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归藏易卦序,连山易卦图

三易的什么是三易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现存古代智慧和历代帝王的法则只有《周易》存世。 郑玄贾公彦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是,《连山易》取象于流云从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飘来,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纯艮卦为第一卦,艮为山,一座座山连在一起称为连山。而《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卦,坤象征着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巾,因此名为归藏。而《周易》则是要表达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意思。《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南宋朱震《汉上易传》、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引三国吴·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后世所见《归藏》可能是由商朝史官以及商之后研习《归藏》的史官汇集的六十四卦占筮资料。晋代根据汲冢书汇集的传本《归藏》所以有十三卷之多。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今传本《归藏》仅有《初经》、《启筮经》、《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的遗文。《初经》的卦序与《连山易》《易本命》相同,所以属于《连山易》范畴。《启筮》篇实为夏代后启占筮的记录,故《启筮》属于《连山易》古经的范畴。《本蓍》篇是讲《归藏》筮法,相当于《周易·系辞传》的“大衍之数”章。只有《归藏·郑母经》属于《归藏易》古经的范畴,郑,奠也,奠,古尊字,郑母即尊母,是《归藏》首坤,坤为母,故郑母经即《归藏》。1993年3月湖北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秦简《归藏》,其内容与传本《归藏》的《郑母经》非常接近,可证《郑母经》即《归藏易》古经。由于《连山》与《归藏》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在每卦的卦辞前一般都会提到人物和事件,人物有命筮人(多为天子与诸侯)和主筮人巫师,事件是指占筮的事项,所以《连山》与《归藏》实为上古的天子与诸侯占筮的历史记录(秦简《归藏》出现了商代以后的人物,是持《归藏》的经师按照《归藏》传统增益筮例的结果,所以不能因此否定《归藏》的商《易》特征)。最终成书的《周易》则与此不同,王葆玹《从秦简<归藏>看易象说与卦德说的起源》一文说:“《周易》卦辞往往省去具体的人名,这种省略绝非偶然,而应视为一种抽象。《周易》卦辞所述行为与事件,略有行为模式或事件模式的意味,这种模式乃是抽象过程的产物,但它又是带有神秘意义的象征物,可用“象”这个词来称谓。简单地说,《周易》卦辞的制作,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关联。”

《易经》三易是哪三易

《易经》三易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1]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三易是哪三易?

《易经》三易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1]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三易是哪三易?

《易经》三易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1]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连山 归藏 周易,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这三者不同之处为:

1、这三者始卦不同,《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

2、这三者相传出现的时代不同。《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周易》是周朝时期的《易》。然而由于《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所以通常所说的《易经》就指的是《周易》。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为道家列为“三玄”之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

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周易》笔记7,《归藏易》的秘密是什么?

