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祖师灵签,玉蟾宫灵签100签解答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译文:1、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陋。都知道善之所以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2、有和没有是一起出现的,有困难才会有容易,长和短是通过相比较才显示出来,高和低是对比才显现的,音和声是通过相互唱和才优美,前后也是成对显现。总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万物是通过对比显现出来的,没有单一的,是统一对立的。

月柱乙亥遇日柱癸丑会怎样

乙亥日与癸丑日配吗,乙亥日柱与癸丑日柱是否适合2023年9月18日癸丑日柱宜选择戊子日柱为配,在寅木岁运中见之,以属虎者宜,此为仁与礼之配,仁者无敌,...微博甲子乙亥癸丑癸丑女命好吗 - 百度知道1个回答回答时间:2023年7月27日最佳回答:年柱:甲子(海中金),月柱:乙亥(山头火),日柱:癸丑(桑柘木),时柱:癸丑(桑柘木)。此八字中二木四水二土。五行缺金缺...百度知道月柱乙亥与日柱癸丑会怎样 - 国学爱好者答疑 - 问一问5分钟内回复 答主多年经验 近期使用过月柱乙亥与日柱癸丑会怎样

白玉蟾祖师对佛教看法

我对佛学的看法来说说:佛学是真正的宇宙学,佛学揭示宇宙物质世界一切真相,佛学中说的一切都是宇宙中存在的东西.全是真实实际的东西,佛学是真正的宇宙学,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佛学强大,佛学是在这个宇宙中最有智慧的学科,但是:很多人却认为佛学是,这是世人最悲剧的想法,南无阿弥陀佛!!

求高人帮忙解释一下求签的内容: 初年运道未曾通,几许蹉跎命亦穷; 兄弟...

命里无金,别庸人自扰!

