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又称什么,阳气不足在西医怎么解释

阳气俗语称什么?

阳气汉语词汇之一,有以下五种释义:1、暖气,生长之气。2、指活人的生气。3、喜气;喜色。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

都说阳气是健康的重要因素,那阳气究竟是什么?

     都说阳气是健康的重要因素,那阳气究竟是什么?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阳气是什么?

阳气是用来描述身体和心理状况的一种抽象概念,人的阳气比较足之后身体就会健康很多,不过阳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身体内的一种气体,阳气就是身体内的能量以及热量,如果大家认为阳气不足并不是身体里面缺乏某一种气体,是大家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补充阳气其实就是帮助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增强体质,在补充阳气之后大家的抵抗力、免疫力都会得到很大的增强,这样情绪上也会好很多,一些阳气不足的人出现的不适症状有浑身无力、双下肢冰冷、面色苍白、小便增多等等。

阳气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冷:是阳气不足的主要的表现,人体一旦发生了阳气不足的现象,就会出现抵抗力下降,从而觉得怕冷、怕寒,对季节的转变尤其明显,也很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2、精神气色较差:患者有时候明明没有生病,但是脸色往往是青白、灰暗或是无光泽的现象,而且伴有精神不济,浑身懒散的感觉;

3、食欲不振、容易腹泻:阳气不足的时候,会导致食欲不太好或是大便比较稀薄而且时常有病人会出现慢性腹泻现象的发生,尤其在熬夜或是进食寒性食物的时候会出现拉肚子,偶尔大便中还夹杂有些未消化的食物;

4、鼻炎反复发作:鼻炎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即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所导致的鼻部炎症的现象。鼻炎的患者往往是在冬季和春季的发作比较频繁,究其原因,是由于阳气不足所导致。

阳气是什么?

阳气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气分阴阳,何谓阴气?何谓阳气?

阴气与阳气均是一身之精所化一身之气的一部分,都属于气的范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与阴气主要指寒凉之气相对待。阴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与阳气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得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与阳气主要指温热之气相对待。气对机体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由单位时间内流经该处的能量即能流维持的,生理状态下能流越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越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能流大未必功能强。借以区分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这种能流无形质而相对运动)阳的属性,具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我们将单位时间内流过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能量即能流称为阳气,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性部分,因有形质而相对静止为阴的属性。阴气与阳气的关系是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可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互制性病理变化,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 气,在人体内有正气,客气,邪气之名。正气有阳气和阴气之分;客气就是邪气;邪气有阳邪和阴邪之别。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在人体内循行通畅的水液叫做正气,在人体内循行受阻发生郁结,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的水液叫做邪气。邪气有因热壅而发生水津郁结的叫做阳邪,有因寒凝而发生水液郁结的叫做阴邪。如表部水湿郁滞,则头晕咽痛或恶寒头痛;半表半里部水湿郁滞则胸胁烦满或心悸怔怅里部水湿郁滞则腹胀、大便硬或腹满、大便溏。

阳气是什么意思

阳气的释义:暖气,生长之气;指活人的生气;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

1、基本解释

阳气,生理学名词。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2、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

“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什么是阳气?阳气不足有哪些症状?怎么补阳气?

一、什么是阳气

“阳气”是中医学用语,与阳气相对应的是阴血,中医认为阳气阴血是形成生命的必要条件,例如父母的精卵结合代表着阳气和阴血的凝聚,生命体由此诞生。阳气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体现,而阴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互为根本,互相滋养,阳气以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脏腑实现其生理功能,来化生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为阳气提供动力来源。阳气、阴血在动态下实现相对的平衡,达到激发维持人体的脏腑功能,化生气血津液的生命功能体现。中医学将人体的精神状态,生理活动(包括心脏搏动,胃肠蠕动,免疫功能等)归类于阳气的功能。阳气在人体中起到重要的主导地位,外在的运动体现为精神意识以及保护人体免受风寒等外邪的侵袭。内在的运动形成激发脏腑功能,推动气血营养筋脉皮骨的动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阳气易被消耗而出现不足的表现。

