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感情认知障碍,先天性情感缺失怎么造成的

心理:认知障碍的类型与症状

心理:认知障碍的类型与症状

认知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认知的过程: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当认知过程出现障碍会有什么症状呢?认知障碍的类型有哪些呢?

认知障碍的类型及症状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例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吹的声音感到震耳等。

2、感觉减退:这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低。例如,强烈的疼痛或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微的感觉。

3、感觉倒错:对慰藉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对凉的刺激产生了热感。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难以表达。特点是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

(二)知觉障碍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例如,把挂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为躲在门后的人。按感官不同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及内感受性的错觉。

2、幻觉:一种虚幻的感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它的存在。例如,无人在场时,病人听到有人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幻觉常是知觉障碍。

(1)听幻觉:临床上最常见。内容多样,声音种类、性质可不同。如讲话声等。

(2)视幻觉:较常见。内容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也可模糊。形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有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

(3)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强度不一。

(4)味幻觉: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

(5)触幻觉:临床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

(6)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

(7)运动性幻觉:是关于本体感受器运动和位置的幻觉。例如,病人躺在床上感到被抬着走的颠簸的感觉。病人沉默不语时感到自己的唇、舌在运动在讲话的感觉(言语运动性幻觉)。

下面是特殊类型的幻觉:(8)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思维回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东西,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

(9)机能性幻听: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

(10)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的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官即出现幻觉。

(11)入睡前幻觉:出现于入睡前,病人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

就幻觉的外部形象来看,可分为成形和不成形两种。

就幻觉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1)真性幻觉:此时病人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

(2)假性幻觉:病人感受到的幻觉形象一般来说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和生动,它并不具有真性幻觉那种客观现实性。这些幻觉形象并不位于客观空间,而只是存在于病人的主观空间之内。所有这些幻觉并不通过病人的感官而获得的。

3、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个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1)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某个外界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以及体积等出现改变。有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等。

(2)空间的感知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事物变得接近了或离远了。

(3)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甚至是僵死似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一切都在急遽地猛烈地变化着。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非真实感)。

(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表面毗连(同音押韵)或某些句子在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想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病人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

(3)思维贫乏: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殊。病人表现讲话罗索,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

(5)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6)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

(7)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背景不同,它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8)思维中断: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潮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10)象征性思维:指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11)语词新作: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12)逻辑倒错性思维: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

(13)诡辩性思维: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根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并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14)持续言语: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粘滞,而是在某一停滞不前。病人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

(15)重复言语:这是指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病人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

(16)刻板言语: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

(17)模仿言语: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说什么。

2、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1)关系妄想:(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识的人的举动,都认为对他有一定的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

(2)特殊意义妄想: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

(3)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

(4)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病人对这种体验往往解释为是受某种仪器的影响(被控制感)。

(5)夸大妄想: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有很大不同。

(6)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

(7)疑病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

(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和跟踪。

(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已。

(10)被窃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了。

(11)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12)变兽妄想: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

(13)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14)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

(四)注意障碍

临床上注意障碍大致可分为三方面:1)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2)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3)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

1、注意增强:在某些精神病状态下,病人特别易于注意某事物。

2、注意减弱:即主动及被致力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迟钝)主致力注意和被动注意的明显减弱,并不都一致。

3、注意缓慢:指病人注意兴奋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

4、注意涣散:病人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

5、注意狭窄:病人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6、注意固定:指病人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

7、注意转移:主检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五)记忆障碍

临床上记忆障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记忆量方面;记忆质方面。

1、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

2、记忆减退:是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

3、遗忘:(回忆的空白)指那些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

(1)顺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2)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3)进行性遗忘:见于老年性痴呆。

(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

4、错构:是一种记忆的错误。医学教育网

5、虚构:也是一种记忆的错误,是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

6、潜隐记忆:(歪曲记忆)是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颠倒。

7、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各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病人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或将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感到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

(六)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的或部分性的智能减低,程度严重时称为痴呆。主要有两种类型: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

1、智力低下:大脑发育不良,或受到阻滞,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2、痴呆:一种综合征,常是慢性或进行性的,并伴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

(1)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呈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常出现人格改变。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定向力也发生障碍。

