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签到怎么说,天相左辅右弼入夫妻宫

今年大年三十几点起来

5点到7点。大年三十是除夕,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五点到七点之间是一天中的卯时,是古代人们签到的时候,也叫点卯,这个时间起床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天,大年三十5点到7点起床是最好的时候。大年三十(传统节日)除夕,中国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

古代官员上班时,是谁来管理他们的考勤制度?

古代壁画中的官员

百万人抢夺万余个金饭碗,是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真实情况。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职业,主要是因其工作较为稳定,收入也较可观。唐代及以后的公务员考试即科举应试之路也大抵如此,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公务员还要受到诸多上班制度的束缚。

借光行路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由职务所定,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朝会。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官员上朝有一套特定的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随从不得跟入,因而没人给你举灯照明。进宫适值黎明前的黑暗,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上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工伤绝不会发生在王公重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需提前将各种文件和报告送达,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公务员防备工伤的借光之源。他们每天上朝时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

站队有学问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蔡献臣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时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午休时间自由支配

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上,载有京朝官统一的下班(称“散值”)时间,规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约四时)散值,秋分后于申初(约三时)散值。从秦汉到明清,古代公务人员每日上下班的时间大抵如此。至于白居易笔下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晚归早出》),则可解释为当时的京朝机关多集中在皇城区域,与百官居住的生活区相隔颇远,所以回到家时,照例是“逼夜”了。

古代公务员上班到下班之间的一个段落———吃中饭以后,也有一段午休时间。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曾说,他任谏议大夫一职参加朝会期间,每天退朝吃午饭之后,便博览唐宋史杂著,同时纂辑自己的见闻以补缀,最后积累成这部专述唐宋典例的《春明退朝录》。

点名签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每天都有数次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爱好书画的读者,大多知道赵孟頫。此人就因为上班迟到,被打过屁股。时为元世祖至元后期,他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放在现在就是正司级干部。当时任丞相的桑哥抓考勤很严,规定上班钟声响过,官员都须到省,有后至者就打屁股,由断事官(即札鲁忽赤,掌刑狱)执法。某日,赵孟頫迟到,没想到当真被不讲情面的断事官打了屁股。

出身赵宋皇室的他还从未受过这等委屈,旋捂臀忍痛,去找副丞相叶李哭诉,说是“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想到赵郎中正受皇上宠信,桑哥颇悔,马上去慰问,并送其回家养伤。其后,尚书省的处分办法改为曹史以下迟到缺勤者打屁股。

古代人上班打卡吗

古代人上班需要打卡。古代人上班打卡通过点卯。这个词儿非常奇特,竟然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原意正是在古代的官厅,到了“卯时”,相当于现在的清晨五点或七点,查点到班人员数量,因此被称作“点卯”点卯据说最早始于唐朝,旧时官署衙门都是在卯时开始办公。到岗多少人自然是会记录的,依照记录到时候发放俸禄,你缺勤一天就少干一天活儿,即便是宫廷也不养闲人,除憨傻皇子以外,但也不排除有权柄通天者不屑于点卯。正因为在“卯时点到”,因此就被简称为“点卯”,而被点的人呢,比如被点到名字的吏役答到,则称为“应卯”,其点名册也顺理成章的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

古代上朝需要“打卡”吗?

现代上班拥有打卡制度,记录员工们的工作时长,同时也是对迟到、旷工这种行为的一个有力监督。没想到,古代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打卡制度,它用于考核官员们的出勤,一旦发现有违纪行为,轻则被打板子,重者会直接判刑。在古代,地方的官员们上班,讲究的是鸡鸣即起,有些时候天还没亮就得赶去报道。按照规定,只要是在“体制内”的公务人员,包括书吏、衙役,每日必须在黎明之时上班,但当时人们对具体时间把握的不准,所以采用敲击云板七下的方法,之后领取各个地方的印章进行签押,才到了正式上班时间。在京城里面上班的官员管理更加严格,对于朝会,每名官员必须按时到。无故缺席属于旷工,迟到早退,或者是在殿前仪容不整,又或者表现反常,都属于违纪,历朝历代处罚都非常严厉。对于缺勤者,1天不到打20小板,每满了3天就再加一倍,25天直接打100大板,35天直接判刑一年,这个刑罚当真是十分残酷。如果官员的职责关系重大,还要再罪加一等。如果发生迟到或者早退现象,一律以罚俸处理。相比起来,我们现代只扣些工资,并不用受皮肉之苦还是相当人性化了!其实官员们参加的朝会,并不是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皇帝坐在高高的皇位上,下面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地禀报自己要说的事。然而,在五代十国之后,考虑到这样做效率实在太低,经常是皇帝不直接同百官见面,而是让大家将事情报给朝中重臣,之后将重臣们叫到内殿之中开小会进行商讨,开完之后,宣布最终决策,行礼之后,再行退朝。同时,对于朝会,会安排专门的官吏检查人数是否全部实到,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抽查点名。有时一天甚至会点多次,每次都需要应答,每缺席一次就会被打20小板,如果经常不到,则按旷工的罪名依次往上递增。古人对上班打卡比我们现代人还要执着,相对于我们小惩小戒的扣钱来说,他们的规定的确更有威慑力,继续犯错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不过,时代不一样,规定也要发生改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古今中外,上班族的日子都是非常不容易!

古代文人打卡怎么称呼

点卯古代称上朝打卡为“点卯”,因为古人要在鸡鸣的时候去上朝,公鸡打鸣的时间一般为早上五点,对应的时间段正好是卯时,上班前会有人专门清点人数,所以称之为“点卯”。

古代为什么把官员的报到称为点卯

“点卯”在北京方言中是指“到哪报到或看一眼”,有打个招呼或应付差事的意思。 在古代则是指衙门开办公事和早朝的时间,具体来说,这与中国古代地支计时的方法有密切联系。古代通常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指代。如子时是指晚上的11点到凌 晨的一点,然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对应两小时,卯时就是凌晨的5点到7点这段时间。以明朝早朝为例,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 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 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当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时,百官行一跪三叩大礼。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答复。可见凌晨5点是宫门开启的时间,皇帝在卯时接见大臣并讨论政务,故有点卯一说。而不需要上朝的官吏则将这个时间作为开办公务的时间。每次事先查点人数时称点卯,吏 役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如李存《义役谣》:“五更饭罢去画卯,水潦载道归业晡。”后来点卯制度流于形式,很多官员不过前去报个到或者敷衍应付一下。于是点卯也就 有了应付差事的意思。北京是明清两代的定都之地,深受文化的熏陶,于是成为民间俗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返回顶部