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思维,易经最厉害的四种思维

易经思维元亨利贞

任晶#2023.1.17#日精进#day67/1000智圆行方,曲中求直,《易经》的智慧以通达明变为贵。《中庸》说“曲则全”,就是告诉我们要走出那条弯弯曲曲的太极线。元、亨、利、贞是天地四时的规律,也是《易经》的美德,那么,人生世事是如何在元、亨、利、贞之间往复变化的?元、亨、利、贞与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元、亨、利、贞与自然人生1. 元、亨、利、贞与自然元:春天万物开始发芽。亨:夏天万物成长茂盛。利:秋天开始收获。贞:冬天把收割的东西藏起来。2.为人处世如何元、亨、利、贞慎始才会圆满。圆满就是无咎,就是没有后遗症,就是顾虑到每一个人的角度和立场。元就是仁,仁就是元;一方之长要有仁心。有了仁心,才会照顾关心其他人,办事就会很顺利,很亨通。仁政爱民才能官运亨通。利之所在要小心,而且利越大越要小心,要能够经得起利益的诱惑。贞就是公正地照顾所有的百姓,这样一来,内心贞不贞就得到证明。见利忘义就是不贞。二、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信 1.儒家把元、亨、利、贞发展成了五个字,叫作仁、义、礼、智、信。仁就是元。义跟礼就是亨。一个人有礼有节,处处都合理,就很亨通。      礼是外在(一般人看得见)。    义是内在(合理不合理,心中有数,外面看不见)。智就是利,利益当前,要用理智来判断该要不该要,能要不能要,要了以后能不能无咎。信就是贞,信就是我们给人家的印象正不正(是否能让他人信任)。2.仁、义、礼、智、信就是元、亨、利、贞,就是天地的正气,叫作乾元。乾元就是先天一气,是天地间最无私的。三、一个人要懂得阴阳配合 1.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就是能屈能伸,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内方外圆,我们始终是阴阳配合的。2.有乾的自强不息,就必须要有坤的厚德载物,乾在前面创造,坤在后面落实配合。