传说黄帝受洛书启发作《归藏易》。 背景: 1 《归藏易》与历法 黄帝轩辕氏,又被称为归藏氏。黄帝时期历法、科技、对世界的认识都有所发展,在他统治时期,发明了五行、将干支简化并结合,尝试将太阳历与太阴历进行结合。尽管黄帝与炎帝部落形成了联盟,但之前代表炎帝话语体系的《连山易》则不够用了,黄帝还是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因此,就需要对神农时期的《连山易》进行重新解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利用“五运六气”将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之后,黄帝时期也尝试在八卦结合太阳历的基础上,将64卦体系与历法进行结合。 古人在64卦中,发现12个很特殊的卦,被称为“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这些卦依次排列,刚好是阳爻逐渐增加直到全阳,然后阴爻开始增加直到全阴,就像天气寒热的变化一样。而这种卦刚好12个,与12月的天气有非常好的对应:为了更加精准地表达历法与64卦的关系,古人在12消息卦的基础上,认为一年365.25天也可以和64卦对应上:选取其中60卦,每卦代表6天零7分(每80分为1天),每卦6爻,平均每爻代表1天,按着12消息卦依次排列,剩下的4卦隐藏(“归藏”)起来,就得到了“六日七分图”(被汉朝的孟喜记载),如下: 在这个体系里,12个消息卦各自代表1个月,每个月有5卦,每卦6爻,每月30爻,对应了每月30天。这种新的卦序体系,比较好的将当时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整合到了一起,同时可以较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以及军国大事。黄帝在这套体系的模型中,将对社会的认知也结合进来,用一套新的解读体系,形成了新的话语权,这就是《归藏易》。 2 《归藏易》八卦图 《归藏易》后来被商朝当做国家信仰体系的核心使用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在周朝的时候作为“三易”之一,每次占卦的时候作为互相参照的体系之一。《归藏易》与《连山易》的命运一样,秦朝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见到的人就不多了,而到唐朝之后就失传了。今天只能在古人的文章中看到引用的一两句来自《归藏易》的话,其全貌则无缘看到(1993年在湖北王家台出土了秦简《归藏·郑母经》,揭开了归藏的一角)。 但是在宋代发现的《古三坟·气坟》里记载了归藏的卦序:天气归(乾)、地气藏(坤)、木气生(震)、风气动(巽)、火气长(离)、水气育(坎)、山气止(艮)、金气杀(兑)。这种卦序除此之外没有在任何文献中见到记载,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伪作。但是笔者近日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彝族古书《阿鲁预测书》中,发现了极其相似的卦序。这套八卦排列,外面对应了十个方位,反映了古人将天干与八卦进行结合的一种尝试。见下图: 只需要将《古三坟》记载的乾坤两卦的顺序颠倒一下,按着:坤1,乾2,震3,巽4,离5,坎6,艮7,兑8的顺序排列,按着彝族《连山易》八卦两两相对的拆解方式,按逆时针排列,就得到了与上图一样的卦序排列: 这样排列之后,就会发现,这种卦序体系,是以坤卦为首的。而历代典籍中都记载了《归藏易》正是以坤卦为首的体系,如此正好和归藏的体系相对应上了!《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于洛水祭祀,见到了河图,并在大龟身上看到了洛书,受到到启发而创作《归藏易》(也有人说,归藏易,就是大龟所藏之易,不过龟甲的分区,确实很有意思,因此古人认为龟有灵性)。估计河图与洛书,是一直被洛水附近的河伯部落所掌握。所以伏羲来到黄河边能看到河图,黄帝来也能看到河图洛书,尧舜也看到过,后来一直到大禹的时候到河边还能看到洛书。但再之后就基本看不到了,因为刚好据记载河伯部落在夏朝之后就被灭掉了。《春秋纬》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因此黄帝应是受洛书启发而作以坤为首的《归藏易》。 在安徽凌家滩遗址,曾经出土了一个玉龟,龟甲的中间夹了一个玉版(右图),这个玉版上面有八角、九宫的图像,与大龟载洛书的情景非常类似。而这个遗址距今有5000多年,大约正是五帝时期。所以洛书的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3 洛书与《归藏易》 洛书,就是一个三阶幻方,也是现在流行的数独游戏的起源,如下图:洛书实际上是可以由河图演化而来的,只需要将右边的4和9与上边的2和7对调即可,也就是用变化版河图,然后将2468四个地数逆时针左旋一位,放进九宫格里,可以得到洛书: 洛书的排列,最早在汉朝编辑的上古文献合集,《大戴礼记·明堂篇》记载:“明堂者,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明堂正是存放着洛书的所在。后来在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太乙九宫占盘”,其数字也是按洛书排列,并将四时八节、九宫结合在一起。 河图变化,可以得到先天八卦和洛书,同样的,洛书变化也可以得到归藏卦序:只需要把先天八卦,按着后天数(5作为中间数,放入宫)重新排列,乾兑离震从9-6,巽坎艮坤从4-1。如下图(左为先天八卦+后天数,右为归藏卦序配洛书数排列): 或者从先天八卦也可以推演出洛书,只需要把先天八卦的卦序,按着后天数标记,排列在九宫中,然后2和8对调,就得到了一个反洛书,再上下翻转,就得到了洛书: 这套排列与《连山易》相对照可以发现,两者在四个角上的卦呈镜像对称关系,从逻辑演化的角度,也容易理解其由来。相比于连山卦序里,父母、少、中、长依次排两边的顺序,归藏卦序则是父母、长、中、少的顺序,这似乎反映了当时继承关系的变化。而且和先天八卦顺序一样,男女两边人数相等,反映了阴阳平衡。 最后,依照《古三坟》,可以进一步看64卦的排列,其卦序应该排列如下: 这套体系里,用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这八个符号和象征来代表了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八个卦。在《连山易》对万物解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万物生长发育收获死亡的过程(归、藏、生、动、长、育、止、杀),与“六日七分图”中所体现的万物依历法与气候变化的思维相一致,并将五行体系进一步融合进了八卦系统,是对《连山易》相对静止的认知体系的进一步升级,应该反映了黄帝对时代的认知,以及其利用八卦体系进行解读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