《道法九要》白玉蟾

琼琯先生白玉蟾编 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右。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所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布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历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鉴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玉蟾祖师以大智慧眼,洞悉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因此要以超凡入圣的道法境界,为人生树立一面清洁明亮的镜子,时时映照自身,及早发现不良习气,用道法的镜子照出这些灰尘,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气对於个人修持的妨碍,从而摆脱积习,掸开灰尘,毅然自立,做一个奉道而行的英灵丈夫。因此,这九条戒规,既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期望。告诫是针对不良习气的,期望是相信道法的化育,能够帮助人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气。 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是作为道教徒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德。这些道理,马马虎虎地讲讲,似乎都很明白,但平心静气地品味品味,却又发现,其中有许多妙趣,是原来未曾体会到的。所谓“得生人道”,是说在天地万物之间,在万物大化之中,“我”生成为一个人。生成为一个人,是很自然的事,许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地发生的,玉蟾祖师为什么要说“自愧”呢?又有什么东西,是应当自觉惭愧的呢?这里面的妙趣就在於,作为一个与草木鸟兽不同的人,应该具有“我是一个人”的自觉意识。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按照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样无情,不象鸟兽那样一切行为都任凭本能,那么,体会做人的道理就渐渐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恶和是非的能力,因而要珍重这种能力,择善而行,远离诸恶。所谓“自愧”,说的就是时时保持这种自觉意识,时常想想作为一个人应该符合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要求,人才会有向上之心。皈依道经师“三宝”,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现,是意识自觉被唤醒之后的一种人生选择。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必然会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让迁善向上的意愿更加明晰起来。有了这样的意愿,则好生济人、事事求真、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等品德,就在我们的内心里生根,成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他律。 第二条讲传道弘法的师徒之谊。将玉蟾祖师的说法展开来理解,是说人之成其为人,既包含肉体生命,也包含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禀之于父母,从远处说,是由天地化育而生成的,从近处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应当珍重爱惜;精神生命则由社会的文明铸造而成,从大处说,是人类文明的恩惠,从小处说,是师资渊源的传承,所以也应当珍重爱惜。南宗的道法,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也是陶铸精神生命的师资渊源之一,所以得传南宗道法的弟子,应当尊师重道。尊师与重道,表面上看有些不同,尊师是敬重某个人,重道是崇尚这种信仰和教理,但从最根本的地方讲,它们是一回事,对於为师者之所以应当尊敬,是因为他将传道,丰富弟子的精神生命,而不是因为他处在为师的身份地位上。正是根据这样的道理,玉蟾祖师告诫说,希望传授道法的弟子,“须是日前揣度其师”,也就是提前考察并且选择老师。相信并且证实他确实可以传道,然后“恭敬信向”,矢志不移地向他学习。反过来说,已经得传道法的为师者,应当感谢社会文明尤其是历代道门宗师的恩惠,是他们陶铸成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要将传授道法,自觉地当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选择心性纯正明敏的求道者,传授道家真旨,既不可苟且相合,也不可相互苛求。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玉蟾祖师举证黄石公向张良传授兵法《素书》为例。黄石公在圮桥上三次将鞋子丢到桥下,张良并不知道他是胸罗万机的异人,但还是一次次地从桥下将鞋子拣回来,黄石公由此试出张良心性纯正,所以传授《素书》,使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老师,成为楚汉战争之中汉军的第一谋士。 第三条讲抱著知足常乐的心态,守道不失,不可贪婪外求。玉蟾祖师举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孔子曾经赞赏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生活清苦,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仅足以果腹,但与那些锦衣玉食却又忧心忡忡的人比较起来,颜回常有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安贫乐道之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道,对清苦生活的一衣一食,常怀感恩的心情,对於世道人生,常抱著达观和欣赏的心态,所以能做到不因物喜,不为己悲。