《易经》的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是《易经》的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维,古文字,丝线绑住鸟的形状,思是心上有田,心上的田有多大,鸟飞得有多宽多大,田必要心大,心大田才大,那取象中象有二层含义,一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图像,照片,或是连惯图像组成的动作,或是一件事,或是一段故事、或是自己的认知,如《周易》中卦象,太极图;八大经卦,乾卦、兑、离、震、巽、坎、艮、坤,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如程愿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変化之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周易》中‘象’有著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天地人大道,古人正是通过‘取’的方式而得,取,古文字,用手抓住左耳,古代以左为大为重,耳,稍逊即逝的念头,想法,只有抓住无声的呼唤,外在的内在的无声呼唤,方可抓住无形无声中的天地人大道,老子有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这里的象即是道,所以取象思维是在’象’中捕捉天理大道。 二千七百年前,释迦牟尼与众圣讲法,忽然沉寂下来,捻起一枝花,对着众弟子微笑。众圣不解其意,面面相觑,惟迦叶尊者有感于心,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 随后扔在一旁......(释迦牟尼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佛即空!看到象不一定是像、最终看到的是大象,道也。 如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公元1508年,先生被贬今贵州龙场驿,此地深山中人烟荒无,蛇虫毕聚,蛮横夷人之地,语言不通,自寻无名山洞,现改阳明洞,也称玩易窝,在洞中回顾自己所学《周易》,先生自计得失荣辱俱忘,唯生死,一念尚存,乃凿石以俟命,随从皆病,先生亲析薪取水煮粥饲之,作歌赋、调越曲、讲诙笔,以相解慰,忽一夜惊跃起,从者皆惊,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吾性自足,无我自足!取象思维是通过现象自己认知发现背后的大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易经》教给我们的七种思维方式,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你怎么看呢...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其深刻的思想影响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而它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成为华夏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易经》教给我们的七种思维方式,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物极必反 学习《易》学,就必须要领会物极必反的思想,因为周易中处处存在这个思想,例如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等。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或者说都有类似的语句表达了这种思想。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吕氏春秋·博志》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易》把这个概念发挥得更加透彻。但真要领会这个意思其实不简单的,说说容易。二、穷变通久 《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事物是永远在变化的,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刻。例如《水火既济》卦和《火水未济》卦。《水火既济》结构看上去似乎是个很完美的卦,可它不是最后一卦,它没法定格在这个状态中,这暗示着事物是没有穷尽的。《老子》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苏轼也说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生活中,可以引申为——凡事不要钻牛角尖。事物永远在变化,何必为眼前的一时不快而恼怒呢。三、自强不息 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学习就是这样的,学无止境啊。四、辩证看待 学《易》就必须阴阳一起学。也就是不能只看阳而不看阴,看乾必看坤、看坎必看离、看否必看泰,都是一个道理。乾为天,离也可以为天。天属阳,但也不能拘泥于天属阳,天属阳是相对于地属阴而言,没阴就没阳。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为阳女为阴。两个男人,高的为阳矮的为阴;站着为阳坐着为阴;胖的为阳瘦的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春夏秋冬,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之中,春属阴,夏属阳。最初的阴阳概念应该还不是从四季中得出,而是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得出,太阳是阳,影子是阴。也有说法是看日月交替得出。其实上述几种思维要表达的都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五、无中生有 要明白无是什么,无并不是没有。《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的话,就能理解什么是无了。《老子》四十五章也有类似语句:大盈若冲。当然,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看个译文就行了,但这样就没啥作用了,要自己去感悟、体会,是这种空的感觉。六、全息思想 最早由董仲舒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叫人副天数。全息思想可能在中医中应用较多。比如耳朵、手掌、脚底都可以代表你整个人体。在周易预测领域内也应用广泛。中华文化看重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而不是给单个事物做无限解剖。《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体和自然界有很多感应,在此不多举例了。七、要常联想看到这一面就要同时想到另一面,而习惯了1+1=2,G=mg这些东西,看问题就容易被框死,容易变得绝对。比如有人问乾代表的颜色究竟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本书说红色,那本书说蓝色,不代表他就是大赤色或蓝色,他也可以是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的颜色。不要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阴阳,阴阳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黑白也是阴阳,你现在握着鼠标,手心手背也是阴阳,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再举个例子,坤,卦辞有一句是“利牝马之贞”,牝马是母马,母,《象》中有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具有什么特性,承载、包容、孕育,正和大地是一种属性,所以坤为地为母,当然还可以为很多其他的。

易经十大思维说

我们归纳出易经有十大思维方法:一、阴阳思维;二、变化思维;三、五行思维;四、八卦思维;五、六十四卦思维;六、看象思维;七、发散思维;八、定向思维;九、全息思维;十、守贞思维。我们只要掌握三种以上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安身立命;掌握七种,就可以小成人生;掌握十种,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成就圣贤万古不朽的事业。 当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或人生的命题、挑战,均可以用此十大思维方法逐个套入进行思考,人生将会因此不再迷茫。比如读经这个命题,进入阴阳,就要思考:读经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如何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好的一面,是怎样出现的?读经的内容,也必然有阴阳:什么样的经典是阳的,读之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而什么样的经典(其实不能说是经)则不宜多读,读太多就可能束缚孩子的心性,抑制其生命的发展。而读经的原则、方法,仍然有阴阳的层面。这样一思考,我们就不至于受到专家的误导。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掌握变化的思维。发现问题,立即修正,而不是固步自封,不敢面对遇到的问题。十大思维方法,面对任何问题,我们只要灵活地应用,就必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我们卓尔不凡的格局!

什么是易经思维

人类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分法、二分法和三分法。         一分法就是不管你讲什么,我都全盘接受或者是全盘否定;二分法就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三分法就是一切看着办。         三分法就是易经思维,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根据时空位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

若把传统文化彻底否定了,作为民族精神,正所谓骨肉之不存,皮毛又将焉附!《周易》的思维方式特点。我是这样认为:1)数与象的确凿证据,最近看到如张政良先生通过考古,考据等方法证实,“数生卦”。那么言语(象)何时产生呢。2)如数生象,正好验证人类思维方式同一性,如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观念。(说明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人类思维方式的普遍性)3)辨析辩证法非科学方法是说明中国道家形而上学(玄学)的只能是精神的客观办法(只限中国传统文化殊性)换言之问卦占卜者熟透此法:如“用神”平衡阴阳五行之道就是辩证法。4)如荣格等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