(2)部分性痴呆:这类痴呆由于病变所侵犯的只是某些限定的区域,因而使智能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行征一般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自知的能力,定向力也比较完整。

(3)心因性假性痴呆:病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回答很荒谬,在生活中,他却能解决比这复杂的问题。

(4)童样痴呆:此时病人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稚气的样子,他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三岁,逢人就喊“叔叔”、“阿姨”,这类现象多见于癔病。

(七)自知力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和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自知力完整的病人通常能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哪些是病的表现并要求治疗。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随之而变化,且此种变化常有一定规律性。精神病初期当精神症状开始出现时,有时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他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随病情的发展,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否认它们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或缺如)随着病性的好转,自知力也逐渐有所恢复。

(八)定向力

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

1、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对其自身状态的认识

认知障碍包括在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过程方面的异常的表现,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是许多精神病具有的症状。

;

总是感觉自己有点情感缺失,怎么办?

所谓情感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每个人都具有情感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如果经医院临床检查,排除了临床器质性变病的话,情感缺失还可以表现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没有责任心,缺乏规则意识,不懂得感恩,极端的自私自利,对生命没有敬畏感等。

情感缺失的外在表现就是跟周围的人和事狠少建立情感关联或发生情感联系,无情趣感,无善待感,无亲和力,无激情等等。在社会中或事物中没存在感,表现的冷漠或排斥。所谓的情感缺失,主要是指先天性的原因或者是后天性的原因导致的一种边缘性的人格。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情感上往往比较冷漠,往往不合群,经常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

这类人群患有抑郁症的比例很大,经常沮丧,悲观,生存欲望很低,在人际关系中是被排斥外在的,因为他们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社交空间非常狭小,情感。最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心情和感动。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是需要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感动的,因为这可以让他得到存在感。这就是欲望的产物。如果得不到感动,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人冷淡,面无表情,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得不感兴趣等,内心孤独寂寞,却也拒绝感动。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一群大学生去一家福利院做义工。那里面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可能孩子太多了的原因,阿姨们忙不过来,所以都是把孩子们扔在床上,给他们嘴里塞个奶瓶,作者想表达不是到了吃琵琶的季节,

认知障碍怎么治疗

哥,取得不好别见笑哦! 王立瑀 瑀:像玉的石头。 立瑀:立在玉石上。 王立瑀整个名字就解为:比玉石还珍贵的她 见笑了哦

搜一部耽美快穿小说主受,男主受叫楚白,先天性情感缺失,绑定系统去帮 ...

黑化男主霸上我![快穿] 作者:墨染霜华先天性感情缺失的叶祁,遭遇意外死亡! 绑定系统,从此奔波于各种世界完成任务! 系统:你的任务是别让女主和男主在一起HE大结局! 叶祁:恩…… 系统:你身份是深情男配!原本需要守护女主,但是以后你不要去理会那群虐恋情深的女主! 叶祁:恩…… 系统:因为拆散男女主的任务很难,所以无论结局是什么你都会获得一定积分!切记不要做死! 叶祁:恩……

孩子不会“共情”,会成为人格的“缺陷”,父母真该重视了

小刘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外地打拼,很多时候都觉得力不从心,但是每次她都用孩子鼓励自己,这才坚持了下来。

但是女儿对于小刘的辛苦却是毫不知情的,渐渐的,小刘也开始有些心酸,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孩子看到,没有被孩子珍惜。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甚至让小刘产生了一种,自己花钱养了一个白眼狼的想法。

因为轻信他人,小刘损失了很大一笔钱,因为这样的失误,小刘近期一直都陷入不好的情绪当中。但是女儿丝毫没有注意到妈妈的问题,反而不断地问妈妈要钱。

小刘心力交瘁,告诉女儿自己出了这样的问题。没想到女儿却只回了一句:“你自己不小心,能怪谁呢?”说完之后,仍然是催促小刘 给她 钱。

女儿的这种做法让小刘伤透了心,在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小刘提起了这件事,伤心地感叹道:“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白眼狼。”朋友听完小刘的话之后,也是义愤填膺,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却询问小刘,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对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白眼狼”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像家长想象的一样,是不孝的证明,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共情能力。

