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自然规律有哪些,怎样理解易经

自然规律有哪些?自然规律包括男女阴阳结合。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属于是道家的分支之一。上古年代,就有阴阳崇拜,但是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元明两代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元代开始设于诸路,后推及各府、州。教学内容为天文与术数。明代地方阴阳学官,府曰正术,州曰典术,县曰训术。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

易经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易经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先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年代久远,其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辩证的去对待。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扩展资料:

一、《易经》与《周易》

1、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2、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二、《易经》的历史地位

1、《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2、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3、《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那八个卦象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规律?

‍‍八卦类象:乾卦:《“乾为天、为圆、为君王、为父、为玉石、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木果。”乾卦三阳爻,纯阳刚健,故为天,大体圆运动不息,故为圆。天生万物,如君王管理万民,如父亲主管一家一样,故为君,为父。纯阳爻刚强坚固之象,所以象金、象玉,象冰。阳盛则色极红,故为火红,大赤色。刚健为马,树上的果实圆形,故为木果。由此可知,凡是积极的、向上的、刚健有力的、权威的、圆形的、男性长辈、珍贵的、富有的、寒冷的、坚硬易碎的等等之类事物都归于乾卦。还有如下象意:老成、激烈、活动、迈进、决断、威严、功勋、统一、统帅、摄政、老人、久德、行人、扩大、发光。任性、惩罚、愤怒、侵略、制裁、强制、冷酷、过份、轻视、压抑、灾害、专横、专利、独善、独霸、死丧等。人物:代表上层人物、有领导地位的人、起决定作用的人、有权的人、富有者、当官的人、神、君王、圣人、君子、祖父、父亲、家长、军警、执法者、经济工作者、管钱的人、厂长经理。书记、一把手、名人、专家。若是过于傲慢专横不讲理者为恶人,而过于自谦者,则为乞丐、下人。性格:刚健勇猛、果敢决断、重义气、动而少静、有威严、昭明豁达、自尊、正直、勤勉、骄傲、霸道。疾病。天象:太阳、晴、冰、雹、寒、凉。物象:金、玉、珠宝、玛瑙、宝物玉器、高档用品、钱、钟表、镜子、眼镜、古董文物、神物、首饰、高级车辆、火车、飞机、水果瓜、珍珠、帽子、机器、实心金属制品、圆形物体、辛辣之物。动物:龙、马、天鹅、狮,象。场所:建筑物、皇宫、京城、都市、博物馆、寺院、名胜、古迹、机构、大会堂、广场、车站、弯曲的大道、郊野、远处、学校楼。‍‍

问下易经六十四卦是怎么算出来的,演变出来的规律

首先有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阴爻“- -”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将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即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称重卦。

易经智慧: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精辟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占卜,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占卜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占卜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中国文化里,除了占卜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三)、信则有,不信则无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