只要心中有一个道,就不会为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不会对他人的富贵闻达心怀嫉妒,从而让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宽容而且自信,从容而且自强。 第四条讲戒律,其最高境界,是“出於无心,不可著相”,也就是将戒规之他律转变成道德自律,使自己的精神在宗教生活中升华。南宗的传人,通常要传受两种道法,一是内丹修錬的功法,二是用於祈晴祷雨、祛魅降魔的雷法。行使这两种功法,都必须首先斋戒,保持自身的洁净,否则,以污秽的身心面对神灵,只能使自己遭到神灵的谴责。戒即三皈五戒等戒律,是南宗传人日常行为的伦理底线;斋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斋”,另一种是“心斋”。“形斋”是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节制,不接近那些对人的慈善悲悯之心会产生侵扰的事情,从而在心灵深处保持著对於善恶分别的敏感,避免在善恶分别的问题上麻木不仁。“心斋”是维护精神健康的修养方法,也是使他律变自律的精神升华。这套方法的要领,在於坐忘主静,心中不挂纤毫思虑,虽行持济世利人的道法,但不以功德、恩德自诩,不以功利为目的。从戒律到自律,玉蟾祖师用两个事例来说明。一是北宋时的神霄派法师萨守坚,曾怒烧凶神庙,凶神尾随萨守坚一十二年,日夜监督,始终没有发现萨守坚逾越戒律,所以最终降伏。这是戒律精研的例子。二是东晋时的净明派祖师许逊,以符牒济人贫乏疾苦,既不求回报,也不自我炫耀,是以道德自律行持道法的例子。 第五条讲修炼内丹以证验真仙道果。南宗的内丹功法,讲究性命双修。修命是按照阴阳二气造化万物的道理,炼养自身的精气神。炼养的步骤,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玉蟾祖师所说的“须分阴符阳火”,就是这一套修命方法。修性则是向心性上下功夫,通过修錬,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用此生的有限形躯,感悟永恒而无限的道,也就是玉蟾祖师所说的“证虚无之妙道”。 第六条讲以正心诚意行用法术,务存救民疾苦之意。南宗的法术,主要是雷法。行持雷法,需以内丹修錬为基础,理论上认为,人的一身阴阳运转,与天地造化的原理相同,所以在经过修錬之后,可以用一意精诚,感应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从而祈晴祷雨、挥动风雷。玉蟾祖师有阐述雷法的著作,但他更多强调的,是行持法术的道人,务必以救民疾苦为意,要“德合天心”,也就是以悲天悯人的精诚情怀,祈祷天地,感动神灵。对於南宗传人来说,行持雷法不仅是建立自身功德的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品德修养的途径。 第七条讲修习当以内心精诚为主,不可因追求渊博、炫耀学识而扰乱内心的精诚。太史公司马谈曾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西升经》说:“能知一,万事毕。”知一守一、抱一不离,既是道家的精神修养,也是道家驾驭复杂局面的极高明方法。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就现象而言总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但就事物的本质而言,却又是统一或者单一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就象树的枝和叶,事物的本质则象树的根和干,即根本,掌握了事物的根本,就掌握了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或共同原理,掌握了瞬息万变之中有其永远不变的道。知一守一、抱一不离,也就是掌握道。所谓掌握道,当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理论方法,道家道教的许多经书,都敍述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学习这种理论方法的途径。但也正因为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经书太多,又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以致有些学道者贪多求广,博闻强记,内心的精诚被杂而多端的知识所瓦解,离道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玉蟾祖师的告诫,就是要克服这种流弊,引导南宗传人始终不离太上老君《道德经》的最初训诫,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 第八条讲济物利人、济世度人的功德,这也是南宗立宗传教的宗旨。南宗教人修錬内丹以修身养性,修身则体魄安康,养性则精神健康;又以雷法符咒为人祈祷祝福,从而扶正祛邪,在精神世界里荡污谴秽。这些道法的根本宗旨,都在於济物利人、济世度人。 第九条讲以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父母、师友以及一切人、一切物,不可怨天尤人。按照南宗教义,凡得传南宗道法的人,都是有“法缘”的人。这样的“法缘”,以特定的师徒传授为果,而以天地万物、众生父母为缔结之因。天地间少一物,有一物失其所,则“法缘”未可缔结。正是本著这样的教义,玉蟾祖师告诫嗣法传人,凡得遇明师传授秘法者,应当感谢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等。抱著感恩的心情对待一切人、一切物,要首先明白万物与我为一体的道理,不可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生出分别心。唯其如此,才能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学习上天覆护无私的品德,宽容而中正。