比如你看到新闻中,年迈的父母被孩子抛弃,你会觉得很伤心,想要帮助他们。这种伤心和同情不一样,是来自你将自己放在和这对年迈的父母相同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可以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塑造的主要成分 。缺乏共情能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没有共情能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第一,社交受损

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共情能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共情能力,会被人误认为是一个冷血的人, 对于孩子的正常社交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 情感 认知障碍

缺乏共情能力,让孩子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人的 情感 ,不管这份 情感 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他人的。孩子产生 情感 认知障碍, 很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回应他人的感情,或者完全不理解某种感情的意义, 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偏见。

第三,性格问题

缺乏共情能力,也许一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小问题,但是随着这种性格逐渐的地发展,很可能让这个小问题慢慢的变成大问题。

孩子逐渐习惯这种不需要带着同理心生活的方式,对所有的一切都无法产生共情的情绪,以致于改变孩子的性格, 让孩子真的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第四,成为沉默的帮凶

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在成长中很可能变得越来越冷血无情,在面对很多不正确的事情时,也会下意识地沉默, 成为一个看客帮凶,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帮助他人。

而在更多的时候,孩子都把自己放逐在所有人的社交之外,没有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或者得到他人的帮助,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没有感激之情。

缺乏共情能力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多的问题,相比不少家长都会觉得非常吃惊吧。因为很多家长可能还不了解共情能力是如何养成的,毕竟自己在小的时候,可没有被家长特意培养什么共情能力,这是不是说明共情能力其实是先天性就具备的呢?

但是实际上 ,共情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所以家长要重视关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对于人的情绪没有太大的印象,甚至说,孩子对于他人的情绪没有准确的感觉, 父母的伤心和自己的伤心,在孩子的脑海中是不一样的感情。

如果父母总是隐忍、伪装,孩子在这种虚假的环境下长大,就无法接受家长任何的情绪,慢慢的,也会失去共情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适当地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对家长的感情产生共鸣感 ,主要是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情,能够让孩子把他人表达的情绪,和自己表达的情绪联系起来。

2,以身作则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想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表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了解共情能力的意义和正确的表现方式。

比如家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主动地帮助他人,再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孩子去思考。

3,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所谓的共情能力,其实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换位思考, 了解他人的感情,才能去更好的和他人相处。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能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因为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只想着自己,在很多需要配合的事情上, 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帮助他人。

4,让孩子思维更开阔,格局更大

有些时候, 思维也会局限一个人的共情能力, 因为生活在狭窄的环境当中,身边的人都是一样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思维不够开阔,很多时候都会有点自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想到更长远的地方。

所以,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见世面,让孩子的格局变大,这样一来,孩子对人和 情感 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强,自然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共情能力。

其实共情能力很多人都是拥有的,但是说到特意去培养,大部分人又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很多情况下, 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如何产生的,自己也没有办法说清楚。

但是 孩子没有共情能力,绝对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塑造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的刻画。所以孩子没有共情能力,家长要先考虑自己的问题,考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这方面的教育。

共情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自身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不要以为孩子自己可以学会就放松警惕,共情能力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也许一开始,孩子只是缺乏共情能力,但是家长不加以注意,慢慢的就会演化成真正的冷血无情。

共情能力从另一种方面来说, 也是来自于孩子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 因为在生活中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想法,能够去理解他人,这样孩子也能生活得更加快乐。

家长也需要共情能力,不仅仅是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加需要,共情能力能让家长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让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在 面对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就充满了同理心, 动不动就心疼人家的孩子多么辛苦, 一转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去了这种共情的感觉 ,认为所有的磨难都是孩子必经的。

想要孩子感恩于自己的付出,父母就要找到一个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并且永远不要忽视交流的重要性。 想要让孩子能够跟自己共情,父母就先从自己做起吧。

情感认知障碍(认知、双相情感障碍和自我拯救)

Frederick Goodwin, MD和Kay Jamison, PhD所著的里程碑式教科书《躁狂抑郁症》中,有一句话使我们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方面取得的大部分进展黯然失色:“完全的症状缓解并不能确保功能恢复。”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治疗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患者将重获新生。紧张的婚姻、坎坷的工作经历和失去的友谊成为常态。

