咎(可以经常约会);六四中行独复(让双方保留隐私);六五敦复无悔(用心去爱)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如果不能控制自己,会失败);

翻译这句文言文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人所立之“心”,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 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 “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2)、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3)、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我认为当前教育制度是不可能出现所谓“圣人”,学生们成了考试的奴隶,学历就是一道门槛,我发现“绝学”其实很多都是掌握在一些所谓社会非主流人士手里,这些人没有很好途径可以发挥,最后就这样沉沦了。据调研,小学生都几十斤书包,到了五年级很多都是戴眼镜,很沉重。对于偏才,往往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总是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在北大“校长推荐制”引发的热议还未退去之时,日前公布的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又有新的玩法: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对于分数未上线的“双特生”们,如果专业能力经测试出类拔萃,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这些举措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北大本来也想通过“校长推荐制”吸纳一些奇才、偏才、怪才,但这三“才”的标准仓促间很难确定,再加上公众对校长推荐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充满疑虑,校长们在压力之下放弃了对奇偏怪才的遴选,而采取了最保险的办法:以传统的学业成绩为主来设计排名表,又按照这类排名表来确定被推荐的人选,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优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学生本来就对高考稳操胜券,校长的推荐有些多此一举,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只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来虚的,北大所指的偏才、怪才,要比人们普遍认为的偏才、怪才整体高出一个档次。公示被推荐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鲜有"偏才",更无"怪才"。那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最后沦为炒作,不谈也罢。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4)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不过,儒家虽然具有开万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层次上讲论天下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体制上则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开出“政道”。如今民主的体制,却正是层面上的太平轨道,再加上科学,就更可满足“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学配合儒家的礼乐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确将可为人类世界开创无疆的休美。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从中看出超于常人的抱负。

高中作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800字

这个写的有点深奥,你看着用吧主要说的就是复周礼以开太平,但士官不顺,才华抱负无以施展,只能讲学著书,造道家中。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