修道真言:白玉蟾祖师说下手功夫

白玉蟾祖师说下手功夫——修道真言 宋·白叟玉蟾子辑 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凡闻道者,宜领此意求之。凝神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否则面墙而立,一步不能进。 学道之人,须要海阔天空,方可进德。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学道之人,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邪说乱道久矣,采战、烧汞、搬运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笃信者、遑遑趋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关,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则兔纵,稍紧则兔死。须于空虚中觅之,否则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内守,则气自散。若能时时内观,则气自敛,调养脏腑,久之神气充足。古云:“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静时炼气,动时炼心,下学之功毕矣。 须节欲。先天必须后天定。 动时茫茫,不如此心久不在腔子里。学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静功。 欲学玄功,须先时时瞑目,一日间静坐几刻,再来问道。聪明智慧不如愚,学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见,做出许多坏事。今欲收拾身心,先从一个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于穆不已也。人若无此不已,则气绝矣。故天地以气机存,人亦以气机生。能炼住气机,便与天地同寿,便不息了。不息则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神定,内一着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气定,外一着也。语谨形正,语端气峻。下学要紧处,全在正气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从苦中来,但得清闲处便清闲,此即是道。且更须忙里偷闲,故人能偷闲便有闲。不然,则终身无宁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时时在家。一时不在,则百骸乱矣,所以学道贵恒。始勤终怠,或作或辍,则自废也。 “四大威仪皆是假,一点灵光才是真。晦藏灵明无多照,方现真如不二身”,则此一点,如剑上锋,如石中火,一现即去。故修养家,要养圣胎、孕婴儿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干血枯,屈曲蒲团,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网牵人,是以道心不进。至人非不悯世,奈世人自□□(车+谬的右边,车+葛)何。今为学子脱此苦恼,略敷数言。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贼,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养气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则气存矣。 居尘不染尘,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静二字是换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虚之又虚,与天合体。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 静坐者,不在坐时静,要在常时静。 灵台不灭,慧觉常存,此道之至宝也。然无形无影,莫可明言。默以心会,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润泽,方征血气冲和。总要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 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此乐非章句可能寻,在天命也。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无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命坚。 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再无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业传千古,不过此一点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静不能养。欲至极虚极灵地位,须炼此能生、能养功夫。 道心常现,则凡念自退。一时忘道,则起一时之凡念。一念忘道,则起一念之凡情。须要时时提醒。 人生若幻,须要寻着真身。天下无一件是实,连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这一点灵光。若无所依,到灭度时,何所随着,岂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学道是乐事。乐则是道,苦则非道。但此乐不比俗人乐耳。 居尘世中应酬,最是妨道。人能于尘事少一分,道力即进一分。幻缘不破,终无着处。 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世人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若不知俭之道,惟以刻薄悭吝是趋,则于俭之道失之远矣。 无上妙道,原从沉潜幽静中得来。若是一念纷纭,则万缘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应,何暇及他事哉。人须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养气足精,仍宜运髓补脑。家私攒聚到十分,方称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体面的穷汉子。分明一条好路,为何不走,可惜一个神仙阙,夜间难道也匆忙。 烦恼是伐性之斧,人当于难制处下功。若不将气质变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学道人,言语行事,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若仍走俗人行径,何贵乎学道。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此中玄理,意会者得之。 人为形质所累,年纪一到,则百节风生,四体皆痛。何必地狱,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静动,讵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为我所爱,我亦为形所累。若将此一段灵性,做到把握得住时,出生入死,总由我使唤。 学道者,首以清心寡欲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纷纷逐逐,何异流俗。陶养性情,变化气质,二语乃入门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静默者。粗心浮气,一毫用不得。 有问前知者,答曰:“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弃理问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门,只以静性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长养。理会此中,就有个究竟,不必定以谈玄为道。人心如目也,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故学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针之细,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贵乱心,得失分念,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垢渐去而镜明,心渐息而性澄。养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镜物,而物自入我镜中。 有诸内,必形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贤云:“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颜色。 人心犹火也,弗戢将自焚。防微杜渐,总在一心。 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字,是钩人转念的香饵。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故孙真人注《恶疾论》曰:“神仙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是尘缘都尽,物我俱忘,毫无转念,因祸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卧,不为外动,安如泰山,不动不摇。紧闭四门,使十三贼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宝,不使内出。日日如此,何必顶礼求真仙,便是蓬莱第一座。 玄修与释家不同,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道家入门,全要保此形体。故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 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得。”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认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学道性要顽纯,毋用乖巧。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不识不知之天,此大道之总纲也。 捷径之法,推守此一心。阳气不走,相聚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讨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鲁戈难留,那还禁得执着。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来。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时间光阴,便进步用功夫去,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以待事机之来。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虚时日也。悠悠忽忽,日复一日,白驹易过,几见挥戈。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即一时为尘垢所染,终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内观,究竟必落沉沦。故《道德经》首章曰“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学子既欲潜心,先去内观,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谈进步。 初入玄关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无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结婴种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剥笋,层层求进,必至头方止。 学道人全要敛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总是炼得一个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本来虚灵,是天命之性。日用寻常,是气质之性。今一个天命之性,都为气质之性所掩。若炼去气质之性,即现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 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 吾道以一贯之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不谈心者,不为有道。 心易蒙尘,顿悟开心。 渐悟磨砺,谨守本心。 心体于道,冲虚恬淡。 心体于德,亦正亦圆。 心法唯空,方得其有。 心内不空,有则实无。 心有气力,知行为一。 心不知力,蹈行无方。 心内有镜,映照万象。 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心直口快,辩才无碍。 心空有节,譬如君竹。 心为生本,不明不生。 一日开悟,正大光明。感谢来访,欢迎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