对这些患者来说,阻碍他们的不是抑郁或躁狂,而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症状。在症状缓解后,记忆、注意力和判断力、社会直觉等高级结构障碍会持续存在,大约30%-60%的病例都是如此。与情绪症状相比,认知问题更难治疗,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干预。

评估

第一步是识别。

临床医生应该问这样的问题:“现在抑郁症和躁狂症已经消失,你觉得你的大脑在充分工作吗?或者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从那些薄弱环节评估职业功能(如完成任务,确定优先级和时间管理)和家务(如账单,购物,清洁和基本卫生)。也可以询问兴趣爱好、娱乐、家庭、人际关系、性生活和社交生活,如是否失去兴趣、是否享乐减退、是否能跟上电影的情节、人际关系中是否存在问题等。

虽然主观评估很重要,可以提供生活质量方面的信息,但客观测试也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认知问题。连线测试(TMT)和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操作简单,结果有意义。现在可以通过一个免费软件包THINC-it(可在 progress.im 上在线获得),这个软件包可以用来跟踪进度。

患者教育至关重要。要跟患者解释,在主要问题解决后这些问题仍然继续存在是很常见的。同样,让他们知道认知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家庭需要为患者提供机会,让他们重新获得在无判断力区域的技能,并接受这些尝试带来的错误。

患者通常将认知问题归因于情绪稳定剂。尽管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更大的负担来自事件本身。认知障碍最有力的预测因素是过去发作的次数,长时间发作或有精神病特征的发作会造成特别的伤害。因此,恢复要从预防开始。通过向患者解释“每次发作就像一个小的头部损伤,发作的次数越多,这些认知问题就会越严重”,确保患者理解这一点:你的大脑需要时间来恢复,但如果反复发作,就无法恢复。

接下来,设定一个具体的合理目标。通过询问患者“如果这些症状改善了,你最想做什么?”来吸引患者。

认知疗法可以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它并没有在客观的认知测试指标上带来有意义的改进。取而代之的是,患者会制定一些策略来弥补这些缺陷,并在现实世界中实施这些策略。他们学会使用日历、待办事项清单、提醒,并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更简单的步骤。如果没有康复治疗师,患者可以借用这些技术,通过设定目标,并在临床医生的支持下解决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生活方式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症状,很少有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我们所了解的大部分是从精神分裂症和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等相关疾病中借鉴而来的。

一般的方法是通过良好的新陈代谢、心血管和昼夜节律系统支持大脑和身体的健康。对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有最好证据的3种干预措施是: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45分钟)、饮食(地中海、北欧或日式)和睡眠。

如果锻炼太困难,可以从散步开始。研究显示,与在城市或郊区的环境中散步相比,在树林中散步60-90分钟可以改善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健康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解决饮食问题,首先要介绍一些对大脑有益的食物。在小型对照试验中,一些简单的干预措施,比如每天增加1-2份蔬菜、坚果或水果(尤其是蓝莓)的摄入量,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和情绪。使用这些食物后,加工、油炸、含糖和快餐的摄入就会减少,这些食物会损害认知能力。

睡眠可以巩固记忆,提高注意力、处理问题的速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幸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容易入睡,强迫自己入睡只会适得其反。相反,患者应该在他们可以控制的昼夜节律周期内进行干预。在临床研究中,夜间的黑暗有助于稳定躁狂,而不依赖于睡眠;在动物研究中,夜间黑暗有助于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认知练习可以有所帮助,但效果不如之前的策略。谜题和字谜游戏有一些轻微的好处,但并不能明确转化为功能上的改变。对于对轻度认知障碍,研究的最好的一些游戏是灵巧性游戏和所谓的“练习游戏”,如Wii Bowling。这些以动作为导向的游戏进一步强调了体育锻炼对认知健康的重要性。

双相情感障碍与几种可能损害认知能力的疾病有关,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在糖尿病方面,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都能改善情绪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单纯疱疹病毒-1在双相情感障碍中与较差的认知相关。在一项小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伐昔洛韦即使在没有生殖器病变的情况下也改善了这一人群的认知能力。

情绪稳定剂

在情绪稳定剂中,拉莫三嗪具有最有利的认知功效。在大型开放标签研究和对照试验的事后分析中,它改善了认知。另一方面,拉莫三嗪会导致词汇识别问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或者当剂量超过150毫克/天时。