1.阳气的具体分类和生理功能

根据阳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运动形式,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①元气

元气是生命的本源之气,中医认为是先天禀赋与生俱来的气,具有推动人体发育,促进脏腑经络生成的作用。藏于“命门”,多数医家根据《难经》的理论,认为命门存在于右肾。元气起于命门,巡行于三焦,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元气存在于右肾之中,肾为水火之宅,左肾藏阴,右肾藏阳,肾中阳气可代指元气。元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基因遗传,受先天影响因素较大,中医认为,元气禀赋的强弱,对后天的体质,发育情况,乃至于寿命具有主导地位。例如,先天元气充足,体质多为平和体质,很少生病,保养调护得当,多可获得长寿。

若先天元气不足则多表现为小儿发育迟缓,囟门晚闭,小儿遗尿等;成年人元气不足可表现为体弱多病,尿频遗尿,慢性咳喘,女性月经不调等。

②宗气

宗气是元气的运行延伸至胸部,是后天呼吸自然界的清气与元气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依靠脾胃的气血精微不断的滋养,作用是助肺升提而呼吸,助心搏动血脉。

宗气具有帮助心肺实现呼吸和心跳的作用,古代医家称宗气为胸中大气,认为气的位置高悬于上部,与肺呼吸和心推动血脉息息相关,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宗气不足时,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宗气下陷,大汗淋漓,喘憋欲脱。医学家张锡纯认为宗气就是胸中大气,并根据这个观点制定了升提大气的治则治法。

③营气与卫气

二者常相对而言,营气是由脾胃运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气,脾胃消化饮食水谷,清的部分上升,浊的部分下降,清气中的精微柔和的气,运行于血脉内,可以助血液生成叫做“营气”;

卫气的来源主要依靠下焦的阳气。下焦的肾与膀胱属于水脏,《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意思是肾中阳气蒸腾气化膀胱内的津液,水火交蒸,阳气飞腾,这一部分自下而上循三焦上行,至中焦,由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继续滋养,运行剽悍滑利,至上焦后,肺气宣发肃降布散于周身,调节毛孔开合,控制汗液分泌。

另一部分经膀胱经脉运行周身,膀胱经脉自眼睛经头至足,走行于全身。起到保卫人体,防止外邪侵袭,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大概就是肌表卫气受邪的疾病,太阳经脉就是膀胱经。

营气行于血脉之中,卫气运行于血脉之外,营气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卫气具有保护人体,免受风寒等外邪侵袭,调节毛孔开合作用的气,叫做“卫气”。

当脾胃虚弱,常导致营气不足,营气不足就会出现血液生成减少,引发心悸头晕,面色萎黄等血虚表现;当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津液或脾胃虚弱不能滋养卫气或肺阳不足不能宣散卫气,皆可导致卫气不足,失去了温养皮肤肌肉,保护人体的作用,就会出现毛孔开合不利,自汗怕冷,容易感冒等,注意,由于卫气的生成和功能离不开肺,脾,肾三脏,临床上。要辨别哪个脏出现了失调导致的卫气不足,辨证论治才是王道。

血脉内外的营卫阴阳不和,则会出现营气虚弱,津血外泄,卫气受邪,毛孔开放导致自汗,头痛,怕冷的表现。

总结

阳气包含着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虽然各有其生理功能,但是总称为“阳气”,而阳气不足是中医临床的证候,多与年老久病,过劳受寒等消耗因素有关,症状表现为阳气的温煦,激发,推动,防御的能力下降,从而出现怕冷畏寒,面色苍白,尿频遗尿,便溏腹泻。临床上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心功能不全,痛经,甲减等疾病,当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首先要请医师确认,采取规范和针对性的调整,如果先天禀赋阳气不足,但并没有实质性疾病,可咨询中医师并给予调整。关注阳气不足,相当于关爱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结构,粗茶淡饭,热热乎乎,不过度劳累,按时休息,不消耗阳气,达到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