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真实来历,怎么看自己的十天干

天干地支是哪么来的?

中国殷商时代发明记日的发法,也就是一种历法,60为一个周期.以下是我找到的资料: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也叫十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戍、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有阳阴之分:甲、丙、戍、庚、辛、壬为阳干,乙、丁、已、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支,丑、卯、已、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给,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十二生肖又是怎么产生的?十二生肖的来历 我国古代根椐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以下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地支的来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由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由来,它们五行属性的确定是根据什么来的?展开我来答名称未设定诶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23-07-18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天干、地支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含义?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1.天干(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2.地支(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六十花甲子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六十花甲子1.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6.已巳 16.已卯 26.已丑 36.已亥 46.已酉 56.已未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9.壬申 19.壬午 29.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干支纪日和纪年一样,也按此表上的顺序排列。干支纪月是用地支来记。地支十二个字正好记十二个月,称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干支纪纪时也是用十二地支来记。一昼夜分为十二个大时辰,每一个地支代表一个大时辰,这用现代的时间慨念来说,每个大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这样,今天的23点到明天凌晨1点就叫子时,1-3点叫丑时......

十二地支的由来及天干地支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天干地支不分家,前面介绍了十天干的基础知识,我们再继续介绍十二地支。十二也是本专题的最后一个重要数字,至此本专题也将逐渐接近尾声。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首尾相接,循环不已。地支的由来地支的起源并没有定论,一种说法是我们在天干部分提到的"大桡作甲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在天文学上,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环绕太阳所经过的轨迹在星空中的投影称为黄道。黄道宽18度,环绕太阳一周(一年)为360度,黄道面包括了所有行星运转的轨道,也包含了星座,而且恰好约每30度范围内都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因此又被称为"黄道十二宫"。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宫,也对应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十二地支与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古巴比伦,是阿拉伯占星术中的术语。后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在夏商时期传到中国,并与中国的河图、五行和天干等概念结合,演化出了十二地支。郭沫若先生在《释干支》一文中就持有这个观点,认为十二地支不是中国原创的,而是源自古巴比伦。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说法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世本》以及《五行大义》中"大桡作甲子"的说法相矛盾,而且我们知道轩辕黄帝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而古巴比伦大概在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与中国的夏朝(约前2070~前1600)相当,据此可以知道大桡作甲子的时间比巴比伦提出黄道十二宫的理论至少要早上700年~1100年。不过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必纠结这个黄道十二宫到底是从古巴比伦传过来的,还是中国古人在更早时期就独立发现的,但地支起源于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对天象的观测("仰则观象于天"),是人们基本都能接受的观点。根据《说文解字》的观点,十二个地支描述了宇宙万物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各个地支的含义如下: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地支与黄道十二宫的关系也印证了孔子在《系辞传》中所说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个说法,印证了地支与天象之间的关系。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变化见矣"就是指由天干地支所表示的时间和空间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演化,以及宇宙万物由生至死,由死复生的生命周期循环。地支与天干的关系天干与地支中,十天干是在天上所成的象,十二地支则是这十个天象在地上所成的形。干是主干,支是分支,地支就是支持、配合天干的意思,是支持天干运动的力量。天干为象,地支为形;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为体,地支为用。天干地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天干和地支所表示的时间与空间同样是不同分割的统一整体。天干有十个,是河图之数,也是五行生成之数、五行阴阳之数,所以天干按照河图和五行的格局分布,分别居于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位。但天干在地上所成的"形"(地支)在五行方面就与天干有了分别。1.五行金木水火的异同天干中金、木、水、火各有两个,前后相连,且一阴一阳,一生一成。相应地,地支中的金、木、水、火同样各有两个,且同样前后相连,一阴一阳。天干与地支中的金木水火四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上:天干中甲乙均位居正东,地支中寅居东北,卯居正东;天干中丙丁均位居正南,地支中巳居东南,午居正南;天干中庚辛均位居正西,地支中申居西南、酉居正西;天干中壬癸均位居正北,地支中癸居西北,子居正北。2.五行土的异同天干中土有两个,分别为戊己土,一阴一阳,位居中央。而地支中土有四个,分别为辰戌丑未土,比天干中多了两个,两阴两阳。地支中五行土的空间方位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由天干中的中央位置分散到了地支中的四隅(四个角落)位置。且四个土分别隔开了金木水火,体现了土生养万物的转化功能。天干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如下:天干与地支的对应关系阳木在天成象为甲木,在地成形为寅木;阴木在天成象为乙木,在地成形为卯木;阳火在天成象为丙火,在地成形为午火;阴火在天成象为丁火,在地成形为巳火;阳土在天成象为戊土,在地成形为辰土和戌土;阴土在天成象为己土,在地成形为丑土和未土;阳金在天成象为庚金,在地成形为申金;阴金在天成象为辛金,在地成形为酉金;阳水在天成象为壬水,在地成形为子水;阴水在天成象为癸水,在地成形为亥水。3 .地支藏干除了这种表面上的对应关系外,天干地支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把天干藏在地支之中,叫做地支藏干,主要用于命理学之中。地支藏干关系有十二种形式,分别是子藏癸、丑藏己癸辛、寅藏甲丙戊、卯藏乙、辰藏戊乙癸、巳藏丙戊庚、午藏丁己、未藏己丁乙、申藏庚壬戊、酉藏辛、戌藏戊辛丁、亥藏壬甲,每个地支中都藏有一个到三个天干。地支藏干地支藏干的口诀如下: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午藏丁火并己土,未中乙木加己丁;申藏戊土庚并壬,酉中辛金独丰隆;戌藏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踪。由于地支藏干主要用于命理学,在六爻、梅花、奇门等其它理论体系中很少应用,所以暂不作为重点(除非有志于命理学),只要知道有地支藏干这么个概念就行了。

天干地支的来历

一、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二、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一)对应月份: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

(二)代表的时间: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干支计时法

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

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

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前面讲过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

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

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

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

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地支

                      百度百科-天干

天干地支的由来?

甲乙丙丁后面是戊、己、庚、辛、壬、癸。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