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万年历的年月日,请问怎么看懂万年历

正宗万年历查询,万年历农历查询

提起正宗万年历查询,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万年历农历查询,另外,还有人想问万年历最多查询到几年?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万年历如何查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万年历农历查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万年历查询日干支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之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元年”。

此后,就是2年、3年、4年到了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之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23 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未时(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以上就是与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万年历查询日干支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历怎样看?

首先告诉你:黄历中的“宜”和“忌”是不可信的!每个人的运程都和自己的八字有关。黄历中的“宜”和“忌”并不适合每个人。至于“每日胎神占方”、“彭祖百忌”等更不必细究。 黄历中的宜和不宜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之间的刑冲克害来推算的,天干为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地支为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怎样看懂黄历 一、什么是黄历?依西方学者戴维.邓肯(David Duncan)的说法,中国的太阴历创制于尧帝,以月圆月缺间隔做量度单位,又画分二十四节气,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农民播种收成的依据。但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有农民历,在其它各国也有不同的农民历或历法,不论是东方或西方,农民历都提供了实用的生活信息,基本上,农民历不仅提供民众查阅日子的好坏、婚嫁、搬家......,而且,还常会有一些八字解析或明年生肖运势,并且会随着农民历印制的版本不同,附带会有一些星座、生活小常识......等,因此,黄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出版品。同时,也在农民历中,反映了中西方老百姓对于未来生命的祈愿、期待及祝福。(罗奇,民90)。不过,在中国一般的说法,黄历之所以名为黄历者也,相传是黄帝创制的历法之故,即黄帝历的简称。亦有人称其为民历、历日、具注历等。而又因为其制定四季、二十四节气等的规则,主要是配合古代农民的播种收成,所以又称为农民历。至于黄历中的选择宜忌之说,虽然早自秦汉即有,但主要是在唐代后,黄历中才大量铺注有关行事吉凶的内容。二、阳历、阴历、黄历、农历的比较我们常说新历即是阳历,而旧历则是阴历也是农历,对于这种说法人们似乎深信不疑。事实上,新历是一种阳历确实无误,但旧历常被称为阴历或农历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1.阳历→是以地球绕行太阳之周期为本的历法。地球自转一次为一天。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有365又1/4天。目前所谓的阳历,一年有365或 366(闰年)天。一年12 等分均分为12个月,一个月有 30 或 31天(二月除外)。2.阴历→则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之周期为本的历法。地球自转一次为一天。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等于29 或 30天。目前所谓的阴历,一年有12个月,354天,或13个月,383~384天(闰月)。3.黄历→是清室颁布之历法,包含了阴历及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人民耕作。一般所谓的旧历其实是黄历,俗称『农历』或『农民历』;但真正与耕作有关的,却是黄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三、黄历的出版概述黄历虽不是各大书局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因其虽具书的形式,却是「非主流出版品」,但相信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本该年度的黄历,甚至不只一本。尤其现在近年底,一定有不少家庭已收到一些机构所印制赠送的黄历。很多人在婚丧喜庆、建筑动工,甚或选举登记等的择日时,都会参考黄历。事实上,它已经某种程度地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对我们的影响性不言可喻。翻开现在的黄历瞧瞧,会发现它除了黄历的部分,更像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内容可能包括了与术数相关的部分:如十二生肖运势、星座运势、算斤两重、面相手相解析、生男生女秘方、姓名笔划吉凶等;也包括了一些生活常识:像是各地电话区码、邮政编码、简易急救法等。内容包罗万象,甚至也有一些广告,其实也具备了杂志的特质。在前面提到,黄历影响国人至深,不过,现在虽然书局仍有贩卖,一本大约一百元左右,但今日多数人取得黄历的来源,应该还是以获赠为多。但古代当然不是如此。由于制历在古代是拥有最高权力的表征,而且更能带来实质的丰厚利益,因此从唐代起,可说是变成了「国营出版事业」,皆由各朝的天文机构出版,如钦天监、司天监、司天台、太史局等。黄历的长销情形自古皆然,如以元文宗天历元年为例,当年全国售卖的官印黄历,就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每四户人家即拥有一本,而卖历的收入,更高达当年全国岁赋钱钞部分的千分之五。四、怎样看懂黄历(先从认识干支开始)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干者,干也;支者,枝也。1.十天干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顺序的排列符号,这十个符号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天干」因为有十个,所以又称为「十天干」,古时藉「十天干」来记载日子,后来演变成某些事物的先后次序,诸如:班级的甲班、乙班、丙班、丁班......,学业成绩的甲、乙、丙、丁......,身体检查体位的甲等、乙等、丙等、丁等......,这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于就是阿拉伯数字的1、2、3、4、5、6、7、8、9、10,或是英文字母的A、B、C、D、E、F、G、H、I、J。2.十二地支所谓「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顺序的排列符号,这十二个符号也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地支」因为有十二个,所以又称为「十二地支」,古时藉「十二地支」来记载月份,目前除了历书之外,一般很少用到。3.六十甲子后来古人发现,单单用十天干来记日,十二地支来记月,非但不够用,而且容易混淆,于是把十天干跟十二地支加以排列组合。即用天干的「甲」配地支的「子」,成为「甲子」;用天干的「乙」配地支的「丑」,成为「乙丑」;用天干的「丙」配地支的「寅」,成为「丙寅」,依此类推,最后得到了下面六十个顺序符号,依序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这六十个符号从甲子依序到癸亥,周而复始,即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计算时间岁月。通常称一甲子为六十年,亦源自于此。4.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在《黄历》里面,年、月、日、时等各种不同的时间,全都用六十甲子干支来表示。根据《纪元通谱》的记载,黄帝于纪元前二六九八年(即黄帝元年)建国,与作乱的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仍旧平不了乱,于是黄帝斋戒祀天,天乃降干支,黄帝用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斩杀蚩尤,诸候尊为天子。黄帝以风后为相,以力牧为将,并在纪元前二六九六年(即黄帝三年)命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从上可知,纪元前二六九六年年干支为甲子,每六十年一轮,周而复始。一九八四年(民国七十三年)是第七十九轮的甲子年,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下来,二00一年(民国九十年)当然是辛巳年,因此在九十年《黄历》的封面,都会发现「岁次辛巳」的字样。年干支六十年循环一次,月干支六十个月循环一次,五年一轮。月干支出现在《黄历》每月份的第一行,以民国九十年的《黄历》为例,在「九十年国历一月」的下面,就会发现「为己丑月」的字样,那是延续「八十九年国历十二月」的「为戊子月」而来的。当然「九十年国历二月」就是「庚寅月」。月干支六十个月循环一次,日干支六十天循环一次。以民国九十年的《黄历》为例,国历一月一日(即农历十二月七日)为「甲子日」,那是延续八十九年国历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农历十二月六日)的「癸亥日」而来的。甲子日之后为乙丑日,因此九十年国历一月二日就是乙丑日,依此顺序类推,六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日干支六十天循环一次,时干支六十时辰循环一次。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因此时干支六十时辰循环一次,也就是五天一轮。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十一点开始,每两个小时换一个时辰。11-1子时;1-3丑时;3-5寅时;5-7是卯时;7-9是辰时;9-11巳时;11-13是午时;13-15是未时;15-17申时;17-19酉时;19-21戌时;21-23亥时。

日历法?古人是怎么计算年月日的?

万年历

万年历怎么查

hao.360/tools/wnl.htm这个是360的万年历小工具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万年历查询日干支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之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元年”。

此后,就是2年、3年、4年到了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之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23 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未时(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以上就是与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万年历查询日干支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