锂盐既有认知风险,也有益处。尽管大多数情绪稳定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锂的作用范围更广,5个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锂可在较低剂量范围(血清水平为0.25至0.5 mEq/L)下预防痴呆。另一方面,一项对临床数据的荟萃分析表明,锂可导致短期记忆和创造力的较小损伤。

关于锂盐对认知影响的精心设计的试验很少,但一项研究观察了61名首发躁狂患者的认知结果,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锂盐组和喹硫平组。一年后,服用锂盐的患者比服用喹硫平的患者语言表达更流畅。为了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可以请患者在一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以字母“P”开头的独特单词。

虽然一些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损害认知能力,但一项小型、精心设计的试验对鲁拉西酮却有不同的解释。该研究包括情绪正常但有认知问题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开放标签的鲁拉西酮(平均剂量48mg/天)或常规治疗。6周后,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鲁拉西酮治疗组患者在一系列认知测试中表现明显更好,效果值为0.8。

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与注意力、短期记忆、学习和运动速度的减退有关。没有证据表明这两种抗惊厥药物能改善认知能力。此外,在一项自然主义研究中,它们对认知状况的影响比锂盐或拉莫三嗪更差。

总的来说,情绪稳定剂会造成很小但真正的认知障碍。拉莫三嗪、锂和鲁拉西酮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善认知能力,而在另一些方面使其恶化。这些反应因患者而异,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微调剂量并在必要时更换情绪稳定剂。

是多动症吗?

情绪障碍患者通常认为他们的认知问题是ADHD造成的。大约1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同时患有ADHD。然而,如果症状在成年期就开始了,并且随着情绪发作而加重,那就不太可能是多动症的问题。

在实践中,这很难区分,但一些迹象可能会有所帮助。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往往使患者更加亢奋,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的语言特点是节奏狂躁、起伏不定,而且他们经常变换话题(即使不是轻度躁狂)。相比之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缺陷感觉较慢,类似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健忘、惰性和优柔寡断占主导地位。

根据临床经验,兴奋剂对多动症患者有镇静作用,因为它们能治疗多动症。相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服用兴奋剂后更有可能感到精力充沛。兴奋剂最多能改善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认知症状6到12个月,然后产生耐受性。在最坏的情况下,它们会导致躁狂、混合状态和精神病。

当真正的ADHD和双相障碍并存时,莫达非尼、阿莫达非尼、可乐定和胍法辛是更安全的选择。托莫西汀,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抗抑郁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认知增强剂

除了前面讨论的情绪稳定剂外,很少有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认知症状的对照药物治疗试验。痴呆症的治疗已经失败(多奈哌齐和加兰他敏),普拉克索、n-乙酰半胱氨酸和亚甲基蓝也失败了。虽然莫达非尼和阿莫达非尼尚未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症状进行测试,但这些药物改善了其他人群的认知,并对双相情感障碍有积极作用。

一个积极的发现来自于南非醉茄(ashwagandha)的提取物。在一项随机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这种提取物改善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记忆、反应时间和社会认知能力,这些患者心境正常但有认知问题(n=53;效应值为0.26-0.62)。

不幸的是,这个实验尚未得到重复,但它得到了实验研究的支持,该实验发现南非醉茄对海马体有神经保护作用。该提取物可以在带有“Sensoril”标签的产品中获得,目标剂量:500mg/d,起始剂量:第一周250mg/d。

结论:拯救自我

双相情感障碍是由其症状定义的,但是使其成为一种疾病的是各种损害。毕竟,它的症状也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高兴、悲伤、易怒、疲劳和精力充沛。对许多患者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最痛苦的部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大多数人宁愿失去对自己右臂的控制,也不愿失去对那些自我的控制: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们的言论、他们的想法和感觉。

认知症状将这种失控延伸到躁狂和抑郁的发作之外。Linda Logan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写了一篇她与双相障碍抗争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网上疯传。她解释说,这些缺陷对她的身份构成了威胁。即使在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她也“失去了能力感……单词检索既困难又缓慢……清晰的思想、记忆和专注力都已经离开了我。我正在慢慢地消失。”

而此时精神科医生需要做的就要及时询问“自我的哪些部分消失了”,并按照我们以上所说的干预针对性进行治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